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

清朝未年,國家越來越衰弱,政治越來越腐敗。清德宗光緒二十年(1894 年),日本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全殲清王朝的北洋水師。中國慘敗之後,第二年又被迫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危機,更加嚴重而緊迫!

這時,國內的進步知識分子,紛紛尋求探索富國強兵的辦法,以各種方式向清政府提出建議。其中卓越的人物,有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早在光緒十四年十月,康有為就曾經向光緒皇帝上書,請求變法,這也是資產階級改良派第一次向清王朝正式提出變法的建議。但是由於一些大臣的膽小怕事,不敢呈交皇帝,康有為的這份建議沒能讓光緒皇帝看到。

光緒二十一年(1895 年),正好又是各地舉人到北京考進士的年份。康有為趁這個機會,聯合各省前來參加考試的舉人一千多人,於5 月2 日聯名上書請願,反對《馬關條約》,要求清王朝變法維新,富國強兵,並且提出了變法的具體措施。盡避清政府仍然拒絕接受知識分子們的上書,但這次行動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實際上是資產階級改良派登上政治歷史舞台的第一幕。

在進士考試中,康有為也借答卷的機會,大談變法維新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給光緒皇帝和他的老師翁同龢留下了印像。

不久發榜,康有為中了進士,被任命為工部主事。他在5 月29 日第三次上書,提出變法的步驟。這次上書光緒皇帝看到了。不久康有為又第四次上書。

康有為的這些建議,得到了光緒皇帝的重視與讚賞。在中日戰爭中,光緒皇帝曾經主張堅決抗戰;對於簽訂《馬關條約》,也是不情願的,但由於慈德太后的牽制和壓力,他不得不這樣做。他也意識到除非變法,否則無法挽救中國。要想不做「亡國之主」,就必須改革圖強。光緒二十一年(1895 年)七月十七日,他頒發了一個要求「因時制宜」治理國家的聖旨,提出一系列變法改革的新問題。然而又因為慈禧太后一夥把持朝政,反對變革,使光緒皇帝的聖旨,變成了一紙空文。此後,光緒皇帝又曾幾次提出要實行「新政」,但都因為慈禧太后一夥的阻撓而無法實施。光緒皇帝只得一面等待時機,一面悄悄地做提拔改良派、排斥頑固派的工作,逐漸鞏固自己的地位,擴大自己的權力。

這樣到了光緒二十四年(1898 年,也就是戊戌年)的6 月,時機已漸漸成熟,改良派大臣紛紛上書,要求皇帝下詔,明確國家的方針大計,也就是變法維新。6 月11 日,光緒皇帝根據大臣們的建議,由他的老師翁同龢起草了一個詔書,向內閣大臣宣佈,決定實行變法。詔書中詳說了變法自強的道理,分析了多年來變法未成的諸多原因,並明白地告訴大家,今後各級大臣,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都要學習有實用的知識,培養變法改革的人才。

光緒皇帝希望,從此之後,全國上下一心,實行變法維新,挽救面臨被列強瓜分的中國。

緊接著,改良派大臣又上書皇帝,推薦「維新救時」的人才,請皇帝「破格委任」。被推薦的有康有為、黃遵憲、譚嗣同、張元濟、梁啟超。光緒皇帝親自召見了康有為和張元濟。康有為首先陳述了中國面臨的險惡形勢,在外國帝國主義的逼迫和分割下,中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除非完全改革過去的政策法令,否則就不能重新富強起來。

光緒皇帝當即表示贊同。

康有為接著指出,所謂變法,首先要把制度法律完全改訂,否則只是「變事」,而不是「變法」。他請求光緒皇帝統籌全局,先設立「制度局」,改變制度法律。康有力又指出,現在朝中的大臣,大都老朽守舊,不懂世界大勢,又不學習,要靠他們來變法,是沒有希望的,所以一定要提拔有真才實學的年輕官員和知識分子,來辦理新政。至於原來的老臣,可以採取養起來的辦法,只要他們不干擾新政,就保持他們原來享受的待遇。

光緒皇帝對康有為的意見都很欣賞。但是就在談話過程中,他還怕慈禧太后派人偷聽,並且歎息慈禧太后實際上掌握著國家大權,干擾太大。康有為希望他把現在能做的事情先做起來再說,而且回答了光緒皇帝對許多具體問題的提問。經過這次召見,光緒皇帝打算重用康有為,可是卻遭到了保守派大臣榮祿、剛毅等人的反對,結果只給了他一個在總理衙門上行走的職位,准許他直接向皇帝上書奏事。

康有為抓住了這個特殊待遇,在變法維新的一百來天中,幾乎每天都有專門的奏折給皇帝,從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各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建議。而光緒皇帝對他的建議也十分重視,採納了很大部份,在這一段時間中,光緒皇帝幾乎每天都有關於新政的政令頒布。

但是,變法維新從一開始就受到了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頑固派的反對。

慈禧太后最初能允許光緒皇帝實行新政和變法,是有原因的。一是由於《馬關條約》的喪權辱國,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怒,她不得不暫時退往幕後;二是由於她還沒抓住扁緒皇帝的把柄,沒有做好發動政變的充分準備;三是主張變法的改良派同英、美傳教士有聯繫,她怕得罪外國人。但是,慈禧太后也決沒有放棄干擾破壞的努力。在光緒皇帝宣佈變法後的第四天,她就藉故罷免了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翁同龢是主張變法的中堅人物,光緒皇帝接到慈禧太后發來的命令,頓時臉色大變,渾身顫抖,好像折斷了一條胳膊。與此同時,慈禧太后又任命她的心腹親信榮祿兼任直隸(河北省)總督,統率董福祥、聶士成、袁世凱三支軍隊,實際上掌握了北京及其周圍的軍事大權,為他們後來發動政變打下了基礎。

慈禧太后一派的保守派大臣,不斷向康有為等改良派發動攻擊。雖然由於光緒皇帝的保護,康有為暫時沒有遭到罷免;但光緒皇帝也深深感到變法難以推行。

而各省的大臣,多半是慈禧太后扶植起來的,對變法維新都抱消極態度,或者藉詞推托,或者陽奉陰違,不干實事。盡避光緒皇帝三令五申,他們自然不放在眼裡。朝中的頑固派大臣,公然同光緒皇帝爭執吵鬧,並且動不動就說:「希望皇上去請示太后!」光緒皇帝雖然不滿,也無可奈何。在變法期間,他曾十二次到頤和園去拜見慈禧太后,請示重大問題:對於頑固派的大臣,光緒皇帝也不敢放手處罰罷免,時時要對他們做出讓步。

到了這年8 月下旬,慈禧太后認為發動政變的時機已經成熟,便開始一步步行動起來。8 月23 日,光緒皇帝到頤和園去拜見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就通知他,計劃在9 月份舉行閱兵活動的日程。光緒皇帝就已預感到大事不妙了。9 月4 日,光緒皇帝又同頑固派大臣發生了一次激烈衝突。事情的起因是禮部的一個主事王照,寫了一份奏折,請光緒皇帝遊歷日本和西洋各國,並請建立商部和教部。王照的官職小,沒有資格直接向皇帝上書,必須由禮部負責人代轉。可是禮部尚書懷塔布、許應騤是保守派,不肯代遞,認為皇帝出國考察是不可行的。王照堅持要求代轉,懷塔布、許應騤仍然不肯。王照便又寫奏折揭發懷塔布、許應嬰的行為,請皇上處分他們,並揚言二人如再不代他轉奏,他就到都察院去控告他們。懷塔布、許應騤只好代王照轉了奏折,但同時也寫了奏折,攻擊王照。哪知光緒皇帝不但表揚提升了王照,而且罷了懷塔布、許應騤等人的官。第二天,光緒皇帝又提拔了楊銳、劉光第、林旭、譚嗣同等人。這是光緒皇帝對慈禧太后一夥保守派的強烈反擊。

懷塔布等人被罷官後,紛紛到天津去找榮祿,陰謀籌劃軍事政變,推翻新政。

到了9 月中旬,形勢已經十分危急。9 月14 日,光緒皇帝再去頤和園見慈禧太后,第二天回到官中,便寫了一封秘密詔旨,讓楊銳偷偷地帶出皇宮,交給康有為。在這封秘密詔旨中,光緒皇帝明確地指出,慈禧太后「不願將法盡變」,也不許罷免頑固派老臣、起用改良派知識分子。他深感自己在這場鬥爭中,「權力實有未足」,如果一定要硬幹下去,則連他的帝位只怕也保不住!他急切地問康有為,有什麼辦法可以「使中國轉危為安,化弱為強」, 而又不至於違背慈禧太后的「聖意」?並希望康有為與楊銳、林旭、劉光第、譚嗣同等人迅速籌劃商量後報告給他,由他考慮實施。

然而,光緒皇帝的最後努力,已經不可能產生效果了。僅僅兩天之後,9 月17 日,光緒皇帝又讓林旭傳出第二封秘密詔旨,命令康有為到上海去辦報,並強調要他「迅速外出,不可遲延」。同一天,光緒皇帝又頒發了一份公開的聖旨,叫康有為「迅速前往上海,毋得遷延觀望」。顯然,光緒皇帝已經看到了變法的失敗,只想讓康有為等人逃出北京,爭取多保留一點改良變法的力量了!

康有為等人讀了光緒皇帝的秘密詔旨,痛哭流涕,發誓寧死也要救護皇上。為了挽救變法失敗和光緒皇帝失權的危機,他們不得不鋌而走險,去動員袁世凱發動政變。

他們為何會看中袁世凱呢?一則因為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擁有一支戰鬥力較強的「新軍」;二則因為尚未識破袁世凱慣於玩弄兩面派手法,認為他一直支持變法維新。袁世凱對於。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爭權的鬥爭十分關注,他腳踏兩隻船,騙取雙方的信任。9 月16 日,光緒皇帝剛剛召見袁世凱,破格提拔他為候補侍郎。所以,到了光緒皇帝處境危急的時候,康有為便認為擁有兵權、能夠救護皇帝的,只有袁世凱了。

9 月18 日,袁世凱已經聽到一點風聲,知道朝中的局勢將有大的變化,當天夜裡他就趕寫奏折,想提前回天津去。正在這時,譚嗣同來拜訪他。袁世凱立刻意識到,重大的事情就要發生了,他連忙迎出來見譚嗣同。譚嗣同對袁世凱說:「你最近剛剛受到皇上破格提拔的恩遇,一定會想報答皇上。

現在皇上有大難,除了你,就沒有人能救了!」又告訴他:「榮祿最近向慈禧太后獻計,打算廢掉皇上並且殺害他。你知道嗎?」袁世凱搖搖頭,說不知道。這時,譚嗣同就要求袁世凱領兵殺掉榮祿,清除頑固派,保衛皇上!

袁世凱見譚嗣同一副慷慨激昂的樣子,又見他腰間好像帶著武器,料想自己如不答應,譚嗣同一定不會放過自己,便哄騙他說:「你拿我當什麼樣的人了!我家三代人都受皇上的恩典,決不會耽誤皇上的大事。只要能對皇上有益,我就是死也要干!」

譚嗣同放心地走了。

袁世凱卻放不下這顆心。他反覆思考,感到光緒皇帝已沒有實權,慈禧太后卻根深蒂固。自己如果投靠皇帝,只怕自身難保;而投靠太后,一定可以得到高官厚祿!

於是,在9 月20 日上午,袁世凱去見榮祿,把譚嗣同的話都報告了榮祿,出賣了改良派。當天晚上,榮祿就趕到北京頤和園,把一切情況都報告了慈禧太后。

9 月21 日,慈禧太后不聲不響地出了頤和園。回到了皇宮裡,突然出現在光緒皇帝的面前,宣佈光緒皇帝的種種「罪狀」,把光緒皇帝軟禁在中南海裡的一個小島瀛台上,一直到死都沒有再放他出來。

僅僅維持了103 天的戊戌變法,以頑固派的政變而徹底失敗。

康有為逃進了英國大使館,後來在英國人的保護下,從北京逃到上海,又逃到香港,十月裡逃往日本。梁啟超也在日本人的幫助下流亡到日本。

政變發生時,有人勸譚嗣同趕緊逃走。譚嗣同拒絕了。他說:「各個國家的變法,沒有不流血能成功的;現在中國還沒聽說有為了變法而流血的,所以我們的國家不能繁榮昌盛。我願意做為變法而流血的第一個人!」9 月25 日,譚嗣同被頑固派逮捕,9 月28 日遇害。同時遇難的還有積極參預變法的楊銳、林旭,劉光第、康有為的弟弟康廣仁,以及贊成變法、反對慈禧大後政變的楊深秀。這6 個人,被人稱為「戊戌六君子」。

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失去了最後一個轉危為安的機會。僅僅十三年後,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就壽終正寢了!

(薛兵)

《災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