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佛門號稱“空門”,(釋迦牟尼佛號為“空王”),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與哲學,說“空”的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空”是佛教的標幟,要想瞭解“空”的哲理,只有向佛討教。古德說:“十方選佛場,心空及第歸。”意思是說,十方世界有許多選拔佛的試場,應試者只要內心證悟空性,便被錄取了。一個人儘管看了許多佛書,聽了許多佛理,吃了許多年素,打坐、念佛、朝山樣樣都會,如果他不理解“空”的哲理,可以說這個人並未獲得佛門的基本智慧。佛教是一個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宗教,它有極為高明的哲理。它也有極實用的修養方法,可以指導人的行為與生活,並使人的內心證入奧妙的境界中。學佛的四種過程為信、解、行、證,信解在行證之前。現代人誤以為佛教是迷信,所以必須多在理解上下功夫,以啟發信心,才可能付諸實行,獲得證驗。

一般人一聽到佛教說空,便以為佛教虛無、消極、否定一切,因此對它起恐懼心、厭噁心、排斥心。其實這也難怪,只因為他們沒有機會去瞭解真正的佛理。本文寫作的目的,即在試圖將此高深的哲理,以最淺顯的文字說明,並希望讀者能將它運用於為人、處事、讀書之中,以獲致人生真正的幸福安樂。

只要你抽出一些空閒,耐心地把本文看完,相信一向被認為艱深的佛理,你也可以多少嘗到它的滋味,《禮記·學記》說:“雖有佳餚(好菜),弗食,不知其旨(甘美)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花很少的時間,俯一門高超的哲理,很划得來。

《智慧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