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因果

業因果

「當斷集諦」指的就是這裡的因果引導。三有六道的處所各不相同,身體各不相同,苦樂各不相同,壽量各不相同,諸如此類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業因果所導致的,我等大師世尊的見解法印(緣起咒)是「誒達瑪」,它的開頭加上表示吉祥的「嗡」,結尾加「索哈」,首尾的這兩個詞其實是諸位班智達考慮開光和祝願吉祥才放上的。這一緣起咒翻譯過來,就是「諸法由因生,彼因如來說 ,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開頭的「諸法」是多數詞,這樣的多法到底是指什麼呢?就是所知——輪迴、涅槃和道位所囊括的一切法。按照內道佛教的觀點,因和業所生、緣起的一切法,即「諸法由因生」。對此,外道承認非因生或者無因生的邪見有三百六十種。所有這些邪見歸納起來包括在論議五派當中,再進一步概括,就攝集於常見、斷見二派之中。其中斷見派認為:佛教和常見派的觀點都是錯誤的,萬法是由本性而生。就拿現在這個身體來說,它就像空中出現的彩虹或者草地裡長的蘑菇一樣,身體好似雪,心宛若狼的腳印,當雪融化的時候,狼的腳印也就不復存在了。單單是今生今世一次顯現,而前後世、解脫通通不存在,人在死時,身體消失在四大種界中,心也隨之消失在四大當中。《黑自在書》中說:「猶如日出水下流,豆圓荊棘長而利,孔雀翎艷諸苦樂,誰亦未造自性生。」

常見派認為佛教的觀點是錯的,他們承許,儘管前後世是存在的,但並不是由因果中產生,而是另外的一個作者造的,是誰造的呢?是永恆常存、獨一無二、自由 自在的大自在天創造的。如果用小孩和黃牛的肉供奉他,自在天就會歡悅,於是賜給世間安樂,如果自在天不悅,就會給世間帶來不安。所以,苦樂是另外者造作的。或者,(數論派承認)所謂的「主物」,痛苦、快樂、不苦不樂或貪嗔癡三者平衡,就取名為主物,從虛空中幻現出塵埃,內在明知的士夫恆常受用它,最終神識瞭解到這是主物所幻現的時候,為此主物羞愧難當地逃走,主物的一切現象全都隱沒於主物的範圍,當士夫離開了現象之際就獲得了解脫。他們認為,在解脫時,心裡有一個不可思議、拇指大小的常我。他們聲稱:這個身體就像罐子一樣,心猶如小鳥,一旦身體毀滅時,那個心識在擁有自由 的同時可以隨意行去。

內道佛教認為:常見派、斷見派的主張都是錯謬的,輪迴、涅槃、道所包括的一切法都是由因所生,關於怎麼由因所生的道理,梵天等天人及魔王波旬不瞭解,影堅王、未生怨王、夏爾巴王等世間的尊主不知道,外道六本師等也不知曉,內道佛子補處彌勒怙主和文殊菩薩也只是隨從佛陀的經教宣講,除此之外也沒有能夠充分洞悉,他們的智慧是有限度的,因為他們還沒有斷除習 氣障。龍樹、無著等二勝六莊嚴等也不通曉,弟子聲聞緣覺不知曉,甚至對他們自己的聖道,也只有隨從佛陀的經教才能了知,聲聞有四種不知因:一是地點隱蔽而不知,二是時間久遠而不知,三是因果無窮而不知,四是佛法甚多而不知。

「彼因如來說」,既然輪迴涅槃是由因中產生,它的因是如來所說,(那麼如來為什麼了知呢?因為如來是具有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的遍知。)如來通達了萬法的實相——勝義諦法界真實際無過的法性、修行臻至究竟並無餘現前,如理如實洞曉一切法的實相勝義諦,這是如所有智;由於證悟其空性,對於所知輪迴、涅槃和道所包含的諸法,如同鏡中映出影像或庵摩羅果放在掌中一樣同時了知,這是盡所有智。

佛陀是遍知,從了知一切所知和了知殊勝必要兩方面來說明。首先講了知一切所知,昔日,提婆達多對城市的所有糧食和陽山陰山的所有草木林苑焚為灰塵以及吉祥草蘸海水的順序,毫不知曉,而這一切佛陀一清二楚。如云:「孔雀斑斕之翎羽,因之分類各相異,知彼即是遍知者,非遍知智不了知。」講述佛陀了知一切所知,只是為了所化眾生生起信心,除此之外沒有大的必要。

(最關鍵的是,)佛陀了知殊勝必要:也就是指佛陀徹知輪迴、涅槃的因果,具體來說,佛陀如理如實了知輪迴的因——集諦、輪迴的果——苦諦、涅槃的因——道諦、涅槃的果——滅諦這四諦的取捨。

「諸法因緣盡」,關於因滅的道理,外道認為因不滅而果滅,例如,不去制止服毒的因,而去阻止它的果——疾病。但實際上,這樣是無法滅果的,所以必須要滅因,比如說,如果不曾服毒就不會生病,來世以後的因——業和煩惱的集諦需要滅盡(,這樣一來,就不會感受苦諦)。

滅因的方式,有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三種,起始要想修成三菩提解脫道,就必須得到一個殊勝身份,小士道行人認識到三惡趣是痛苦的自性,懷著想從中解脫的心態去追求人天善趣果位,進而斷十不善行十善,在此基礎上修四禪四無色定的不動業,由此獲得人天善趣的果報,他們只有依靠善業來滅不善業,否則無法滅盡煩惱。中士道和大士道的行人需要對三有六趣心生厭惡,從而斷除輪迴的因果、取受涅槃的因果。

波斯匿王之女(請問佛所出現的)《吉祥鬘獅子吼請問經》中講了有行、無行的兩種四諦。

其一是有行的四諦:中士道的行人雖然認知一切輪迴皆是痛苦,但在聲聞緣覺位,卻不知曉非染污性的無明、俱生和遍計中的俱生無明、意性身、無漏業、不可思議的死歿等細微的緣起痛苦,因此「當知苦諦」是有行的。斷集諦方面,聲聞緣覺位,雖然斷除了業和煩惱,卻沒有斷除所知障,為此「當斷集諦」也是有行的。修行道諦方面,儘管他們證悟了人無我,消除整體法我執而證悟了部分法無我,可是仍然沒有了悟到三大的見解,因而「當修道諦」也是有行的。果位方面,即使他們證得了阿羅漢果位,可是還需要依靠佛陀的光芒從滅盡定中起定,方可修成佛果,所以「現前滅諦」也是有行的。他們在認識到輪迴六趣是痛苦的本性,進而勾起渴求自我解脫的心念,並且瞭解到,能產生輪迴的是集諦——業和煩惱,煩惱的根本就是這個我執,它的對治法就是證悟無我的智慧。一開始相續中不具備智慧,為此在出離心驅使下,邁入別解脫(共同乘)之門,以清規戒律守護相續,在此基礎上,修行四禪四無色定,再進一步增長智慧。他們觀察所謂的「人我」到底居於何處,與五蘊是一體還是他體,通過不存在一體和他體的方式加以修行,依此現量見到無我,證得預流果,相當於見道,一來果、不來果是修道。業的根本是煩惱,煩惱的根本是我執,一旦證悟了無我,那就像殺了魔術師,他所幻變的東西自然消失一樣,能產生我執的業和煩惱就會去除,進而獲得有餘無餘阿羅漢果位,也就是無學道。

大士道行人對整個輪迴和聲聞緣覺寂滅邊心生厭離,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當知的痛苦,因此「當知痛苦」是無行的。當斷的集諦也就是業、煩惱、所知及習 氣,除此之外再沒有所斷集諦,為此「當斷集諦」也是無行的。道諦方面,證悟萬法實相勝義諦二無我的自性,因而「當修道諦」也是無行的。果位方面,就是獲得了佛陀法身,除此之外別無其他所得,所以「當現前的滅諦」也是無行的。

大士道行人對輪迴、寂滅心生厭離,在大出離心驅使下,以遠道因相乘等顯宗密宗的戒律護持相續(,即是戒);修行四禪四無色定和密宗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即是定;在此基礎上,證悟三大的見解,即是慧。憑借聲聞緣覺至阿努約嘎,以分別念調伏分別念。依靠阿底約嘎護持離戲本來清淨唯一的見解本來面目,從而使好壞的一切分別念解脫於大智慧界中,自此無餘摧毀煩惱障、所知障及習 氣障獲得佛陀法身。由法身中,依靠不滅顯現報身和化身——色身來利益有情。

這樣的四諦道理,就是我等大師圓滿正等覺出有壞、無與倫比的釋迦獅子釋迦牟尼佛所宣說,這些是佛教的總綱。

接著是所取修法,分為所斷不善業、所行善業和一切業的自性三個方面來講。

第一、所斷不善業包括宣說所斷不善業和宣說果。

儘管不善業無邊無際,但從積業的側面歸納,就是身三不善等十不善業。不善業的引發者是三毒,《中觀寶鬘論》中說:「貪嗔癡及彼,所生即不善。」三毒是本性不善,它引生的業叫做相應不善。按照理論的講法,不善業是由煩惱引發的心和心所;依照竅訣的觀點而言,不善業是由煩惱引發的分別意念。在萌生煩惱時,必然要依靠對境而起,依靠悅意的對境生起貪心,依靠不悅意的對境生起嗔心,依靠中等的對境生起癡心。

不善業的果有四種(,即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和士用果)。

第二、所行善業,儘管所行的善業無邊無際,但從積業的側面歸納,就是身三善等十善業。善業的引發者,即是(《中觀寶鬘論》中所說的:)「無有貪嗔癡,及彼生業善。」想到萬萬不可造十不善業,從此以後縱然遇到生命危難也不造十不善業,這種心念就是斷十不善戒,特殊的十善是指戒殺後救護生命等等。

善業的果報有四種(,即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和士用果)。

在觀修這樣的不善業、善業時,必須要結合因果來思維。

第三、宣說一切業的自性,經中說:「眾生之諸業,百劫不毀滅,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熟。」業包括白業、黑業、黑白雜業三種,白業是指自始至終意樂和行為都是善,它的果報,轉生到天界、人間成為具大富享大樂者。黑業,是指心念和行為都是不善的業,由此轉生到具大痛苦的三惡趣。黑白雜業包括三種,一是心念是善、行為是惡的業,例如大悲商主殺了持短矛的俗人。假設沒有私心雜念的牽涉,對菩薩來說,身體和語言的七不善業有開許的時候。二是心念是惡、行為是善的業,諸如,在發心時,由渴求謀取今世利益的心態驅使,行為上奉行善業。三是心、行相雜的業,也就是時而心念和行為都善、時而心念和行為都惡的業。它的果報,轉生為四大部洲的人和零散而居的天人。

未造不會值遇,已造不會虛耗,業不會跟隨著財物,只會跟隨積業者。這樣的業不成熟在地大上,不成熟在石頭上,唯一成熟在心相續所攝的蘊上。業成熟的方式有順現法受業(即現世現報)、順次生受業和順後受業三種。順現法受業包括善惡兩種,有關惡的果報,諸如尼洪國家被埋到地底;善的報應,諸如波斯匿王之女金剛的公案。順次生受業,是指無間業。順後受業,是指殺人殺馬等的罪惡。

業不腐、不朽、不干、不耗。耗盡罪業的方式,要麼感受報應而使其窮盡,要麼通過具足包括菩提心在內的四種對治力懺悔罪業,這樣一來,罪業會越來越減輕,就像依靠太陽能使雪減薄。如果菩薩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那麼即使沒有懺悔,罪業也會自然清淨,就像太陽驅散黑暗一樣。滅盡善業,也有善根滅盡的四種因。關於積業的基礎,中觀宗認為不存在積業的基礎,他們說:在積業時滅為空性,後來受報時,是在空性中顯現緣起而受報的;唯識宗認為積業的基礎是阿賴耶;密宗承認,不清淨的風心在不清淨時,以六道的六個種子存在,作為沾染業的基礎。

受報者,上至佛陀不會逾越,下至眾生不會逾越,佛菩薩、弟子、持明眾等都必然受業報。

有關造業輕重的情況,取決於三種發心,恆常的發心、貪執的發心、無對治的發心。這三種發心在善業惡業兩方面都是一樣的。功德的對境包括福田、恩田和悲田,其中依靠三寶福田,行十善業和十不善業,功過更大。特別是在金剛乘中,上師是三寶總集的本體,所以依靠上師積善造罪,功過尤其顯著。對於父母等恩田,對自己有恩有惠者,進行饒益和加害,功德和罪過更大。再者,依靠病人和苦難者等悲田行善作惡,功過更重。

感受業報時間前後的順序,如云:「業果何者重,何近何串習 ,何者先造作,首當成熟果。」

如果有人問:這樣的善惡業的果報哪個要先感受呢?善業惡業哪個果報嚴重,就先感受那個,如果輕重程度相等,那麼哪個靠近臨終結生,要哪個先感受。如果距離臨終結生遠近也相同,那麼以往串習 力大的那個業要先感受。假設串習 力方面也一模一樣,那按照造業的順序,哪個在前哪個先成熟。有關這些道理,我們一定要明確。

十善業有行三有的業和行寂滅的業兩種,到底變成其中哪一種,要觀察自相續,如果發心是追求增上生的意樂,奉行十善、修行四禪四無色定,結果獲得善趣,就是行輪迴的業。如果為了自我從三有六道處解脫出來追求解脫果位並奉行十善,那顯然是中士道行寂滅的業,它是單一的方便,必須要以智慧攝持。如果大士道行人追求遍知果位,奉行十善,就是大士道行寂滅的業。我們必須具足三殊勝來實地修行。

這所有的業是緣起,觀待作為因的善業惡業,相應出現樂果苦果,是依緣而起。正如龍樹菩薩所說:「非緣起之法,始終皆無有。」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春天沒有播下種子,那麼不可能產生秋天的果實,因此依靠春天的青稞種子會相應產生青稞果實。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作為因的邪見、嗔心等,就不會有痛苦的報應,為此依靠邪見、嗔恨等因相應產生果。如果沒有奉行十善之因,顯然不會得到增上生人天的果;倘若奉行十善的因,就會得到增上生人天的果,這是一種緣起規律。同樣,作為因的三菩提道和三菩提果之間是緣起關係。

倘若對獲得這一切有實執,那麼成實的法不能起到緣起的作用。(《中論》中云:)「非空性之法,始終皆無有。」作為因的青稞,如果是自本體成立、自法相成立的一個成實的法,那麼就不能起到長出秋天莊稼的作用,然而正由於青稞的因並不是成實的,自本體並不成立,因此才能起到結出果實的作用。如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作為因的青稞滅亡以後,長出綠芽的果,綠芽逐漸長成禾苗等。不單單是因,而且秋天的果實,如果是本體成立、自相成立的一個成實的法,那就無需觀待因,而果是獨立自主的法。倘若如此,就將遠離一切毀壞,由此便不能充當能生所生的因果。同理,如果邪見、嗔心等是本體成立、自相成立的一個成實的法,那麼就有邪見等一開始就必然是恆常獨立的法、不觀待對境,不被其他分別念中斷、不能產生苦果這一系列的過失。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它是現而無有自性的,在觀察勝義的理證面前,邪見等不善業自體性無生,所以說「業即是空」。由不是一切的空性妙力中呈現出緣起不滅的自性,這就叫「空即是業」。由於空性緣起不可分割、無二無別,因此是以顯現遣除有邊、以空性遣除無邊的現而無自性,猶如水中月一般,也就是「業不異空、空不異業」。我們應該以這四種空性雙運的道理加以探究。作為因的信心等三菩提道如果是自本體成立、自法相成立的一個成實的法,那就無需觀待對境,也不會被他法中斷,也不能起到產生菩提果的作用。如果三菩提果是自本體成立、自法相成立的一個成實的法,那麼修行因不能生出果。

遣除二邊的道理,由於因沒有遷移到果上,並且是無生,因此遠離常邊,依靠先前過去的因,使它的果不泯滅,由此遠離斷邊,從而建立起萬法皆空、空性緣起、空性緣起不可分割。

那麼,究竟是誰積累這所有業的呢?佛陀的經藏中說:「是由分別念中生而非由無分別中生。」《菩提心釋》中云:「俗惑由業生,業即由心生,心以習 氣積,離習 則安樂,樂心寂滅性。」《楞伽經》中說:「取受之識深又細,一切種子如河流,如若思我則非理,我於凡夫未宣此。」偉大的全知無垢光尊者說:「行於有寂……」

這樣的四諦是一種緣起,那它是由什麼產生的呢?它是由勝義諦中產生的。是怎樣產生的呢?法性本體本來清淨的真諦中產生出世俗無欺因果的一切法,就像空中起雲、水中起浪、太陽發光一樣,就這樣起現世俗的萬法。它們之間只是無則不生的因果,而不是真正所生能生的因果。如果認識到這樣的世俗和勝義無二無別,就會通曉智慧的見解,對迷亂者來說有因果取捨,從而必然能做到取捨因果。鄔金蓮花生大士說:「見解縱比虛空高,取捨因果較粉細。」依靠取捨因果的方便行為,以二資雙運或二諦雙運方能獲得二身雙運的果位。

作為初學者務必要明確,勝義中不存在並不代表沒有,因此必須取捨善惡。取捨的方式,具足正知正念不放逸,首先不忘失取捨道理的正念猶如門,觀察身語意三門的正知好似哨兵,謹慎取捨之處的不放逸就像新媳婦一樣,我們應該以這三個監護者審視自己三門的行為,尤其是這顆心,到底是善、不善還是無記的分別念,如果生起不善的念頭,必須做到「豬鼻用杵撞擊,絨火指尖掐滅,妄念立即剷除」。

這以上業因果已講解完畢。

《前行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