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共和革命犧牲第一人陸皓東

為共和革命犧牲第一人陸皓東

陸皓東是被孫中山稱譽的「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第一人」。

清末之際,陸皓東和孫中山組建了興中會。在他們的努力下,中華民族終於廢除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讓中國走上民主共和的道路。但陸皓東卻沒能走完改寫歷史的革命道路,他為了掩護革命同志,去機關拿遺忘的同志名冊,被前來搜捕革命黨人的封建勢力抓捕,英勇就義了。

陸皓東出身於商人之家,從小就和同鄉的孫中山認識。正是由於他和孫中山共同的真摯誠懇,憤世嫉俗,兩人走得很近,情同手足。1883年,孫小山從美國檀香山回國,陸皓東便從孫中山那裡接觸到了外國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思想。在鄉里,陸皓東很支持孫中山搞政治改革宣傳,抨擊清政府的腐敗和不良的社會風氣,並與孫中山合夥,將人們迷信的村廟北極殿的神像砸毀。這遭到了鄉里地主豪紳的反對和驅逐,於是孫中山被迫去了香港,陸皓東去了上海學習。

陸皓東和孫中山遠大的政治理想不但沒有因為之前的遭遇而放棄,反而越來越堅定。小打小鬧是不行的,於是他們決定,要有計劃地行事。1893年,孫中山如召集陸皓東、尤列、鄭士良、程奎光、魏友琴等人在廣州廣雅書局的南園 抗 風軒開會,籌劃創設革命組織興中會,決定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宗旨。

1894年,孫中山和陸皓東想依靠統治者來改革,於是兩人來到天津,上書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上書的內容是建議中國學習西方,改革政治、經濟、教育等方面的制度,謀求國家走上富強的道路。在那個閉關鎖國的時代,他們的先進思想並未被統治者採納,李鴻章對於他們的上書不予理睬。而清政府當時正在籌備慈禧太后的60大壽,這使孫中山和陸皓東大為憤怒,不再有依靠清政府改革的想法。

上書失敗後,孫中山轉赴美國檀香山,而陸皓東留在國內,他們分別為以後的革命工作作著準備。

1895年1月,孫中山回到香港,陸皓東與其他革命志士前往香港與孫中山會合。這是一個絕好的時機,因為清政府在甲午戰爭戰敗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激起了民憤,趁著這有利的時機,勢必可以掀起一場浩浩蕩蕩的革命起義。陸皓東提出了一條「為了團結同志,號召天下起而響應,一定要打出革命派自己的旗幟,以示與清朝決裂」的建議,並受孫中山委託,通宵達旦地設計出了青天白日旗(即後來的國民黨黨旗),並成為發動廣州以義的標誌。

一切都在計劃中,可等到起義時出現了意外情況,兩廣總督接到密探的報告和叛徒的告密,進行了鎮壓革命起義義士的行動,四外搜捕革命黨人。

陸皓東得知搜捕革命黨人的消息後,便安排同志們前往安全的地方。可就在轉移的途中,陸皓東忽然想起機關裡的黨員名冊忘了帶走,便決定一個人回去處理。陸皓東面對同志們的勸阻,說:「黨員名冊最重要,若被搜去,清吏按著名冊株連,我黨豈有餘類?我個人冒生命危險而保全多數同志,實分內事。」就在陸皓東剛剛燒掉了黨員名冊後他就不幸被捕了。

陸皓東被捕後被押解至南海縣受審。雖然被打得血肉模糊,陸皓東也不招供,並寫下推翻腐敗專制的清政府的革命決心,「今事雖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殺,而繼我而起者不可盡殺……吾言盡矣,請速行刑!」陸皓東受到了更為嚴厲的酷刑,然後便英勇就義,時年27歲。

《愛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