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精微——妙分別“有智”的習 得
以為佛教只說“空”,這個人的佛學只得五十分,不及格,因為佛教不但說“空”,也說“有”。空有“真空”,有為“妙有”,“真空妙有”才是大乘佛學的全貌。“空”,所以海闊天空,“有”,所以森羅萬有。森羅萬有也不礙海闊天空,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萬有無不是緣起的,既是緣起的,所以無不是性空的。知性空所以破執,從而解脫心靈的桎梏,開展心靈的光明;觀緣起,所以對萬有的生起因緣,了了分明。何因加何緣產生何果,這是一定的。萬事萬物都依因緣而決定,因此,要裁製事物,改變事物,創造事物,必先研究各事物的因緣。何因何緣而有貞觀之治?何因何緣而有天寶之亂?歷觀各代興衰治亂的因緣道理,於是產生歷史哲學的智慧,從而規劃未來更理想的政治。何因何緣而產生胃病,不同的因緣引起不同的胃病,不同的胃病以不同的因緣而得解除,深深瞭解胃病來去的因緣,這個人便成胃病的專家學者。許許多多的智慧都由於明瞭各種因緣果的法則而獲得,許多迷惑,都是由於明見事物的生滅因緣而解除。
各種社會現象各有其起滅因緣,明瞭其中底細,此人即是社會科學家。各種自然現象各有其起滅因緣,明瞭其中底細,此人即是自然科學家。無論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都不離緣起,瞭解兩者之間的基本緣起法則,那麼,這個人便是哲學家。科學或哲學都以追求真理為目的。真理就是真實的理則,亦即因緣果的作用程序或架構。現象界中,因緣作用極為複雜、極為精微,其中道理如恆河沙。正如朱子所說:“一物有一物的理,一事有一事的理。”萬事之理,窮畢生之力,亦無法徹底明瞭。佛教說,幸好我們有無窮的來生可以利用,因此,也無須急於一生窮盡一切真理。
佛有十種名號,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其中“世間解”即對世間萬象的充分瞭解,“正遍知”,即正確而普遍地了知一切緣起的理。佛的智慧之所以如此廣大,乃是累積三大阿僧劫的研究修行,破除了如塵沙般的迷惑而得來的。大乘菩薩道(發大心學佛的人)是積極入世的,所以大乘菩薩須研究五明。一、內明:指內在的心靈科學。二、聲明:指文學、詩歌、音樂。三、醫方明:即醫學。四、工巧明:乃工藝技巧,即現代所謂的科技。五、因明:即邏輯學(理則學)。這五明乃由深觀世間各種緣起法則而得,在佛學說就是方便般若。
總之,佛菩薩依於緣起而悟性空,依於性空而成就實相般若,培養成一種超然自大、光明的心態。以此心態為基礎,進一步深入緣起的底蘊,瞭解各種生滅現象,善巧分別,而成就方便般若(即方便善巧度眾生的智慧)近代佛教界流行一名言:“以出世的胸懷,做入世的事業。”這是緣起哲學妙用的最好說明。有學生問我,既出世又入世,這不是矛盾嗎?顯然,這位學生誤以為出世就是脫離世間社會。我說:“出是超然、超脫之意,也就是出污泥而不染之意,出世只是超越凡俗的不良 心態,以較高層次的智慧來生活而已。”古德說:“無三界可出,無涅*1可入。”《華嚴經》說:“虛空無盡,世界無盡,眾生無盡。”佛教的宇宙觀認為,空間為無邊際,時間為無始終。一念覺即超出三界,一念迷即墮入輪迴。所以不要誤以為有一個具體的三界可出,有一個具體的涅*1可入,此中妙理,一時也說不清,只好留待讀者繼續努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