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初年,外戚專權,使皇帝的權威大大降低。皇帝為了打擊外戚的勢力,只能依靠身邊的宦官。公元159年,漢桓帝與宦官單超等人合謀,將長期專攬朝政的外戚大將軍梁冀一夥誅滅。但是,這些宦官和外戚一樣,很快發展成政治集團,權力越來越大。他們廣樹黨羽,把持朝政,殘酷搜刮人民。這樣,東漢便由外戚專權變為宦官專權,從而激起人民的強烈反抗,也引起世家豪族以及一些文人的不滿。
在這種形勢下,司隸校尉李膺等與太學生首領郭泰等結交,反對宦官專權。公元166年,宦官誣告李膺等結黨誹謗朝廷,將他們逮捕下獄,受到株連的有數百人,稱其為”黨人”。
當時,竇武的女兒是皇后,竇武受封為侯爵,他為人正直,從不仗勢欺人。看到宦官的胡作非為,十分憤慨。於是給桓帝上了一道奏章,痛斥宦官禍國殃民,為李膺等伸冤。竇武在奏章中寫道:“今天再不吸取過去宦官專權禍國的教訓,再讓宦官這樣胡作非為下去,走翻車的老路,恐怕秦二世覆滅的災難會重新出現,像趙高發動的造反作亂,最終失去江山,遲早會出現。陛下可要吸取教訓,千萬別重蹈覆轍呀!”
這樣,經過竇武提醒,桓帝體會到自己的錯誤,於是就釋放了李膺等人,結束了“黨錮之禍”。但這些人終身被禁錮,禁止做官。
——《後漢書·竇武傳》
【求解驛站】比喻不吸取失敗教訓,重犯錯誤。蹈,踏上;覆,翻車;轍,車輪壓過的痕跡。
【活學活用】他屢教不改,~是必然的。
【妙語點撥】東晉時期,面對宦官的干政謀私,一些正直的士大夫欲除之而後快,於是在外戚與這些士大夫之間形成了一股反對宦官的合力。對此宦官心生懼怕,便以“結黨”之名誣陷這群反對者。要知道,皇帝最怕的就是臣子結黨對統治不利。所以聽從宦官們的話,對這些人加以拘捕。而外戚竇武則以江山社稷與秦二世亡國的史實為言談焦點,最終成功勸說桓帝釋放了李膺等人。不難看出,如何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統治是帝王行事的出發點,而東晉的黨錮之禍實際上是宦官集團與士大夫太學生外戚集團的朝堂鬥爭。
【近義】復蹈前轍
【反義】前車可鑒、吃一塹,長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