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是《壇經》的核心思想,其它章節都是具體應用。本章闡述「真心」、「自性」、「佛性」等概念都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是眾生所共有,不生不滅的本體,是「空」。它本來清淨,能藏萬物之相。如果拘泥於這些相,則形成妄念,干擾我們對真心、自性的認識,妨礙自性發揮作用,只有心懷眾生,徹底無私,回歸到本來清淨的真心,這一方法就是般若智慧。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升坐,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
第一天,講的大多數是慧能的身世故事,所以非常有趣。今天是第二次,不可能再講故事,而要轉入正題了,所以,慧能一開始先讓大家一齊念誦「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許多人學過禪宗的人會產生疑惑,禪宗一直反對唸經、唸咒、打坐,為什麼自己也學起淨土、密宗來念誦這句話呢?
這樣思考的人實在是沒有學懂禪宗,禪宗所反對的是大家不理解唸經、唸咒的作用,盲目地口是心非,嘴上念著佛號,心裡想著利益,手裡幹著損人利己之事。《壇經》在後面多個章節中談到什麼是真正的淨土,什麼是真正的坐禪。唸經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意識集中到一點而不要散亂,最好集中到我們要努力的方向上來。
接著慧能告訴大家:「菩提般若」這種智慧眾生皆有,只因為心迷於名相,所以才不能自悟,需要借助於其他人的開示誘導才能明心見性。要知道:愚人和智人的佛性根本就沒有差別,但對名相的執著程度卻各不相同,這才是有愚有智的原因。今天,我所講的『摩訶般若波羅蜜』佛法,使大家各自得到智慧。所以,請大家專心諦聽,我才能很好地為大家講述。」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世人成天嘴上說「般若」,但心裡不知道這個自性所發出的「般若」,這就如同嘴上說「吃飯」,實際上肚子還是飢餓著一樣。雖然真心的本質是「空」,但如果只限於口頭上說說,而不實際理解,時間再長,還是理解不了這個「空」的特性,即自性,對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
「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的意譯,意思是「大智慧到彼岸」。這不是明白這個字面意思就行,而是要心裡明白,究竟怎樣才是大智慧,怎樣才算是到彼岸,還需要按這個意思去指揮自己的行為才行。如果口念心不行,就如同《金剛經》最後四句偈所說的「如幻如化,如露如電」一樣。反之,如果口念心行,則心口一致、知行合一,讓本性完全發揮表現出來,這就是佛。所以說本性是佛,離開這個自性或本性就沒有任何佛了。
慧能的這段話,正打中當今學佛之人的通病。在各大論壇、QQ群、微信群中,稍有點佛學知識的人,個個都在講般若智慧,但真正明白的人幾乎沒有,包括許多法師也只是文字表面以及前人所說的一些結論,而不是真懂。像南懷瑾老師這樣真懂的人,實在是太少了。真懂的人可以用自性解釋任何道理,而不必引用古人的話。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摩訶」是「大」的意思。為什麼說這個般若是大智慧呢?因為這是真心所產生的智慧,而世俗的智慧是名相產生的智慧。特別要注意的是,佛家所說的「真心」,這是至大無外、至小無內之萬物本源,大到了極限,也就是小到了極限,是所有眾生所共有,所以,這個「大」字,無法用世俗之「大」來比喻,甚至用「虛空」相比也有所不及。
它已經是非物質、非意識的東西,根本就不是我們日常所見的東西,所以說非青黃赤白,非上下長短,非嗔非喜、非善非惡、無有頭尾,這就是佛經中所說的佛土,其實和虛空一樣並沒有真實的土。
這種奇妙和自性原本是「空」,沒有一種辦法可以獲得,當你放棄所有的辦法,而回歸於清淨時,就已經獲得了。《莊子》中有一寓言故事,講黃帝在游崑崙山時遺失了他的玄珠(比喻自性、真心),便對大臣阿知說:「你知識豐富,學富五車,精通各國語言,你帶隊去找吧。」阿知回來報告說:「我用盡了知識,翻遍了百科全書也沒有找到。」
黃帝又對大臣離朱說:「你的視力無人能及,能暗中辯五色,百步覓針尖,由你帶隊去找我放心。」離朱回來報告說:「我睜開千里眼,遙視、透視都用上,還是沒找到。」
黃帝又對大臣叱吼說:「你的口才天下第一,能讓笑者哭、讓哭者笑,你帶隊去,或許能找到。」叱吼回來報告說:「我用我的廣長舌去辯論,邏輯術、推理術全用上了,也沒有找到。」
黃帝沒有辦法,找來了象罔,這是個根本不用腦袋思考的人,成天迷迷惘惘、混混噩噩,從來不知道什麼事值得喜,什麼事值得憂。黃帝說:「只好靠你去碰碰運氣了。」象罔一去便找回來了。黃帝感到十分納悶:「奇怪呀,有智慧的人找不到,沒有智慧的人卻毫不費力地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