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淨信』,就是前面所講的發清淨心。淨信很難,淨信的功德無比的殊勝。可以說,如果你有一念淨信,你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有決定的把握,這個人可以講沒有懷疑,決定往生。什麼叫淨信?淨信是專信、真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甚至於十方一切諸佛來給你講,我還有一個法門比這個還好、還殊勝,你就謝謝諸佛,我已經受了這個法門,那個我不要了,這才叫做淨信。不要說佛到你這裡去,這是佛教給我的,大概是真好的,心裡一動搖,你的信心不清淨。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特別來找你,「你不要修這個,我還有比這個還妙的」,我都不要,不接受。你的信心要到這樣的程度,這叫「一念淨信」,換句話說,決定沒有二念。我就相信這部經,我就學這部經,除這部經之外,我什麼經都不必要學,都用不著;所有一切法門我都不要學,我只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這叫做一念淨信。凡是具足一念淨信,他的成就都不可思議。
我記得我在前面跟諸位提過,從前諦閒老法師有個徒弟,念佛的。諦閒老法師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師,倓虛、寶靜都是他的學生,我們這邊演培老和尚也是諦閒老法師的學生。演公的佛學基礎是諦老那個地方奠定的,所以這個老和尚非常了不起。前天星期天我在他那裡做了一個簡單的報告,我說我過去跟李老師學佛,拜他作老師,他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只准聽他講經說法,除他之外,任何人講經說法都不能聽,只能聽一個老師的。第二個條件,就是我所想看的書本,一定經過他同意,他要不同意的,不准看。第三個條件,我從前所學的一律作廢,他不承認,你今天到我這個地方來,從頭學起。三個條件,很厲害。演公就跟我講,他在觀宗寺也是這三個條件,諦閒老法師也是這樣。所以他就講,當初我們很不習慣,好像老師專制跋扈不講理,到以後才知道老師用心良苦,使我們真正能夠把根基奠定,到以後才能有點成就,都是得力於這個基矗所以古時候五年學戒,就學這個東西,這也就是此地所講的一念淨信。
可是老師這樣子做法,他有很深的道理,他也不是專制,他有年限的,老師給我們年限是五年。以後我們真正得到好處,真正得到利益,對老師非常感激。老師雖然限我五年,我自動的又加了五年,我跟李老師十年,我守他的規矩守十年,這是感謝他的恩德。諸位現在學佛,我相信許多法師大德來講經,你們統統都去聽,這個法師講這個好,那個法師講那個經好,這個參禪好,那個持咒好,搞得滿腦袋不曉得哪個好,搞得你迷迷糊糊、無所適從,這就可惜了,就糟透了。我們當年沒有吃這個虧,就是因為老師限定太嚴格,只准聽他一個,不能聽別人的,把所有門統統給堵死,只准學他一個的。這樣跟他一個人學,學了幾年之後我們慧眼開了,就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這個時候你聽別人講經不怕,因為他哪些地方講得對,哪些地方講得有毛病,清清楚楚,只吸收他的好處,不會沾染他那些缺點,對自己決定有利益。好像我們飲食一樣,只得滋養,他那個毒我們不會中的,毒的我們一看就曉得,那個不吃,有毒的不吃,有營養的我們吃,我們會選擇。你們現在沒有選擇,營養的也吃,毒也吃,什麼都吃,這個麻煩很大,這個要小心。所以,一念淨信非常重要。
可是,好的老師不是每個人一生都能遇到的,這是真的。能遇到好老師,這個人很幸運,所謂良師益友,可遇不可求,到哪裡去找?我學佛可以說比起諸位同修就非常的幸運,就是我遇到好老師。我在台灣這麼多年,只有三個老師,不是到處亂聽,只有三個老師。第一個老師還不是學佛的,第一個老師我不是跟他學佛的,我很年輕的時候,我跟他學哲學,方東美先生。這是台灣大學很有名的教授,香港唐君毅先生,也是很有名的一個哲學家,唐君毅是方先生的學生,方東美的學生。我二十五、六歲的時候跟方老師學哲學,我的佛法是方老師介紹給我的。就是我們在上課的時候,最後的一個單元講到佛經哲學,他告訴我「佛經是全世界哲學裡面最高深的哲學,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兩句話很動聽。我說佛教還有這麼好的東西?以前瞧不起佛教,認為佛教都是迷信,最反對、最排斥的是佛教。聽方老師這麼一介紹,佛教裡頭真正有好東西,這才到寺廟裡去借經書來看。初看經書看不懂,但是這也許是過去世有善根,看不懂還想看,不是說看不懂就不看了,看不懂也想看。這就是入佛門的一個機緣,實在講,緣分真是太好了。
我接觸佛經,就是看佛經不到一個月,我認識一個蒙古的親王,滿清時代的一位親王,他地位很高,他住得距離我住的地方不太遠,聽說我看佛經,他來拜訪我,因為他是佛教徒,來拜訪我。看到我桌子上擺了佛經,他很歡喜,他就問我,他說你學佛了?我說我剛剛開始看。他說你有沒有困難?我說困難很多。他說需不需一個人來幫你指導指導?我說找誰?那個時候我對哪一個法師都不認識,佛門沒有接觸過。他就介紹我,他說他認識一位章嘉大師。在那個時候,什麼密教、顯教我還搞不懂,就糊里糊塗跟他一道去拜訪章嘉大師。
章嘉大師非常慈悲,所以那個時候我看的一些經書裡面有些疑問都去請教他。他跟我約定時間一個星期一次,到他住宿那裡去,差不多他給我兩個小時的時間,真正難得。他教我三年,我佛學的根基是章嘉大師給我奠定的。這一接觸佛法跟一個老師,哲學一個老師,佛法也是一個老師。章嘉大師那時候攝受我,實在講慈悲,非常的慈祥。如果我們有偷個懶,有的時候去玩玩,這個禮拜不想去,去玩玩。隔天他老人家就打電話來了,你怎麼沒有來?是不是身體不舒服?很關心。這樣搞得不能不去,沒有法子,不能不去,非常關心。以後章嘉大師圓寂,圓寂以後一年,我就跟李炳南老居士,跟他十年。我的佛法就是兩個老師,章嘉大師教我三年,李老師教我十年。所以我學東西很單純,一點都不複雜,一個老師栽培的,這樣的情形非常少,很難得遇到。
遇不到怎麼辦?實在講,遇不到有補救的方法,不能講一生遇不到,沒這個機緣,這一生就不學佛,那就可惜了。那就學古人,古人怎麼樣?做私淑弟子,學這個。什麼叫私淑弟子?私淑弟子在中國第一個人是孟子,孟夫子。孟子非常好學,那個時候孔老夫子已經過世,他對於孔子的道德、學問、為人非常的崇敬,非常佩服,就想學孔子。孔子也不在了,但是孔老夫子他的著作在世間,孔老夫子還有些學生在世間,他就依照孔老夫子的著作,去請教孔老夫子的學生。他這樣學,就是以孔老夫子做老師,這個叫私淑弟子。雖然跟老師沒見過面,依照老師的教訓,老師的著作在,依照這些著作來修行。他修得很像,所以在中國後世尊稱為「亞聖」,孔老夫子是「至聖」,亞是次一等,除了孔子,就是他了,他學得很像。
如果懂得這個方法,那就好辦了,我們現在以誰做老師?以無量壽佛做老師,這個經典在!這經典就是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以它做老師,此地講的「歸依供養」。我們以《無量壽經》做老師,《無量壽經》裡面這些道理、方法、教訓,我們一樣一樣來學,一樣一樣來做,統統做得一模一樣,百分之百的做到,給諸位說,你就變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至聖,你是亞聖,這個不是假的。我們何必要拜這個做老師,拜那個做老師,這些老師哪一個老師能比得上無量壽佛?差遠了!諸位一定要發這個心,我也是發這個心,我今天老師都不在了,我現在以誰做老師?以阿彌陀佛做老師。你們也以阿彌陀佛做老師,我們同學,同學我可以幫助你,你有困難我會幫助你。我們統統以阿彌陀佛做老師,做阿彌陀佛的私淑弟子。
這個私淑弟子在我們佛門裡頭,也有很了不起的成就,像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就是私淑蓮池的。他對於蓮池大師非常的崇敬,但是他學佛的時候,蓮池大師圓寂了。蓮池大師的著作流傳在後世,現在我們台灣有出版,很容易請得到,蓮池大師的全集,有十幾種。蕅益大師就專門以蓮池大師的全集做老師,換句話說,除了蓮池大師的作品之外,其他東西不看,我專學一個人,跟一個老師學。學到自己智慧開了,再看別的東西,那一看就通達。等於說跟一個老師,跟五年、跟十年,就是五年、十年當中,除這個老師東西之外,我一律都不看,我學一家之言。這個是可以採取的。
我實在是怕大家看這一本經書,這麼小小的,很單調,我就學這一樣,人家都學那麼多,我只學這一樣,好像很可憐的樣子,比不上別人,心裡不太願意。這樣才跟大家編了一個《淨土五經讀本》,《淨土五經讀本》是我最近編的,《淨土五經讀本》裡面所收容的份量就相當多,就不算少數,但是全是淨土宗主要依據的經典,都在裡面。這個本子諸位如果要,你就到樓上圖書室去請,不分發給大家,為什麼?不要的人,拿去沒有用處。你真正想念的、想研究的,主要是想念的,你就請回家去。我跟諸位講了,《無量壽經》現在一共有九種不同的本子,我們《淨土五經讀本》裡頭全部都收集了,統統在裡面,非常完整,《阿彌陀經》三種不同的本子也都收齊了。所以,這是淨土宗非常完備的一個經本,有這一本就足夠了。
如果你還嫌不夠,還嫌太少,我再介紹你一本書,蕅益大師的《淨土十要》。如果還要不夠的話,還可以介紹一本,《印扁大師全集》,就是《印扁大師文鈔》。如果還不夠,那就不行了,到此為止。這就不得了了,這個堆起來有這麼多,有這麼一大堆,就相當多了。五經、《淨土十要》、《印扁大師文鈔》。其他的書希望同修們五年之內你不要看,為什麼?你心定了,心會定下來。你涉及別的,看多了你心永遠定不下來。我們念佛,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要念到功夫成片,大家念了這麼多年,為什麼都得不到?因為你亂的,你心是亂的,你不定。如果我們學一樣東西,這一樣東西,定他決定能夠得到。你要是把心定個五年,我常常教同修們,你真正想入這個法門,你應當把《淨土五經讀本》從頭到尾看十遍。為什麼叫你看十遍?十遍看下來之後,你的心定了,你的信心堅固了,你覺得這一門東西真好,你才曉得它的好處,你識貨。然後我再勸你把這部《無量壽經》一天念三遍,念三年,三年就是念三千遍,念三千遍你得定了,三千遍念下來,心得定了。中國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其義自見就是我們一般講的開悟,你果然念上三千遍,你會開悟!你心定了,定了以後就會開悟,定會開慧。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開悟?心不定!心不定要想開悟,不可能的事情,沒有這個道理。
這個方法教給你,你要是依教奉行做三年,你決定不吃虧。三年之後,你才曉得我指的這條路正確,對的!你要不相信,又親近這個法師,又親近那個大德,你搞三十年還跟現在一樣糊里糊塗,甚至比現在更糟糕,還沒有現在頭腦這麼清爽,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一念淨信是非常不容易,真正能把萬緣放下,把所有一切佛法也放下,所有一切修行的法門亦放下。專念這一部經,專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才叫做一念淨信,所以這四個字那是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