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二十二願到城乞食時願

E7、有二十二願到城乞食時願

若見城郭當願眾生得堅固身心無所屈

若見城郭:古來的城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有一個裡邊的城,有外邊的城叫郭。那麼見到城郭的時候,當願眾生,得堅固身:得到堅固身,好像城那麼堅固。心無所屈:心裡常常是很正直的。

若見王都當願眾生功德共聚心恆喜樂

若見王都:就是皇帝所住的城,這時候對這個境又發願了,當願眾生,功德共聚,心恆喜樂:功德聚會到一起,心常常歡喜快樂。

見處林藪當願眾生應為天人之所歎仰

見處林藪:林藪,就是樹林,又有一些草。這時候也發願,當願眾生,應為天人,之所歎仰:應該做為天人和人間的人所讚歎和仰慕。

入裡乞食當願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

入裡乞食:就是到城市,或者鄉村。裡是很小的一個鄉村,或者也就好像巷子。當願眾生:在這兒乞食的時候,也願一切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入甚深的法界,心裡沒有障礙,就是心裡沒有煩惱,你有煩惱就是有障礙了。煩惱障、所知障,這都是障礙。

到人門戶當願眾生入於一切佛法之門

到人門戶:到在家人的門裡邊,又要發願說當願眾生,入於一切,佛法之門:入到所有佛的八萬四千法門,都能明白,都能瞭解。

入其家已當願眾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出去乞食到村裡裡邊,或者到人的家裡前,先到門戶,每一個家庭的門戶不同,但進去時,都是入到一間房子裡邊,所以入其家已:到人家裡邊的時候,又發願當願眾生,得入佛乘:都得入佛的一乘,唯一佛乘,更無餘乘。三世平等:和三世諸佛——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都平等無二,都得到佛乘。

見不捨人當願眾生常不捨離勝功德法

見不捨人:你去乞食,有的人佈施,有的人就不佈施。好像金山活佛去向人化緣,化吃的東西,人家就給他油灰的灰水,說:‘這個我佈施給你,你喝了它。’他就把它喝了;這就是不願佈施的人。那麼金山活佛就能教化這種人,把兩桶灰水都喝了。喝了以後,這個人又向他來認錯,這就是見不捨人。當願眾生:願一切眾生都發佈施心,所以說常不捨離,勝功德法:勝功德法,就是修學一切佛法,立一切的功德。我們人修行,沒有罪就有功,勝功德就是做多一點功德。功德法,就是有善必須要做,種種的功德都要去做,這就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善雖然小,你也應該去做;惡雖然小,也不應該做。久而久之,你做多了善,自然就得到勝功德法。

見能舍人當願眾生永得捨離三惡道苦

見能舍人:也就是見到能佈施的人。這時也要對這種境界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永得捨離,三惡道苦:什麼是三惡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怎麼墮落三惡道的?就因為有貪嗔癡,有貪心就變成餓鬼,有嗔心就墮落畜生道,有癡心就墮落地獄道。這三惡道都是苦不堪言的,所以這三惡道的苦應該永遠離開。

若見空缽當願眾生其心清淨空無煩惱

若見空缽:出家人吃飯都用缽,托缽乞食。在沒有乞到食之前,是個空缽,所以說若見空缽。當願眾生:對這種境界也應該發願,就是有一種觀想的願力,所以說當願眾生,其心清淨:心裡清淨,沒有貪嗔癡;沒有貪嗔癡就沒有煩惱,所以說空無煩惱。

我們修道的人,最要緊的就是這個煩惱,所以說‘煩惱無盡誓願斷’。可是‘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是在煩惱外邊,另有一個菩提;也不是在生死的外邊,另有一個涅槃。就在這個煩惱裡邊就是菩提;在生死裡邊,你要是明白開悟了,就是涅槃,好像反掌之易。煩惱就譬喻冰,菩提就譬如水;你用一碗水凍成冰,拿這冰塊向人頭上打去,可以把人打死。你要是只用一碗水向人頭上潑過去,這個人不覺得怎麼痛。所以我們一有了煩惱,對人就會生出種種的障礙來;若沒有煩惱,只是菩提心,那對人人都會有緣的。

若見滿缽當願眾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

若見滿缽:那麼去乞食,得到食了,就是有人供養飲食,這是滿缽。這時候,對著滿缽也要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具足成滿:具足,就是一切都圓融無礙了;具足成滿也就是圓融無礙。一切善法:對一切善的法都圓滿了,都修行成就。因為見著滿缽,願意一切眾生所行所做,所有的希望,都得到圓滿了。

若得恭敬當願眾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若得恭敬:比丘托缽乞食,就會有人來恭敬供養,恭敬禮拜。沒有定力的人,有人恭敬供養就會生一種歡喜心,沒有人恭敬供養就會生煩惱。所以比丘遇著人家恭敬供養的時候,又應該對境發願,對著這個境界來發願,發願的原因就是對治毛病,所以說當願眾生,恭敬修行:對於佛要恭恭敬敬的,對於法也要恭恭敬敬的,對於僧更應該恭敬如一,所謂恭敬三寶,修行身口意業三業清淨。一切佛法:對於一切佛法都要依法來修行,要把自己貢高我慢這種行為都去了,打椡自己這個須彌山。

不得恭敬當願眾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不得恭敬:那麼得到恭敬了,你歡喜,依法修行;若不得到人家恭敬,你是不是就不修行了呢?不得到恭敬,更應該修行,應該生大慚愧:‘啊!我自己道德不圓滿,沒有道德,所以一切眾生都不恭敬。’那麼既然是這樣,沒有人恭敬,這時也要當願眾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不去做所有的不善之法,凡是不善的法都不去做,所行所做都是善法。

見慚恥人當願眾生具慚恥行藏護諸根

見慚恥人:人修行要常常生慚愧心,不可以無慚無愧。我很不幸運地就收到一個美國徒弟,他就是不知道怎麼樣叫慚愧,無慚無愧。他說:‘為什麼要慚愧?’他不知道怎麼叫慚愧?這是一個很難教化的西方人。所以我說:‘上天雖難也不難,教化西方人最難;入地雖難也不難,教化西方人最難。’他根本就是不要有慚愧心:‘做事情就做囉!做就做了,慚愧它做什麼?’你看!他理直氣壯地講得好像很有道理的。可是這是無慚愧,這種的思想是不對的。

恥就是廉恥、羞恥,自己做錯了事,有的時候面就紅了,面紅的時候,那就是一個知恥。古人又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句話是旁人說的可以,自己不能這樣說。譬如說:‘我請教你,我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你這麼一說,這就證明對方不如自己,這就等於罵人一樣;好像我是個老師,你是個學生,所以我向你來請教,我是不恥下問。這在旁人來說:‘哦!那個人那麼高的知識,向那麼沒有知識的人來請教,他這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可以的。但自己不能給自己戴高帽子,說:‘你知道我嗎?我向你請教,我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你說要是沒有知識的人,當然無所謂,那麼稍微有知識的人對於你這種的言論,就會有問號了。

所以這個‘恥’就是說,我怕做不對的事情,我怕做壞事,就有一種羞惡之心,‘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好像他做了錯事,你一提到,喔!他面就紅了,那關公的面就現出來了,這都是一種知恥的心。廉是清廉,恥就是自己慚愧,知道慚愧:‘啊!我這個事情做得不對。’

所以見慚恥人。這慚恥人就是知道慚愧、知道羞恥的人。那麼對這種人也要發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具慚愧行:具足慚愧和羞恥這種的行為。藏護諸根:這個藏不是隱藏起來,是在過沒有現出來的時候,就把它沒有了,就把它滅了。藏護也就是保護,那麼這個‘藏’字,翻譯經典時譯成‘藏’,其實也就是謹慎的意思,謹慎護理你的諸根。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你這諸根不隨境界轉,也就是你很小心、很謹慎地保護你的諸根。眼睛不看非禮,也就是非禮勿視,不看不合理的東西;非禮勿聽,不聽不合理的音樂。音樂,有的奏得很難聽的;歌曲,唱得人都迷迷糊糊、顛顛倒倒的,喝醉酒似的,醉而不醒,迷醉到這種浪漫的聲音裡頭。所以‘耳不聽惡聲,目不視惡色。’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都是藏護諸根的一種辦法。

見無慚恥當願眾生捨離無慚住大慈道

見無慚恥:前邊是有慚愧、有羞恥的人,見著要發這種願。那麼現在見著沒有懺悔,不知慚愧、不知羞恥的人,也就是好像沒有血、沒有氣、沒有骨頭的人,他無慚無愧。像我方才說的,收到一個沒有骨頭的西方人,他不知道慚恥,不知道慚愧。那麼這時也要對境發願,當願眾生,捨離無慚:應該把無慚無愧這種行為捨離。住大慈道:住到大慈悲道路上。

若得美食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

若得美食:就是美好的食物,味也美,色也美,又香,所謂色香味俱佳。這個美食又分是什麼人得?好像北方人歡喜吃餃子,若得到餃子,他認為是美食了;南方人歡喜吃飯,若得到飯,他覺得這是美食;西方人歡喜吃奶油、麵包、cheese(起司),你要是給他一點奶油、麵包,他就不發脾氣了。如果那兒擺著奶油、麵包,他要吃,你也不叫他吃,喔!他那嗔恨心就生出來了,甚至於對師父都要不客氣了:‘為什麼你不給我麵包吃?為什麼那麼好的奶油你不給我吃?’所以這個美食,看什麼人得,各有所好。好像豬若得到酒糟,它吃得很香,或者炸油的豆餅,你給它一點吃,它覺得這是美食了;你若給人吃,人就不願意吃那種東西,酒糟?誰吃啊?狗呢,偏偏歡喜吃人糞,你看!這個人糞,它一得到啊!吃得津津有味,它得到那個也是美食。那麼見著美食,就是自己所歡喜的,謂之美食。

見著這個美食又要發願了,發什麼願?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就是他求什麼得什麼,好像觀音菩薩,人向他求富貴就得富貴,求壽考就得壽考,求男就得男,求女就得女。所以誰要是想要求兒子,或者求女,就拜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一定會滿願的。心無羨欲:羨就是羨慕,就是好像人家得到美食,自己沒有,這饞欲流涎,就羨慕,就饞了,羨慕人家:‘他吃得那麼好!又是cheese(起司),又是奶油,又是麵包,我吃不著,這個真是太苦啦!’這是羨欲。不羨欲,心無羨欲,心裡沒有這種羨慕的心,沒有這種食慾。這個欲是食慾,看人家吃好的,自己饞欲流涎,這就叫羨欲。若沒有,就不會流口水,心無羨欲了。

得不美食當願眾生莫不獲得諸三昧味

得不美食:這是不好吃的東西,這麵包壞了,奶油也臭了。西方人吃cheese,毛長得愈長愈好,那cheese長這麼長的毛,他認為:‘喔!這是最好的。’那麼不美食,就是自己不願意吃的東西。當願眾生:這時候也要發願了。莫不獲得:沒有不得到諸三昧味:三昧就是正定,又叫正受。所有的眾生都得到三昧的滋味,就是正定的滋味,或正受的滋味。

得柔軟食當願眾生大悲所薰心意柔軟

得柔軟食:吃的東西有很硬的,又有柔軟的。那麼不要說旁的,就說麵包,有柔軟的麵包,一吃把人吃得很肥的;又有很硬的麵包,把人吃得就很瘦。西方人現在有一個趨向,人人都怕肥,人人都願意瘦,所以賣麵包的就說明白:‘吃這個麵包,保證不肥。’大約這不肥的麵包,不會那麼柔軟。

那麼柔軟食,就是令人吃得很甜蜜、很香甜,很歡喜吃的。在這個時候,得到柔軟的食物,又對這種境界來發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大悲所薰,心意柔軟:什麼叫柔軟?柔軟就是忍辱,忍辱也就是柔軟食。慈能拔苦,悲能予樂,大悲心就想給一切眾生樂。給一切眾生樂,就不和眾生爭;不和眾生爭,這就是忍辱,忍辱就是大悲心,所以叫‘大悲所薰’。心意柔軟,心裡沒有嗔恨,很快樂的,這都是心意柔軟。

得粗澀食當願眾生心無染著絕世貪愛

得粗澀食:粗澀食就是很粗的,不容易吃的那種東西。可是不容易吃,你若能吃,這也就是一個忍,也就是修行‘食人所不能食的’。我記得,我在母親墳上守孝的時候,有一個比丘送了一筐‘裡二外八’來。什麼叫‘裡二外八’?這是趙州行腳的一個公案:

趙州和尚八十多歲時,有一天有個人問他:‘老和尚,你知道“裡二外八”是什麼?’這一問,把這個老和尚問住了。趙州和尚一看這是個吃的東西,但是不知道叫什麼名字,就說:‘你拿來給老僧吃了它。’那麼這個人以為他懂了,雖然沒有說出叫什麼名字來,但是他說拿來給老僧吃了它,就以為他就認識這個‘裡二外八’了;實際上呢,趙州和尚不知道這個叫什麼名字?這人回去後,趙州和尚就生大慚愧心:‘啊!這東西叫什麼名字,我都不認識,你說這修道修得連吃的東西名字都不知道,真是修的糊塗道,啊!還要出去當參學去。’

但是當參學,自己的眼睛也不幫忙了,牙也掉了很多,腿也要罷工了,就是腿也不幫忙,走路很困難,總想罷工。那怎麼辦?和侍者商量商量看看。他就把侍者找來說:‘我向你借一點東西,你可不可以借給我啊?’侍者一聽,和尚要借東西,這怎麼可以不借呢?就說:‘您借什麼?可以的。’‘你說可以就可以了,不要問我借什麼?你回去睡覺。’那麼這個侍者大約也莫名其‘吵’了。有人說:不是‘吵’,是‘妙’,莫名其妙。雖然莫名其妙,可是和尚叫他回去睡覺,就去睡囉!睡,這一覺醒了,照鏡子一看自己:‘哦!我怎麼有很長的白胡 子,牙也掉了,變成一個老翁,成了趙州和尚了!’侍者嚇壞了,啊!這一回可糟了!真糟糕:‘我怎麼跑到和尚身上來了?’就去找和尚,一到和尚住的房裡,他看見自己站在那兒,就打這人說:‘這是怎麼一回事?’趙州和尚說:‘不要吵!不要吵!慢慢地我還給你,你不要怕;但是你現在替我做和尚,我出去參方。’

那麼趙州和尚參方,從南方就到北方,到了北方一看,北方做窩窩頭(用玉米粉做的饅頭,中間是空心的)的時候,兩根大拇手指頭放在裡邊轉,其餘八根手指頭放到外邊守。就問:‘這叫什麼?’那個人就告訴他:‘哦!你連這個都不知道,這叫窩窩頭。’‘啊!原來這東西叫窩窩頭。’那好了,知道這個名字,就回來了。回來把侍者這個年輕的身體又還給他,自己又回自己那個老態龍鍾的身上去了。所以這叫裡二外八。

那麼當時就有人給我送了一筐這個東西,有五、六十個。送給我的這個比丘也是一天吃一餐的,他看我在那兒守孝,怕我餓壞了,給我去送一點供養。那我就慢慢吃,吃這個東西,吃到最後,大約有三個禮拜吧!才吃完了。最後那個窩窩頭就長這麼長的毛,差不多有一吋半長。因為我也沒有管它,沒有把它拿到外邊去吹吹風,或者曬一曬就不會長毛了。我那時也很懶的,一天吃飽了,就坐著,什麼也不管。結果最後天氣熱的時候,它長那麼長的毛。那時我把毛都去了,把窩窩頭也都吃了。這東西啊!那真難吃,那就叫粗澀食,太粗了,不容易吃。講起來,那個味道甚至於比糞的味道還臭得不得了,吃到口裡是很難吃,但是也把它嚥了,沒有糟蹋,這就等於粗澀食一樣。所以說得粗澀食,當願眾生,心無染著:心裡沒有這種染著,沒有這種好味、不好的味道的思想。絕世貪愛:把貪好吃的思想都沒有了。

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不單比丘,所有修道的人,都應該在吃飯時,修三念五觀。三念是:

第一念,願斷一切惡。正當吃飯的時候,先喝三瓢羹湯,喝第一調羹時,就這麼觀想:‘我願斷一切惡。’無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吃飯時,都應該先作這種觀想,願斷一切惡。

第二瓢羹就說:‘願修一切善。’那麼願斷一切惡,我們就不應該常常說人的是非,說人的是非也就是惡。願修一切善,就是要讚歎其他的人,要隱惡揚善。我常對人講,隱惡不是隱自己的惡,要隱他人的惡;揚善不是揚自己的善,要揚其他人的善。所以切記不要自讚毀他,自己讚歎自己:我怎麼好怎麼好,旁人怎麼怎麼不好。世界爭戰起來的原因,就因為人人都是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他人。那麼不知道有他人,和他人就生出來一種爭貪的心。

喝第三瓢羹湯的時候,說:‘願度一切眾生。’我發願度一切眾生和我所有的親戚朋友,我先度他們皈依三寶,然後再度他們受持五戒;再若進一步,令他們自己發心出家修道。

在出家修道這一層,各位願意出家的人就要考慮清楚,不要貿貿然,出家然後又後悔了。要出家就像一個出家人,在家就像一個在家人,不要做一個四不像。出家人又做在家人的事情,身雖出家,心不染道,身好像個出家人,但是心裡不修道,什麼功課也不做,甚至於連早晚的功課都不做,懶得不得了!這樣是沒有好處的。所以說這三念是很要緊的,願度一切眾生。

在吃飯的時候,又要修五觀,要有五種觀想: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你算一算這一粒米需要有多少的功,才能成就這一粒米?古人有這幾句偈頌說得很好: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鋤禾日當午’,在鋤禾草的時候,就是在耕種的時候,太陽正當午時。‘汗滴禾下土’,身上的汗都滴到土地上,流很多汗,把土都弄濕了,所以‘誰知盤中餐’,誰知道碗裡這一碗飯,‘粒粒皆辛苦’,每一粒、每一粒都是辛辛苦苦得來的。所以有這幾句話說:

施主一粒米重如須彌山

吃了不修道披毛戴角還

你看!這說得很嚴重的!所以出家人、在家人,有飯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趁這個好時候應該修道,不要把時間都空過去了。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夠不夠,是不是有資格應供?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第三要防備自己的貪心,要防備自己好吃好東西這種過錯,吃夠了就可以,不要吃得太多,所以貪等為宗。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什麼要吃飯?我們若不吃飯,身體就受不住,就會壞了。就好像機器,你若不給它上上一點油,就會摩擦壞了。我們人若不吃飯呢,就會餓死,身體這個活的機器也就會變成死的機器。所以正事良藥,為療形枯,這是一種好的良藥,來治理身體的枯槁。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我們因為想要成就道業,所以才要吃飯,才要受供養。

所以說若飯食時:吃飯的時候,當願眾生:我願意一切的眾生。禪悅為食:都得到禪悅做為他的飲食。禪悅,是坐禪生一種輕安快樂。那麼得到禪悅做自己的飲食,就是坐到那兒,不吃飯也不餓了,吃這個禪悅嘛!法喜充滿:法是佛法。充滿,就是自己得到這個法的快樂了;得到法的快樂,這叫法喜充滿。

若受味時當願眾生得佛上味甘露滿足

若受味時:吃東西方面,各人歡喜吃各人的味道,酸甜苦辣鹼,各有所好。所以普賢菩薩做行堂,身上帶很多的瓶子,你歡喜什麼味道,他就給你什麼,但是一般人還認為他行的菩薩道不夠。所以若受味時,得這個調味的味道的時候。當願眾生,得佛上味,甘露滿足:得佛這種禪悅的上味。甘露是一種不死的藥,得到這種的甘露味。甘露味是甜的,由‘甘’字,你就應該知道它是甜的。滿足,常常有一種甜的味道,很滿足的。

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前邊是吃飯的時候,有好的味道,有粗澀的食;現在是飯食已訖:吃完飯了。在正吃飯的時候,方才說有五種的觀想;那麼吃完飯,也不是就沒有觀想了,所以說飯食已訖,吃完了飯又發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說我願意一切的眾生,他們願意做什麼都成就,這叫所作皆辦;具諸佛法,具足一切佛法。比丘吃完飯,給一切眾生回向時,說:‘所謂佈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所有供養三寶的人,一定會得到他的利益、他的好處。假設你因為想要得到快樂,得到永久安樂的緣故,來供養、來佈施,將來一定會得到你所希望的這種安樂。

若說法時當願眾生得無盡辯廣宣法要

若說法時:就是講經說法的時候。這時也發願,當願眾生,得無盡辯:得沒有窮盡的無礙辯才,所謂得大辯才:辭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第一義無礙辯。廣宣法要:廣,就是由少能說多,由多又可以入少,多和少不二。善說法要,把法要緊的地方都說明白了。

《華嚴經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