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明天皇

1853 年6 月3 日,4 艘黑色的大船闖進了日本幕府的咽喉要地一一江戶灣的浦賀港。就像在平靜的湖水中投進了一塊石子,這四艘大船的到來,在閉關鎖國200 餘年的日本,激起了軒然大波。有100 多萬人口的江戶城中敲起了警鐘,全城陷入混亂,許多人開始向鄉下逃亡。當天午夜,在300 英里外的京都,孝明天皇也從信鴿傳來的情報中,得到了黑船到來的消息。

這4 艘黑色大船,是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培裡率領的一支艦隊,它的使命就是要敲開日本的大門。6 月9 日,在13 響號炮聲中,培裡率軍樂隊及水兵300 人登陸,向日本當局遞交了美國總統米勒爾·菲爾莫爾致日本國皇帝的國書。國書中說:「我們從加利福尼亞啟航的汽船18 天就可以到達日本..如果陛下能一改古時的法律而准許兩國自由通商,則將對雙方都極有好處..有時遇上颶風天氣,我們的船隻會在貴國海岸遇難,在發生各種這類事故時,我們要求並期望貴國,給予我國不幸遇險的人民以仁厚的待遇,同時保護他們的財物,直到我們派船接走他們為止..我們知道,貴國有極豐富的煤和糧食,希望我們的汽船以及其他船只能獲准在日本停泊,以便補給煤、食品和水,他們當按價付錢或貴國人民所指定的物品來抵償。對此,我們不勝企望。」國書是寫在上等牛皮紙上的,打上了美國國璽的燙金大印,用精緻的梨木盒裝著。為了迫使日本政府低頭服從,培裡又以私人名義寫信,連同一面白旗一起送交日本當局,聲稱如果不答應美國的要求,美國就要興師問罪,那時美國一定勝利,日本政府可以打著這面白旗求和..可是,日本當局僅僅接受了這封國書,並表示在請示皇上之前,不能給他們任何答覆。

因為美國艦隊所帶的糧食和淡水不多,並急著趕往中國執行其他任務,所以在約定第二年來聽答覆之後,培裡便率艦隊匆匆離去了。

當時的日本,仍然是幕府掌握國家大權的時代,執政的德川幕府已經維持了200 多年。第121 代孝明天皇,只是一個傀儡,政治上無權,經濟上無錢,天皇登基時沒有錢舉行儀式,天皇死了後沒有錢舉行葬禮。活著的天皇也很無聊,按照幕府的規定,天皇只能做「與天皇身份相稱的事情」,也就是讀讀書籍,寫寫詩歌,其他一切都無權參與,國家大事完全不許天皇過問,天皇改變年號要經幕府批准,甚至連天皇出巡都要得到幕府允許。一般老百姓就更不能對國家大事發表意見了。

但是這一次,面對著美國的堅船利炮,外強中於的德川幕府亂了手腳。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第12 代德川幕府將軍在江戶病逝。緊接著,4 艘俄國軍艦又駛入了長崎港..接二連三的打擊,迫使幕府不得不一邊向天皇匯報請示,一邊下令全國諸侯、官吏以至平民百姓,都可以為這件事向朝廷獻計獻策。

由於天皇長期被排斥在國家權力機構之外,加上德川幕府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天皇和朝廷大臣對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知道得極少,對於西方列強在東方的侵略擴張十分恐慌。22 歲的孝明天皇接連17 天向天神祈禱,希望神明保佑,排斥外夷,天下太平。但對美國總統同書中的要求。盡避有不少人主張與外國人通商,天皇和朝廷大多數大臣都主張強硬拒絕。

8 個月以後,培裡果然帶著更大的艦隊又來到了日本。在美國艦隊的強大軍事壓力下,幕府被迫同意簽訂了《日美和好條約》。孝明天皇對此很不滿意,在批評幕府決定的同時,還發佈命令,把各個寺廟中的銅鐘都熔化了用來鑄造大炮,以加強海防守備力量。從這時開始,孝明天皇打破了德川幕府獨裁的一統天下,天皇的社會地位逐漸得到提高,又重新在政治舞台上發揮作用了。

日本的大門輕而易舉地被西方列強敲開,幕府的虛弱也就暴露出來了。

幕府將軍的正式名稱是「征夷大將軍」,如今真的有外夷打進來了,「征夷大將軍」卻完全無能為力!於是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要求廢除幕府獨裁,讓他們這些諸侯也參加執政。還有不少有影響的思想家和文化人也都紛紛批判幕府的無能,積極主張進行改革。

1856 年,美國駐日本總領事哈利斯到日本後,就開始脅迫德川幕府與美國簽訂通商航海條約。德川幕府經不起哈利斯的威逼利誘,沒有經過天皇批准就簽訂了條約,然後才把情況報告天皇。孝明天皇得知這一消息後,非常生氣,甚至以要退位來表示自己的抗議,並公開向一些諸侯表示自己對幕府的意見。許多諸侯和下級武士也紛紛反對幕府的這種做法,甚至準備暗殺幕府的大臣。他們打出的旗號,是尊王與排外。排外的思想,最初本是德川幕府實行閉關鎖國、維護幕府統治的理論,但是這時,卻成了反對幕府的口號。

因為德川幕府在西方列強的侵略面前,採取了無能為力的屈辱投降立場。改革派實際上是借助天皇的名份,要求抵禦西方侵略,維護國家的獨立。但這種主張遭到了幕府的鎮壓,當時出任幕府的首席大臣是並伊直粥,他下令逮捕和處分了100 多人,其中有諸侯,有貴族,有朝廷大臣,有下層武士,當時的改革派先進人物幾乎都被判處了死刑。因為這些事發生在安政年間,所以歷史上稱為「安政大獄」。

民間的反幕府志士們,並沒有被井伊直弼的高壓手段所嚇倒,他們進行了強烈的反抗。而孝明天皇也不能容忍井伊直弼對他的藐視。京都皇宮中孝明天皇居住的地方,成了尊王派的地下司令部,孝明天皇的妃子中山慶子親自準備米酒和蠟燭,用來招待尊王派的諸侯和武士。中山慶子雖然出身在貴族家庭中,但是她們一家曾多次遭受德川幕府的打擊,所以她積極支持孝明天皇與德川幕府堅決鬥爭。終於,孝明天皇下定了決心,讓忠於他的武土們暗殺井伊直弼。

1860 年3 月3 日,水戶和薩摩地方的18 名下層武士,趁著漫天大雪,埋伏在江戶城櫻田門外,等井伊直弼坐著轎子經過這裡時,突然衝殺出來。

井伊直弼的警衛人員雖然有60 多名,但因為穿戴著笨重的雨衣和斗笠,行動不便,竟沒有能擋住武士們的勇猛進攻。並伊直弼在轎子裡被刺傷,接著又被拖出轎子,砍下了腦袋。井伊直弼的腦袋最後送到了孝明天皇手中,孝明天皇下令將它掛在一個刑場上示眾,一直掛了好幾個星期,旁邊的告示上寫著,「這就是賣國賊的首級,他違犯了日本『嚴禁招引洋人入國,的最神聖的法律。」幕府的首席大臣被人殺掉,在日本是史無前例的。這次事件在日本歷史上被稱為「櫻田門外事變」。從此以後,主張尊王排外的下層武士成了日本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孝剛天皇則成了這些改革志士的一面旗幟。

那以後的一段時間,譴責德川幕府賣國的傳單經常在夜深人靜時貼滿了大街小巷。許多寺院裡出現了據說是古代神靈留下的「天書」,預言德川幕府的末日已經來臨。成幫結伙的行動隊戴著假面具在陸路上攔截郵件,在海路上搶奪商船的財寶,並分發給窮苦百姓。有一群武士甚至闖進了德川家的家廟,把德川幕府前13 代將軍塑像的頭都砍了下來。各地的武士聚集在京都,向孝明天皇表示自己的忠心。許多諸侯和官僚積極勸說孝明天皇下令起兵推翻德川幕府。但是,孝明天皇與這些改革志士的思想是有區別的,他堅決主張排外,然而卻不主張打倒幕府。他並不想自己直接來治理這個困難重重的國家,希望仍舊由幕府承擔這個重任,他則可以高高在上,做一個批評者與指導者。德川幕府看到了這一點,也就努力利用這一點來鞏固自己的權勢。

在全國蓬勃發展的尊王排外運動中,德川幕府不得不作出一些讓步。1863 年1 月,朝廷宣佈赦免在「安政大獄」中受到迫害的改革派人士,高杉晉作等人為當時的殉難者進行了聲勢浩大的改葬。接著,德川幕府勉強同意以5 月10 日為排外日。但是幕府並沒有真正改變立場,它實際上是以此作為緩兵之計,仍然在尋找向改革派進行反撲的時機。

5 月10 日,尊王排外派鬥士高杉晉作,首先在長州向西方侵略者發起攻擊,炮擊了經過馬關的美國商船,這艘商船被打得差一點沉沒,東倒西歪地逃走了。他們急忙興奮地向天皇報功。美國公使當即向德川幕府提出抗議,要求他們管好各地的諸侯。德川幕府閉口不提孝明天皇的排外指示,把炮擊事件說成是地方諸侯在發動內亂,並暗示外國人可以按自己的意願行事。這就等於是出賣了長州。於是美國和法國的海軍立刻進行了殘酷的報復,擊毀了長州海岸的全部74 門大炮。為防止外國侵略者更大規模的軍事報復,高杉晉作擔起了防守馬關的重任。高杉晉作曾經到中國的上海進行考察,一方面,他親眼看到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的教訓,另一方面,他也更清楚地瞭解到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和當時的國際形勢,認識到盲目排外、閉關鎖國並不能使國家強盛起來,正確的道路應該是一邊改革國內腐朽的幕府政治,一邊學習資本主義的富國強兵之術。他認為過去的武士己不能適應今天的戰爭需要,所以打破了日本歷史上不許武士以外的平民參軍的傳統,從農民、漁民這些普通老百姓中招募了大量兵士,進行嚴格的訓練,組成了一支戰鬥力很強的「奇兵隊」。後來,這支隊伍在抵禦外敵和打擊幕府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孝明天皇得到外國軍隊攻擊馬關的消息後很憤怒,在8 月13 日發佈詔書,宣佈要親自出征,去與西方侵略者作戰。為此,孝明天皇決定在8 月18 日去祭莫祖先神靈,希望能得到祖先和神靈的保佑。

一旦天皇的計劃得以實現,就等於讓尊王排外派掌握了全國的軍事和政治大權,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德川幕府和頑固派迫不及待地進行了反撲。他們在8 月17 日深夜至18 日凌晨發動了宮廷政變,把尊王排外派的大臣以及長州等地的尊王排外派武士2600 多人趕出了京都。一些尊王排外派的領袖被逮捕甚至被處死,孝明天皇又落入了幕府的控制之中。這個時候,天皇個人究竟是什麼政治主張已經無關緊要了,無論誰把天皇抓在手中,都可以用天皇的名義號令天下。所以一夜之間,京城又成為幕府和頑固派的天下,朝廷中的重要職位都換上了幕府的大臣。這次政變被稱為「八一八政變」。

尊王排外派的武士只得撤往長州,重新聚集力量。過去,他們始終認為,自己是按照孝明天皇的旨意行動的,是天皇的忠臣義士。可是現在,他們卻被趕出了京城,他們感到自己是被孝明天皇出賣了,於是不斷發動反攻,企圖打敗幕府,奪回京城。1864 年7 月,以長州的改革志士為核心的尊王排外派力量,攻入京城,與幕府軍在皇宮禁門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槍炮聲、廝殺聲響成一片。改革派希望能夠攻入皇宮,把孝明天皇搶到自己手中,這樣他們就有了號令全國的力量。這時孝明天皇與皇后、太子躲在宮殿中,被不時傳來的震耳欲聾的槍炮聲嚇得魂不附體,他甚至已經讓人抬來了御轎,隨時準備逃離皇宮。但是,尊王排外派的軍隊終究沒能攻進皇宮,最後還是被幕府軍打敗了。德川幕府立刻進行反攻,以「進攻皇宮」這個「大逆不道」的罪名,調動全國的軍事力量討伐長州。與此同時,英、法、美、荷4 國也組成聯合艦隊,向長州的馬關發動進攻。長州的改革派軍隊抵擋不住,當地的諸侯向幕府投降,尊王排外派力量四散逃走,堅持了4 年多的尊王排外運動到此結束。

但是,日本的改革運動不但沒有結束,而且在這次血與火的洗禮中得到了提高。1865 年1 月,以高杉晉作為首的「倒幕派」走上了歷史舞台,他們認識到,天皇和諸侯都是靠不住的,盲目排外也是行不通的,日本改革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打倒幕府。他們在馬關發動了起義,經過3 個月的艱苦奮戰,重新奪回了長州的控制權。從此,日本國內的政治局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高杉晉作在長州首先實行政治改革,並起用精通西方軍事的將領進行軍事改革,同時執行打開國門求進取的政策,致力於長州新政權的富國強兵。

這時,他們也沒有放棄爭取孝明天皇的支持,向孝明天皇上書,要求罷免幕府派的大臣,為「八一八政變」中遭到不公正處罰的改革派大臣恢復名譽,讓他們重新擔任政府的領導職務。但是,盡避德川幕府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孝明天皇還是盲目地堅持維護幕府,拒絕了改革派的所有要求。1866 年6 用,德川幕府發動了第2 次討伐長州的戰爭,但是這時,日本國內爆發了全國範圍的大動亂,城市居民和農民都起來造反,搗毀官衙和監獄,襲擊糧店和富商,使德川幕府的政治經濟中心江戶和大阪都陷於混亂,給幕府統治沉重的打擊。而幕府大軍遇到了裝備先進、士氣高昂的長州軍隊的英勇反擊,一敗塗地。7 月20 日,第14 代將軍德川慶福病死,戰爭很快就以幕府軍的徹底失敗宣告結束。

在這一場必系到日本民族生死存亡的大動盪中,孝明天皇左右搖擺不定,因為固守幾百年來幕府執政的形式不知道變革,他終於從改革派的一面旗幟,走到了自己的反面,變成了阻礙改革發展的絆腳石。

1866 年12 月,年僅36 歲的孝明天皇因患天花突然死去。德川幕府失去了最後一個有力的支柱,很快土崩瓦解。日本歷史上具有偉大意義的明治維新也就來到了。

(薛兵)

《皇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