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功罪秦始皇

從公元前251 年算起,短短4 年時間,秦國的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3 位國君相繼去世。公元前247 年,歷史就把秦國年僅13 歲的太子嬴(ying) 政推上了王位。這位13 歲的嬴政,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帝,人們習慣上稱秦始皇。

13 歲的嬴政,少年不懂事,秦國的大權主要落在丞相呂不韋手裡。掌握秦國宮廷後宮大權的是嬴政的媽媽趙太后。

少年秦王嬴政稱丞相呂不韋為「仲父」。仲父,相當於叔叔,占代人用「伯、仲、叔、季」作為兄弟之間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秦國雖然連喪國君,但軍事和經濟實力仍然很雄厚,不斷對並存的6 國發動戰爭,並且接連取得勝利,使得其他6 國惶惶不可終日。

在齊、楚、魏、燕、韓、趙6 國中,韓國最怕秦國。早在嬴政父親莊襄王在位的時候,秦韓兩國就數次交戰,韓國屢戰屢敗,向秦國讓出成皋,又獻上黨,韓國的版圖越來越小。後來還是魏國公子信陵君率領有韓國參加的5 國聯軍,才擊敗秦國一次。俗話說柿子揀軟的捏,秦國把這筆帳記在韓國頭上,經常揚言要在韓國頭上出這口氣。韓國君臣整天在商量抗秦良策,可就是想不出好辦法。

有一天,韓國管水利的一位官員叫鄭國,對韓王說:可以不用一兵一卒抗禦強秦。鄭國的妙計說服了韓王。

幾天以後,韓國各地都貼出緝捕公文,說是韓國水工鄭國私通敵國,圖謀不軌,事發後潛逃,令各地官員緝拿歸案。

就在韓國到處緝拿鄭國的同時,鄭國來到了秦國,並且求得秦王同意,讓他在秦國避難。

鄭國對秦王說:「蒙大王收容之恩,臣願以治水的小技,報效大王。關中八百里秦川,若是能解決水的資源,強秦王天下指日可待!」

鄭國的計劃是挖渠將涇河的水引入洛水,水渠正好從關中經過,八百里良田盡得灌溉之利。這項工程要用20 萬民工,花3 年時間。

秦王同意了鄭國的水利計劃,秦國為這項工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工程進行了一年時間,秦國花掉了擴軍備戰的專款,軍餉也被調往治水工地使用,秦國原來準備攻打韓國的計劃,也只好擱置下來。

秦國丞相呂不韋對這項水利工程原來就不太贊成,因為秦王熱情支持,他也就沒敢多說什麼。工程進行到一年時間,秦國的花費實在太大,呂不韋對鄭國產生了懷疑,派人暗中調查,才知道鄭國是韓國派遣到秦國來的。原來鄭國的計劃,是先用這項水利工程拖住秦國,使它沒有財力和物力攻打韓國。最後鄭國再讓這項工程失敗,把秦國的國力消耗掉,這時再由韓國聯合關東各國攻打秦國,制強秦於死地。

鄭國被呂不韋捉拿後,對自己的使命供認不諱。呂不韋將這件事告訴秦王,秦王說要親自審問鄭國。

呂不韋把鄭國解押到秦王面前。秦王立刻叫人替鄭國解綁,讓鄭國坐下後對他說:「先生是韓國的臣子,忠於韓王是應該的。先生受韓王之托,重韓王之事,不惜以生命冒險,這樣的精神,嬴政十分敬佩。現在先生已經對我秦國犯下了死罪,可謂是以生命報答了韓王。但是我不殺先生,先生現在的生命已經與韓王無關,我求先生今後能像對韓王那樣對我秦國,嬴政決不會虧待先生。」

鄭國聽了秦王的話,立刻跪倒在地,對秦王說:「鄭國知道韓國的氣數已盡,一切措施也只是幫助韓國苟延殘喘,絕對改變不了強秦王天下的趨勢。

現在大王不殺我,我的餘生已經屬於大王,一定以死替大王效力!」

秦王扶起鄭國,對他說:「將來水渠修成,就以先生的名字命名,叫鄭國渠。」

鄭國走後,呂不韋對秦王說:「大王這樣對鄭國,未免過於寬大,恐怕於法度上說不過去吧?」

秦王說:「在水渠上我們耗了無數的人力、財力,殺死鄭國,秦國還沒有個懂水利的人取代他。這一來,我們的時間、財力、人力全付諸東流。我不殺鄭國,讓他把水渠修成,這樣關中可以永遠解決缺水的問題,這正是王天下的堅實基礎。」

呂不韋說:「大王看得比我深遠。只是怕鄭國..」

秦王說:「韓王對鄭國只不過有俸祿之恩,鄭國就替韓王賣命,我對鄭國有活命之恩,而且俸祿又遠遠超過韓國,鄭國一定不會負我。」

後來事實證明秦王對鄭國的處理是英明的,不到三年時間,水渠就修成了,涇河之水流經關中良田,八百里秦川一片沃土,成了秦國的糧倉,為秦國統一中國打下了物質基礎。秦王也沒有食言,將水渠命名為「鄭國渠」。

秦王年少,但他善計謀,又果斷,做事有自己的主張。他清除了想謀反的弟弟和一些大臣,鞏固了自己的權力,使秦國內部的矛盾暫時緩和了些,但更大的矛盾還潛伏著。

首先是太后與嬴政之間的矛盾。太后是秦王的母親,嬴政登上王位時才13 歲,太后常常干預朝政,不少想做官的人就討好太后,而由太后推薦的人,秦王總是接受的,無形中朝廷內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太后勢力。太后勢力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太監嫪毐(1aoǎi )。這人深受太后的信任,常常充當太后的代言人。

嫪毐本來是咸陽的一個市井無賴,為了榮宗耀祖,自願當太監,投靠到丞相呂不韋門下,由呂不韋推薦給太后,成了太后的貼身太監。

秦王漸漸感到太后勢力的危害,決定清除這股勢力。他先在嫪毐身上下手,一來可以削弱太后勢力,二來也給丞相呂不韋敲一下警鐘。不料,此事洩露了。嫪毐得到風聲後,決定先下手為強,他選定在秦王加冕這天,對秦王下手。

公元前238 年4 月,年滿21 歲的秦王舉行加冕儀式,從此,丞相呂不韋要向秦王交出一切權力,太后也不得干預朝廷政事。

這天,秦王先到祖廟叩拜祖先,然後再拜太后,由太后給秦王戴上王冠,佩上寶劍,這就意味著今後由嬴政獨掌秦國的大權了。

加冕儀式結束後,秦王回到自己的王宮,剛要入睡,有人報告說,太后宮中有人求見。秦王在太后宮中安插有密探,現在深夜求見必定有要事。

來人告訴秦王,嫪毐正在集中侍衛,並且把武器分發給門下的食客。秦王得到消息後, 叫人傳旨給駐在歧山的大將桓.., 叫他火速領兵回來救駕, 同時又叫自己宮中的侍衛整裝待命。秦王的旨意剛剛傳出,嫪毐已經帶領人馬將秦王住的王宮圍住。

秦王站在樓台上質問嫪毐。嫪毐說:「大王宮中有賊,奉太后的旨前來捉拿。」

秦王冷笑著指著嫪毐說:「宮中確實有賊,賊就是你!」

嫪毐帶的軍隊聽秦王這麼說,起了一陣小小的騷動。嫪毐取出太后的詔書,對眾人說:「我是奉命捉賊,有太后詔書在!」嫪毐是太后的親信,玉璽一直由他保管,制假詔書當然不難。

嫪毐帶人衝進宮門,秦王大聲喝道:「生擒嫪毐賞金百萬,殺死嫪毐賞金50 萬!」

嫪毐隊伍中的人聽到有這樣的重賞,立刻就有人倒戈撲向嫪毐,與嫪毐的親信展開惡戰。這時, 大將桓. 已經接到秦王的命令, 領兵趕來救駕。嫪毐率領的烏合之眾哪抵擋得住訓練有素的大軍,一經交手紛紛敗陣。嫪毐本人也被活捉,經審訊後被車裂於東門之外。嫪毐整個家族也全都被殺盡,就連沒有參予其事的嫪毐食客也被流放到巴蜀。

秦王平定嫪毐 的叛亂之後, 將大將桓. 官升三級, 丞相呂不韋被免去相國,革除「仲父」稱號,離開京都,回封地洛陽養老。

呂不韋回到封地洛陽之後,足不出戶,想以此安度晚年。有一天,他接到秦王派人送來的一封信,要他立刻離開洛陽,居住到蜀中去。

這等於是一道流放呂不韋的聖旨:呂不韋知道,秦王是想置他於死地。

他就是真的舉家遷居蜀中,也不會放過他。當晚,呂不韋就飲毒酒自殺了。

他死後葬在洛陽北郊郊山腳下。

呂不韋死後,秦王又下了一道聖旨:凡參加呂不韋葬禮的官員,一律免職,流放他鄉。沒有參加葬禮,但與呂不韋生前關係密切的官員,保留官職流放他鄉。呂不韋的子孫後代,永遠不得入朝做官。

呂不韋之死,表面看是由於保舉嫪毐不當引起的。其實原因複雜,只有殺了他,秦王才能保住自己的權力。

秦王剷除了一些居功自傲的老臣以後,又大膽啟用新人,像接替呂不韋的新宰相李斯,就是楚國人。這人投奔到秦國的時間並不長,也沒有建立過多大的功勳,只是因為有才能,就受到了重用。後來,有不少學有專長的人,紛紛到秦國來,想一展才華。

魏國人尉繚,當時名氣很大,但魏國不肯重用他,他一氣之下投奔秦國。

秦王以貴賓的禮節接待他,對尉繚說:「先生這次來到我國,有何指教?」

尉繚說:「向大王獻上破諸侯、得天下的方法。」

秦國近百年來與關東諸侯開戰,十戰九勝,版圖逐漸擴大,但是真想消滅哪個國家,又困難重重。所以說「破諸侯得天下」的事,是秦王朝思暮想,卻又不得實現的事。

尉繚又說:「先王採用『連橫』之法,拉攏一些國家,進攻個別國家,這種以『一強攻眾弱,的方法雖然有效,但是..」

沒等尉繚說下去,秦王就說:「關東諸侯反覆無常,今日與我結盟,明日與我為仇,無法信任。」

尉繚笑了:「不是關東六國反覆無常,而是秦失信在先。當年秦燕聯盟攻趙,當趙國向秦獻河間五城後,秦又與趙聯盟攻燕。是秦無信,六國才反覆無常。」

尉繚向秦王獻上的破六國方法是:一用兵攻,二用錢買。特別是用重金收買關東六國的有權大臣的計策,秦國從來沒有採用過。尉繚主張買通幾個國家的權臣作為內應,關東六國馬上就陷於混亂。

秦王採納了尉繚的計策,派人分頭帶重金去收買各國大臣。這個方法果然有效,關東諸侯之間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團結了。

尉繚與秦王相處時間一久,覺得秦王辦事往往急功近利。有一次酒醉,尉繚對人說:「秦王用我是為了得天下,一旦得到天下,我的命運不會好..」

尉繚酒醒後知道自己失言,決定不辭而別。因為秦王耳目眾多,尉繚知道自己酒後的話很快就會傳到秦王耳朵裡,不走會有殺身之禍。

再說秦王這邊,當天就有人報告說,尉繚背後罵秦王。秦王初聽一驚,想了想說:「胡說,我待尉先生如上賓,他決不會背後罵我。肯定是你聽錯了。」

來報告的人原想討好請賞,沒想到反而碰了一鼻子灰。

第二天又有人向秦王報告,說尉繚不辭而別。秦王說:「那肯定是你們伺候不周,尉先生生氣才走的,趕緊派人追!」

尉繚被追回以後,自以為必死無疑。他萬萬沒想到秦王會親自出宮迎接他。秦王見到尉繚後,拉著他手說:「寡人失察,寡人不檢,望尉先生原諒。」

兩人進入內室坐下後,秦王又對尉繚說:「我一直想授尉先生官職,又怕尉先生不肯做我臣下,所以..」

尉繚雙膝跪下說:「尉繚願效忠大王。」

當即,秦王封尉繚為太尉,掌管全國軍事。從此,尉繚死心塌地為秦王效力,並且寫出了兵書《尉列子》,成為「武經七書」之一。尉繚的軍事思想,在破六國、統一天下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秦王嬴政穩定了內部以後,即著手對關東六國用兵,實現他統一天下的宏圖。

在秦王消滅關東六國的計劃中,第一個攻擊目標就是趙國。在關東六國中,趙國是弱國,強秦滅趙只不過是舉手之勞。但是趙國有一位名將叫廉頗,這個人是秦王滅趙的最大障礙。在以往趙國抵抗強秦入侵的戰爭中,廉頗曾經多次打敗過秦國。後來因為趙國內亂廉頗被迫逃到魏國。廉頗在魏國經常帶口信給趙王:只要趙王啟用他,他立即回國效力。秦王買通了趙國的大臣郭開,讓郭開在趙王面前說廉頗年紀大了,而且又患病,不可能領兵打仗,使趙王取消了召廉頗回國的念頭。

廉頗久等不見趙王的詔書,最後才接受楚國的聘請,擔任楚國大將,晚年就客死在楚國的壽春。

廉頗死後,秦王決定伐趙。但秦國和趙國訂有同盟條約,秦王苦於找不到理由毀約。尉繚獻計說:「趙國和魏國關係好,我們先發兵打魏國,魏國一定向趙王求救,只要趙國一出兵,我們打趙國就名正言順了。」

秦王接受了尉繚的建議,命桓. 領10 萬大軍先伐魏,另外又暗中派人帶重金行賄趙國大臣郭開,叫郭開勸說趙王出兵救魏。趙王果然聽了郭開的話,親自領10 萬大軍進入魏國境內,與魏一起抗秦。

桓. 一見趙軍救魏, 立刻命令大軍改道向趙國挺進。桓. 的大軍入趙後如入無人之境,首戰就攻下趙國重鎮平陽,然後又分出大部分兵力埋伏在趙魏交界處,伏擊回國救援的趙軍。

再說趙王領10 萬大軍到魏國後發現,魏國境內並沒有秦國的一兵一卒,後來聽說自己國內的平陽失守,這才知道中了秦國調虎離山計,又匆匆忙忙將大軍開回國內救援。趙國的軍隊剛進入本土,在山道中就遭到秦軍的伏擊。

桓. 一直等到趙軍全部進入伏擊圈後, 才一聲令下, 將兩頭的山道封死, 山上推下滾木擂石,重創了趙軍。就在趙軍躲讓滾木擂石的時候,秦軍在山上又萬箭齊發。趙國的10 萬大軍除戰死之外,全部被活捉。

在伏擊戰取得勝利以後, 桓. 又揮師攻取宜安。宜安是通向趙國都城邯鄲的門戶,一旦宜安失守,都城邯鄲就難保了。

趙王慌了手腳,急忙派大將軍李牧去增援宜安。李牧將大軍布在宜安和肥下地區, 築起營壘堅守, 始終不和桓. 的大軍作正面交鋒, 採用的是廉頗當年「堅壁破秦」的戰術。

兩軍對壘的僵持局面,使秦兵疲憊不堪。長此下去,秦軍將不戰自敗。

因為出國交戰只能速決, 持久對壘秦軍的糧草就供應不上。桓. 沒法, 只好分兵攻取趙國的甘泉。甘泉的守兵很少,守將趙蔥向李牧求援。李牧說:「敵攻我救, 是被人牽著鼻子走。我只有趁機襲擊桓. 的大本營, 逼使桓. 回兵自救,這才是解甘泉之圍的好辦法。」

李牧兵分三路,趁夜幕降臨時偷襲秦軍的大本營。秦兵毫無戒備,全營大亂。李牧一夜間殺死秦軍士兵近萬人, 將領十幾名。桓. 聞訊後立即放棄圍困甘泉, 領大軍找李牧決戰。李牧重創秦軍後才決定與桓. 決戰, 這一戰李牧又大獲全勝。

桓. 領敗兵回到洛陽, 知道自己要受到軍法懲治, 必死無疑。可是秦王不但沒怪罪他,反安慰他說:「勝敗兵家常事。將軍不必自責。」

第二年春天,秦王通過郭開,在趙王面前低毀李牧,說李牧居功自傲,讓趙王把他調到代州去駐守。秦王得知李牧被調動後, 仍然派桓. 為帥, 領15 萬大軍進攻平陽。桓. 兵分兩路, 在取平陽的同時又攻宜安, 短期內沒有受到多少抵抗,就接連攻下趙國十幾個城市。秦王覺得滅趙的時機還不成熟,叫桓. 就地駐守, 停止進攻。這一仗將趙國的平陽、宜安、武城等地都併入秦國版圖。本來就弱小的趙國,現在更加弱小,一旦時機成熟,秦國隨時可以滅趙。

公元前230 年,秦兵活捉韓國國王,把韓國的版圖正式併入秦國,改為穎州郡。從此韓國就從歷史上消失了消滅韓國後,秦王覺得滅趙的時機已經成熟,第二年派王翦為主帥,楊端和為副帥,分別從太原和常山進攻趙國。

趙國接受上次的失敗教訓,又起用李牧為主帥,司馬尚為副帥,帶兵迎戰秦兵。李牧在灰泉一帶擺開陣勢,迎戰秦兵。

秦國主帥王翦深知李牧的厲害,不敢輕舉妄動,就在灰泉附近安營紮寨,與李牧的大軍成相望之勢。

秦王得到消息後,一面命令王翦保持對峙的陣勢,不要進攻,一面又派人用重金行賄趙國的丞相郭開,讓郭開在趙王面前低毀李牧按兵不動,有負王命,說他有私通秦國之嫌。

趙土果然聽了郭開的話,派趙蔥和顏聚接替李牧,叫李牧回京另有任用。

李牧知道這是趙王聽信了郭開的讒言,召集起將領,對大家說:「大王臨陣換將,犯了軍家大忌。這一定是聽信了小人的讒言。有道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決定領諸位打勝這一仗,然後回京找進讒言的小人算帳。」

李牧說完,來接替李牧的趙蔥和顏聚一揮手就叫兵丁把李牧拿下,同時拿出趙王的手書對眾將領說:「王命在此,不從者斬!」眾將只好悻悻退下。

趙蔥不敢將李牧解送京城,就地將李牧正法。可憐一代名將李牧沒有死在秦兵的刀下,卻死在自己人手中。

秦國的主帥王翦知道李牧被殺後,立刻發兵進攻狼孟。

趙蔥初當主帥,立功心切,聽說狼孟遭圍,立即派兵去增援。其實王翦攻狼孟是假,引蛇出洞是真。趙蔥派兵增援狼孟,正中王翦下懷。王翦早就在趙軍的必經之路設下埋伏,等趙軍進入伏擊圈,將趙軍切成首尾兩段前後夾攻。趙軍四處潰散,趙蔥好不容易才收住殘部,勉強與秦兵應戰,才打了幾個回合,他就被王翦從戰車中挑下,亂刀劈死。

副帥顏聚被趙蔥之死嚇破了膽,帶領殘兵敗將,逃回都城邯鄲。

王翦直奔趙國都城邯鄲。邯鄲這時已經成了孤城,朝夕難保。郭開對趙王說:「韓國已亡,燕、魏自顧不暇,無力救趙,楚國又遠,遠水不解近渴。

當今之勢,除了投降無路可走。」

趙王的兒子公子嘉不同意郭開的意見,他說:「祖宗開創的江山不能斷送在我們手裡。」他對父親趙王說:「兒臣願領兵與秦兵死戰,只要有一兵一卒在,趙國就在!」

公子嘉親自披掛上城指揮,日夜巡邏,一遇秦兵攻城,就將滾木擂石推下,然後萬箭齊發,給秦兵造成了不少傷亡。

秦兵對邯鄲久攻不下,糧草將盡。王翦正在進退兩難之際,這時秦王親自解運糧草到前線,士氣大振。

秦王又派人進城賄賂郭開,叫郭開說服趙王開城投降。

第二天,趙王和郭開在城頭觀戰,趁公子嘉不在,叫人打開城門,樹起白旗。等公子嘉趕到,秦兵已經入城了,他只好領少數人逃往代州。

從此,趙國又成了秦國的巨鹿郡。趙國一亡,關東六國只剩下四國了。

秦王將他們各個攻破。從滅韓開始,到滅齊為止,一共用了10 年時間,最後統一了中國。

秦王統一中國後,統一了貨幣,統一了度量衡,連接各國的長城,為後代留下了萬里長城。秦王將全國分成36 個郡,由中央統一領導,形成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

秦王自稱秦國始皇帝,簡你秦始皇。他原指望一世、二世、三世永遠地傳下去,沒想到就在公元前210 年,他50 歲就病死在沙丘。接替他皇位的秦二世胡亥,剛登上皇帝寶座,就遇到陳勝和吳廣的農民起義,很快秦國就滅亡。

秦始皇在世時怕讀書人造反,下令燒燬全國的書籍,活埋了全國1000 個讀書人。可是後來揭竿而起推翻秦朝統治的陳勝和吳廣都不是讀書人,替秦王朝掘墓的劉邦和項羽也不是讀書人。所以後人寫詩嘲諷秦始皇說:「坑煙未冷東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秦始皇的功與罪,留與後人評說。

(劉靜生)

《皇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