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講、囑咐(06)三昧真意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

慧能又說:「各位弟子,你們各自清楚淨化自己的心,聽我說法。如果想要成就種子一樣的智慧,就必須通達一相三昧與一行三昧。如果在任何地方不拘泥貪戀於事物的相狀,對於這些相狀也不產生憎恨和愛慕,也不去爭取或捨棄,不考慮事物對自己是否有利,也不考慮是否成功和失敗,安閒恬靜,虛心融洽而沒有慾望,這就是一相三昧。如果對於任何地方,行住坐臥,完全保持單純簡樸、真心不動搖,這樣的真心就是淨土,這就是一行三昧。」

注意,這一段講到「種智」與一般說的般若智慧、世俗智慧有所區別。嚴格地說,世俗智慧是一些技巧類,般若智慧是出於自性。種智也是般若智慧,但強調的是種子,也就是已經固化為自己性格或本能。

長期按某一習慣做事,逐漸形成習慣,不需要思考就自然去做,這就是習性,這種習性就會發育成種子,如果轉世或生育下一代,就遺傳下去,所以稱之為種子。因此一個人從小養成好的習慣,對下一代是有好處的。反之,從小狀成不好的行為習慣,也會影響到下一代。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皆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
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慧能繼續說:「如果有人具備剛才說的這兩個三昧,就會像土地上播下了種子一樣,經過含養、蘊藏、生長、培養,成熟時就結出了果實。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就是這樣。我現在給你們說法,就像及時雨,普遍滋潤大地。你們的佛性,就像種子,遇到這樣充足的雨水,全部都生根發芽。只要繼承我的宗旨,就一定能獲得菩提智慧。按照我說的佛法去修行,便一定能證得菩提妙果。請聽我的一首偈詩:」

「心地佛性是種子,普天雨潤盡皆萌。頓悟之花已開放,菩提道果自然成。」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慧能說完了偈詩後又說:「佛法沒有什麼兩樣,真心也是一個,佛道原本清靜,並不執著事物相狀。你們千萬不要有意地去保持心地的安靜,也不要使心念空寂一片。人的真心本來就清淨,希望大家好好努力,隨緣而去。」這時,在場的弟子都致禮感謝而退。

《壇經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