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殊勝菩提心
不共內加行
以大智慧現前勝涅槃,以大悲心住於輪迴中,
以巧方便證輪涅無二,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
丙二(趣入最勝大乘——發殊勝菩提心)分三:一、修四無量心;二、發殊勝菩提心;三、願行菩提心學處。 丁一(修四無量心)分四:一、修捨無量心;二、修慈無量心;三、修悲無量心;四、修喜無量心。
本來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中,最初應該從慈心開始宣說,但這裡從實地修持的角度而按順序修心的時候,如果首先沒有修成捨心,那麼慈心與悲心就會偏墮一方,而達不到完全清淨,所以最先要從捨心開始修。
戊一、修捨無量心:
所謂的捨心,就是指斷除對怨敵的嗔恨、對親友的貪愛,而對一切眾生無有親疏、無有愛憎的平等心。(大多數的薄地凡夫)對現世的父母親友 等自方的有情極其貪著、對怨敵等他方的有情嗔恨難忍,這實際上也是未經觀察的過患所造成的。事實上,現在的這些怨敵,在往昔的生生世世當中也曾經做過自己 的親友而互敬互愛、和睦相處、共同維護,所做的饒益也是無法想像的。而如今被當作親友的這些人,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有許多也曾經成為自己的仇人而加害過 自己。
正如前面聖者嘎達雅那所說的“口食父肉打其母,懷抱殺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輪迴之法誠稀有”。
從前,法王赤松德讚的王女蓮明公主剛到十七歲的妙齡就突然離開了人世。當時,法王赤松德贊向阿闍黎仁波切(蓮花生大士)請問道:“我的 這個王女蓮明公主也該算是一個宿業清淨的人,因為她轉生為國王我赤松德讚的女兒,並且有幸遇見了您們這些猶如真佛一樣的大智者、大譯師,可是為什麼她的壽 命竟然如此短暫呢?”
蓮師向法王解釋說:“其實,您的這位王女蓮明公主並不是因為什麼宿業清淨而投生為您的王女,而是因為以前我蓮花生、君王您以及菩提薩埵 曾經轉生為劣種的三個兒子。我們修建夏絨卡繡大塔,蓮明公主在那時投身為一隻毒蜂,它叮入國王您的微血管,您無意之中用手擦拭,結果碾死了那只毒蜂,正是 由於當時的命債,它才轉生為您的王女。”
本來,法王赤松德贊是真正的文殊菩薩,他也有這樣宿債而生的後代,那更何況說其他人呢?
現在我們這些人與父母有血緣關係,他們對我們的關懷、疼愛令人無法想像。當我們遭受痛苦或不幸的時候,他們比自己出現這類事還要悲傷, 實際上這全都是往昔互相加害的宿債在作怪。如今成為自己怨敵的這些人也是同樣,他們在往昔的世世代代中沒有誰不當過自己的父母。就拿現在來說,雖然自己將 對方看作勢不兩立的仇人,可是他們也不一定對自己有害;儘管自己將他們看成怨敵,但對方也有不把自己當作怨敵來看待的,就算是將自己視為仇敵,他們也沒有 能力加害,這種情況也是有的。再者說,也可能依靠怨敵加害的因緣,使自己暫時今生的名譽增上,遇到正法並成辦究竟利樂的。換個角度來說,如果自己通過各種 方便投其所好順其心意而說些溫 存柔和的話,那麼彼此之間成為情投意合的親朋也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相反,現在自認為是親友的這些人,也有子孫欺騙甚至殘殺 父母的情況。而且勾結反方的怨敵聯合起來搶奪自家財產而發生爭鬥的現象也不在少數。如果子女與父母關係融洽的話,當子女出現痛苦、不快等事情的時候,父母 比自己出現這類事還哀傷。為了親友子孫等這些人,自己積累下滔天大罪,到了後世必然被引入地獄。雖然自己心裡希望修持正法,可是卻常常受到他們的牽連拖 累,或者父母捨不得子孫、子女拋不下父母,雙方一直依依不捨,以致於耽擱修法、坐失良機等等。由此看來,親人們對自己甚至比怨敵更有害。
從後世的方面來說也是一樣,現在自己認為是怨敵的這些人將來轉生為自己的親生骨肉、親友投生為深仇大恨的敵人等都是不一定的。所以,對 今生今世親怨的瞬間顯現執為實有,懷著貪嗔積累惡業,使自己成為惡趣的墮石,這樣做究竟有什麼必要呢?我們一定要從自身做起,對天邊無際的一切有情想成是 父母與子孫,像往昔聖者前輩的傳記中所說那樣平等看待親怨。
對以上道理加以思維、觀想。首先,使用多種多樣的方法盡力對那些自己心裡極其討厭、總是生嗔恨心的對境不嗔不怒,千方百計修煉自心,當 心裡完全能夠把他們看成是無利無害的中等人的時候,接下來再觀想,這些中等人從無始以來在生生世世當中都曾經無數次做過自己的母親,與現世的親生父母一模 一樣,在沒有對他們生起這樣平等的慈愛心之前,一定要反反覆覆觀修。到最後,不管是親人、敵人還是中等人,凡是對所有眾生都生起與現世父母沒有任何差別的 悲憫之情,在沒有生起這種平等悲心之前,務必要反反覆覆地觀修。如果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單單對任何親怨既不生悲心也不起嗔心,只是平平淡淡的一種心態, 這叫做無利無害的愚捨,並不代表是捨無量心。真正的捨無量要像仙人佈施一樣。比如,仙人們宴請客人或發放佈施的時候,對於高貴卑賤、強大弱小、賢善惡劣、 高級中等的所有人,無有差別同等施捨。同樣,我們也必須對普天之下的芸芸眾生——大悲心的對境平等相待,在沒有生起這樣的定解之前應一而再、再而三地修煉 自心。
戊二、修慈無量心:
修捨無量心達到標準之後,接著再修慈無量心,也就是說,將三界的一切眾生平等作為大慈心的對境,之後要像父母養育小孩一樣來修。例如, 父母親哺育幼兒的時候,全然不顧孩子的顛倒行為,也不顧自己的艱辛,只是想方設法使兒子平平安安、快快樂樂、舒舒服服。同樣,自己的身語意要竭盡全力用在 使一切有情今生與來世安樂、善妙的各種方便上。
每一位眾生都希望自己快樂幸福,唯一追求的就是自我幸福快樂,誰也不希望痛苦哀傷,可是他們根本不知道安樂的因是奉行善法,反而一度造 十不善,因此所求與所行已經背道而馳。心裡這樣默想:這些希求安樂反而唯受痛苦的所有眾生,如果都能各隨所願各得其樂,那該有多好啊!屢次三番這樣進行觀 修。
最後觀想:不單單我自己渴望安樂,一切眾生也同樣唯求安樂,這一點與自己沒有差別,一直修到真正生起了這樣的定解為止。
正如經中所說:“慈身業、慈語業、慈意業。”口中所說的話、手中所做的事都絕不能損於其他眾生,自始至終都要真誠慈愛。依照《入行論》 中說:“眼見眾生時,誠慈而視之。”甚至目視其他眾生也應當和顏悅色,絕不能怒目而視。從前,一位專橫跋扈的官員一貫邪著眼睛看別人,結果後世轉生為一戶 俗家灶下吃剩飯的餓鬼。經中也講述了反目視聖者而墮入地獄等的過失。
身體的一切威儀要溫 文爾雅,給人一種舒心悅意之感,徹底杜絕危害他眾,全心全意利濟有情;口中所說的每一句話也不能帶有藐視、侮辱、譏 諷他人的意味,一定要說實實在在、悅耳可人的話語;心裡也是同樣,如果饒益他人,絕不能希望自己得到好處。也不可以憑著虛偽的調柔威儀、溫 和語言等手段使 他人將自己看作菩薩,而要力求達到發自內心唯一渴望就是利益他眾的崇高境界。在心裡反覆發願:但願我在輾轉投生的生生世世中,就連其他有情的一根毛孔也不 損害,一心一意利益他們。
尤其是,對於依靠自己的眷屬、奴僕、旁生等要滿懷關愛之情,乃至看門狗以上都萬萬不要以毆打、役使方式過分摧殘。隨時隨地,一舉一動、 一言一語、心心唸唸都要以仁慈為本。其實,如今投生為奴僕、看門狗而受到眾人欺凌嫌棄的這些眾生,也是由於往昔身為有權有勢之人的時候造下了欺辱、藐視他 人的惡業成熟的報應,而今來償還宿債的。如果現在自己仰仗著有錢有勢而凌辱別人,那麼後世自己也同樣會變成他人的奴僕來償還宿債,所以對於那些身居自己之 下的眾生更應多一分仁慈、多一分愛心。特別是對自己的父母雙親、久病的患者等,自己三門盡力做利益事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誠如阿底峽尊者說:“如果對遠 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邁的父母等慈愛行事,與實修空性大悲藏者相同。”
尤其是父母對兒女仁至義盡,恩重如山,如果在父母年事已高老朽不堪之時刺傷他們的感情,實在是大逆不道,罪過特別嚴重。我等大師釋迦牟 尼佛也曾經為報母恩而前往三十三天為母說法。佛在經中說:“兒子將父母扛在左右雙肩上轉繞大地承侍,也難以報答父母之 恩,若使父母趨入正法,則能回報恩 德。”因此,身語意孝敬父母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我們一定要想方設法使他們內心轉向正法。
此外,正如鄔金蓮花生大士所說:“切莫讓老人憂傷,要恭恭敬敬加以維護。”我們言行舉止要慈愛隨順關心照顧所有比自己年長的人。
當今時代我們中的有些人口口聲聲地說:“要養家餬口沒有辦法不害眾生。”但實際上是有辦法的。
從前,新疆地區的兩個沙彌修持聖文殊法,結果面見了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對他們說:“你們二人與我沒有緣分,你們生生世世的具緣本尊就是 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化現為吐蕃國王的形象,你們去親近他吧。”於是他們二人便來到了西藏。在拉薩藥王山(拉薩布達拉宮西南一山名,西藏四大名山之一)的 後面,看到許多人被殺戮或者被逮捕入獄。他們問:“這是什麼原因呢?”人們告訴他們:“這是國王下令懲治的。”二人心想:這位國王肯定不是觀世音菩薩,我 們倆也很可能被懲罰,還是趕快逃走為好!國王知道他們二人要逃跑,便命人將他們喊回來,叫到面前對他們說:“你們二人無需害怕,由於藏人剛強難調,所以我 才顯示幻化,我下命令砍殺的這些人全是我自己幻變的。實際上我本人對一個眾生的一個汗毛孔也從來沒有加害過。”
國王松贊干布執掌西藏雪域的國政,並且統轄了局部的四部王國,征服了邊境的所有軍隊,他成辦那樣廣大滅敵護親的事業,卻連一個眾生的一 個汗毛孔也沒有加害過,那麼如今我們只是維持一個蟲穴般的小小家庭怎麼會沒有辦法不害眾生呢?加害眾生的下場就是自食惡果,導致自己今生來世感受無邊痛苦 的報應。即使僅僅就今生今世而言,也不能成辦絲毫利益。因為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除了白白浪費自己的財產受用以外,根本沒有誰依靠害眾生造惡業而獲得財 富的。
所以說,修慈無量心要像雌鳥養育小鳥一樣,雌鳥養育小鳥的時候,首先建造一個柔軟舒適的窩,然後用羽翼覆蓋給予它們溫 暖,在雛鳥不能飛翔之前始終如一動作輕柔悉心撫育。同樣,我們也要通過身體的行為、口中的語言以及心裡的念頭慈愛善待三界一切眾生。
戊三、修悲無量心:
修悲無量心的時候,觀想一位被劇烈痛苦逼迫的眾生,希望他遠離痛苦。經中說:“觀想一名被關入監獄最後接近被殺的罪犯或者屠夫面前生命 垂危的旁生等遭受劇烈痛苦的一個眾生作為悲愍的對境,對它生起母親或兒子想。”具體修法:比如,觀想一名被國王下令帶到刑場的囚犯或者一隻正被屠夫捆綁的 綿羊時,放下他是其餘某某眾生的念頭,想想,如果那個眾生就是我自己,該怎麼辦?專心意念那邊正在感受痛苦的眾生就是自己,現在到底該怎麼辦呢?無處可 逃、無處可躲,無依無怙,無法溜走,也不會飛行,憑借力量和武力也不能抗拒,在這一瞬間就要離開今生的一切顯現,甚至自己珍愛保護的身體也要捨棄而步入後 世的大道中,這是多麼悲慘啊!……觀想那樣的痛苦落到自己身上而修心。
或者看見一隻羊被帶到屠宰場去了,觀想:如果這隻羊就是我的親生母親,那該怎麼辦?放下那是一隻羊的念頭,發自內心觀想它就是自己的親 生母親,接著再進一步觀想:如果我的老母親沒有一絲一毫的罪過卻這樣無辜被別人殺害,那麼現在我該怎麼辦呢?我的老母親該是何等的痛苦!誠心誠意地想,當 迫切希望老母立即擺脫被屠夫宰殺的痛苦或者情不自禁地生起慈愛悲憫之情時,再接著這樣觀想:現在正在感受痛苦的這個眾生雖說不是我今世的父母,但是它肯定 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做過自己的父母。在當母親時也完全是像現世的母親那樣深情地養育我,它的大恩大德與現在的父母雙親沒有差別,遭受如此劇烈痛苦逼迫的父 母親,該有多麼的可憐!如果他們此時此刻瞬間就能擺脫這種痛苦那該多麼好啊!一直觀修到生起猛烈悲心忍不住淚水簌簌而下為止。如果對他們生起了悲心,再繼 續觀想:感受這種痛苦也是往昔造不善業的果報,如今為非作歹的這些人後世也一定會感受這樣的痛苦,實在可憐。
如此以正在造殺業等痛苦之因的人們作為對境而修悲心,然後再觀想墮入地獄、餓鬼等趣的苦難有情,專心意念它們就是自己或自己的親生父母,發奮努力而修悲心。
最後觀想:虛空所遍及的地方遍滿眾生,眾生所遍及的地方充滿了惡業和痛苦,這些唯造惡業、唯受痛苦的眾生多麼可憐!如果所有的這些眾生 都遠離六道各自的一切業惑、痛苦及習 氣,獲得永久安樂圓滿正等覺的果位該有多好!反反覆覆誠心觀修。這樣修悲心時,最初以任意一個眾生作為所緣境,唯一對 他觀修,然後範圍逐漸擴大而修,到了最後對一切眾生普遍觀修……如果沒有這樣一步一步去修,而是漫不經心、浮皮潦草,也就不可能如理如法修成。
尤其是平日裡看到依靠自己的牛馬羊等感受痛苦和艱辛時本該修悲心,可是我們這些人又是怎麼做的呢?當自家門前的牛等牲口遭受穿鼻、閹 割、拔毛、活活放血等地獄一樣的多種痛苦時,主人從來沒有想過它們也有痛苦的感受,如果慎重加以觀察,就會知道這是沒有修悲心的過患所致。我們好好想一 想,假設換了自己,就是現在拔出一根頭髮也會“哎喲喲”直叫,覺得這種刺痛實在讓人不能忍受,而當主人用絞木(用來拔去犛牛身上毛的木棒)使勁地拔掉犛牛 身體上所有的粗毛時,那頭牛已經是全身赤裸、血跡斑斑,每一個毛孔裡都在滴滴流血,疼得它不時地發出低低的呻吟聲,可是主人對牛遭受這般難忍的苦痛想也不 想,反而覺得自己手上因此而磨起的水泡令人忍受不了。
此外,人們在騎馬行路的時候,往往會因為自己臀部疼痛不能端直地坐在馬鞍上而需要側身斜坐,卻不曾想到座下的那匹馬也同樣有疲乏、有苦痛,反而在它精疲力竭、寸步難行的時候,認為這頭牲口性情惡劣不肯繼續前行而生起嗔心,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對它一剎那也不生憐愛之心。
尤其是綿羊等被宰殺的過程中,首先被從羊群中抓住的時候,它會產生想像不到的恐怖感、畏懼感,最初被抓的部位皮下淤血,然後身體被翻倒 在地。這時屠夫用皮繩把它的四條腿緊緊捆綁起來,又用細細的繩子勒緊它的嘴巴,使它呼吸中斷,感受氣息分解的劇烈痛苦。假設死亡的時間稍微拖延,大多數罪 孽深重的屠夫則火冒三丈,一邊氣急敗壞地說“這該死的畜生還不死”,一邊拚命地捶打它。只要這隻羊一死,他們就立即剝掉它的皮,取出內臟,緊接著抽取另一 頭活牛的血液,這時那頭牛也已經體力不支,走起來踉踉蹌蹌。主人將死肉與活血混合起來裝入前面宰殺的那隻羊的內臟裡,然後大模大樣地吃了起來,這種人真成 了惡業羅剎。
現在我們認認真真地思維這些道理,看到那些旁生痛苦而觀想感受者就是自己會怎麼樣?我們不妨試一試,自己用手摀住口鼻中斷呼吸停留片 刻,看看會有怎樣的痛苦、何等的恐懼?經過這樣一番慎重觀察之後,心裡默想:連續不斷感受這般劇烈痛苦的一切眾生實在可憐,如果自己有能力將他們從所有不 同的痛苦中解救出來那該有多好!對於以上的道理要反反覆覆地觀修。
尤其是,所有的上師和僧人本該身先士卒作為慈悲的表率,然而遺憾的是,如今有些上師、僧人無有絲毫慈悲心,對眾生造成的痛苦甚至比在家人還嚴重,這真是到了佛法末期,已經是將食肉羅剎作為供養處的時代了。
往昔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也是將轉輪王的王位棄如唾液而毅然決然地出家(通過修道最終證得了圓滿正等覺的果位)。當時世尊與眷屬阿羅漢眾 全部是手托缽盂、持執錫杖徒步前去化緣的,非但佛的眷屬沒有乘馬騎騾,就是世尊也從沒有乘過一匹坐騎,正是因為佛陀想到令眾生痛苦不是佛教的宗旨,否則世 尊怎麼會想盡辦法而得不到一匹馬騎呢?
如今我們有些僧人去俗家做經懺等佛事的時候(可並不是這樣的),他們透過一頭犛牛的鼻孔穿入一根粗糙的尾毛繩子。僧人騎在牛背上,兩手 用力拽著繩子,每拽一下,那頭犛牛因鼻子疼痛難忍而轉過頭來,僧人就用鞭子使出全身力氣連連抽打它的屁股,這時那頭牛疼痛難忍而疾馳奔跑,僧人又拽住穿鼻 的繩子,它又因為鼻子痛得受不了而停下來時,僧人依然如故用鞭子抽打,就這樣輪番不斷。到了最後,犛牛身體疲憊不堪、內心說不出的痛苦,每一根汗毛孔裡一 滴滴向外流著汗水,伸出馱罩(用來覆蓋馱子的毛織物的毯子)般的長長舌頭,實在是走不動了,在那裡氣喘吁吁,發出“呼呼”的聲音。這時騎在牛背上的僧人認 為現在這頭老牛不肯好好地走,便生起嗔恨心,用鞭柄棍棒猛擊它的屁股,因為嗔心大發用力過猛,結果把棍棒折成了兩段。只見那僧人將折斷的棍棒插入腰間,又 俯身撿起一塊尖石從牛鞍上轉過身來繼續捶打那頭犛牛的脊背。這些都是因相續中未生起少許大悲心所導致的。
此時我們專心意念那頭犛牛就是自己,觀想自己的背上承受著難以支撐的沉重負擔,鼻子由繩子穿著,臀部被鞭子抽著,肋骨被腳蹬頂著,前後 左右全部是疼痛的感覺,沒有片刻休息的時間,還要爬上高坡,衝下陡壁,渡過大河,越過平川,連吃一口食物的空閒都沒有,從早晨天明到傍晚日落,一直在不情 願中來來去去,感受何等的艱辛勞累、疼痛飢渴,如果這些痛苦落到自己頭上,想必不管是誰都一定會生起難以堪忍的強烈悲心。
本來,所謂的上師僧人是無偏救護一切眾生的依處與怙主。(可是如今有些上師僧人)心裡認為對自己熱情款待大作供養的施主是自方的人,口 中也說“我保護你們、救護你們”並且賜予灌頂加持。而將那些由惡業之因牽引轉為低劣身份、興風作浪的餓鬼、鬼魔等看作是敵方,心裡對它們生起嗔恨,口中喊 著“殺殺、打打”,身體做出各種打擊的姿勢,真正認定那些加害於人的鬼神該打該殺,這說明自相續完全落入了貪嗔的控制中,也是沒有生起平等悲心所導致的。
我們如果好好加以觀察,就會發現那些作害的鬼神其實比施主還可憐,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些加害他眾的鬼神由於惡業之因感召而轉生為低 劣身體的餓鬼,有著無量無數痛苦、恐懼的感受,常常是飢渴交 迫、疲憊勞累,始終處於憂慮的狀態之中,相續中充斥著嗔恨、野蠻與粗暴,大多數死後會立即墮入 地獄,沒有比它們更可憐的了。而對於施主來說,雖然暫時遭受一些病痛或苦惱,但是依此只會消盡惡業而不會積累惡業。那些加害於人的鬼神懷有噁心危害其他眾 生,結果必然會被這一惡業之因引入惡趣的深淵。所以,釋迦牟尼佛才以大慈大悲善巧方便宣說了利用強力與現行的方式驅逐、降伏鬼神的法門,這也是悲憫那些鬼 神,就像母親打罵不聽話的小孩一樣。這種降伏的事業只對於那些有能力斷絕無惡不作眾生的罪業並且將它們的神識引到清淨剎土的人才有開許。否則,認為施主僧 人眷屬等為自方的人而貪執他們、認為鬼神及作害的那些眾生為他方而嗔恨它們,這種以貪心護持自方、以嗔心打擊他方的方便法門,佛陀又怎麼可能宣說呢?
具有這樣貪心、嗔心的人,驅逐、打擊那些意生身的鬼神,非但不能使它們言聽計從,反而會使自己深受其害,不僅是懷著貪嗔之心不能降伏, 甚至執著那些鬼神自相實有者也同樣制服 不了它們。從前,米拉日巴尊者住在窮隆穹縣時,有一次出門去拾柴。回來時發現魔王哦那雅嘎利用神變而幻化出五個瞪著 碗大眼睛的丑角坐在他的臥室裡。尊者祈禱上師、本尊不起作用,修本尊的生起次第後念誦猛咒還是不能趕走它們。尊者心想:上師瑪爾巴羅扎曾經傳授我現有(指 器情所攝之諸法,或輪涅所攝之法)一切直指為自心,心性直指為空性光明,將魔障執為實有外境肯定起不到什麼作用。於是他安住在鬼神為自現的定解中徑直走入 山洞。五個丑角非常害怕,眼睛咕嚕嚕地環視著,當下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此外在《巖羅剎女道歌》中寫道:“本習 氣魔由心生,倘若不知心本性,你雖勸逐我不 去,若未證悟自心空,似我之魔不可數。若已認識自心性,一切違緣現助伴,我羅剎女亦為僕。”可見,如果不具有鬼神就是自心顯現的定解,以嗔恨心又怎麼能夠 降伏得了鬼神呢?
還有一點也值得一提,當今時代有些上師僧人到施主家裡的時候,那些施主宰殺許多羊只而供養肉食,這些上師僧人心中沒有一絲一毫的顧慮, 而是喜笑顏開地大吃起來。尤其是進行消災免難、祭祀求福等時,他們說必須要用新鮮的肉,並認為剛剛宰殺、鮮血淋淋、熱氣騰騰的肉才是乾淨的,用葷腥血肉裝 點美化食子和供品,氣勢洶洶、殺氣騰騰地舉行佛事,其實這些只是苯波教與外道之類旁門左道的做法,根本不是內道佛教的法規。如果按照內道佛教的宗旨,那麼 皈依以後必須要斷除損害眾生的事情,無論到哪裡,哪怕是危及一個眾生的性命而殺害、享用血肉就完全違背了皈依戒。
尤其是身為大乘行人,理所應當作為天邊無際一切眾生的皈依處和救護者。假設對於本該救護的那些惡業有情沒有一絲一毫的悲憫之心,而當施 主殺害救護對象的眾生後將烹調的血肉擺放在救星菩薩的面前,對方喜氣洋洋地開始大吃大喝,並不時地發出踏嗝(享用美味時感覺甚為可口而發出的一種聲響) 聲,難道還有什麼比這更令人痛心的嗎?
密宗金剛乘諸論典中說:“血肉供養不依教,違背桑哈查門(《聞解脫續》中講:桑哈即八位桑哈空行母,未依教進行血肉供養者需在此等空行 母前懺悔,遣除罪業。查門,是指空行母總稱)意,祈境空行予寬恕。”有些人振振有詞地說,所謂的依教之血肉供養,必須遵照密宗續部論典中所說而實行。那 麼,到底密宗經典中是怎麼說的呢?“五肉五甘露,飲食外會供”,意思是說,作為密宗誓言物的人肉、馬肉、狗肉等五肉(人、馬、狗、大象、孔雀肉),並不是 為了食用而宰殺、而是作為供品擺放的無罪五肉,這才是“依教之血肉供養”。否則,被淨穢分別所束縛,認為人肉、狗肉等是骯髒的東西或者低劣之物,為了食用 而剛剛殺的、香香的、肥肥的肉是乾淨的,就像“所受五種三昧耶,視淨為穢行放逸”中所說的“視淨為穢”,因此與所受的三昧耶戒相違。雖然是五種淨肉,但是 除了能將飲食變成甘露的人或在寂靜處修持成就的時候以外,如果貪著肉的美味而到村落裡肆無忌憚地去吃,那麼就稱為“所受誓言行放逸”,完全違背三昧耶戒。
所謂的清淨肉類,是指以自己的業力自然而死或者因病而亡等等情況下的肉,並不是為了食用而宰殺的肉,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眾生因為自己 的業力衰老、命終或者因病而死亡的肉。否則,就像無等塔波仁波切所說:將剛殺的溫 熱血肉擺放在壇城中,那麼一切智慧尊者都會昏厥過去。他又親口這樣形容 道:“此外,如果迎請智慧尊者以後,用剛剛宰殺的血肉對他供養,就如同在母親面前殺了她的兒子一樣。”比方說,請一位母親做客,將她被殺的兒子的肉放在她 面前,我們可想而知,那位母親會不會歡喜?同樣,一切佛菩薩對所有眾生就像獨生子的母親一樣滿懷慈愛地關照垂念,殺害任何一個被惡業所轉、無有思維的旁生 後作血肉供養,諸佛不可能歡喜。如寂天菩薩說:“遍身著火者,與欲樂不生,若傷諸有情,雲何悅諸佛?”
當自己一邊享用新殺眾生的血肉,一邊供血供肉,祈禱護法神等等的時候,那些智慧天尊,護持佛教的護法神全部是菩薩勇士,所以他們不僅不 會享用這些猶如擺在屠夫面前一樣的血肉,而且也不會近前一步。相反,那些喜愛溫 熱血肉、恆時精勤於損害眾生之惡業黑法方面的大力鬼神卻會聚集在那裡享受他 們血肉供品。而且這些鬼神也會時時跟著那些念誦血肉儀軌的人,偶爾倒是提供些微乎其微的順緣,但是常常就是損害眾生,使他們突然生病、驟然著魔。這時候, 那些人又來念血肉儀軌、作血肉供養,鬼神似乎又會給些暫時性的幫助,就這樣,做血肉供養的人和鬼神互幫互助,形影不離,鬼神如同羅剎放哨一樣整天懷著貪 食、貪財、貪利的心態到處游遊蕩蕩,而做血肉儀軌的人則因為鬼使神差而使以往具有的出離心、厭離心、清淨心、信心以及正法的光明一併遮蔽,即便佛在空中飛 行也不起信心,哪怕掏出眾生的腸子也絲毫不生悲心,就像惡業的羅剎奔赴戰場一樣,面紅耳赤、怒氣沖沖、性情粗暴、勾心鬥角。依靠鬼神相助,他們認為咒力不 凡、具有加持而心生傲慢,這些人死後只能是如投石般立即墮入地獄,或者以惡業轉生為凶狠鬼神的眷屬,肆意弒殺眾生,或者投生為鷂鷹、豺狼等旁生。
從前,為了法王赤松德贊龍體安康而舉行福壽法事,苯波教徒們大興血肉供養,當時鄔金第二佛蓮花生大士、大智者布瑪莫扎以及大堪布菩提薩 埵等諸位大譯師看到苯波教的彩盤(苯波教禳災送祟時作為犧牲物品的彩線花盤),心裡十分不悅,他們說:“一教不應有二師,一法不應有二規,苯波教旨不合 法,並非共同尋常罪,若爾我等返故里。”所有的班智達不謀而合、不約而同,國王祈請他們講法也不傳講,宴請他們也不受用。
如今我們這些人自以為是往昔諸班智達、大菩薩們的追隨者,可是如果將甚深的密宗儀軌變成苯波教的吟誦而損害眾生,顯然就成了出賣佛教靈 魂、褻瀆三寶的敗類,結果只會將自他引入地獄。所以,我們應當恆時身居卑位,穿著破衣,盡心盡力饒益一切眾生,在沒有確定自相續中已經生起慈悲心之前,如 果能夠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地精進修持,那麼誦經修善、度化眾生等表面上虛張聲勢的佛事不成辦也可以。如《攝正法經》云:“欲獲得佛果,學多法不成,唯當學 一法,何為學一法?此乃大悲心,何人具大悲,彼獲諸佛法,瞭如指掌矣。”
從前,三同門(據《藏漢大詞典》所載,三同門是指博朵瓦、金厄瓦、普竅瓦三位格西,此處還請讀者觀察)與卡隆巴格西的一位高徒前來拜見仲敦巴格西,格西問他:“博朵瓦在做什麼?”
他回答:“他在為數百僧眾講經說法。”
仲敦巴說:“稀有!稀有!那也是一正法。普穹瓦格西在做什麼?”
那人回答:“他在廣集自他資具,建造三寶所依(指佛像、佛經、佛塔)。”
仲敦巴格西又如前一樣說:“稀有!稀有!那也是一正法。袞巴瓦在做什麼?”
他回答道:“他唯一靜修。”
格西又如前一樣說(稀有!稀有!那也是一正法)。並接著問:“卡隆巴在做什麼?”
那位弟子說:“他總是到一個蟻穴的旁邊蒙頭痛哭。”
聽到這話,仲敦巴格西立即脫帽,合掌當胸,邊流淚邊說:“極其稀有,他是真正在修持正法,本來關於這一點有許多功德要講。但如果現在贊說,卡隆巴格西會不高興的。”
卡隆巴格西之所以蒙頭痛哭,是因為想到了輪迴中受苦受難的一切眾生。
此外,金厄瓦格西講述諸多慈心、悲心重要性的原因時,朗日塘巴尊者恭敬頂禮並且說:“我從現在起唯一修持慈悲心。”
善知識金厄瓦邊脫帽邊連聲地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實在難能可貴!”
如果想要清淨自相續的罪障,也再沒有比悲心更殊勝的了。
從前,印度阿毗達磨正法三次遭到外道摧毀,當時有一位婆羅門種姓的明戒比丘尼心裡想:我生為下劣之身的女人,不能弘揚佛法,應該與男人婚配生子,弘揚聖法阿毗達磨。這樣考慮之後她與一位國王種姓的男士為婚,生了無著菩薩,又與一名婆羅門男子為婚,生了世親論師。
兩個兒子長大以後向母親詢問父親的事業。
母親告訴他們:“你們二人不是為了繼承父親的事業而生的,是為了弘揚佛法而生的,但願你們好好修學正法,將來弘揚阿毗達磨妙法。”
聽到母親的話,世親論師前去克什米爾集賢尊者面前學習 阿毗達磨法門。
無著菩薩來到雞足山,他心想:如果面見彌勒菩薩就可以求竅訣。於是開始專修彌勒本尊,六年期間歷盡千辛萬苦而修行,結果連吉祥的夢兆也 沒有出現。他想:看來我現在是修不成了。便心灰意冷地下了山。途中看到路邊有一個人正在用柔軟的棉布擦磨一根大鐵棒。他問:“你這樣擦有什麼用呢?”
那人告訴他說:“我沒有針,所以我要將此鐵棒磨成一根針。”
無著菩薩心想:用這樣一塊軟布來磨擦這麼大的鐵棒,不可能有磨成針的時候,萬一有可能,但到那時他還會在人間嗎?看來世間人為了毫無意 義的事也這般辛辛苦苦,那麼我修行妙法,必須要有堅強不屈、鍥而不捨的毅力。想到這裡,他返回到原處又修持了三年,可是仍然沒有出現絲毫驗相。他想:現在 我的確不能成就了。於是又起身下山,行途中看到路邊一座高聳入雲的大石山前面,有一個人正在用羽毛蘸水拂拭那塊岩石。他好奇地問:“你這是在幹什麼呀?”
那人回答說:“這座石山太高了,我自己的房子在這座石山的西面,陽光照不到上面,所以我準備把這座山拂拭得一乾二淨。”
無著菩薩心裡又如前一樣想想之後,再一次返回原處,又修行了三年,結果依然連祥兆的夢也沒有出現,他真的是萬念俱灰了,不禁失望地想: 現在看來無論如何也無法成就了。便又下山了。途中看到路邊有一條雙腿殘廢的母狗,整個下身糜漫著許多小蟲,仍然還在對別人生嗔恨心,提起上身瘋狂亂叫,拖 著下身前來咬人。
無著菩薩情不自禁地對它生起了難以堪忍的強烈悲心,他割下自己身體的肉施給那條狗,接著想要清除它下身的小蟲。心裡思量:如果用手去 抓,可能會捏死小蟲,應當用舌頭來舔。但是,因為狗的整個身體已經腐爛,充滿膿汁,眼睜睜地看著實在是舔不下去,於是他閉上雙目伸出舌頭,結果舌頭沒有接 觸到狗的身體,反而觸到地面。他睜開雙眼一看,母狗不見了,而至尊彌勒菩薩金光燦燦地出現在面前。無著菩薩說:“您的悲心實在微弱,一直也不現尊顏。”
彌勒菩薩說:“不是我不向你露面,實際上我與你從未分離過,而是因為你罪孽深重,看不見我而已,後來你經過十二年修行使罪業稍微減輕,只看到這條母狗,現在由於你生起了大悲心而使業障無餘清淨了,才真正見到了我。你如若不相信,將我扛在你自己的肩膀上,顯示給眾人看。”
於是,無著菩薩將彌勒菩薩扛在右肩上,到集市上去,他問人們:“我的肩上有什麼?”
人們都說“什麼也沒有”。只有一位罪障稍微清淨的老婦人說:“您的肩上有一具腐爛的狗屍。”
隨後怙主彌勒菩薩將無著菩薩帶到兜率天,為他宣講了慈氏五論(相傳為彌勒為無著所說《現觀莊嚴論》、《經莊嚴論》、《寶性論》、《辨法法性論》和《辨中邊論》)等妙法,他返回人間,開始弘揚大乘佛法。
由此可見,清淨罪業再沒有比修行悲心更殊勝的法門了,並且悲心也是相續中生起不共菩提心的無倒之因。所以,我們一定要通過多種方便途徑盡最大努力來修這一悲心。
所謂的修悲心就像斷臂母親之子被水沖走一樣,如果一位沒有手臂的母親的兒子被水沖走,那麼她必然會對兒子生起無法堪忍的強烈悲憫之情, 心想:自己沒有手,不能從水中救出兒子,現在該怎麼辦呢?她唯一考慮救脫兒子的辦法,內心無法忍受痛苦,一邊失聲痛哭一邊到處奔跑。同樣,我們也要在心裡 想:三界中的一切眾生被痛苦的河流沖走,沉溺在輪迴的大海之中,儘管我對他們生起了難得堪忍的悲心,可是我沒有能力將他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現在該怎麼辦 呢?誠心誠意祈禱上師三寶,觀修悲心。
戊四、修喜無量心:
在修喜無量時,觀想任意一位具有種姓、權勢、財富、地位等生在善趣當中幸福快樂、長壽無病、眷屬眾多、受用具足的一個眾生作為所緣境, 對他既沒有競爭的心理也沒有嫉妒的情緒,反而在心裡想:但願他具有比這更高一等的人天福報,擁有吉祥富足、無損無惱、智慧廣大等等眾多圓滿的功德,如果其 他眾生也能處在這樣的位置,那我該有多麼高興啊!反反覆覆觀修。首先,對自己比較容易生起喜心的任意對像作為所緣境來修喜心,比如自己的親朋好友等具有功 德、幸福快樂的人;其次,當相續中對他們生起了喜心以後,接著再對所有中等人觀修;最後,針對那些損害自己的怨敵、特別嫉妒的對象來觀修。徹底根除對他人 財富圓滿忍無可忍的噁心,對凡是擁有安樂的所有眾生,修喜不自禁的歡悅之心,最終於無緣中安住。
所謂的喜心就是指無有嫉妒的心態,所以我們必須以各種方便來修煉自心,想方設法努力使自相續不生起嫉妒的噁心。尤其是,佛子菩薩們發心 利益一切眾生,所要做的就是究竟將這所有眾生都安置在永久安樂的圓滿正等覺果位,暫時讓他們擁有人天增上生的福報,又怎麼能對於眾生由各自業力而獲得的微 乎其微的功德受用心不歡喜呢?如果自相續被嫉妒蒙蔽,從此之後對他人的功德視而不見,自身積累滔天大罪。
從前,當至尊米拉日巴福德圓滿、事業廣大的時候,法相師(採用辯論的方法研究佛教法相學的人)達羅心生嫉妒,前來駁斥。至尊無論如何顯 示神通神變,他不但不起信心,而且一味萌生邪見而大肆誹謗,結果後世轉生為一大惡魔。還有一位法相師匝普瓦格西下毒暗害至尊米拉日巴,諸如此類的這些現象 都是因為嫉妒心而引起的。
所以,對於具有嫉妒心的補特伽羅,真佛出現也無法引導他們。因自相續為嫉妒所蒙蔽,始終看不見別人的功德,因為不見功德,也就生不起絲 毫信心,因為不起信心,也就不能作為悲憫與加持的法器,就像提婆達多與善星比丘二人本來都是世尊的堂弟,可是由於嫉妒擾亂相續而對世尊一點一滴的信心也生 不起來,儘管一生在本師釋迦牟尼佛身邊,可是也沒有辦法得到調伏。
不僅如此,而且總是對別人心懷惡念之輩,非但不能損害他人,自己反而會積累嚴重的罪業。從前有兩位著名的格西互相敵對。其中的一位格西聽說另一位有了女人,於是對侍者說:“煮上好茶,我聽到一個好消息。”
侍者煮好茶後端給他問:“您聽到了什麼好消息?”
他說:“我們的那個對手某某有了女人,破戒了。”
當根邦扎嘉聽到這件事,板著臉說:“真不知他們二人到底誰的罪過嚴重?”
經常懷有這樣嫉妒或競爭等心態之徒,既無益於己也無害於人,只是毫無意義地自我造孽而已。所以,我們一定要斷除這樣的噁心歹意,不論何 時何地,當看到其他人種姓高貴、相貌端嚴、財產豐富、廣聞博學等等功德順緣樣樣齊全,這時要誠心誠意地修歡喜心,並且在心裡想:這個人擁有這樣的功德、財 富,我真的十分高興,如果此人具有比這些更勝一籌的權勢、財富、名譽、功德等十全十美的福報,那該多好!發自內心地觀修。
所謂的修喜無量要如同駱駝找回丟失的幼崽一樣,母駱駝比其他眾生更加慈愛它的孩子,如果它的駱駝崽丟失了,那麼它會非常非常憂傷,假如失而復得,它會產生出乎意外的喜悅之情。我們要像這樣來修喜心。
四無量心是自相續生起真實菩提心正確無誤的因。無論如何,在相續中還沒有生起四無量心之前必須精進觀修。如果為了容易理解而將四無量心的意義歸納的話,可以包括在心地善良當中,所以我們隨時隨地要始終如一地修學心地善良。
從前,有一次阿底峽尊者感到手痛,於是把手放在仲敦巴的懷裡說:“請您給我加持一下這隻手,因為您有一顆善良的心。”尊者一直將心地善良放在重要的位置,平時問安也是說:“生起善心了嗎?”在一切教誨中也著重強調:“心地要善良啊!”
隨著心的善惡,一切黑業白業以及業力的強弱也會有相應的變化。如果懷有一顆善心,那麼身體所做的事和口中所說的話都會成為善法,就像前 面所講的把鞋墊放在泥塔小像上的公案那樣。如果心存惡意,那麼儘管表面上似乎是善行,實際上通通成了惡業。因此我們不管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要學修心地 善良。正如(宗喀巴大師)所說:“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一切依賴於自心,故應精勤修善心。”
心善地道如何善呢?下面以實例來說明這一點。從前,母女二人互相攙扶趟過一條大河,結果母女倆都被大水沖走。當時母親心想:如果我的這 個女兒不被水沖走,那麼我自己被水沖走就沖走吧!女兒也同樣心想:如果母親不被水沖走,我自己被水沖走就沖走吧!她們二人彼此之間生起這樣的善心,雖然她 們都溺水而亡,但是死後均轉生到了梵天界。
此外,以前在夏薩夠喀地方,有六位出家人和一名信使共有七人上了同一條船。船行進到河的四分之一時,船夫對大家說:“船超重了,要麼你 們當中會游泳的一個人跳下去,要麼我跳到水裡,你們中的一個人來划槳。”所有的船客全是既不會游泳也不會划槳,那位信使說:“與其所有的人死,還不如我一 人死好。”隨後便縱身跳入水中,此時空中彩虹環繞、花雨紛紛,信使本來不會游泳卻順利到達河的彼岸而安然無恙。
那麼心惡地道又怎麼惡呢?從前,一個乞丐躺在城門過道上胡 思亂想:如果這位國王的頭顱斷掉,讓我來做國王那該多好啊!他心裡屢屢萌生這樣的惡念。第二天早晨,正當他酣然熟睡的時候,國王乘車而來,車輪恰恰輾過這個乞丐的脖子,結果他自己的頭斷了。
本來我們求法的目的就是為了隨時隨地以正知正念護持自己的這顆心,如果對自相續不進行詳察細審,那麼很容易在無意義中生起猛烈的貪心嗔 心而積累下深重的惡業。那個老乞丐生起了如此不切實際的惡念,結果立即受報應。本來,安安穩穩地坐在寶座上、舒舒服服地睡在寶榻上的國王頭顱也根本不可能 隨隨便便斷掉。假如國王的頭真的斷了,那麼國王駕崩後身為國王的太子不繼承王位,猶如猛虎熊豹般的大臣們不執掌國政,難道會讓你這樣一個漂泊不定、窮困潦 倒的老乞丐做國王嗎?
如果我們沒有好好觀察自相續,那麼在無意中很可能會生起那樣的噁心。如夏日瓦格西說:“當護意國政,否則三有增。”
另外也有這樣的事實:從前,世尊與比丘僧眾到施主家中應供時,有國王種姓和婆羅門種姓的兩個小乞丐,當那個婆羅門種姓的小孩去乞討時, 佛陀及眷屬還沒有用齋,所以他什麼也沒得到;國王種姓的小孩是在世尊及眷屬享用齋飯後去乞討的,所以獲得了許多剩餘的甘美食品。他們二人下午在途中閒談 時,國王種姓的小孩滿懷信心地說:“如果我具有財產、受用的話,那麼我在有生之年一定以衣食、受用等一切資具供養世尊和他的眷屬,並且恭敬承侍他們。”
婆羅門種姓的小孩子則惡狠狠地說:“假如我擁有權力成為一國之主,那麼我非要砍掉那個光頭沙門和他眷屬的腦袋不可。”
之後,國王種姓的小孩來到了另外一個地方,在一棵大樹的樹蔭下休息。其他樹的蔭影都已遷移了,但是國王種姓的小孩所在的樹蔭卻始終沒有 移動。當地的國王去世後無有太子繼承王位,他們便發出公告需要一位具足福德威望之人做國王。人們四處尋找,有人發現一個睡覺的小孩,明明中午已過但他上面 的樹蔭仍然原地未動,於是喚醒他,請他繼承了王位。後來他如願以償,履行諾言供養佛陀和他的眷屬。
那個婆羅門種姓的小孩躺在一交 通要道休息,馬車疾馳而來,輾在他的脖子上,他斷頭而亡。
如果經常唯一修學心地善良,那麼不但今生的一切所願能稱心如意,受到白法方面天神的保護、蒙諸佛菩薩的加持,一切所作所為成為善法,而 且臨終時也不會感受氣息分解的劇烈痛苦,後世還會獲得人天果位,究竟現前圓滿正等覺的果位。因此,我們絕不能馬馬虎虎不觀察自相續而頂禮轉繞、唸經誦咒等 裝模作樣地廣行善事,而要懂得經常觀察自相續、修學心地善良,這一點相當相當重要!
丁二(發殊勝菩提心)分二:一、發心之分類;二、正式發心。 戊一、發心之分類:
從心力的角度來分,有如國王之發心、如舟子之發心、如牧童之發心三種。國王們首先要摧伏一切敵方,得到自方的擁戴,先自己登上王位,再 維護屬下臣民。同樣,希求自己首先獲得佛果,之後再將一切眾生安置於佛地,這種發心就稱為如國王之發心。所謂的舟子,也就是船夫,他們的願望是自己與所有 的船客同時趨向江 河彼岸。同樣,希求自己與一切眾生一同獲得佛果,這種發心就叫做如舟子之發心。牧童們為了使牛羊先吃草喝水,免遭豺狼等猛獸的侵害而將它 們趕在前面,自己隨後而行。同樣,希求先將三界一切眾生安置於圓滿正等覺的果位以後,自己再成佛(,這種發心稱為如牧童之發心)。其中如國王之發心也叫做 廣大欲樂之發心,這種發心者的心力屬於下等;如舟子之發心也稱為殊勝智慧之發心,這種發心者的心力屬於中等,就像至尊彌勒菩薩的發心;如牧童之發心稱為無 與倫比之發心,懷有這種發心的人具有非凡巨大的心力,就像至尊文殊菩薩的發心那樣。
如果依地道的界限來分,則有四種,資糧道、加行道稱為勝解行發心;一地至七地叫做清淨意樂發心;三清淨地(八地至十地)叫做異熟發心;佛地為斷障發心。
如果從發心本體的側面來分,有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兩種。其中世俗菩提心又分為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如《入行論》云:“如人盡了知, 欲行正行別,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就拿一人去拉薩來說,首先他心裡懷有“我要去拉薩”的想法。同樣,最初心裡懷著這樣的願望:我要令一切眾生獲得圓 滿正等覺果位,相當於“欲行”,這就叫做願菩提心。要去拉薩的人,已經準備好了真正去拉薩途中所需要的口糧、驢馬等以後就正式啟程上路。同樣,為了使一切 眾生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而在實際行動中修學佈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智慧等六度,相當於“正行”,這就叫做行菩提心。這樣的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屬於 世俗菩提心。
在資糧道、加行道中依靠這樣的世俗菩提心經過長期修心的威力,最後在見道中現量證悟諸法實相真如、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智慧實義,這就是 勝義菩提心。真正的勝義菩提心必須依靠修行力才能獲得,不依賴於儀軌。而初學者發世俗菩提心則需要依靠儀軌,在上師面前受(或者自己在皈依境前受菩薩 戒)。為使所得到的菩提心不退失並且日益增上,隨時隨地反反覆覆這樣受菩薩戒。
戊二、正式發心:
像前面修皈依時明觀皈依境那樣,在自己前方的虛空中觀想諸佛菩薩(、傳承上師以及護法神眾)作為自己發心的見證人,接著心裡默默地思 維:遍滿虛空界的一切眾生,在無始以來的生生世世當中,無一例外全部都做過自己的父母親,在當父母的時候他們均與現世的親生父母完全相同,對自己倍加疼 愛、精心哺育,有好吃的先給我吃,有好衣服先給我穿,極其慈愛地撫養我成長,恩重如山。所有這些深恩父母如今正沉溺在輪迴大苦海的驚濤駭浪當中,被層層的 愚癡黑暗所蒙蔽,茫然不知取捨正道邪道,遇不到開示真實正道的善知識,孤苦伶仃,沒有人救護,沒有人援助,沒有指望處也沒有皈依處,猶如無依無靠漂泊在空 曠荒野中的盲人一樣,所有這些老母有情流轉在這個輪迴中,我獨自一人獲得解脫有什麼用呢?因此我為了一切眾生一定要發殊勝菩提心,隨學往昔佛子菩薩們的廣 大行為,為了輪迴中的芸芸蒼生無一遺留全部獲得解脫而精進修持,並盡可能多地念誦下面的發心偈:
最後對一切聖眾滿懷虔誠的恭敬之心而觀想:所有聖尊從邊緣依次化光而融入中央三寶總集的上師中,上師也化光融入自身,依靠這種外緣使自 相續了然生起皈依境尊眾心相續中的勝義菩提心。再念誦發願偈:“勝寶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願其日增上。”並且以“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 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等來作回向。
這樣的發菩提心已經完全概括了佛陀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可以說是有則皆足、無則皆缺的教言,相當於是百病一藥的萬應丹。其他所 有積累資糧、淨除業障、觀修本尊、念誦咒語等等一切修法通通是為了使自相續生起珍寶菩提心的方便方法而已,如果不依靠菩提心,而憑借各自千差萬別的途徑都 根本不能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如果相續中生起了這顆菩提心,那麼修持任何法全部都成了獲得圓滿佛果的因,所以我們不管在何時何地必須要通過多種方便來修 學,想盡一切辦法使自相續生起獨一無二的這顆菩提心。
為自己宣講菩提心竅訣的上師使自己邁入大乘聖道,因此與開示其他教言的上師相比,恩德更大更深。當年阿底峽尊者在提到其他上師的尊名時,雙手合掌在胸前,當說到金洲上師的尊名時,雙手合掌在頭頂,並且一邊流淚一邊稱呼上師的尊名。
弟子們問尊者道:“尊者您在提到您諸位上師的尊名時,有這樣的差別,到底是因為上師們相續中的功德大小有差別,還是對您的恩德深淺有差別呢?”
尊者回答:“我的所有上師全部是大成就者,所以功德無有大小,而恩德卻有著深淺的差別。我相續中的這少分菩提心就是依靠金洲上師的恩德才獲得的,因此他老人家對我的恩德極大。”
發心時,生起菩提心是很重要,即所謂“發心不為主,生心乃為主”之說。所以自相續中一定要生起慈悲心、菩提心。反之,如果沒有生起菩提 心,只是口頭上念誦數十萬遍發心偈,也沒有芝麻許的實義。如果已經在佛菩薩面前立下發菩提心的誓言,而沒有實際去做,顯然已經欺騙了諸佛菩薩,沒有比這更 嚴重的罪業了。因此,我們時時刻刻務必斷除欺誑眾生的行為,盡心盡力使相續生起菩提心。
丁三(願行菩提心學處)分二:一、願菩提心學處;二、行菩提心學處。 戊一(願菩提心學處)分三: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二、修自他相換菩提心;三、修自輕他重菩提心。 己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我們無始以來漂泊於此輪迴大苦海的因,就是無有我而執著我、無有自己而執著自己,始終將自己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倍加珍愛。
所以,我們需要這樣來觀察:現在我不管是在何時何地,唯一希求的就是自我安樂而不希望感受一分一毫的痛苦,甚至自己的身上紮了一個小小 的刺兒或者落了一顆火星也會馬上感到疼痛難忍,口中情不自禁地發出“痛啊、痛啊”的叫聲而無法忍耐。即使背上有個虱子叮咬也會勃然大怒生起嗔心,伸手抓搔 著捉住它,放在一個指甲上,另一個指甲緊跟著用力擠壓,甚至虱子已經死了,還因為餘怒未消而兩個手指不停地蹭來蹭去。當前大多數人都認為殺虱子沒有罪過, 但實際上這種殺虱子的行為完全是以嗔心引起的,因此絕對是墮入眾合地獄的正因。對於我們自己來說,一般微小的痛苦也無法忍受卻反過來損害其他眾生,給他們 造成巨大的痛苦,這種行為實在令人感到慚愧。其實,三界的所有這些眾生也都同樣渴求自己獲得一切安樂而不希望遭受一絲一毫的痛苦,這一點與自己完全相同。 雖然他們希求安樂、不願受苦,可是卻不知道奉行安樂之因——十善業,反而一味地將精力放在痛苦之因——十不善業上,所想與所行完全背道而馳。一向受苦受難 的這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沒有一個未曾做過自己的父母親。我如今有幸得到具足法相的殊勝上師攝受,已經邁進了正法之門,並且懂得了利害的差別,理所應當對 被愚昧無知困惑著的一切老母有情與自己無有區別地慈愛救護,忍耐他們的邪行與偏執,也就是說,應該修持親怨平等。
對於以上道理要反反覆覆地觀修。
無論是何時何地,凡希望自己擁有利樂的事,也希望其他眾生同樣擁有;為自己獲得安樂付出怎樣的精勤努力,為他眾獲得安樂也應該付出同樣 的代價;自己連細微的痛苦也要努力捨棄,也應同樣盡可能地解除他眾的細微之苦;自己因為享受幸福安樂、豐厚受用等而歡欣喜悅,那麼對於他眾擁有幸福快樂受 用也同樣要發自內心地歡喜。總而言之,對於三界一切眾生必須與自己毫無差別地看待,進而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成辦眾生眼前與長遠安樂的利益。
仲巴思那堅格西問單巴桑吉尊者:“請您開示一句可概括所有法要的教言?”
尊者教誡道:“您自己希望怎樣,其他眾生也希望那樣,就這樣修推己及人吧!”
所以,我們務必要根除珍愛自己、嗔恨他眾的貪嗔噁心,平等地對待自己與他眾。
己二、修自他相換菩提心:
修自他相換菩提心的方法:親眼目睹遭受病痛、飢渴等痛苦的眾生,或者在自己面前觀想一位正在遭受痛苦逼迫的眾生,當自己向外呼氣的時 候,觀想自己的安樂、善妙、身體、受用以及善根等猶如脫下衣服給他穿上一樣完全施給他,當向內吸氣的時候,再觀想他所有的一切痛苦一併吸入體內由自己來承 擔,由此他已經離苦得樂。這種施受法,要從一個眾生到一切眾生之間次第來觀修。
在實際生活中,當自己遇到不如意及痛苦的時候也同樣觀想三界輪迴之中有許許多多感受這樣痛苦的眾生,所有這些眾生該是多麼的可憐,願他 們的一切苦難都成熟我的身上,所有這些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從內心深處反反覆覆地這樣觀修。當自己享有幸福快樂等之時,就觀想:以我的這份安樂願所有眾生都 獲得安樂。這種自他相換菩提心,是所有趨入大乘道的行人必修的無倒究竟精要,哪怕相續中生起一次這樣的自他交 換菩提心也能清淨多生累劫的罪障,圓滿廣大福 德智慧資糧,從惡趣、邪見之處獲得解脫。下面以實例來說明:
經中記載:從前,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轉生在拉馬車的地獄中,當時與同伴嘎瑪熱巴一同拉地獄的馬車,因為他們倆身單力薄拉不動馬車而遭到 獄卒們用熾燃的兵器錘打、猛擊,極其痛苦。這時他想:我們倆拉馬車也無法拉動,與其共同感受痛苦,還不如我獨自拉車承擔痛苦,讓同伴獲得安樂。於是便告訴 獄卒們:“請將同伴的繩子拴在我的脖子上,讓我單獨來拉馬車。”
獄卒憤怒地說:“眾生感受各自的業力誰有辦法改變。”說完又用鐵錘擊打他的頭。結果他以自己的善心力,頓時從地獄生到天界。這就是世尊利他的開端。
此外,世尊曾經轉生為商主匝哦之女時,也是因為相續中生起了自他相換菩提心而立即脫離惡趣的痛苦。
從前,有位匝哦施主,他所生的兒子都夭折了,一次又生了一個兒子,為了能使他生存下來而給他取名為匝哦之女(這屬印度一種民俗,為使自己的孩子活下去便取不好的名字或取女人之名)。一次施主去大海中取寶,結果船毀人亡。
兒子長大以後問母親:“父親是什麼種姓?”
母親心想:如果一五一十地告訴他,他一定會去大海中取寶。於是便妄言說:“你的父親是賣糧的種姓。”
所以他也去賣糧食。每天賺得四個嘎夏巴(是印度貨幣的名稱)孝敬母親。
賣糧食的同行們對他說:“你不是賣糧食的種姓,經營糧食是不合理的。”而禁止他賣糧食。
他返回家中又問母親:“父親到底是什麼種姓?”
母親告訴他說:“是賣香的種姓。”他又去賣香,每天賺得八個嘎夏巴供養母親。那些賣香的人又同樣禁止他賣香。
母親又告訴他說:“父親是賣衣服的種姓。”他又去賣衣服,每天賺得十六個嘎夏巴交 給母親,賣衣服的人又禁止他賣衣服。
母親又告訴他:“你是賣珍寶的種姓。”於是他又去經銷珍寶,每天賺得三十二個嘎夏巴也供養母親。
後來,當地的其他商人告訴他:“你是赴海取寶的種姓,理應去從事自己種姓的行業。”
他回到家中對母親說:“我是商人種姓,所以一定要赴海取寶。”
母親說:“雖然你是商人種姓,但你的父親和祖輩們全部是因為去大海取寶而喪命的,如果你去也定是死路一條,千萬不要去,還是在本地經營買賣吧。”
可是他執意不聽,準備好赴海時所需的一切資具。臨行時母親實在難以割捨,不肯放他走,一邊扯著他的衣服一邊哭泣。
他怒氣沖沖地說:“在我今天要去大海取寶的這時候,你卻這樣不吉祥地哭哭啼啼。”說完用腳狠狠地踢母親的頭,然後一走了之。
在海上航行過程中船隻毀壞,他們所有的人沉入海中,大多數人都已命絕身亡。他抓住一塊扁木而漂到一個海島上,那裡有一座名叫歡喜的城 市,他來到莊嚴、悅意的珍寶宮殿,裡面出現四名美麗的天女,鋪設柔軟坐墊,供上三白三甜。當他準備出發時,她們告訴他:“如果繼續前行,千萬不要向南方 走,否則會有災難出現,很危險。”
但是他沒有聽,仍舊前往南方,來到比前面歡喜城更為莊嚴的具喜城,有八名美貌天女如前一樣恭敬承侍,並對他說:“不要朝南方走,否則會有災難。”
但他還是不聽,繼續向南方走,到達比具喜城更圓滿的香醉城,有十六名美女 前來迎接承侍,又告訴他:“不要向南方走了,否則會大難臨頭。”
可是他仍然向南方走去。來到一座高聳入雲的白色城堡——梵師城堡,有三十二位美麗天女迎接他,鋪設柔軟坐墊,供上三白三甜,對他說:“住在這裡吧。”然而他卻仍舊想走,臨行之時天女們又告訴他:“如果您非要走,萬萬不要再向南方去,否則定會大難臨頭的。”
但他無論如何偏偏就是想往南方走,於是繼續向南方走去。到了一座高入雲霄的鐵建築門前,有一個赤目兇惡的黑人手持長長的鐵棒,他問黑人:“這屋裡有什麼?”黑人沉默不語。
他到近前去,結果看到有許多同樣的人,嚇得他毛骨悚然,口中喊著:“罪過罪過,真的出現災難了。”他一邊想一邊身不由己走進那座建築物中,只見有一個人正在遭受著鐵輪在頭部旋轉的痛苦,白色的腦漿四處噴射。他問:“你造了什麼業?”
那人回答:“我曾經用腳踢母親的頭,現在感受這一業力的異熟果報,你為什麼不在梵師城中享受幸福快樂,反而來此自討苦吃呢?”
他想:那麼說我也同樣是由這種業力牽引而來到這裡的。緊接著從空中傳來“願束縛者得解脫,願解脫者受束縛”的聲音,頃刻之間鐵輪飛轉直 下降落到他的頭上,他也如前一樣白色腦漿四處噴射,感受了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以此為緣,他對與自己同樣的一切有情生起了強烈的悲心。他想:在這個輪迴當 中還有許許多多像我一樣用腳踢母親的頭而感受這種痛苦的眾生,願所有這些眾生的痛苦都成熟在我的身上,由我一人來代受,願其他一切有情生生世世不再感受這 樣的痛苦!他剛剛萌生起這樣的念頭,鐵輪便騰空而起,他從痛苦中解脫出來而在空中七肘高處相安無事,享受快樂。
這樣的自他相換菩提心是在修行菩提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究竟正法,往昔噶當派的格西們也將這一自他相換作為修行的核心。從前,對於新舊派 眾多教法以及因明經論無不精通的恰卡瓦格西,一次來到甲向瓦格西家中,看見他的枕邊有一個小經函,順手打開翻閱,當看到了其中的“虧損失敗我取受,利益勝 利奉獻他”,他覺得這實在是稀有的法,於是便問:“這是什麼法?”
甲向瓦格西告訴他:“這是朗日塘巴尊者所造的《修心八頌》(中第五頌的後半偈)。”
他又問:“那麼,誰有這一竅訣的傳承呢?”
甲向瓦格西說:“朗日塘巴尊者本人有。”
聽到此話,恰卡瓦格西迫不及待地想去求此法,於是立即起程前往拉薩。到了拉薩以後數日之中他一邊轉繞(覺沃佛像一邊打聽消息)。一天傍晚,從朗塘地方來了一位麻風病患者(,恰卡瓦格西向他詢問朗日塘巴尊者的消息)。
他告訴格西:“朗日塘巴尊者已經圓寂了。”
格西問:“誰是尊者的繼承人呢?”
那人說:“向雄巴格西與多德巴格西,但是他們二人關於誰做法主之事意見不一。”
實際上,那二位格西並不是為了爭取自己做法主而發生爭執造成意見不合的,而是互相推讓法主之位。向雄巴格西對多德巴格西說:“您年長,(經驗豐富、德高望重,)請您做法主,我會像恭敬朗日塘巴尊者一樣恭敬承侍您的。”
多德巴格西說:“您年輕有為、學識淵博,理應住持寺廟。”
二位格西本來是這樣互相觀清淨心的,但是恰卡瓦格西卻錯誤地聽成他們為繼承上師的法位而不和,心想他們肯定沒有此法的傳承,現在誰還會 有此法的傳承呢?格西到處詢問,有人告訴他夏日瓦格西有真正的傳承。(於是他便前去拜見,)當時夏日瓦格西正為數千僧眾傳講眾多經論,恰卡瓦格西聽了幾 天,但是對他所要求的法卻隻字未提。他想:不知這位格西到底有沒有此法的傳承,應當問清楚,如果有傳承我就住下,假設沒有傳承我就離開。一天,在夏日瓦格 西繞塔的時候,他來到格西面前,將自己的披單鋪在地上,請求夏日瓦格西在此稍坐片刻,有一問題請教。
上師說:“尊者,您有什麼未能解決的事情,我是在一墊上圓滿一切所願的。”
恰卡瓦格西說:“我曾看見‘虧損失敗我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的法語,這一法與我的心很相應,不知此法深淺如何?”
上師說:“尊者內心與此法相應也好,不相應也好,如果不想成佛也就另當別論,只要想成佛,那麼此法必不可缺。”
他又接著問:“請問上師您有此法的傳承嗎?”
上師說:“我確有此傳承,這也是我所有修法中最主要的法門。”
他請求道:“那麼請尊者賜給我傳承。”
上師說:“如果您能長期住在這裡,我可以傳給您。”於是恰卡瓦格西在六年當中依止了夏日瓦上師,這期間上師唯一傳授《修心八頌》,他也是一心專修,最後完全斷除了珍愛自己的執著。
修持自他相換菩提心,今生中可以祛除病痛、解除憂苦,並且降伏鬼神、魔障等也再沒有比這更殊勝的竅訣了,所以我們應當隨時隨地將珍愛自己的噁心棄如劇毒,努力修持自他相換菩提心。
己三、修自輕他重菩提心:
觀想自己無論住於輪迴還是墮入地獄,病也好痛也好,遭受任何不幸都可忍受,並且但願其他眾生的痛苦成熟於我的身上,願我所有的安樂與善 果他們能圓滿具足!內心深處思維並付諸於實際行動。關於這方面的實例,諸如阿底峽尊者的上師仁慈瑜伽、達瑪日傑達,我等大師釋迦佛曾轉生為蓮花國王、投生 為烏龜以及轉生為寶髻國王時的感人事跡等等。
仁慈瑜伽上師在講法時,有一個人用石頭打狗,上師喊著“痛啊痛”而栽倒在法座上。在場的其他人看到那條狗安然無事,都認為上師在故弄玄 虛、裝腔作勢。仁慈瑜伽上師知道他們心中的想法,於是便將背部顯示給眾人看,人們清晰地看見上師的背上在那條狗遭受擊打的同樣部位已經高高腫起。眾人才對 上師真正地代受狗遭石擊的痛苦這一點堅信不疑。
再有,上師達瑪日傑達最初是聲聞有部的一位班智達,雖然前半生從來沒有聽過大乘法,卻安住在大乘種性中,不經勤作自然而然具有大悲心。一次,他的鄰居患了一種嚴重疾病。醫生說:“治療此病需要活人的肉,如果有就能夠治癒,但不可能找到,看來沒有其他的辦法了。”
達瑪日傑達上師說:“如果能治癒他的病,我施給肉。”說完便割下自己大腿的肉交 給他。病人吃了肉,果然見效。達瑪日傑達尊者由於當時還沒有證悟空性而感受了劇烈的疼痛,但因為悲心極其強烈而並沒有生起後悔之心。他問病人:“您感覺好些了嗎?”
那人說:“是的,我的病已經好了,卻給您帶來了痛苦。”
尊者說:“只要您安樂,即便是死我也心甘情願忍受。”因為疼痛難忍,晚上根本無法入睡。到了黎明時才稍稍入睡,夢中出現一位身著白衣之 人對他說:“要想獲得菩提必須經歷像您這樣的苦行,善哉!善哉!”之後用唾液塗抹他的傷口,用手擦拭。他醒來以後傷口果真已經完全康復如初而沒有留下任何 痕跡。夢中的人就是大悲觀音。從此以後,尊者相續中如理如實地證悟了實相密意,並且對龍樹菩薩所著的中觀理集五論(古印度龍樹論師著的《中論》、《回諍 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細研磨論》)詞句全部能夠朗朗流暢地背誦。
世尊轉生為蓮花國王時,一次他的領土內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瘟疫,許多人因此而喪生。國王喚來醫生問:“如何才能有效地消除瘟疫?”
醫生回稟:“如果有如河達魚的肉便可醫治,其他的辦法因為瘟疫之毒所遮蔽而無法知曉。”
聽到此話,國王選擇了一良辰吉日,清晨沐浴、更衣、受持八關齋戒、對三寶做了廣大供養、猛烈祈禱之後便發願:願我死後立即轉生為斗雪河 中的如河達魚。說罷便從數百丈高的皇宮上縱身跳下,結果即刻化生為斗雪河中的如河達魚。接著那條魚以人語對眾人說:“我是如河達魚,你們取我的肉吃吧!” 於是眾人紛紛割取它的肉,身體的一側被割完後,它又翻到另一側讓人割,一側的肉割下後,又長出來,就這樣輪番交 替。食用魚肉後,所有的病人全部恢復了健 康。那條魚又對眾人說:“我就是你們的蓮花國王,為了讓你們擺脫疾病而捨棄自己的性命轉生為如河達魚,你們如果想報答我的恩德,就應該竭盡全力斷惡行 善。”眾人也依照他的教誨去做。從此之後,他們都沒有墮入惡趣與邪道中。
此外,世尊曾經投生為一隻龐大的烏龜,有五百商主去大海取寶的途中,船隻毀壞,接近死亡。這時,烏龜以人語對他們說:“你們全部騎在我 的身上,我救渡你們到彼岸!”於是它將所有商主載到岸邊。因為疲憊至極,一到岸邊它就睡著了。這時有八萬隻蚊子一起吸吮著它的鮮血。烏龜醒來後,看到這種 情景,心想:如果回到水中或者就地翻滾,恐怕這些蚊子就會死亡,於是它依然如故地躺在那裡,捨棄了身體與性命。世尊成佛時,當時的八萬隻蚊子轉生為八萬天 子前來聞法,最後現見真諦。
(世尊曾轉為寶髻國王的公案):曾經在夏給達國境,金髻國王與王妃妙麗歡喜母生了一位太子,他的頭上天生具有一個珍寶頂髻,從頂髻上降 下的甘露可以觸鐵成金,因此給太子取名為寶髻。太子誕生之時,空中也降下各種各樣的珍寶妙雨,他還有一頭堪為大象之最的“妙山”寶象。寶髻太子(繼承王位 以後)如理如法治理國家,經常發放廣大佈施,使得整個國內杜絕了貧窮與乞丐。
折克仙人有一位從蓮花中出生的標緻美女 ,供養給寶髻王做王妃。她生下一位太子,與寶髻國王一模一樣,取名為蓮髻。一次國王廣行供施,宴請折克仙人、難忍國王等諸多人士。
當時帝釋天為了觀察國王的意樂而搖身變成羅剎從護摩(火供,燒施。燃燒有漿樹枝等進行的火祭)火中出現,來到國王面前乞討飲食。國王給 了他各種美味佳餚,他都全然拒絕並微笑著說:“我需要的是剛剛宰殺的動物的溫 熱血肉。”國王有點為難,心想:如果不損害眾生就無法得到那樣的血肉,可是我 本人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也絕不能損害其他眾生,假設不給他,這個羅剎也會深感失望,這該如何是好呢?轉念又一想:看來現在佈施自己血肉的時刻已經到來了。 於是說:“就將我自己的血肉給你吧!”
眾眷屬驚慌失措萬分焦急,百般勸阻也阻止不了。
國王用針刺破自己的細頂脈(由鎖骨上行四指處,能現三脈即居中,能現二脈即居後,與耳垂平齊之剖刺脈道。剖此放血,能治腦蟲、肺、心熱邪、牙痛、胸血亢盛等病)供羅剎飲血,羅剎一直飲到完全滿足為止。之後,國王又割下自己的肉給他吃,他也是一直吃到顯露白骨才肯罷休。
眾眷屬十分悲痛,尤其是王妃因為悲傷過度而昏倒在地。
國王還沒有喪失憶念,這時帝釋天無比歡喜地說:“我是帝釋,不希求血肉,請中止佈施吧!”說完便取出天人的甘露加持國王的傷口,隨即國王也完全恢復如初了。
後來,國王將妙山寶象賜給了輔佐自己的大臣梵車。
當時瑪熱賊仙人有一位已經獲得禪定的弟子來到,國王十分恭敬地問道:“您需要什麼?”
那位弟子說:“我的上師傳授給我吠陀(經籍,特指印度古典教文化書籍。舊譯明論,梵音譯為韋陀典或吠陀典)知識,我要報答師尊的恩德,他老人家現已年邁,身邊沒有侍者服侍,我想供養上師侍者,特來乞討您的王妃與王子。”
國王也應允了,於是那人便將王妃與王子帶回去供養了上師。
難忍國王酷愛那只寶象,返回自己領土後派人送信,告訴寶髻國王:“必須將寶象給我。”
寶髻國王答覆說:“我已經將寶象給予婆羅門了。”
可是他執意不聽,並且揚言“如若不給寶象,便要動用武力”。隨後發動大批軍隊。
寶髻國王十分傷感地說:“唉,由利慾熏心所牽制,最為親密的朋友瞬間也會變為最大的仇敵。”心中思量:如果我率兵迎戰倒是很容易取勝, 但這樣必定會傷害許多眾生,還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正在這時,四位獨覺降臨在他面前說:大王前往森林的時間已到。然後依靠神變將國王帶到了林間。
當時,寶髻王手下的諸位大臣前往瑪熱賊仙人處索要蓮髻王子,仙人也予以歸還。後來王子作為首領,率領軍隊與難忍國王交 戰,結果大獲全勝。
難忍國王慘敗之後逃回自己的國家。因為當時難忍國王品質惡劣、行為卑鄙而導致他的領土內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疾疫與饑荒。難忍國王問諸位婆羅門:“如何才能有效地消除疾疫與饑荒?”
眾婆羅門回答說:“如果有寶髻國王的頂髻就會有效,應該前去索求。”
國王說:“他可能不會給吧。”
他們說:“眾所周知‘寶髻國王無所不施’,任何東西都會給的。”
於是難忍國王派遣一名婆羅門前去索求。
當時寶髻國王在林間到處觀賞悠閒漫步,不知不覺走到了瑪熱賊仙人所在地的附近。此時寶髻國王的王妃到林中尋找樹根樹葉等,遇到了一個獵人。獵人對王妃生起貪愛之心。正當處境十分危險之際,王妃祈禱:“寶髻國王救護我。”並失聲痛哭。
國王遠遠聽到她的聲音,前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獵人看到國王從遠處而來,誤以為是仙人,因為害怕惡咒而驚慌逃走了。
國王看到曾經擁有國政、無比安樂而如今感受如此痛苦的王妃,十分悲傷,不禁慨歎道:“嗚呼,一切有為法,皆無可信矣!”
這時,難忍國王所派的婆羅門來到寶髻國王面前,講述了事情的經過後,索要頂髻。國王說:“你自己斬斷拿去吧!”婆羅門砍斷頂髻後帶回本 國,結果遣除了難忍國境內所有的疾疫與饑荒。寶髻國王因為被斬斷頂髻的疼痛為緣,對那些熱地獄的有情生起了猛烈悲心以致於昏倒在地。頓時祥兆紛呈,由此感 召諸多天眾及國王的許多眷屬雲集在此處。他們問:“陛下,發生了什麼事?”
國王站立起來,用手稍微擦拭一下臉上的鮮血說:“難忍國王要去了頂髻。”
眷屬問:“佈施頂髻陛下心中有何希望呢?”
國王回答:“除了期望消除難忍國境內的疾疫與饑荒之外,無有絲毫自私之心,但是恆時懷有一個強烈的願望。”
眷屬問:“那是什麼呢?”
國王回答:“希望能救護一切眾生!”
眷屬問:“佈施頂髻後,陛下有沒有生後悔之心呢?”
國王說:“並沒有生起追悔之心。”
眷屬說:“看到陛下疲憊的表情,實在難以令人相信。”
國王發誓道:“如果我對難忍國王的眷屬帶走我的頂髻未生起追悔之心,願我的身體恢復如初!”話音剛落,國王的身體便恢復如初。
眾眷屬祈求國王返回皇宮,國王沒有應允。
這時四位獨覺來到寶髻王前說:“您對怨敵也能饒益,為何要捨棄親友呢?如今理當回歸國土。”於是國王回到宮中,給諸眷屬帶來無比的利樂。
戊二(行菩提心學處)分六:一、佈施;二、持戒;三、安忍;四、精進;五、靜慮;六、智慧。 己一(佈施)分三: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 庚一、財施:
財施又包括普通佈施、廣大佈施、極大佈施三種。
普通佈施是指包括一把茶葉、一碗青稞以上的財物施捨給其他眾生。如果自己的意樂清淨,那麼所施捨的財物無有大小多少之別,如《三十五佛 懺悔文》中說:“乃至施與旁生一口食物之善根……”佛陀是善巧方便與大慈大悲的主尊,我們如果依靠佛陀所說的陀羅尼(總持,執持。以持久不忘諸法詞義的念 力和神驗莫測的智力為其體性,以受持善法,遮止不法為其功用)咒與密咒的威力,僅僅做一滴水、一粒米的佈施,也能利益恆河沙數的餓鬼。做素煙、葷煙(焦 煙,舊俗佈施給一切“中有”鬼物的糌粑火煙。焦煙分為素煙與葷煙二種,素煙,即混有乳、酥三素的糌粑火煙;葷煙,即混有血、肉、脂三葷的糌粑火煙)等佛事 也能對空游餓鬼有極大的利益,依此使那些以有情生命為食的厲鬼非人暫時享用焦煙味得到滿足。並依靠(念誦儀軌等)的法施令它們相續獲得解脫等,從而不再損 害有情生命,由此解除許多眾生死亡的怖畏,因此也是一種無畏施。實際上,燒焦煙已經具足了三種佈施。所以,水施、焦煙施等,是簡便易行、事半功倍之法。每 年進行水施十萬遍,平時也不間斷進行水施和焦煙施,這一點相當相當重要。
相反,如果自己擁有少許財產受用便緊緊守護死執不放,捨不得用在今生、來世有意義的事上,無論有多少,卻總是認為一無所有,口中也說些 可憐兮兮的絕望之語,那麼這些人現在就已經感受了餓鬼的等流果。我們萬萬不要這樣,而應當盡己所能上供三寶福田、下施貧窮乞丐等。如米拉日巴尊者也親口 說:“取出口中之食而作佈施。”否則,如果始終圍繞著自私自利的心,受它控制,那麼即使一個人擁有整個南贍部洲的所有財富,他也不會滿足。根本不肯從自己 擁有的錢財中拿出分文來上供下施,常常抱著“我以後從別處得到更多財富時再作供施”的念頭。
一般來說,財施等以財物作功德主要是對在家菩薩而言的,作為出家人,唯一要修學知足少欲,依於深山靜寺,歷經苦行堅韌不拔地實修聖道三 學,這一點極為重要。有些出家人放棄自己本該做的(聞思修行)善事,整天周旋於經商、務農等等俗事當中,通過欺騙手段及為非作歹的方式積累財物,自以為進 行上供下施等是在做功德、修善法,實際上這種做法沒有任何實義。正如單巴仁波切所說:“若不如法而行法,正法反成惡趣因。”所以,隨時隨地始終如一地做到 知足少欲實在難能可貴。
廣大佈施:也就是說,將自己擁有的駿馬、大象以及兒女等自己最為忠愛之人以及珍貴稀有之物施予他眾。
極大佈施:是指佈施自己的身體、生命及肢體等等。比如,大勇王子將自己的身體佈施給母虎、龍樹阿闍黎將頭施予樂行王子、蔓德賢公主將身 體施給母虎等等。當然,這些行為除了得地菩薩之外,凡夫普通人不能直接實踐。現在我們可以在心裡觀想將身體性命及一切受用無有貪執地回向眾生,並且發願以 後能夠身體力行直接佈施。
庚二、法施:
所謂的法施,就是指為他眾灌頂、傳法、念傳承等等想方設法令他們相續奉行善法之舉。然而,我們沒有從根本上盡除私心雜念之前,表面上成辦利他之事,也只是影像罷了,不能利益眾生。
眾弟子曾經問阿底峽尊者:“何時方可攝受眷屬?何時方可行利他之事?何時才可超度亡靈?”
尊者回答:“證悟了空性並且具足神通之時方可攝受眷屬;自私自利之心斷盡之時方可行饒益他眾;獲得見道之後方可超度亡靈。”此外尊者也 曾說過:“如今五濁之惡世,非為裝模作樣時,乃為策勵精進時;非為尋求高位時,乃為置於卑位時;非為攝受眷僕時,乃為依止靜處時;非為調化弟子時,乃為調 伏自心時;非為隨持詞句時,乃為思維意義時;非為到處遊逛時,乃為安住一處時。”
另有,三同門曾經問仲敦巴格西:“在寂靜處修行與以正法饒益眾生,這二者當中哪一個更為重要?”
仲敦巴格西答道:“對於自相續沒有任何驗相及證悟的初學者來說,以正法饒益眾生也不會有什麼收益,他們的加持猶如傾倒空器一般,從中不 會得到任何加持,他們的竅訣就像沒有經過按壓的酒糟釀出的薄酒一樣沒有任何純釀的滋味;就算是獲得了暖相而尚未穩固的勝解行修行人也不能行利益眾生之事, 他們的加持猶如傾倒滿瓶一樣,使別人滿滿充盈,自己卻變成空空如也,他們的竅訣如同將火炬傳遞給別人一般,使他人光明通亮,自己卻成為漆黑一片;只有得地 的菩薩才能真正成辦利益眾生之事,他們的加持猶如妙瓶的成就,既能成熟他眾,也不會使自己空空蕩蕩而始終滿滿當當,他們的竅訣就像酥油主燈一樣,既能點亮 其他油燈,也不會使自己有所障蔽。”
現今處在五濁惡世,作為凡夫人,本該在寂靜處修持慈悲心、菩提心,不是直接饒益眾生的時候,而是遣除自相續煩惱的時候,比如說,不是斬 斷名貴藥樹苗芽的時候,而是保護它的時候。因此,直接對眾生進行法佈施稍有困難。自己沒有真修實證而為他人講經說法,對他人起不到什麼作用。假設依靠傳講 佛法而收集供養及財利,那麼就成了印度單巴仁波切所說的將正法作為得財之商品了。所以,在自私自利的心念還沒有斷盡之前,不要急急忙忙地去利益他眾,而要 在自己唸經誦咒、讀誦佛經論典等時發願:但願白法方面的鬼神們聽到這些後相續得以解脫,在念誦水施、施身等儀軌的結尾時,也要念“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 淨其意,是諸佛教”。唯一做這種法佈施就可以。一旦自己的私心雜念完全斷盡,一剎那也不要處在安閒寂樂的狀態中,這說明主要一心一意利益他眾的時刻已經到 了。
庚三、無畏施:
對於無有救護者的眾生,作為他們的救護者;無有怙主的眾生,作為他們的怙主;無有親友的眾生,作為他們的親友……尤其是世尊曾經說過: 一切有為的善法中,救護有情的生命,功德利益最大。因此,那些有權有勢的人應該下令禁止漁獵。其他人也要隨心隨力救護某些被帶到屠宰場即將被殺的羊只以及 瀕臨死亡的魚兒、蟲蠅等等。總之,我們要在實際行動中,千方百計不遺餘力地利益眾生。
上述佈施也是密宗三昧耶戒中最主要的部分。如《受持五部律儀續》中說:“寶部三昧耶,恆行四佈施。”
己二(持戒)分三:一、嚴禁惡行戒;二、攝集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 庚一、嚴禁惡行戒:
所謂的嚴禁惡行戒,也就是指身語意三門要如毒一樣斷除所有對他不利的十不善業。
庚二、攝集善法戒:
所謂的攝集善法戒,就是說,隨時隨地竭盡全力奉行包括微乎其微善根在內的一切善事。本來世間也有此類俗話:“順口順手也可行善事,隨行隨住也會造惡業。”
因此,我們隨時隨地如果沒有以正知正念不放逸來觀察,沒有認真努力地取捨善惡,甚至僅僅在遊戲當中也可能積累下許多嚴重的罪業。如《賢愚經》頌云:“莫想罪微小,無害而輕蔑,火星雖微小,可焚如山草。”
相反,如果我們隨時隨地提起正知正念而實地行持,那麼隨隨便便中也會積累不可思議的善業資糧,甚至當看到路旁一刻有觀音心咒的石堆時, 也立即脫帽、恭敬右繞而行,並以三殊勝來攝持,這樣一來就成了圓滿無上菩提的無倒之因。如《賢愚經》頌云:“莫想善微小,無益而輕視,水滴若積聚,漸次滿 大器。”曾經有一頭豬被一條狗追趕而轉繞佛塔,又有七隻昆蟲從樹葉上落到水中而隨波逐流右轉水中的佛塔七圈,也成了解脫之因。所以我們不管何時何地,一定 要盡最大努力斷除包括一毫一厘在內的所有惡業,積累包括一絲一毫在內的一切善業,並將一切善根回向眾生。這一攝集善法戒實際已涵蓋了菩薩的所有學處及律 儀。
庚三、饒益有情戒:
正像前文中所闡述的那樣,當從根本上斷盡自私自利心態的時候,就要勤勤懇懇地依靠四攝直接成辦利益眾生的事業。而在初學的階段,無論行持任何斷惡從善的學處,都包括在以三殊勝攝持而回向一切眾生當中。
己三(安忍)分三:一、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二、忍辱求法苦行之安忍;三、不畏甚深法義之安忍。 庚一、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
別人當面對自己拳打腳踢、強搶硬奪、惡語中傷以及暗中說些難聽刺耳的話等,我們不但不該對他們滿懷嗔怒,反而應當生起慈悲之心饒益他 們。否則,如果隨著忿恨的心態所轉,就會導致所謂的“嗔恨摧毀千劫所積之資糧”的後果,《入行論》中說:“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 善。”又說:“罪業莫過嗔,難行莫勝忍,故應以眾理,努力修安忍。”
想到嗔恚的過患以後,我們隨時隨地要努力修持安忍。正如印度單巴仁波切所說:“嗔敵乃是業力迷亂現,當斷嗔恚噁心當熱瓦。”
阿底峽尊者也曾親口說過:“不嗔作害者,若嗔作害者,如何修安忍?”
所以,當有人對自己出言不遜或無辜加害等等之時,我們如果能斷除自己嗔怒、懷恨的心理,就能淨除諸多罪障,依靠安忍可以圓滿廣大的資糧。因此需要將加害者看成上師一樣,所說的“若無生嗔境,於誰修安忍”也在於此。
當今時代有人說:“某某是一位好上師或好比丘,只是嗔恨心很大。”其實在世界上沒有一個比嗔恨更嚴重的過失了,怎麼會有嗔恨心大的同時 又是一位好上師或者好比丘的人呢?如印度單巴仁波切也說:“百種貪心之業不及一剎那嗔心罪業大。”很顯然,口出此言的人並沒有懂得這一道理。
作為正法真正融入相續的修行人,身語意三門就像腳踩在棉花上或者米粥裡加入酥油一樣柔軟、調和。相反,自己成辦區區善事或護持一分淨戒 就認為我已經如何如何了不起,相續中常常充滿我慢,對方言詞稍有不當便說:“他輕視、侮辱了我!”心中憤憤然、氣沖沖,這說明正法與自相續已經脫離開了, 是自心絲毫也沒有得受法益的標誌。如金厄瓦格西說:“我們越聞思修行我執越重,而忍耐力比新肌(傷口或瘡口癒合時所生嫩肉)還弱,比心量狹小的衛藏厲鬼 (當地一種鬼神,據說心胸狹窄嫉妒心極強,對其稍有不滿便立即製造違緣)更加暴躁易怒,這是聞思修已經顛倒的標誌。”
因此,我們隨時隨地都要謙虛謹慎、身居卑位、身著破衣、恭敬上中下所有的人,以慈悲菩提心作為基礎,以正法調伏自相續,這才是修行的無誤要點,它已遠遠勝過了無益於自心成千上萬的高高見解及甚深修行。
庚二、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
為了成就正法必須要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來修行。如續部中說:“越過刀山與火海,捨身赴死求正法。”又如往昔諸噶當派大德所謂的四依處:“心依於法、法依於貧、貧依於死、死依於乾涸之壑。”
可是,如今我們有些人卻認為修法不需要絲毫苦行與精進,抱著在成辦今生俗世間事情的同時擁有幸福、安樂、名譽當中修成正法的奢望,還有人覺得這種情況在別人身上也是有的,並且說:“某某人是一位賢善上師,世間法出世間法都圓融無礙。”
怎麼會有辦法使世間出世間法兩全其美呢?自以為世間法出世間法二者兼而有之的那些人,肯定只能是在世間法方面比較突出,而絕對不可能具 備真正的出世間法。凡是想世間出世間法一舉兩得的人就好像認為有兩個尖端的針可以縫紉或者水火可以放在同一器內以及可同時乘騎向上向下行馳的兩匹馬一樣, 顯而易見,這種情況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在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位補特伽羅能勝過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的,但佛陀也沒有想出世間法出世間法同時成就的方法,因此 猶如丟唾液般捨棄了轉輪王的國政,到尼蓮禪河畔在六年裡歷經苦行精進修行,期間每一年只喝一滴水、吃一粒米。
米拉日巴尊者也是同樣,修行時口中無食,背上無衣,僅僅依靠野菜充飢果腹而修行,結果整個身體形似骷髏,身上綠毛叢生,長吸血蟲,致使 別人看到時認不出他到底是人還是鬼,是這樣堅定不移、飽經滄桑、勵力精進修持正法的。這說明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不可能同時成辦,不然,米拉日巴尊者怎麼會不 知道想盡辦法同時成就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呢?
此外,大成就者金剛鏡也是在九年當中只靠著吃拉刻樹皮而修持正法最後獲得成就的。
全知無垢光尊者也是同樣,數月當中僅僅以二十一顆水銀丸維生,下雪的時候鑽進牛毛袋子裡,這個袋子既作衣服又當坐墊,在出世間法方面歷盡苦行。諸如此類的公案相當多。
往昔所有的成就者全部是將現世的瑣事拋於腦後、歷經苦行、精進修持而獲得成就的,沒有任何一人,是在成辦現世俗事的同時、在具足幸福安 樂名譽當中順便修行而得成就的。持明無畏洲也說:“修行人如若豐衣足食、住處舒適、施主賢善等樣樣具足,那樣正法還沒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經成就了。”
又如夏日瓦格西說:“如果從內心深處想修法,那麼必須自心依於貧窮,貧窮一直到死亡。假設能生起這樣的意念,那麼天、人、鬼三者必定不會使其為難。”
如米拉日巴尊者說:“我病無人問,若死無人哭,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門外無人跡,室內無血跡,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何去無人問,此去無定處,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腐屍為蟲食,血脈為蚊吸,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所以,我們必須放下一切現世的貪著使之隨風而去,不顧一切艱難困苦、酷暑嚴寒而修行正法。
庚三、不畏甚深法義之安忍:
當聽聞到甚深的空性實相,尤其是遠離勤作自性大圓滿實相的精要,超越善惡因果的十二金剛大笑、稀有八句(上師晉美彭措的《直斷要訣釋》 中有明釋)等法語時,切切不可生起邪見,並且要千方百計毫不顛倒地受持它們的密意。否則,如果生邪見或進行誹謗,就稱為捨法罪,這種罪業是無數劫中不能從 地獄深淵中得解脫之因。如喬美仁波切說:“(縱聞善德與惡過,地獄痛苦壽量等,以為非真起邪見,)此罪勝過五無間,無解脫罪發露懺。”
曾經有兩位秉持十二頭陀行(十二杜多功德。即:持糞掃衣、但持三衣、但持毳衣、但一座食、次第乞食、不作余食、處阿蘭若、常住樹下、常 露地坐、常住塚間、長期端坐、隨處而坐。如此十二種苦行,佛家用以針對修治貪著衣食居住,抖擻煩惱之行,名頭陀行)的印度比丘來到阿底峽尊者面前。當尊者 宣說人無我時,他們二人滿懷歡喜。當講到法無我時,二人驚恐萬分,說道:“太可怕了,請尊者切莫如此宣講。”當聽到諷誦《心經》之時,二人雙手捂著耳朵。
尊者十分傷感地說:“如果沒有以慈悲心、菩提心修煉自心,對甚深法義不起誠信,而僅僅依靠護持一分清淨戒律是不能獲得任何成就的!”
往昔佛陀在世時,也有許多具增上慢的比丘聽到宣講甚深空性實義時口吐鮮血而亡並墮入地獄的公案。因此我們應當對甚深正法以及宣講此法的補特伽羅從內心深處生起勝解、恭敬誠信。倘若因為自己智慧淺薄而實在生不起勝解,那麼盡力斷除妄加誹謗也格外重要。
己四(精進)分三:一、擐甲精進;二、加行精進;三、不滿精進。 庚一、擐甲精進:
當聽到往昔諸聖者前輩、諸佛菩薩的事跡行為以及為求正法歷盡苦行的歷史傳記等如何如何時,不能認為“因為他們是佛菩薩才能做到那樣苦 行,我們怎麼能夠做到呢”,進而懶散、懈怠。而應當思維:他們就是這樣修行而獲得成就的,我作為他們的追隨者,雖然不能勝過他們,但必定能獲得同等的成 就。如果他們也需要經歷那樣的苦行策勵精進,那麼我們這些為深重惡業所迫、無始以來未曾修持過正法的人為何不需要苦行與精進呢?所以我們要在心裡想,如今 已獲得暇滿人身、有幸遇到了具足法相的上師、聽受了甚深教言、具有如理修持正法的緣分,此時此刻怎麼能不歷盡苦難、肩負重擔,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誠心誠意 來修持正法呢?一定要立下這樣的誓願。
庚二、加行精進:
雖然心裡有求法修法的念頭,但一直在明日復明日中耗盡人生歲月,我們必須斷除這種懷著修持正法的願望而虛度人生的現象。如哲白蓮大師說:“人生猶如屠場畜,過一瞬間死亦臨,今復明日久蹉跎,終於榻中呼號矣。”
因此,我們一定要刻不容緩地修持正法,就像懦夫懷裡鑽進蛇或者美女 頭上著火一樣急不可待,徹底放下、完全捨棄今生世間的一切瑣事,毫不 遲疑地致力於佛法。否則,紅塵的瑣事沒完沒了地接踵而至、此起彼伏,猶如水的波紋一般,始終空不出一個修法的時間。一旦自己下定決心放下世間瑣事,也就是 瑣事完結的時候。正如全知無垢光尊者說:“世間瑣事死亦無完時,何時放下即了乃規律。”又說:“所作所為如兒戲,做無終了放則了。”所以說,當生起想修正 法的心念時,要以無常來激勵自己,一剎那也不能懶懶散散、拖拖拉拉,一定要當機立斷修持正法。這以上講的就是加行精進。
庚三、不滿精進:
所謂的不滿精進,就是說,當自己在閉關修行、觀修本尊、誦經唸咒、行持善法等方面稍有成就之時,千萬不能以此為滿足,而務必要發誓:活 到老修到老。在沒有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之前,我們的精進必須像湍急的河流般做到持久、勇猛。正如聖者前輩所說:“修法的時候,要像饑牛食草那樣。”飢餓的 犛牛吃草的時候,前一口還沒有吃完眼睛便看著下一口。同樣,我們修法的過程中,在前一個法還沒有修完之際心裡就應該計劃此法修成以後再修行某某法門。三門 一剎那也不要在悠閒安逸、無有正法之中虛度時光,而力爭做到一天比一天更加精進。持明無畏洲尊者也親口說過:“越趨近死亡越精進修持善法,這是修行人未被 違緣所轉的標誌。”
如今有些被人們公認的大修行者或賢善上師,當別人阿諛奉承地說:“您老人家肯定不需要頂禮膜拜、誦經唸咒、積累資糧、淨除罪障等等。” 這時他們自己也認為:我確實已如何如何了,什麼修行也不需要了。這些人正如成就者無等塔波仁波切所說的:“自以為不需要修行是更加需要修行的標誌。”
印度的阿底峽尊者曾經每天都精進調和土粉做泥塔小像。眾眷屬對他說:“您是一位偉大的上師,整天擺弄土粉不但別人會譏笑,而且您也很辛苦,不如讓我們來做吧!”
尊者說:“你們在說什麼,難道我所吃的食物,你們也替我吃嗎?”
在沒有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之前,我們每個人都有所要清淨的業力與習 氣,所要獲得的上上功德,因此絕不能只是空閒性或偶爾性地修法,而要力求做到對正法無有滿足。
總而言之,是否能夠獲得佛果唯一依賴於這一精進,我們一定要勤奮努力實行這三種精進。一個人雖然具有上等的智慧,但如果僅有下等的精 進,那麼他只能成為一個下等修行人;儘管只有下等的智慧,但如果具備上等的精進,也必定會成為一名上等修行人;如果毫無精進,那麼儘管具有其他功德也無濟 於事。如全知無畏洲說:“無精進之士,具智財權力,皆不能救彼,猶如一商主,有舟無船槳。”
因此,我們不管在何時何地,一定要做到飲食適量、睡眠適度、孜孜不倦、持之以恆、不緊不松地精進修行,就像挽弓射箭一般。不然,只是空閒性、偶爾性地修法是不會有任何成就的。
己五(靜慮)分二:一、靜慮之必要;二、真實靜慮。 庚一、靜慮之必要:
如果首先沒有避開一切喧囂散亂的環境而依止寂靜處,那麼相續中不可能生起禪定,所以最先遠離散亂對我們每一位修行人來說都十分重要。
我們應當這樣思量:凡是聚集均是離別的本性,如父母、兄弟、夫妻、親友甚至是與生俱來的身軀骨肉也終將各自分離,既然如此,那麼我們貪 執無常的親友有什麼用呢?這樣思維以後就該恆時獨自一人居住靜修。如寂光大師(米拉日巴尊者的大弟子)說:“獨自一人修佛果,道友二人修善緣,三四以上貪 嗔因,故我獨自而安住。”
慾望 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人們往往都是擁有財產受用也不知滿足,並且隨著財產的增多,吝嗇之心也越來越增長。如頌云:“何人具財彼吝 嗇。”還有“愈有愈貪如富翁”、“無財之時離怨敵”的教誡。自己擁有多少飲食、財產、受用,也只會招來怨敵、盜賊等的損害。依靠這些財富,隨時隨地都是為 積累、守護、增長而消耗人生,直到壽終正寢為止,除了受苦造罪以外再沒有什麼別的。因此聖者龍樹菩薩說:“積財守財增財皆為苦,應知財為無邊禍根源。”
即使一個人擁有南贍部洲所有財產受用,實際上也只是滿足他一人的衣食而已,再沒有別的什麼。然而有些人無論如何富足,就連自己也是捨不 得吃、捨不得穿,其實就是不顧一切罪業、苦難、惡語所得來的這些財產斷送了自己的後世,也葬送了自己的今生。為了微薄的財物不惜生命,不顧羞恥慚愧、人倫 道德以及長久情意,也不考慮正法和誓言,始終就是以貪財、貪食、貪利來過日子,就像厲鬼尋覓食子一樣,從來沒有享受過一天悠閒自在、幸福安樂的日子,而就 在忙忙碌碌當中,人生的旅程已經走到了盡頭。最後數數積累的財產成了自己的害命者,就是為了它而使自己死在利刃之下,結果畢生所積累的財物受用,將被怨敵 等他人使用,就這樣白白地浪費掉。而自己所得到的一份,就是為此造下的重如高山的罪業,導致自己遙遙無期地漂泊在難忍的惡趣之中。所以,如果你經濟上稍微 寬鬆一些,那麼趁著現今自由 自在的時候,應當為來世儲存些精緻的資糧,今生今世僅僅能夠飽腹蔽體就該知足。
此外,一直追求今生利益的人們,就叫做凡愚的友伴,幫助利益他們,反而會受到對方的加害,他們就是這樣恩將仇報,無論怎樣做都沒有一個 合意的時候,很難取悅。如果自己超過他,就心生嫉妒,假設他勝過自己就輕蔑藐視,不管與他們相處多久都只會增長罪業,減滅善業,因此我們一定要遠遠地避開 他們。
如果依靠農工商與文化等而廣泛交 際,一味以繁多的事務而散亂,這就是憒鬧。終日忙忙乎乎而收益甚微,如何精勤也沒有實義,制伏怨敵無邊 無際,扶助親友也沒有盡頭,因此我們應當像丟唾液一樣拋棄無有了結之時的一切瑣事及散亂。也就是說,背井離鄉、奔赴異地、居於巖洞、與野獸為友、調順身 心、捨棄衣食名譽,就在無人的空谷中度過人生。如米拉日巴尊者云:“無人山谷巖洞中,恆具出離厭世心,上師乃為三世佛,強烈信心永不離。”如果依照尊者所 說的去做,那就是所謂的“於令人傷感之處可生起靜慮”。棲身於靜處,自然而然會生起出離心、厭離心、信心、清淨心、禪定及等持等一切正道的功德,所以我們 要盡力而為。
寂靜林間也是往昔諸佛菩薩獲得寂滅的地方,在那裡既沒有憒鬧、散亂也沒有農務商業,遠離凡遇友伴,與飛禽走獸朝夕相處,真是安樂無比, 喝的是清淨的泉水,吃的是天然的樹葉,這樣一來覺性自然澄清、等持自然增上。在那裡,既沒有怨敵也沒有親友,顯然是擺脫貪嗔之網、具足眾多功德的好地方。 不必說親自前往這樣的寂靜處安住,甚至懷著去往靜處的願望僅僅朝那一方向邁出七步的功德,也勝過在恆河沙數劫中供養十方諸佛的功德。佛在《月燈經》等佛經 中說:“居於深山勝靜處,一切威儀皆成善。”在那裡,即便沒有刻意精進行善,可是厭離心、出離心、慈心、悲心等一切正道的功德會油然而生,所作所為也自然 而然全部成為善法。在喧鬧地方竭力制止卻難以阻擋的一切貪嗔煩惱,到了寂靜處也會自然減少,相續中很容易生起諸道功德。以上講的這些是靜慮的前行法,因此 也是至關重要必不可少的。
庚二(真實靜慮)分三:一、凡夫行靜慮;二、義分別靜慮;三、緣真如靜慮。 辛一、凡夫行靜慮:
耽著明樂無念的覺受進而追求這一目標,也就是說,帶有耽著覺受禪味而觀修的時候,就叫做凡夫行靜慮。
辛二、義分別靜慮:
雖然遠離了覺受的耽著而沒有享受禪味卻耽著空執對治品觀修的時候,就稱為義分別靜慮。
辛三、緣真如靜慮:
遠離了空執對治的念頭,安住於法性無分別的等持中,就叫做緣真如靜慮。
在坐禪的一切時分,身體的要訣,就是作毗盧七法(佛教所傳的一套靜坐姿勢:兩足跏趺、兩手定印、脊椎正直、頸部微俯、肩臂後張、眼覷鼻 尖、舌尖抵上顎);眼睛的要訣,就是依靠看式等等,這些都十分重要,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身正脈就會直,脈正風就會正,風正心就會正”。因此,不能躺著或靠 著等等,身體端正,意識在無所分別、無所執著的境界中入定,這就是靜慮度的本體。
己六(智慧)分三:一、聞慧;二、思慧;三、修慧。 庚一、聞慧:
聞慧是指對於上師所傳講的一切正法的詞義,自己聽聞後原原本本地理解。
庚二、思慧:
對於上師所講的一切法義,不是僅僅限於表面聽聽、表面了知,而是在自相續中通過反覆琢磨、研究、觀察、思維而加以抉擇,不懂的地方請教 他人,不以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為滿足,而要生起定解,必須做到將來自己身居寂靜深山獨自修行時,關於修行的要點不需要請教別人,完全有獨立自主、徹底斷除 疑惑的把握。
庚三、修慧:
所謂的修慧,也就是指真正了知法義後通過實地修行而在自相續中對實相之義生起真實無倒的證悟,徹底生起定解,解脫是非之網後現見實相的 本來面目。也就是說,一開始依靠聞法和思維斷除增益,隨後在進行實修時,對於五種外境的一切顯現觀為無實有的空色幻化八喻。這一切本來無有而在迷亂者面前 顯現,猶如夢境;由因緣緣起聚合而驟然顯現,猶如幻術;本來無有而顯現為有,猶如光影;正在顯現之時不成實有,猶如陽焰;裡裡外外均不存在而顯現,猶如谷 聲;無有能依所依,猶如尋香城;現而無自性,猶如影像;本來無有之中顯現一切,猶如幻化城。由此了達外境的顯現均是虛妄的本性,再通過觀察顯現這些的作者 ——有境心的自性,從而在對境顯現不滅當中止息執著對境的分別念,於證悟虛空般明空法性的境界中安住,這就是智慧度。
以上所講的六度,如果再展開解釋,那麼每一度都可以分為三種,這樣一來共有十八種。其中的財施又可以分為三種,這樣算來,共有二十種,再加上方便度、力度、願度、智度,總共為二十四種。如果再詳細一點分,那麼每一度都可以分六類,共有三十六類。
下面以佈施度中的法佈施為例,講者上師、所講之法以及傳講對境的弟子,這三者具足以後進行講經說法,這就是佈施度;在講經說法的過程 中,上師不貪圖名聞利養並且也不雜有宣揚自己功德、冷嘲熱諷他人等煩惱的垢染而傳講,這就是持戒度;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講解一個句子的意義,不顧一切辛 苦勞頓,這就是安忍度;說法之時不為懶惰、拖延所困,不違越時間而傳講,這就是精進度;心專注在所講的詞義上不外散亂,無有錯謬、不增不減而傳講,這就是 靜慮度;這般進行傳講的時候,以三輪無分別(即三輪體空)的智慧攝持,這就是智慧度。顯而易見,在法佈施當中已經完整地具足了六度。
再以財佈施中的下施乞丐飲食為例來說明,所佈施的東西、作佈施的人以及所佈施的對境三者具足以後進行施捨,這就是佈施度;不佈施低劣、 鄙陋等物品,而是將自己所享用的飲食施予乞丐,這是持戒度;對方三番五次地索求也不嗔不惱,這是安忍度;不顧及辛苦勞累,不耽擱及時佈施,這是精進度;專 心致志佈施,不散他處,這是靜慮度;了知三輪(即佈施者、所施之物、佈施對境)體空,這就是智慧度,可見財佈施也同樣具足六度。持戒等其他般羅蜜多都可依 此類推。
此外,如果將十度歸納概括,正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說:“斷除我執外,無餘佈施度;斷除狡詐外,無餘持戒度;不畏深義外,無餘安忍度;不離 修行外,無餘精進度;安住本性外,無餘靜慮度;證悟實相外,無餘智慧度;所做如法外,無餘方便度;摧伏四魔外,無其餘力度;成辦二利外,無其餘願度;知惑 自過外,無其餘智度。”
庫鄂仲三子曾經問阿底峽尊者:“一切道法以何為最?”
尊者答道:“了達之最就是證悟無我的意義,敦肅之最就是自心相續調柔,功德之最就是廣大利眾之心,教言之最就是恆時內觀自心,對治之最 就是了達萬法全無自性,行為之最就是不隨順於俗世,成就之最就是煩惱日趨薄弱,道貌(證果跡象。修學佛道成正果者的外表行跡)之最就是貪慾日漸減少,佈施 之最就是無有貪著,持戒之最就是自心寂靜,安忍之最就是身居卑位,精進之最就是拋棄瑣事,靜慮之最即自心不改,智慧之最就是不執一切。”
此外,持明無畏洲也說:“知足即是佈施度,彼之本體乃捨心,無愧三寶持戒度,不失慧念勝忍辱,一切助伴需精進,執現觀聖(所執顯現皆觀想成聖尊)靜慮度,貪執自解智慧度。無有能思所思境,並非俗念離定解,乃為涅槃勝寂滅。此等一切不可說,願汝銘記於心中。”
如果將六度等廣大菩薩乘的一切經論正道歸納,可以完全包括在空性大悲藏之中。如薩日哈尊者的道歌中說:“離悲空性見,非獲殊勝道,若唯 修悲心,豈脫此輪迴?何人兼具已,不住於有寂。”不住三有與涅槃就是指無住涅槃、圓滿正等覺的果位。另外龍樹菩薩說:“空性大悲藏,有者成菩提。”
仲敦巴格西曾經問阿底峽尊者:“一切諸法歸根到底是什麼?”
尊者回答:“一切法歸根到底就是空性大悲藏。比如,世界上萬應丹藥可以醫治一切疾病。就像萬應丹藥一樣,如果證悟了法性空性的本義,就可以對治一切煩惱。”
仲敦巴問:“那麼,為什麼有些聲稱證悟了空性的人一切貪嗔沒有減少反而依然存在呢?”
尊者回答:“他們全部是說空話而已。如果真正證悟了空性之義,那麼身語意三門就會像腳踩棉花或者稀粥裡加入酥油一樣(柔軟、調和)。聖 天阿闍黎也親口說過:僅僅思維諸法之實相是否為空性,產生合理的懷疑也可以摧毀三有。因此,如果無倒證悟空性實義,就與萬應丹藥相同,一切道法已經包括在 它的範疇內。”
仲敦巴問:“證悟空性當中怎麼就能包含一切道法呢?”
尊者回答:“一切道法可以歸攝在六度之中,(怎樣歸攝的呢?)如果無誤證悟了空性實義,就不會再對裡裡外外的萬事萬物有貪愛執著,所以 連續不斷具足佈施度。對無有貪執者來說,根本不會被不善污垢所染,因此連續不斷具足持戒度。這種人無有我執、我所執的嗔恚,所以連續不斷具足安忍度。這種 人對所證之義滿懷無比歡喜之心,所以連續不斷具足精進度。這種人遠離實執的散亂,所以連續不斷具足靜慮度。對一切事物遠離三輪分別意念,所以連續不斷具足 智慧度。”
仲敦巴問:“那麼,僅僅就證悟實義來說,單單依靠空性的見解修行就可以成佛嗎?”
尊者回答:“一切所見所聞無不是由心所生。證悟自心為覺空無二就是見;一心不亂持續安住在這樣的見解中就是修;在這種境界中積累如幻的 二種資糧即為行。這些證悟境界已經達到了完全領悟、得心應手的程度,那麼在夢中就能達到這樣,夢中能達到那麼在臨終時就可以顯現,臨終時能夠現出這種境 界,在中陰就可以顯現,既然在中陰能夠達到這種境界,那麼必定獲得殊勝成就。”
所以說,佛陀所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也全都是講相續中生起這一菩提心空性大悲藏的方法。如果離開了這一菩提心寶,那麼無論見修的法多麼高 深莫測也對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起不到任何幫助。生圓次第等一切密宗的修法如果以菩提心來攝持,就會成為即生獲得圓滿正等覺之因。但如果離開了菩提心,就與 外道沒有區別了。雖然外道當中也有觀修本尊、念誦咒語、觀修風脈、取捨因果等眾多修法,但就是因為他們不具備皈依與發心,所以無法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喀喇共穹格西也親口說:“雖然受持了皈依到密宗之間的一切律儀,但如果沒有看破、放下世間法,也無有利益;雖然恆常為他人講經說法,但 如果沒有息滅我慢,也無有利益;雖然精進向上,但如果將皈依法置之不理,也無有利益;雖然夜以繼日精勤修善,但如果沒有以菩提心來攝持,也無有利益。”
如果沒有打好皈依與發心的基礎,雖然表面上做廣泛的聞思修行,但終究沒有任何實義,就像嚴冬季節在冰面上建造起九層高樓並且精心裝潢繪 製圖案一般。因此,我們絕不能認為皈依發心是低等的法或者初學者的法門而加以輕視,必須認識到一切聖道的加行、正行、後行都可圓滿包括在皈依發心之中。所 以,不管你是好是壞、是高是低,每一位修行人著重修持皈依發心是十分關鍵的。
尤其是對於那些享用信財亡財、向上引導亡靈的上師、僧人們來說,相續中具有一顆無偽的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離開了菩提心,那麼再怎 樣念誦儀軌、做淨除業障等等儀式,對死者與活人都起不到作用。儘管表面看起來似乎是在利他,但究其實質,也只不過是摻雜私慾而已,結果給自己帶來的是享用 信財的無盡罪障,並且後世也不得不步入惡趣。
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也是一樣,縱然具有如鳥一般翱翔空中、如鼠一樣鑽入地下、穿行山巖暢通無阻的神通,以及在石上留下手印、足跡等各種 稀奇的神變,但如果相續中沒有菩提心,那他一定是被外道徒或者被大魔頭左右了相續,再沒有別的可能性。雖然這樣的人最初可能會受到一些迷信者的追逐、崇 拜、恭敬、信奉、供養等等,但最終只會損人害己。如果相續中具有一顆真正的菩提心,那麼即使沒有其他任何功德,也會使與他結緣的眾生獲得利益。
然而,我們根本不知菩薩住於何處。經論中說在屠夫、妓女等當中也有許多以善巧方便度化眾生的菩薩,所以很難了知其他補特伽羅的相續中是否具有菩提心。世尊也說:“除非我與同我者,無人能量他人心。”因此,我們應當對令自相續生起菩提心的任何本尊、上師、善友等作真佛想。
對自相續而言也是同樣,自己認為已經證悟了實相之義、獲得了神通三摩地、面見了本尊等,無論出現任何表面的道相功德,如果依此使自己的 慈悲心、菩提心無有退轉並且越來越增上,就可以斷定這些道相是真正的功德;倘若依此等使慈悲心、菩提心日漸減退,那麼這些表面的道相也無疑是魔障或邪道。
特別是,如果自相續中生起了無偽實相的證悟,就一定會對上(上師三寶)具足虔誠的信心與清淨心,於下(六道眾生)具有不共的慈心與悲心等。
如無等塔波仁波切曾問至尊米拉日巴:“我什麼時候才能攝受眷屬?”
尊者答言:“一旦你已現見了自心本體非同現在這般,遠離一切懷疑,那時也會對老父我生起不共同的真佛之想,並且也定會對眾生生起無偽的慈悲心,那時你便可以攝受眷屬。”
因此,我們必須以慈悲、菩提心為本,以聞思修不相脫離而實修。如果首先沒有通過聞法斷除增益,就不會懂得實地修行。如頌(此頌是薩迦班智達所說)云:“無聞之修行,如斷臂攀巖。”
所謂的以聞法斷除增益,並不是指對浩瀚無垠、種類眾多的一切所知法瞭如指掌,而且在五濁惡世短暫的一生當中也不可能了知這一切所知學問。所以,我們必須做到對自己所修正法的初中後所有修法正確無誤一清二楚,並通過思維斷除所有增益。
從前,阿底峽尊者住在尼塘時,祥納穹敦巴、炯敦巴、哈倉敦巴三位格西請尊者講述正量的宗派。
尊者說:“無論是外道還是內道佛教都有許多宗派,但全部是以分別念串連起來的,不可勝數的這些分別念沒有多大必要。人生轉瞬即逝,如今是歸納精華要義的時候。”
祥納穹敦巴問:“那麼,該如何歸納精華要義呢?”
尊者教誨說:“對等同於虛空界的一切眾生修慈悲、菩提心,為了他們而勤奮努力積集二種資糧;由此所產生的一切善根回向所有眾生,願與一切有情同獲圓滿菩提;並了知這一切的自性為空性,法相(顯現)如夢如幻。”
由此可見,我們如果不知道歸納修行的精華要義,那麼表面上瞭解、懂得、知曉得再多,結果也起不到什麼作用。
昔日阿底峽尊者初來西藏時,大譯師仁親桑波迎請尊者。當時尊者問譯師:“您對諸如此類的正法,了知得如何?”並逐一加以詢問。結果譯師似乎無所不知。
尊者十分喜悅地稱讚道:“極為稀有!在藏地有像您這樣的智者,我都不需要來了。”接著又問道:“那麼,在一墊上,該如何修行這一切法呢?”
譯師回答說:“應當遵照各個宗派所說來修持吧。”
尊者說:“譯師錯了,看來我還是有必要來藏地。”
譯師問:“那麼,應該怎樣進行修持呢?”
尊者指點說:“應當將一切法歸納為一個要訣來修持。”
可見,我們必須在了知上師所傳授的竅訣的基礎上總結實修的要點來修行。即使清清楚楚地認識到這一點但如果沒有實地修行也無濟於事。米拉日巴尊者也親口說過:“就像飢餓的人僅僅聽到食物還不夠,必須要食用。同樣,僅僅了知正法沒有利益,必須要進行實修。”
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對治自相續的煩惱與我執。米拉日巴尊者也曾說:“世人常言‘飲食好與否,觀其面色方知曉’,同樣,佛法懂與否,修行好與否,看他是否已經對治了我執與煩惱,便可知曉。”
博朵瓦格西曾經請問仲敦巴格西:“法與非法之界限是什麼?”
仲敦巴告訴他說:“對治煩惱則為法,不治煩惱為非法;不隨世間則為法,隨順世間為非法;符合經論則為法,不符經論為非法;結果為善是正法,結果為惡即非法。”
阿闍黎吉公這樣說過:“誠信因果不虛是下根者的正見,證悟內外諸法現空、覺空雙運是中根者的正見,證悟所見、能見、所證智慧三者無二無 別即是上根者的正見。安住於一緣等持是下根者的正修,安住於四種雙運等持中是中根者的正修,無有能修、所修、感受三者並於無緣中安住,即是上根者的正修。 取捨因果如護眼珠是下根者的正行(真實行為),以諸法如夢如幻的境界而行持為中根之正行,無有一切所行者(指已經遠離了能行、所行的境界)即是上根者的正 行。我執、煩惱、分別念等日趨減少是上、中、下三種根基者的真實暖相。”無等塔波仁波切在《聖道如意寶》中所說的與此完全相同。
因此,我們在聞法的時候,就必須了知歸納精華要義。誠如全知龍欽巴尊者所說:“所知猶如空中星,所學知識無止境,今求法身精華義,必至無變之堅地。”
在思維的時候應當斷除一切增益。就像印度單巴桑吉尊者所說:“尋求上師之教授時應如母鷂尋覓食物一般,聞法時要像野獸聞聲一般,修行時要像啞人品味一樣,思維時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樣,得果時要像雲散日出一般。”
我們務必做到聞思修行不相脫離。如無等塔波仁波切說:“聞思修行互不錯亂、齊頭並進就是無誤的要訣。”
我們必須明確的是,聞思修的結果必須達到使慈悲心菩提心日益增上、我執煩惱日漸薄弱的目的。
發菩提心這一引導,是一切正法的精髓、一切聖道的精義,是有則必足、無則不可之法。所以,我們不局限在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地步而誠心誠意修持這一點相當相當重要。
雖發勝心然卻未生起,雖學六度然卻具私慾,
我與如我愚癡眾有情,修成勝菩提心祈加持。
諸道之根本——發大乘殊勝菩提心之引導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