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進寬容與諒解

增進寬容與諒解

對於自身每一件事,想到日後的種種緣起後果,對於自己的意念與行為,自然不得不小心謹慎;對於他人的一舉一動,若能多多觀察,設想其因緣、處境,則能增進人際間的同情與瞭解。

緣起哲學告訴我們,宇宙間沒有孤立事件,每一事件的前後左右都有許多事件與之緊密牽連,所以我們可以套一句俗語說“人生在世,身不由己。”或者說“物在宇宙,身不由己。”人自從一出生,便陷於時空因緣的大網中,難以自主。因此,任何人的所作所為,都有其不得不然的理由。固然人在面對眼前的事件之時,仍有一些抉擇的自由 ,但這些自由 是多麼有限。

本於以上的理解,一個人可以免去許多憤怒不滿。當一位教師看到他的學生考試得三、四十分時,若能瞭解其背後原因,很可能不但不暴跳如雷,反而寄以無限的同情。就我所知,一些教師看到學生上課時打瞌睡,認為太不給面子,便將學生臭罵一頓,然後罰站聽課。另一些較理智的教師遇到這種情形,則殷殷垂詢該生為什麼無法振作精神的原因,是因前一晚功課做得太晚?或因身體有病?或因該生對該課程聽不懂?為此一問,一方面平息滿腔怒氣,一方面流露了對學生的關愛。

一個人除非及早努力發展本身內在的潛能——覺性(亦可稱為良知良能),否則無法不受外在各種因素,以及內在的各種習 氣所決定。當我們細心觀察,便會發現每一個人的身前身後,左面右面,頭上腳下,都有數股無形的拉力或推力在支配他們,至於如何順應或抗拒這些拉力或推力,以抉擇自己的命運,便依據這個人的內在習 氣及覺性而定。覺性高者,理智亦高,這個人才有力量做利人利己的抉擇,使自己與別人無悔無怨。相反的,一個人滿身的不良 習 氣,便無力抵擋外力的影響,而易於做出愚蠢的抉擇,世上大智慧的人很少,絕大多數的人都或多或少受本身習 氣與外在因素所擺佈,不能自已。說得重一點,世界上除了具有超越世間的大智大能者之外,每一個眾生都值得同情。這就是人際相處,乃至眾生相處,必須彼此寬容、諒解的基本理由。

雖然佛教說:“眾生皆有佛性(覺性)。”孟子也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但畢竟,惻隱之心與是非之心只露出一些端倪,須努力擴充存養,始能為聖為賢。所以《尚書》也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眾生雖有佛性,但眾生之所以為眾生正因為他有無明。在此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之中,眾生的佛性大多抵不過無明,因無明而起惑,因起惑而造罪,因造罪而受苦。緣起的哲理正所以增進人際的寬容與諒解,進一步拯救眾生於罪苦的深淵。

《智慧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