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而不精的故事、意思及成語解釋

東漢著名的經學家鄭興,以研究《左氏春秋》著稱於世。他的兒子鄭眾,十二歲時就跟父親學習這部經學著作。後來,鄭眾還學習了《周易》《毛詩》《周禮》等經學著作,以至學識淵博,幾乎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在上層社會很有名氣。

鄭眾當官後,在公務之餘給一些年輕人講解《毛詩》《周禮》等經學著作,並且花很大的精力為《左氏春秋》作注。後來,終於完成了《左氏春秋》的註釋工作。這部書流傳後,和另一位經學家賈逵所注的《左氏春秋》齊名,都受到學者們的好評。

當時,最著名的經學家是馬融。他著過《周易》《尚書》《毛詩》《三禮》《論語》《孝經》,使古文經學達到成熟的境地,因此,弟子多達千人。馬融除了為經書作注外,又兼注《老子》《淮南子》。講課時坐在高堂上,掛上紗帳,前面讓學生坐著聽課,後面列一班女樂演奏音樂,很有特點。

馬融研究了《左傳》後,也準備注一部《左氏春秋》。他仔細閱讀了賈逵和鄭眾的注本後評價說:“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意思是說,賈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廣博,鄭眾的注本廣博而不精深。要是既精深又廣博,那我怎能超過他們?後來,馬融覺得,這兩個注本各有各的長處,合起來就彌補了各自的不足之處,便決定不再給《左氏春秋》作注了。

——《後漢書·馬融傳》

【求解驛站】形容學識豐富,但不精深。

【活學活用】~者貌似一身的好本領,其實只會擺擺架子,唬一唬他人罷了。

【妙語點撥】一個人多學些知識不見得是錯事,問題是,假設多學知識的代價是博而不精,那麼,我們就應該斟酌損益,有所取捨。世界並非博而不精者的舞台,只有無知者才會擁戴這樣的“博”者。博而不精者遇到真正的較量時,哪一項都會一敗塗地。人要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有一處安穩的立足之地,必須在所有的技能中,有一兩項得心應手的本領。那些所謂的什麼都知道一二,卻不過只學到一些皮毛的膚淺之人,必定被社會無情地淘汰。

《成語典故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