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黃池大會

100 黃池大會 

公元前486年,夫差為了進攻齊國,動用了大量的人工挖掘運河,直通淮河,貫通了長十江十和淮河兩大流域。這樣就可以利用運河率領水軍從水路進攻齊國了。公元前484年,就在艾陵[在山東省泰安縣]大敗齊軍,逮住了齊國的大將國書。齊國的副將高無丕差點在這一仗裡送了命。夫差打了勝仗,更使他相信水上進兵的方便。他就征發了比上回更多的民工繼續挖掘運河,北面通到沂水[沂yi二聲],西面通到濟水。這一來,吳國的大軍從吳都坐船出發,一路可以從運河直上北方,一路可以從長十江十到淮河,再從淮河通到泗水、沂水、濟水三條大河。這麼巨大的挖掘運河工程一完成,南北水上十十交十十通方便了,夫差要做霸主的心願可以實現,可是吳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差不多已經用完了,萬一出個差錯,就很難支持了。

公元前482年(周敬王38年,吳王夫差14年,晉定公30年,齊簡公3年,魯哀公13年,衛出公11年),夫差同著魯哀公、衛出公一塊兒到了黃池[衛國的地方,在河南省封丘縣西南],派人去請晉定公來開會。晉定公不想去。趙鞅說:「夫差這回親自帶著大隊人馬上中原來,聲勢非常強大。他成心跟咱們挑戰。他派使者來請咱們去開會,這是『先禮後兵』的意思。咱們要是不去,反倒中了他的詭計。我想咱們不如帶著大隊人馬上黃池去,不管是會盟也好,開仗也好,到時候隨機應變。」晉定公就帶著趙鞅去會吳王。

到了要訂盟約的時候,為了次序先後這件事,鬧了好幾天。趙鞅的意見是晉國一向是諸侯的領袖,這回「歃血為盟」,晉國應當佔先。夫差叫相禮王孫雄去對趙鞅說:「晉國的祖先叔虞是周成王的兄弟,吳國的祖先太伯是周武王的叔伯爺爺,輩分大小差了三代。吳國是長輩,應當佔先。再說以前晉國和楚國訂立盟約的時候,已經讓楚國佔了先,難道說吳國還不如給吳國打敗了的楚國嗎?」這次序的先後關係重大,誰也不肯讓步,會議就成了僵局。

就在大夥兒都僵著的時候,忽然吳國派人來見夫差,偷偷地報告,說:「越王勾踐派范蠡為大將,親自帶領著大軍攻打吳國。太子友、王孫彌庸已經陣亡了;大將王子地抵擋不住,退到城裡去了。情況非常緊急。請大王趕緊回去。」夫差聽了這個信兒,心裡當然焦急,臉上可不慌張。他對王孫雄說:「咱們可不能再跟晉國囉嗦了。今兒晚上你把三萬六千士兵準備好,明兒一黑早就向晉君進攻,非十逼十著他訂立盟約不可。」王孫雄說:「咱們還是回去要緊哪。」夫差說:「不這麼著,哪兒能回去呀?我想晉國決不敢跟咱們開仗。咱們要是不把會盟辦完就這麼撤兵,趙鞅那傢伙準得來跟咱們為難。」王孫雄和伯嚭都很佩服吳王這種隨機應變的本事。

第二天,天剛濛濛亮,吳王夫差親自打著鼓,那三萬六千人的兵營裡頭也都打起鼓來,震得會場就像天崩地裂似的,嚇得各國諸侯直打哆嗦。趙鞅慌慌張張地趕緊打發人上吳國兵營去打聽。夫差告訴他說:「天王有令,叫我主持會盟。晉侯要是不服,非要爭先搶後地耽誤日子不可,那你就去對他說,答應在今天,不答應也在今天。」那人回去,把夫差的話告訴了晉定公。同時魯哀公和衛出公都在場,大夥兒急得說不出話來。趙鞅就請晉定公讓步,可是夫差也得讓步,中原諸侯才有面子。晉定公又打發人去對夫差說:「天王既然有命,我們哪兒敢不聽吶!可是貴國既然尊重天王,也是天王的臣下。這吳王的稱呼就不妥當。請把王號去了,改稱『吳公』,我們就聽從吳公。」夫差覺得他說得有理,就用「吳公」的名義先「歃血」,然後晉侯第二個「歃血」,以下魯侯、衛侯跟著「歃血」。黃池大會就這麼「圓滿而散」。夫差趕緊帶著軍隊從十江十淮水路回去。

吳王夫差回去的時候,還怕齊國跟宋國不服,就派使者上成周[在河南省洛十陽十市東北,公元前516年,就是周敬王4年,天王從洛十陽十遷都到成周]去朝見周敬王,說:「以前楚國不尊重天王,我先君闔閭就征伐楚國,把他打敗了。最近齊國也不尊重天王,夫差只好出兵懲罰他。夫差托天王的洪福,打了勝仗,特向天王奉告。」天王連忙慰勞吳國的使者,叫他傳話,對夫差說:「伯父能這樣輔助王室,我就可以不擔心了。」周敬王還賜給夫差一張大弓和一塊祭肉,那就是承認他為霸主的意思。

吳王到了半道上,一個跟著一個地接到了壞消息。士兵們知道國內打了敗仗,加上這遠道的勞累,不得歇息,已經沒有打仗的心思了。越國的兵馬又是經過好幾年訓練的。兩邊一十十交十十手,吳國的兵馬就像秋天的樹葉子經大風一刮,打得七零八落。夫差問伯嚭,說:「你不是說越國決不會背叛嗎?如今這是怎麼了?還不趕緊去跟越王講和求饒,還傻呆著吶!」

伯嚭帶著好些貴重的禮物跑到越國兵營,跪在勾踐面前,央告求和。范蠡對越王說:「吳國不是一下子就滅得了的,不如答應伯嚭,也算咱們報答他從前待咱們的那點好處。」勾踐就答應吳國講和,跟著退兵回去了。

這回黃池大會不光給越國一個進攻的機會,而且還引起了衛國和楚國的內亂。

評:黃池大會是一個節點,它是吳王夫差爭霸的頂點,更是越王勾踐反攻的開始。自然,它可以算作吳越爭霸第三回合的開始。第二回合中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逐步積攢起反抗吳國的力量;而吳國不斷發動無甚意義的戰爭,不斷消耗實力。終於,在吳國重兵遠征時,越國突然發動,開始了最後滅吳的一系列戰爭。正所謂積量變致質變,在量變的過程中不加以阻止,質變一旦發生則幾不可挽回,吳越爭霸的過程也正是這一點最好的詮釋。

夫差因為戰爭的原因挖掘運河,在吳國一方確實是極大地消耗了國力,在這種強敵窺伺的條件下的確是極不智之舉,所以他本人成為了後世的笑十柄十。但運河本身的開通無疑大大地加強了中國南北方的十十交十十流,是利在千秋的功勞。看問題應該更全面,同樣的秦皇、隋煬大耗人力開鑿運河的功勞也是應該承認的。當然最終的功勞還是應該歸於勞動人民大眾,這裡只是強調一下因暴君的暴行而對其進行全面否定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東周列國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