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九、蔡文姬六歲辨弦音

《胡笳十八拍》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它的作者,就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偉大女詩人蔡文姬。她六歲辨弦音的故事,更是讓世人對她的才華驚歎不已。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東漢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她的父親叫蔡邕,是東漢末年的大文學家,也是個大書法家。梁武帝曾稱讚蔡邕的書法是:“蔡邕書,骨氣潤達,爽爽如有神力。”蔡邕還精於天文數理,閒暇時則喜愛操琴弄弦。

文姬生於這樣一個家庭,在博學多才的父親的熏陶下,從小就讀了許多書,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之她聰明伶俐,所以,到七八歲時,不僅能詩善文,而且繪畫唱歌一應俱能,並且和她的父親一樣,尤喜琴瑟。

起初,小文姬並不敢撥弄父親的那張“焦尾琴”,因為這琴的來歷不凡。一個偶然的機會,父親在一場大火中,發現有塊木頭燃燒時辟啪作響,不同一般,便沖人大火,搶了出來。再看這塊木頭,竟是塊上好的桐木,便拿回家中,自行設計,自行製作,用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時間,做成了一把音質優美的七絃琴;又由於這把琴做完之後,琴的尾部正是桐木被大火燒焦的一端,所以,就給這把琴取名為“焦尾琴”。

對於這把來之不易的七絃琴,蔡邕當然視為珍寶,就是再好的親朋好友來家,也是只能聽他彈而不能動手撥弄的。小文姬當然知道父親這條規定,所以,每逢父親彈琴,她也是只聽不動。

有一天,父親正在彈琴,突然有一好友說有急事相邀,蔡邕沒顧得把琴收起,便隨那人去了。文姬望著那餘音尚在迴響的七絃琴,心急手癢,最後實在忍耐不住,便大著膽子彈了一曲。誰料她彈完一曲又彈一曲,竟無止無休地彈了起來。文姬正彈得興致勃勃,不想她的父親辦完事回來,大聲訓斥她說:“這是千金難買的寶物,你小小年紀,怎能亂動?”

文姬委屈地哭著說:“我喜歡彈琴嘛!”平時,文姬以她的機敏聰慧深得父親喜愛,更以常常在客人面前習文作畫為父親增輝而被視為掌上明珠。現在,蔡邕見女兒一哭,火氣便一掃而光,一邊為文姬擦淚,一邊安慰說:“孩子,是父親不好,因為這點小事就大聲訓斥你。不過,你才六歲,還不懂琴理,等你稍大一點,為父自然會教你的。”

文姬見父親這樣說,遂破涕為笑道:“我現在就讓你教!”蔡邕說:“要教,也得先教樂理,你沒有一點基礎怎麼成呢?不要著急,從明天開始,我先一點一點地給你講些基礎知識,等你掌握之後,再接觸實際操作好不好?”

文姬說:“好,一言為定,從明天開始。不過,你現在先彈一曲讓我聽聽好嗎?”蔡邕說:“好,今晚我心情不錯,外邊月色皎潔,咱們就到院裡去彈吧!”

蔡邕說著,便把琴拿到院中彈了起來。那抑揚頓挫的音律,時而如群燕起舞,時而如瀑布直下,時而如百鳥齊鳴,時而如大海波濤,時而激人奮進,時而催人淚下。直聽得文姬瞇著雙眼,動著小手,跺著雙足,如醉如癡。不料,蔡邕正彈得起勁,忽然斷了根弦,但蔡邕仍照彈不誤,文姬卻當即聽出說:“第一根弦音怎麼沒了?”蔡邕聞言,不由大吃一驚,心想:“她怎麼聽得如此真切,連哪根弦的聲音都聽得出?難道她已通音律嗎?”為了檢驗女兒的辨音能力,他又故意弄斷了一根弦。文姬立即辨出:“怎麼第四根弦音也沒有了呢?”蔡邕聽了,心中大喜,立即停住彈琴說:“你什麼時候學的音律?好吧,你既然已經具備了學琴的素質,從現在開始,我就教你彈琴,你也可以直接使用‘焦尾琴’了。”

從此,蔡文姬在父親的精心指導下,勤學苦練,只用了幾年的功夫,琴藝就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詩書棋畫也都有了很大進步。到十三歲那年,她已是很有名氣了。

蔡文姬十六歲那年,父親把她嫁給了河東衛仲道。公元192年,她的父親蔡邕被王允逮捕入獄,不久死在獄中。後來,母親和丈夫也相繼去世,她隻身回到陳留。公元195年,匈奴把她掠走,嫁給了左賢王。她為左賢王生了兩個兒子。公元208年,漢朝丞相曹操得知恩師蔡邕女兒的不幸遭遇後,多次派人與匈奴交涉,終於用黃金千兩、白璧一雙,使蔡文姬又回到了闊別十二年的故鄉。就是在回漢的途中,蔡文姬根據自己身居異鄉思念故國,回到家鄉而又將骨肉分離的悲慘遭遇,寫出了不朽之作《胡笳十八拍》。

《神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