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杜安藏箋避禍

杜安,字伯夷,東漢穎川定陵(今河南郾城西北)人。他十三歲入太學的時候,就有奇童之稱。後因拒絕與權貴結交,更受時人稱讚。他做巴郡太守時,清正廉潔,兩袖清風,多有謀略,甚有政績。

其實,杜安從小就潔身自好,不結權貴。也正是這一點,使他在關鍵時刻避免了一次殺身之禍。

杜安出身於官宦世家,自幼愛讀經書,勤動腦子。到十歲的時候,他對學過的經書,不僅熟知章節,而且能釋大意,並以有獨到見解聞名鄉里。於是,“奇童”之稱不脛而走。十三歲那年,他被送入京城太學深造。

太學,是漢朝國立最高學府,是西漢武帝劉徹根據董仲舒和公孫弘的建議創辦的。太學以儒家“六經”為課程,聘請精通儒家學說的著名學者做教師,選拔全國的才子入學,以培養高級治國人才。到東漢順帝時,太學大為發展,佔地二百四十畝,僅教室就有一千八百五十間。

年僅十三歲的杜安,能到這樣一個學校學習,說明他的學識已經相當深厚,名聲是相當的大了。因此,京城內那些權貴子弟,聽到他人太學深造的消息後,也紛紛寫信給他,都想跟他交朋友。但是,杜安年齡雖小,卻很有見識。他知道,當時由於宦官專權,朝廷十分黑暗,而且矛盾重重,鬥爭激烈;那些權貴子弟,其父輩和這種政治鬥爭多有牽連,自己稍有不慎,就會招來禍患。因此,他在校內,只知埋頭讀書,從不和仕宦子弟來往。有時一些仕宦子弟主動送財物給他,他一口拒絕,堅決不收。特別是社會上的那些權貴子弟,他認為多是不知讀書、只知追逐名利之徒,更是小心謹慎,不與他們結交。對於他們的來信,杜安從來不拆不看,順手扔在一邊,更不回信。後來,這些信件多了,沒處放,杜安心中十分不安,為防將來萬一出事說不清楚,也不敢扔掉,就在房內的牆上挖了個洞,把信全部放在裡邊。從此,每有來信,他便順手把信丟在牆洞中。

就在杜安進入太學的這年八月,朝廷內亂,一些太學生因父輩之故受到牽連被捕入獄,經過審查,杜安和被捕學生並無來往,得以倖免。

不料,剛過幾天,京師一些權貴子弟也被捕入獄。在審訊中,有三人供出曾給太學學生杜安去過信。於是,官府派人去杜安家中查抄,並把杜安拘到府衙審訊。杜安心中早有準備,一經審訊,便坦蕩自若地承認曾接到過他們的來信,但自己拒絕和他們來往,對所來信件從未拆看,現收藏於牆壁洞內,請官府長官親自前往過目。官府長官半信半疑,隨他去房中驗證。杜安來到自己房中,將壁洞小門打開,取出所有信件,交給官府。官府長官令人驗證,結果,杜安收到的幾百封信中,包括案犯所供出的信件,無一開封。

官府長官見此,感慨萬分地說:“杜安十三四歲,就如此潔身自好,具有遠見卓識,真無愧當今‘神童’之稱啊!”隨後宣佈杜安無罪。

《神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