有五十五願乞食行道時願

E6、有五十五願乞食行道時願分三

F1、有十二願游涉道路F2、有十九願所睹事境

F3、有二十四願所遇人物

今F1、

手執錫杖當願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

手執錫杖:手拿著錫杖的時候,這也要發願。人人都知道摩訶目犍連尊者拿錫杖,是開地獄的一個鎖匙。那麼這時也要發願,當願眾生,設大施會:設立大佈施的會。示如實道:指示人真實的道路。大施會就是一個法會,大法會就是指示人一條修行的道路。

執持應器當願眾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執持應器:就是拿著缽的時候。缽叫應量器,你手裡拿著缽的時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成就法器:都做一個法器。法器就是載法之器,就是能以荷擔如來的家業,這都叫法器。受天人供:得到天人的供養。

發趾向道當願眾生趣佛所行入無依處

發趾向道:這一句偈頌是說,你想要修行的時候。想要修行,譬如走路,在這時候也要發願,由願而起行,所以說當願眾生,趣佛所行:我們修道應該依教修行,依教奉行,依照佛所修行的方法去修行。入無依處:無依處就是叫人不要生一種依賴心,一種怠惰的心。怠惰就是懶惰,懶惰就生出一種依賴心。就好像阿難尊者,以為佛是他的堂兄弟,自己不修行,到時佛也會給他三昧。可是想不到是‘各人吃飯各人飽,自己生死要自己了’,所以不可有一種依賴性。

若在於道當願眾生能行佛道向無餘法

你要是在路上行走的時候,就是若在於道,也要發願,發願當願眾生,能行佛道:能依照佛所修行的法門去修行佛道。向無餘法:要修到無掛無礙、無餘的涅槃這種法。

涉路而去當願眾生履淨法界心無障礙

涉路而去:就是在路上行走。出家人在路上走的時候,也不能打妄想,也應該發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履淨法界:當願一切眾生所行履的,所到的地方,都是清淨的法界。心無障礙:自己心一點執著也沒有,無所掛礙;無掛礙,也就是沒有障礙。

見升高路當願眾生永出三界心無怯弱

見升高路:就是向山上走的時候,向一步比一步高的道路。走這種路也要對境發願,見到這種境界就要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永出三界:永遠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心無怯弱:出離三界不容易,要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出離三界。可是雖然經過這麼一段長遠的時間,心裡也不要生出一種畏懼的心。怯弱,怯就是怕了,以為佛道長遠不容易修行,就生了退心。退心,這志願就不堅固,就軟弱了,軟弱就沒有力量向前走了。

見趣下路當願眾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

那麼向高處走,發這種願;而有的時候也向下走,向下走也要發願,所以見趣下路:向下坡走這道路,也當願眾生,其心謙下:心裡很謙恭的,不驕傲。謙下就是不驕傲,沒有貢高我慢的心,心裡和任何人都有一種謙恭,‘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就是比我沒有知識的人,我也要請教他,他甚至於不一定比我沒有知識。所以要有一種謙德、謙遜的德行,其心謙下。長佛善根:你能對一切眾生不生一種驕傲心,沒有輕視一切眾生的心,這就是長佛的善根。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所以自己才成佛了;如果他看一切眾生都是鬼,他也不會成佛。所以我們想要成佛,就要用慈悲喜捨的心,來對待一切眾生,這是長佛善根。

見斜曲路當願眾生捨不正道永除惡見

見斜曲路:路,有一種路不直,彎彎曲曲的,有的路又好像蠶叢路,蠶所行,蟲子所行的路。好像中國四川的路就不容易走,所以古人有詩: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山從人面起’,那山,好像在人的前邊就生出一座大山了,看不見路。‘雲傍馬頭生’,那雲,是在馬頭前邊就生出了這雲霧。所以四川的路是不容易走的,崎崎嶇嶇,彎彎曲曲的,很危險。

若走到這斜曲路,也要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捨不正道:捨就捨棄。所有一切眾生都把不正當的道路捨了,要行正路。永除惡見:惡見就是邪知邪見,不是正知正見。邪知邪見就好像斜曲的路,因為這個,所以要發願,永除惡見。

若見直路當願眾生其心正直無諂無誑

若見直路:這個直路就是表示我們心裡要正直,所謂‘直心是道場’。我為什麼要把佛法推行到西方去?就因為我見到有一些西方人都很天真無邪,心很直的,不像亞洲人這麼會打妄語;他們現在正在學習 的期間,學習 打妄語,還沒有完全懂。那麼在這個時候,把佛法推行到西方,或者他們這個直心更能延續時間長一點。

那麼若見直路,這路是正直的,也要發願,當願眾生,其心正直:願一切眾生的心都正直。無諂無誑:諂就是諂曲、諂媚。一般的人喜歡諂富驕貧,厭故喜新。諂富,見到有錢的人,把面就仰起來,對著這個有錢的人說話,現出一種諂媚的心,所謂‘脅肩諂笑’,這一種態度是很可恥的。而無諂就是沒有這種諂媚心,不諂富;又不驕貧,見到貧窮的人又不驕傲。那麼富貴的人要是不驕傲,這就有一種德行;貧窮的人若不諂媚,也是有一種正直的德。

厭故喜新,我們人無論什麼事情,新鮮的就歡喜,若舊了就不歡喜,這叫喜新忘故。喜新忘故,諂富驕貧,這都是人人很容易犯的毛病,也是人人的老毛病。若能不犯這種毛病,那就知道做人的道理了。但是你不諂富,也不要生一種驕傲的心,驕傲也不對,你對窮人驕傲是不對的,對有錢的人驕傲也是不對的。

各位都知道,中國有位關帝公,他歡喜穿綠袍,曹操留他留不住了,做一件綠袍送給他,叫他穿上。他把它穿到裡邊,曹操就問他:‘我送給你一件新袍,你為什麼把它穿到裡邊呢?’他說:‘因為外邊這件袍是我劉備大哥送給我的,我穿得慣了,你送給我這件是新的,我不願意喜新忘舊。’曹操一聽這話,心裡就涼了,說:‘這個人哪,我沒有辦法來利用他了。’所以關公大義參天,他不諂富、不驕貧、不厭故、不喜新。

‘狂’字,加個‘言’字,有的讀誑(音往),有的讀誑(音狂),也就是打妄語。為什麼要打妄語?打妄語的動機就因為自私,若沒有自私心就不會打妄語了,若大公無私,絕對不會打妄語的。

見路多塵當願眾生遠離塵坌獲清淨法

這個‘坌’字,有的讀坌(音笨),有的又讀坌(音剎),《四十二章經》上也有這個字。因為你在路上見著多塵,所以就遠離塵坌。

見路多塵:你在見著路上很多塵土的時候。好像我們到印度,這個印度,啊!你在那路上一走,不吃飯就會飽的。怎麼會飽呢?吃塵土面子,這塵土把你口鼻裡邊都灌得滿滿的,耳朵裡也吃得都有塵土,耳朵都可以吃,甚至於眼睛也可以吃塵土,那真是塵土太多了。那麼見路多塵,當願眾生:這也要發願。這麼多塵吃不了了;吃不了,就遠離塵坌:遠離這塵以免掉到自己身上。從上邊掉到下邊,這叫坌。獲清淨法:得到一種清淨的妙法,沒有那麼多塵土了。

見路無塵當願眾生常行大悲其心潤澤

見路無塵:見到路上很乾淨的,好像在美國,路上都很乾淨的,是柏油路,馬路也都很寬,那麼見路無塵。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常行大悲:常行大悲心。什麼叫大悲心?大悲心就是看所有的人,都和自己一樣。所以我有這麼幾句話,對這個大悲心是很好、很恰當的。怎麼說?

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

‘真認自己錯’,無論什麼事情,不要去怪人,要承認自己的不對,自己的錯誤。不要文過,不要護過,不要掩飾自己的過錯,所謂‘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你有過,若能改,《左傳》提到:‘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你能改過,這就是個善。孔子說:‘過則勿憚改。’你有過錯,不要怕改過;你怕改過,那就是要文過、飾過了。這飾過,就掩飾自己的過錯,不承認自己的過錯。所以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我們人往往不談話則已,一談起話來,就是說人的不對,說某某如何、某某如何。就是看不見自己,所謂‘烏鴉落到豬身上,看見豬黑,看不見自己黑。’一天到晚說人家的不對,自己一點不對都沒有,這是一種愚癡的行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由這一句話證明,聖人才能無過;賢人能寡過,能寡少過;君子能改過,君子就會改過的;小人就護過,小人保護著他這個過錯。有過能改,這是最好的,所以莫論他人非,不要盡看人家的不對,也不要盡洗人家的衣服。

‘他非即我非’,你能這樣想:‘啊!旁人不對,就是我的不對。’就是有人罵我,我也很高興的;有人說我不對,我也很高興的。為什麼?就因為我覺得他非即我非,旁人的不對就是我的不對,不要和旁人分開。說:‘這個吃虧吃得太大了。’吃一點虧怕什麼?這個世界為什麼壞的?就因為不肯吃虧;你也不肯吃虧,他也不肯吃虧,都想佔便宜。所以說你若能看成‘他非即我非’,旁人的不對就是我的不對。這就是‘同體名大悲’,一切眾生與我同體,一切眾生與我沒有什麼分別。所以‘常行大悲’,常常地行大悲心,其心潤澤:這個心就很有智慧,很光明的。所謂‘富潤屋,德潤身’,你若富,就把房子造得很好、很美麗;你若有德行,身體就有一種光澤,有一種光輝,所以其心潤澤。

若見險道當願眾生住正法界離諸罪難

若見險道:險,就是危險的道路。什麼是危險的道路?就是在六道輪迴裡頭,都是危險的道路。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餓鬼,忽然而畜生,忽然而人,都是很危險的。‘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人身難得,所以說在六道輪迴裡是很危險的。在這時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住正法界:住於正法,離諸罪難:離開一切的罪業和障難。

F2、有十九願所睹事境

若見眾會當願眾生說甚深法一切和合

若見眾會:若見大家在一起聚會的時候,也要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說甚深法:說甚深的微妙法。一切和合:令一切都和合,沒有爭,大家在一起都不爭。

若見大柱當願眾生離我諍心無有忿恨

若見大柱:這個大柱,有的經上是翻譯成大樹,那麼柱和樹,意思都是一樣的。當願眾生:也發願願一切眾生,離我諍心:離開我慢、諍論的心。無有忿恨:心裡沒有一種忿恨。

若見叢林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應敬禮

若見叢林:叢林就是大樹林。在中國,出家人住的地方都叫叢林。為什麼叫叢林?每一個出家人好像一棵樹,大家住在一起,所以叫叢林。因為樹可以利益眾生,所以見到叢林,當願眾生,諸天及人:一切諸天和一切世間人,所應敬禮:都應該恭敬禮拜。

若見高山當願眾生善根超出無能至頂

若見高山:如果見到有高山的地方,又發願了,所以說當願眾生,善根超出:善根超出一切的人,所謂‘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什麼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呢?善根。無能至頂:到沒有能到的最上那個地方。

見棘刺樹當願眾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見棘刺樹:棘刺就是荊刺,生刺的那種樹。見到這種有刺的荊刺樹時,也應該發願。發什麼願?就說當願眾生,疾得翦除:很快地要剪除去什麼?三毒之刺:三毒就是貪毒、嗔毒、癡毒,這三種猶如毒箭一樣,所以應該把它剪除去。剪除還要快一點地剪除,不要慢了;你若慢了,恐怕就沒有力量剪了,所以要疾得剪除三毒之刺。

見樹葉茂當願眾生以定解脫而為蔭映

見樹葉茂:見著樹的枝葉很茂盛時,也要發一種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以定解脫:這樹的葉子茂密,也就要修定,修解脫。而為蔭映:蔭映,就是在上邊覆蓋著。

若見華開當願眾生神通等法如華開敷

若見華開:假設你若見著有某一種的花開時,這時也應該對境發願對著這種境界不要打妄想,要發一種願。願意怎麼樣?當願眾生,神通等法:願一切眾生所得到的神通妙用,不可思議這種的法,如華開敷:好像花開敷那麼茂盛,那麼美麗。

若見樹華當願眾生眾相如華具三十二

若見樹華:假設見著一切樹木開種種的花,在開花的時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眾相如華,具三十二:願意一切眾生好像花,具有三十二相。

若見果實當願眾生獲最勝法證菩提道

若見果實:就是見著一切的水果樹,或者蘋果,或者橘子,或者木瓜;總而言之,一切的果實。你見到一切果實的樹木,又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獲最勝法:得到最殊勝、最不可思議的這種法。證菩提道:證得涅槃覺道。

若見大河當願眾生得預法流入佛智海

若見大河:假設見著大河的話,或者好像見到恆河這大河,當願眾生:這又要發願了,願一切眾生,得預法流:預就是參預。參預這法流,法流就是入聖人法性流,所以說入佛智海:得到佛的智慧海,入到佛的智慧海裡邊。你得預法流,就入佛智慧海了。

若見陂澤當願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

若見陂澤:陂澤,就是有水的地方,但是它這個水不是常常流的,這叫陂澤。這又要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疾悟諸佛:很快地覺悟一切諸佛一味之法:一味之法就是實相的道理。

若見池沼當願眾生語業滿足巧能演說

若見池沼:沼也就是水池的別名,所以叫池沼,池也就是沼,沼也就是池。文王修靈台的時候,‘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那麼這個地方所講的池沼,也就和文王那個靈沼一樣的,‘謂其台曰靈台,謂其沼曰靈沼’,這個靈沼也就是池子。所以若見池沼,當願眾生:也即刻就發願了,願意一切眾生,語業滿足:語業不造惡業;不造惡業,善業滿足了。巧能演說:善巧方便來說一切的法,演說諸法實相。

若見汲井當願眾生具足辯才演一切法

若見汲並:汲井就是吸水的井。這個井,現在是機器井了,一按,水就會上來。古來的井是要用一個綹綰,要用井繩往上這麼一絞。若見到這種井的時候,你就也應該對境發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具足辯才:你得大辯才。你念觀音菩薩,得大智慧,得大辯才,得大無畏,得大安養。辯才有四種,辭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第一義無礙辯。演一切法:能演說一切法,善說諸法,就像富樓那尊者在佛十大弟子之中,是說法第一。

若見湧泉當願眾生方便增長善根無盡

若見湧泉:若見湧泉的時候。湧泉,就是從地裡頭所湧出來的水泉。若見這種水泉的時候,也應該對境發願。這〈淨行品〉都是修道的人對一切的境界,不為一切境界所轉,來轉境界;就是不好的境界,也會把它轉得好了。怎麼會轉好呢?就要發願。所以若見湧泉,當願眾生:又發願了,願一切眾生,不是單單一個人。方便增長:方便的智慧會增長。善根無盡:這個善根沒有窮盡,源遠流長,源源而來。沒有種善根的人,令他種善根;已經種善根的人,就令他善根增長;已經增長的,就令他成熟;已經成熟的,就令他解脫。所以這個善根是無盡無盡,重重無盡的。

若見橋道當願眾生廣度一切猶如橋樑

若見橋道:若見橋道的時候,又要發願了。橋樑,就是從河這邊可以到那邊。我們想要度生死的河,必須要藉著般若的橋樑,那麼這個般若的橋樑,能令我們了生脫死。所以說若見橋道,當願眾生:又發願了。廣度一切:廣度一切眾生,猶如橋樑:就好像橋樑,令人從這邊可以到那邊去,從那邊又可以到這邊來。

若見流水當願眾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若見流水:若見有河裡流水這種境界,又要發願,當願眾生:願一切眾生。得善意欲:得到善意欲,這個欲就是願,發的願;得到這個發的善願。洗除惑垢:我們從無量劫以來,都是起惑、造業、受報,起惑、造業、受報……。那麼這種的起惑、造業、受報,又叫惑垢,就是很不清淨,是一種染污法,所以是一種惑垢。

見修園圃當願眾生五欲圃中耘除愛草

見修園圃:園,就是或者花園,或者菜園,在那兒種花、種菜,這叫園圃。我們修行也好像種花、種菜一樣,所以見著花園和菜園,有人在那兒做花王,修理花、種菜,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五欲圃中:我們在財色名食睡這五欲的花園裡頭,五欲的菜園裡邊。耘除愛草:我們應該把愛的這種草拔去剷除。耘,就是耕耘。耕耘把這種草拔除去了。什麼草呢?愛草。這愛草在我們菩提園中,是一種障礙,它能令我們墮落,所以要把它拿走了。

見無憂林當願眾生永離貪愛不生憂怖

見無憂林:見著沒有憂愁的、很快樂的這種地方,也就是見著這個人淡泊明志、知足忍辱、無憂無慮的。這時又要發願,當願眾生,永離貪愛:願所有的眾生都永遠離開貪心和愛心。有貪心、有愛心,菩提心就不會增長。佛就是業盡情空的人,人就是業重情迷的眾生,我們人如果把業消了、情空了,也就會成佛。怎麼沒空?就因為有貪愛。不生憂怖:願一切眾生都得到無憂無愁,無掛無礙。

若見園苑當願眾生勤修諸行趣佛菩提

若見園苑:這個園苑都是花園之類的。唐朝女皇帝武則天,對著花神寫一首詩,給花神下命令。那時是在冬天的時候,花還都沒開呢!她想看看這花草樹木是不是聽她的話,她說的話是不是有效驗,所以下了一道聖旨,也就是一首詩。這首詩怎麼說?

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枝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明朝游上苑’,明天我要到花園裡去遊玩。‘火速報春枝’,所有的花明天早上都應該開了,因為我明早要去游花園,這叫火速報春枝。春就是春天,雖然是冬天,你們應該行春天的時令。‘花須連夜發’,所有的花都應該在今天晚間就給我開了,要連夜開發。‘莫待曉風吹’,不要等到一早起風來吹,你們才開,你們在晚間就都應該趕快給我開。她寫了這麼一首詩,第二天到花園裡一看,果然所有的花在冬天就都開了。你看看!所以她做皇帝,知道自己是有天子之命,你看這花草樹木都要聽我的招呼!

那麼這個武則天,在佛教裡頭,佛以前早就給她授過記的,這是在中國應該有這麼一個女皇帝,她是護持佛法的。雖然她品行不太好,但是這都是大權示現,令人明白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你看花草樹木都聽她的話,所以老百姓也都要受她的統治。

若見園苑,當願眾生,勤修諸行:不要懶惰,要精進勤修,不要懈怠。諸行,所有一切行門都要勤修。趣佛菩提:趕快到佛覺悟的果位上。

F3、有二十四願所遇人物

見嚴飾人當願眾生三十二相以為嚴好

見嚴飾人:若見著好莊嚴、好修飾的人。嚴飾,就是打扮得很端莊優雅,不是很妖嬈的,不是像妖精的樣子,是有幽閒貞靜這種德行的樣子。所以《詩經》上第一首詩就說:‘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在《詩經》〈關睢篇集注〉解釋這首詩的典故說:‘興者先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周之文王生有聖德,又得聖女姒氏,以為之配,宮中之人,於其始至,見其有幽閒貞靜之德,故作此詩以美之。’所以古來的人也是修飾的,但是她幽閒貞靜,落落大方,不是很奇怪的樣子,所以見嚴飾人,這個嚴飾就是這種意思。當願眾生:又願意一切眾生。三十二相,以為嚴好:應該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做為自己的莊嚴妙好。

見無嚴飾當願眾生捨諸飾好具頭陀行

見無嚴飾:就是見不修飾、本來面目的人,甚至於也不洗臉,也不梳頭,不加修飾,也可以說是不修邊幅。但不是像現在美國嬉皮那個樣子,美國嬉皮那是太不像樣了,談不到嚴飾、不嚴飾。見無嚴飾,當願眾生:又要發願了。捨諸飾好:把一切的莊嚴、一切的修飾,都捨棄了。具頭陀行:頭陀是梵語,譯為‘抖擻’,意思也就是打起精神來,常常地抖擻精神。本來想要睡覺,打起精神來不睡覺;本來想吃東西,打起精神來不吃;本來應該穿多一點衣服,但是常做運動,常常跑步,常常開步走,所以把身體運動得熱氣都充滿了,也不怕冷、不怕凍、不怕餓,精神總是有的,不會沒有的,這叫抖擻。抖擻就是常精進,不休息。

頭陀行,有十二種頭陀:

(一)糞掃衣。(二)但三衣。(三)常乞食。(四)次第乞食。

(五)一坐食。(六)節量食。(七)午後不飲漿。(八)住阿蘭若。

(九)塚間坐。(十)樹下坐。(十一)露地坐。(十二)常坐不臥。

見樂著人當願眾生以法自娛歡愛不捨

見樂著人:樂就是快樂,著就是執著。執著到這個快樂上,可是這種快樂不是究竟的,是暫時的,不是永遠。在美國,現在最流行的是一種搖擺大會,開搖擺舞,奏音樂,這個男的、女的各奏各的音樂,都不穿衣服在一起。無論哪一個地方,一開這種會,人就不知道多少,甚至於三萬、五萬的人聚會到一起。在會場裡邊人擠人,就會擠死很多人,也會擠死很多小孩子;甚至於沒生出來的小孩子就給擠出來,就這麼樣瘋狂。汽車和汽車也擠,人和人也擠,擠得搖擺舞的那些人也都擺不動了,就那麼樣厲害。但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呢,就沒有那麼多人,三十、五十、一百、二百,最多三百、五百,或者再多一千人,這是人最多的時候。你看那搖擺舞就三萬、五萬、三十萬、五十萬,人不知多少?

方纔這個果道,恆由是字,名是果道。他講男女在一起,這是美國最盛行的、最流行的一種青年人所好。男女青年住在一起,為所欲為,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無拘無束,無掛無礙,也可以說是無人無我。這種顛倒的、不可思議的情形,在美國很多很多的。那麼他們兩個人跑到這種地方去了,所以打不破境界,對著這種境界就打妄想了。打了妄想,他們還不承認,還不知道。等打電話,我說:‘你們為什麼要打不正當的妄想?’他們這時候才知道。我說:‘你們若再打這個妄想,將來不單被鬼抓你們、壓你們,將來你們還會死呢!你不小心!你犯戒的比丘,這個是不得了的!’那麼他們大約把這種妄想都收拾乾淨了,所以以後就沒有這種麻煩。

樂著人,就是這種顛倒的人,就是這種開搖擺大會,他們認為是最快樂了,所以擠死都不要命地那麼去看,不要命那麼去顛倒,這就是樂著人了。當願眾生:這時候又要發願了。發什麼願?就說以法自娛:願一切眾生都以法為快樂,生一種法愛;可是法愛也是要不得的,你有一種法愛就有一種法執。我執你沒有了,法執不空也是不行的。不過以這個法來做為自己的快樂,歡愛不捨:那麼不捨棄這個法,不捨於法,就是以法做為自己最快樂的,能這樣才能破除樂著這種的執著。

見無樂著當願眾生有為事中心無所樂

見無樂著:見沒有樂著這種人,就是不顛倒的人。當願眾生:這時候又願意一切眾生。有為事中:在有為、有形有相這種事的裡邊,心無所樂:就是心裡不貪著這種境界,不要執著這種境界。

見歡樂人當願眾生常得安樂樂供養佛

見歡樂人:見著歡樂的人,很歡喜、很快樂的這種人,對著這種境界又要發願了,當願眾生,常得安樂:時時刻刻都常常得到安樂。想要得到安樂,先要知足,所謂‘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你又知足,又能忍,這就會得到安樂。樂供養佛:常常歡喜供養於佛。

見苦惱人當願眾生獲根本智滅除眾苦

見苦惱人:若見著一切苦惱的人。苦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苦苦、壞苦、行苦,這是三苦;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苦;又有無量諸苦。這個世界就是萬苦交 煎、萬惡充滿的世界,所以每一個人都有他的苦惱。那我們見到苦惱的人,當願眾生:對著這種苦惱的人又要發願,願意怎麼樣呢?獲根本智,滅除眾苦:得根本智;你得到根本的智慧,也就是本來覺悟的智慧。得到這種本覺的智慧,就能滅除眾苦。你為什麼有苦惱?為什麼有無明?就因為沒有智慧;愚癡,對事看不清楚,就會生出一種苦惱來。若聰明有智慧的人,能看得破、放得下,就會得到自在,自在就是快樂。滅除眾苦,能把一切的眾苦都滅除了。

見無病人當願眾生入直實慧永無病惱

見無病人:見到身體健康、沒有疾病的人,也要對著這種人,這種境界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入真實慧:得到他本有的那種真實智慧。永無病惱:永遠都沒有一種的疾病和苦惱。

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諍法

見疾病人:就是見有病的人。行菩薩道的人,見著有病的人,或者聽某人有病,就應該去慰問,去探這個疾病的人。那麼當見到疾病的人,也要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知身空寂:知道這個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本來是空的,要是到死的時候,四大分張,就化為烏有了,所以這個身體本來是寂滅的。離乖諍法:既然是空寂的,又有什麼可爭?又有什麼可不高興呢?所以離這乖諍法。

見端正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常生深信

見端正人:就是見著這個人相貌端正,一切都非常圓滿,這是端正人。什麼叫端正人?什麼叫相貌圓滿?就是生得五官端正,鼻子不會生到嘴那兒,眼晴不會生到鼻子那兒,眼睛也不會生到頭頂上,盡看上邊的人,下邊的人看不見。所以這五官,眼睛、耳朵、鼻子、口,各得其所,也就是各得其位,例如眼睛長得正是眼睛的地方,不會長到耳朵上,這叫端正人。這時要發願了,當願眾生,於佛菩薩:因為佛菩薩都有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端正人,也就是在過去生中,或者拜佛,或者念佛,或者用香花供養佛,《三世因果經》上說:

今生端正容貌好香花點燈供佛前

所以說於佛菩薩,常生深信:常常生出一種深信來。‘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佛法猶如大海,惟信能入,你只有一個‘信’字,才能入到佛法的大海裡邊;如果你沒有信心,就不會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了,所以必須要深信。常生深信,不是一天深信,不是一個時候深信,要時時刻刻地都要生一種深信,就是沒有退心。

見醜陋人當願眾生於不善事不生樂著

見醜陋人:見著這種人有一種業障,所以他生得相貌醜陋。業障多,就相貌不端正,好像阿修羅就是無端正。為什麼他無端正呢?就因為他好殺生、好戰爭。好戰爭,有的時候他一刀把人的鼻子砍去了,所以他自己做阿修羅的時候,也沒有鼻子,受這種醜陋的果報。我們人生得醜陋,都是有一種殺業,殺生殺得多的人,相貌就醜陋。見到這種人,又要對境發願了,所以說當願眾生,於不善事:對於不善的,就是不好的事。不生樂著:不要貪著做壞事,不要貪著邪知邪見,所以不生樂著。

見報恩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能知恩德

見報恩人:若見著這個人,是知恩報德的人,或者孝順父母的人,或者恭敬師長的人,報父母恩、報師長恩的人。那麼見到願意報恩的人,又要發願了。在中國有這麼一句話說:

受人點水之恩當思湧泉之報

點水也就是滴水,一滴水這麼多的恩,應該用好像湧泉那樣來報恩,要知恩報德,不要知恩不報,知恩莫忘報。所以見著報父母恩的人,或者報師長恩的人,或者報國王恩的人,也應該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於佛菩薩:對於佛菩薩,我們都應該報恩的。能知恩德:能知佛的恩德,菩薩對我們的恩德。佛菩薩對我們有什麼恩德?你要知道,佛在過去生中,因為教化眾生,佈施頭目腦髓來教化眾生,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早成佛道。所以我們所有的眾生,都應該報佛恩,報菩薩的恩,所以說能知恩德,能知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

見背恩人當願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

見背恩人:背恩人,就是知恩不報,不報父母恩、不報師長恩、不報佛恩、不報菩薩恩。也就是不孝順父母的人,不恭敬師長的人,謗佛、謗法、謗僧的人,都叫背恩人。見背恩的人,這時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於有惡人:於有罪惡的人,不加其報:不要生一種報復的心,要以德行來感化這種人。

若見沙門當願眾生調柔寂靜畢竟第一

若見沙門:沙門就是出家人,梵語叫沙門,此雲‘勤息’,也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能這樣就是沙門。當願眾生:若見著沙門,見著出家人,應該也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調柔寂靜:調就是調和,柔就是柔軟,寂靜也就是沒有煩惱,就是其心寂靜。調什麼呢?調伏自己這種難調難伏的剛強心性,所以叫調柔,令剛強的思想變成柔軟了。寂靜就是沒有煩惱,沒脾氣了,這才寂靜;你若有煩惱,有無明火在裡頭,這都不會寂靜的,寂靜也就是一種很快樂的。畢竟第一:那麼畢竟、究竟,將來一定是第一的,得到第一,畢竟第一。什麼第一?就是成佛,成佛就是第一。

見婆羅門當願眾生永持梵行離一切惡

見婆羅門:婆羅門,就是印度有一種婆羅門教,這也是修清淨行的一種修道人。這印度教修行很認真的,也是吃齋,他修種種的苦行。可是有的時候,這婆羅門教有一種嗔恨心,因為不如意的時候,就生一種嗔恨心,所以就有惡。那麼見著婆羅門,也要發願,當願眾生,永持梵行:就是永遠修行清淨的梵行。離一切惡:離開一切的嗔恨心。

見苦行人當願眾生依於苦行至究竟處

見苦行人:若見著修苦行的人,也就是修種種的苦行,可是不要修無益的苦行。好像印度有一種人修牛戒、狗戒,他學牛、學狗,苦得不得了。他看牛升天,就學牛吃草;看狗也升天了,就學狗那種行為,這叫無益的苦行。那麼有益的苦行就是修頭陀行,修這個抖擻頭陀行;也就是忍人所不能忍的,讓人所不能讓的,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以苦為樂,以苦行做為自己的快樂,這個也就是‘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我常常講這兩句話,我們這個恆具也就開悟了,他說:‘吃飯是了飯,睡覺是了覺。’因為他歡喜吃飯,他說吃了這一次,我應該吃的就了了。吃飯是了飯,可以說吃飯是消飯。你看,我說:‘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他說:‘吃飯是了飯,睡覺是消覺。’

那麼你修苦行,不要勉強,要很自然地來修這種苦行。當願眾生,依於苦行:依靠著這個苦行。至究竟處:也就是到成佛的果位那個地方,叫究竟處,就是乃至成佛。

見操行人當願眾生堅持志行不捨佛道

見操行人:這操行,就是有品節的人;有品節的人就是不隨隨便便的,有所操守。操守就是常常保持著自己一種清高的態度。有所操守,就是有所不為,不會隨隨便便不守規矩,有節操,有一種清高的行為,不會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做鄉願德中之賊。我們修行人要保持自己的人格,人格一定要清高。一般世俗的人、不修行的人,尚且要有一種操守,有一種清高的品格。那麼修道的人更應該要有,所以不可以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做鄉願德中之賊。所以見操行人,當願眾生,堅持志行:要堅持自己的志氣,要有沖天的志願,要有旋乾轉坤的這種志願,要有一種移風易俗的這種行為,能令一切人都聞風而化。不捨佛道:永遠都依照著佛所教的方法去修行佛道。

見著甲冑當願眾生常服善鎧趣無師法

見著甲冑:甲冑,就是古來作戰的人穿一種盔甲,所謂‘頂盔冠甲’。甲冑可以擋兵器的,你穿上盔甲了,有人拿槍來刺也刺不進去,因為有盔甲在外邊。我們修道的人也有一種盔甲,是什麼?就是‘善’。我們做的善事,就是我們的盔甲。所以就說‘見著甲冑’,見武裝的人,這個甲冑也就是武裝的人。對著這種境界又發願了,當願眾生,常服善鎧:鎧也是甲,鎧甲。這個善鎧,我們披勇猛精進鎧,向前去邁進,所以常服善鎧。趣無師法:趣向無師自通的那種法。我們不怕苦、不怕難,不怕一切的魔障,所以不需要依賴,說:‘我一定要依賴某一種的法。’不要依賴,不要生出一種依賴心。

見無鎧仗當願眾生永離一切不善之業

見無鎧仗:見著沒有穿盔甲的人,也沒有什麼依仗的人時,對這種境界又發願了,當願眾生,永離一切,不善之業:永遠離開一切一切不善之業,凡是所有不善的這種業,都離開它。你離開不善之業,善業就增長了。

見論議人當願眾生於諸異論悉能摧伏

見論議人:在印度有這個論師,論師就是辯才無礙,沒有道理,他也會辯出一個道理。論師也要去學,到那個地方讀外道論議的書,專門和人辯論,也就是所謂‘世智辯聰’,世間的智慧,他是很圓滿的,專門論議。所以你說是,他會說個非,他總和你有一種不同的理論,所謂狡辯,能言善辯,這一能言善辯,就把真理遮蓋住了。所以他有異論,有不同的這種辯論。這個時候,也要當願眾生,於諸異論,悉能摧伏:這種以是為非、將黑作白的論議,都可以把它摧伏了,就是能把他們勝過了。

見正命人當願眾生得清淨命不矯威儀

見正命人:這個命,有正命、邪命。正命的人就依法修行,不會貪圖供養。邪命的人就是‘現奇特相’,他現一個與人不同、很特別的樣子。為什麼要現奇特相?就因為好引起人的注意,但他不是依照佛法去修行。‘自說功德’也是五邪命之一,說:‘我做過什麼好事,我做了一些個什麼什麼功德,我對人類有什麼貢獻。’總是自己讚歎自己,在儒教裡頭,也就是叫伐善。怎麼叫伐?伐就是誇張。

顏淵和子路有一天服侍孔子,孔子就問他們:‘盍各言爾志?’你們兩個人說說你們的志願是什麼?子路這個人很粗氣的,冒冒失失就說了:‘乘肥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說我騎著一匹很肥的馬,穿得很輕暖、很名貴的一件皮襖。這輕裘就是或者狐狸皮的,或者最值錢的皮衣。與朋友共,不是我自己來用這些東西,我這肥的馬,也就是跑得很快的這匹馬,和我穿的最名貴的衣服,和我朋友兩個人用。敝之而無憾,就是用壞了,沒有關係,我不會發脾氣的,也不後悔,不會埋怨我的朋友說:‘哦!你把我這匹馬騎壞了,把我這件衣服穿壞了。’我的願力就是這樣。

孔子又問顏淵:‘你怎麼樣啊?’他說:‘願無伐善,無施勞。’我的願力就是我若有什麼好處,不誇張自己。我幫助人,也不會說:‘我現在幫助你了,我費了很多精神,你怎麼樣啊?’這就是想要求報酬。他不求報酬,就說‘願無伐善,無施勞’,我不願意自己讚歎自己,伐善就是自讚毀他。那麼邪命就不同了,就是說自己的功德。

‘占相吉凶’,就給人家算卦,算算說:‘啊!你要小心一點!不然啊,你會有災難的,一個禮拜以內,如果不小心一點,或者就會被車撞死。’嚇得人就:‘那得怎麼辦呢?有什麼解救的方法沒有?’‘有!有!你給我三百塊錢,你這個災難就會沒有了。’占相吉凶,這都叫邪命,還有一種也在邪命之內,叫什麼?‘高聲現威’,高聲,講話聲音很大的,哦!把面上這種火憋得就像關公一樣紅,令人生一種敬畏說:‘哦!他真夠威風!’

還有的邪命是什麼?‘廣說供養’,好像到了志蓮精舍就說:‘你知道嗎?我從什麼地方來的,我在那個地方,他們這一些個居士啊,這個也封果儀,那個也封供養,哦!簡直地,這些居士真是發心!’那麼這個地方的居士一聽:‘哦!那個地方的居士這麼發心,我們若不發心也不對啊!’於是這個也拿紅包,那個也拿紅包,紅包就來了。你看!這廣說供養!又說:‘誰誰供養我,誰誰又供養我,哎呀!我到印度那兒,每個廟上都請我吃齋。啊!印度那麼窮,但是他們供養我的齋菜非常好的。’這地方的人一聽:‘印度那麼窮困的地方,都用那麼好的齋菜來供養這位法師,我們這個地方更應該比印度好一點。’所以就天天辦如意齋啊,又什麼...,比羅漢齋總好得多。那麼除了如意齋,還有什麼齋,我因為沒有吃過這麼多齋,也不懂,總之就是色香味俱佳的齋菜。為什麼要廣說供養?就是叫你供養供養,這就是和人要供養呢!

談到這兒,這修行談何容易!不容易的,真正明白佛法、依法修行的人是很少的。這就是五邪命:現奇特相第一,說己功德第二,占相吉凶第三,高聲現威第四,廣說供養第五。你看看,在出家人裡頭能有多少不犯這五邪命呢?所以見正命人,當願眾生:又對這個發願。正命就不是邪命,得清淨命:得清淨命就是正命,沒有邪命。不矯威儀:我們修行要依照佛的戒律、佛的制度來修行,不能別開生面,做一個特別樣子。

說:‘法師啊!你既然這麼講,為什麼我們中國的法師不天天搭著衣,你卻天天搭衣,現這個樣子很特別的?’我們現這個樣子,是本來就該這樣子,並不特別。佛的弟子,所有一切的比丘,都應該時時搭著衣。因為在中國,環境氣候與及習慣的關係,不搭了。不搭了,你不能說這就是對。本來這個衣應該時時刻刻都搭著,但是中國的習慣不搭了,人也都不考察,以為搭衣就不對了,這是一個錯誤。

去年春天,我在這兒講這個道理,有人就說:‘你們美國來的和尚,天天都搭衣,又一天吃一餐,又說長坐不臥,裝模作樣的。如果你們這個對,中國佛教都不對了;如果你們不對,那中國佛教就對了,你說哪個是對?’在電話裡這麼問我,你看厲害不厲害?

我說在中國的佛教,現在不搭衣認為是對,那麼究竟對不對?沒有人知道,沒有人懂。就是你也不搭衣,我也不搭衣,大家都是這樣,一合相,都不搭衣。有的時候上殿過堂,穿上袍,也不搭衣。本來袍、海青和長衫,只是中國的古裝,並不是出家人就是應該穿這種衣服。你看看暹羅、緬甸小乘的僧人,他們所搭的衣,那才是本來佛的制度。

我在去年春天已經講過,因為佛教傳到中國後,氣候不同,中國天氣冷,所以裡邊必須要穿上衣服;穿上衣服,外邊搭的衣就很容易掉了,甚至於丟了都不知道。以後中國的法師就想出用一個圈圈,再用一個鉤鉤來掛上它,這只是中國臨時的一種方便法。那麼這樣用得時間一久了,也覺得不方便,就有人不搭衣。本來最初出家人都是搭著衣,時間一久,你不搭衣,他看見:‘哎!他沒搭衣,我也不搭了。’這就是習 焉不察,久而久之,就說不搭衣是對。我不能說他不對,但是這個應該要考證一下。那麼搭衣和不搭衣,很有關係的,搭著衣是現比丘相,可以受人天的供養禮拜;沒有搭衣,這談不到是比丘相。

當我見著小乘的佛教時,便這樣說:‘大乘的佛教太大了,小乘的佛教又太小了,所以大和小就格格不入,沒有法子共同合作。想要佛教發揚光大,必須要小乘向前邁一步,大乘向後退一步,才能碰頭,大家才能互相合作。’這個意思就是小乘把執著破了,大乘把方便收回來一點。因為小乘太執著了,裹足不前,就有一定的界限,不向前去求進步,就是固守成墨——所謂就知道他自己的,不知道人家。大乘呢,太方便了,方便太過,所以什麼事情馬馬虎虎算了,方便方便,沒有關係;不搭衣,沒有問題,什麼都沒有問題了。這一什麼都沒有問題,人就忽略了,不搭衣也沒有問題。若讓我說,不吃飯也沒有問題,最好是不吃飯。和尚若都不吃飯,那一定會有很多人供養。為什麼?你若不吃飯,他供養永遠都存在的,不會消。但你若說:‘我不吃飯,貪圖供養。’那又錯了!又入了五邪命之中。所以‘不矯威儀’,不矯,也就是不現奇特相。

若見於王當願眾生得為法王恆轉正法

若見於王:就是見皇帝。比丘有的時候有機會,或者在什麼場合裡頭,會見到皇帝,見到王。這時也應該發願,當願眾生,得為法王:做為法中之王,也就是成佛。恆轉正法:常轉正法稐。

若見王子當願眾生從法化生而為佛子

若見王子:那麼見著皇帝,又見到太子,王子就是太子。當願眾生:又應該發願了,願一切眾生,從法化生,而為佛子:從法王這兒化生,做為佛的弟子。

若見長者當願眾生善能明斷不行惡法

若見長者:長者就是大富長者。前邊是王、王子,這個是長者,包括一切的宰官、大臣在裡頭。長者是主持公正的,所以這時候當願眾生:就發願了。善能明斷:說他一定能主持公道,一切明辨是非。不行惡法:作官,判人的詞訟,不會判得不公平。

若見大臣當願眾生恆守正念習 行眾善

若見大臣:大臣就是國家的大臣,作官的。當願眾生,恆守正念,習 行眾善:願意一切眾生,常常守持正念,做種種的善事。

《華嚴經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