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爾梅被殺之謎

歐洲北部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有個國家叫瑞典,風景如畫,國富民泰,是發達國家中社會秩序最安定的國家之一。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金,就是由這裡頒發的。

然而,就在這裡,發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大事件。

1986 年2 月28 日深夜,這是一個和往日一樣寧靜的夜晚。11 點多鐘,格蘭德電影院的新影片《莫扎特兄弟》首映場散場了。瑞典首相帕爾梅和夫人,和觀眾們一道走出電影院。同時觀看電影的瑞典白領工會領導人羅森格夫婦,和首相夫婦道別後乘車走了。首相的兒子馬爾騰和他的女友也同父母互道晚安後走了。帕爾梅首相夫婦跟往常一樣沒帶保鏢,也沒乘車,老夫婦倆像一對戀人,手挽手漫步朝家裡走去。這是多年的老習慣了,他倆常在節假日裡或去逛逛商場,或在街頭散步,從來不要保鏢跟隨。首相常在電視裡露面,市民們都認得他,迎面碰上時,都會給他一個注目禮。

帕爾梅夫婦經過幾個街區,踏上了斯韋亞瓦根大街。這條大街是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中心區的幾條大道之一。突然,從黑暗處閃出一個人影,那人在距離他們幾米遠的地方,砰!砰!連開了兩槍。帕爾梅夫婦隨即倒地,兇手立刻消失在夜色中。當時是深夜11 點30 分。

正好剛剛有一輛出租汽車路過這裡,司機聽到槍聲,立刻停了車。司機名叫代爾斯博恩,他發現首相倒在人行道上的雪地裡,周圍是一灘鮮血。他立刻通過車上的報話器,向警方報了案,並向醫院要了救護車。另一輛過路車上的兩名17 歲的女孩子聽到槍聲,也跳下車來。她倆看到遇害者呼吸微弱,就給他按摩心臟。三四分鐘後,警車和救護車相繼趕到。

帕爾梅夫婦被送進了附近的薩巴茨貝裡醫院。帕爾梅的胸部和下腹部兩處中彈;首相夫人莉斯貝特是被子彈擦過背部而受了輕傷。30 分鐘後,帕爾梅因一顆9 毫米的子彈穿透了胸膛,心臟邊上的一根主動脈被打斷,失血過多,搶救無效而停止了呼吸。終年59 歲。

噩耗傳出,人們幾乎不敢相信,在瑞典這樣平靜、安寧的社會裡,竟會發生謀殺政府領導人的惡性事件。

帕爾梅首相遇刺殉難,使瑞典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在首相的門前,群眾排著長隊,表達深切的哀悼。在帕爾梅遇刺的現場,人們川流不息地獻上一束束鮮花,有的獻上一盞長明燈,有的則閤家圍在那裡,久久不肯離去..瑞典人民以自己民族特有的方式和傳統,自發地舉行各種各樣的悼念活動。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人群在帕爾梅生前和經常講演和活動的地方舉行火炬晚會,悼念這位傑出的政治家。悼念活動持續了半個多月,到3 月15 日葬禮時達到了高潮。政府官員、各黨派領袖和各階層人士,以及帕爾梅親屬和生前好友1000 多人參加了葬禮。瑞典官方還及時作出決定:成立帕爾梅紀念基金會,並把地鐵街改為奧洛夫·帕爾梅大街。

葬禮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藍廳舉行。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打破慣例,第一次參加了本國首相的葬禮,並發表了沉痛的講話。他說,瑞典失去了「一個大家都聽從的聲音、一個熱情地公開反對暴力和壓迫的聲音」。

全世界132 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參加了帕爾梅的隆重葬禮。其中有法國總統密特朗、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雷日科夫、西德總理科爾、印度總理拉·甘地等23 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

葬禮之後,在靈柩移往阿道夫·弗雷德克教堂時,靈車通過的道路兩旁聚集著數萬市民。教堂距帕爾梅遇刺的地方只有一箭之地。市民們忘記了嚴寒,自動地站在冰雪覆蓋的街道兩旁,手持一朵潔白的小花,揮淚默默地為帕爾梅送葬。夜間,成千上萬的市民穿著黑喪服,頂著寒風,絡繹不絕地來到墓地,向帕爾梅致以最後的敬意。他們都是自發地前來的,憑弔的隊伍一直到天亮不絕。

那麼,是什麼人要把瑞典人民愛戴的首相殺害呢?案情撲朔迷離。現在,我們這個故事就先從帕爾梅生命的最後一天談起吧——1986 年2 月28 日,星期五。瑞典實行每週五天工作制,星期五就是一周最後一個工作日。

早晨,帕爾梅前去瑞典皇家網球館,同他20 多年的老友、瑞典投資銀行行長哈里·沙因打了一場網球。

8 點55 分,他像往常那樣,準時進入辦公室。他坐下來,看了看辦公桌上的日程記事簿,發現到下星期一以前,他沒有什麼重大外事活動,於是他便讓警衛人員和助手們回家度周未去了。

警衛人員和助手們走後,帕爾梅審閱了一些特批的文件,簽署了一項瑞典同阿根廷、墨西哥、印度、希臘和坦桑尼亞聯合發表的六國聲明。這項聲明呼籲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舉行下次首腦會議之前暫時停止進行地下核試驗。

爾後,帕爾梅在辦公室接見了當地一家工會報紙記者英格瓦·約格貝爾格,同他進行了長時間的談話。帕爾梅顯得非常輕鬆,興致極高,在談到世界形勢時,他滿懷信心地對約格貝爾格說:「今年是實現和平大有可能的一年。」這位記者在為坐在窗前的帕爾梅拍照時,半開玩笑地說:「坐在窗前不危險嗎?」帕爾梅望了望窗外,不在乎地回答說:「誰也不知道窗外會有什麼危險。」

帕爾梅一家早在20 多年前,就在波羅的海的費羅群島上租了一幢別墅,他常帶著他的三個孩子到那裡休假或度週末。但是這一天,帕爾梅一家沒有像往常那樣,前往費羅島。晚飯後,帕爾梅決定同妻子一道去看電影。晚上8 點40 分,他們離家,乘坐地鐵前往格蘭德電影院。誰也沒有想到,這竟成為首相留在人間最後一天的最後一項活動。

斯德哥爾摩市警察局接到報警電話後,迅速趕到現場,警察們發現是首相帕爾梅被槍擊中,感到事情非常嚴重。他們在把帕爾梅夫婦送往醫院的同時,立即封鎖了出事現場,向警察總部作了報告。首都警察分頭行動起來,封鎖出事現場周圍的一些區街,控制了機場、車站、碼頭等交通要衝,嚴格檢查過往旅客。正在外地度假的斯德哥爾摩市警察局長漢斯·霍爾默,不到4 小時就趕回首都,連夜分析案情。

從現場檢查情況看,刺客很可能是一名老練的職業殺手。整個作案過程只用了幾十秒鐘,幾乎沒留下什麼痕跡,唯一的罪證就是兩顆直徑為9 毫米的穿甲子彈。警察在瑞典的武器庫中還沒有發現這一型號的子彈。他們只好把子彈送到美國聯邦調查局和聯邦德國偵探機構鑒定。

據首相夫人莉斯貝特回憶,當她聽到第一聲槍響時,還以為是小孩在放鞭炮,她回過頭來時,第二槍也接著響了。她在慌亂中沒來得及看清刺客的面容。

第一個目擊者,出租汽車司機代爾斯博恩提供的情況是,當他聽到槍聲時,曾看到開槍者跑向幾百米外停著的一輛大眾牌「帕薩特」型藍色小轎車,車上似乎還坐著一個人。兇手上車後,車子立即開走了。他看到了車牌號,但沒有記全。另兩名聽到槍聲的女孩子說,她們看到兇手身高約1.8 米左右,年齡約30 多歲,身穿一件深色的長大衣,頭戴一頂帶帽沿的帽子。但是沒有看清面容。

還有一位22 歲的女畫家提供了一條線索。她說那天晚上出事時,她正沿著內加爾但胡同,朝斯韋亞瓦根大街走去,同一個跑來的男人相遇。她還根據回憶畫下了一張據認為是兇手的頭像。瑞典警方請了兩名德國專家,在對這幅頭像進行修改和鑒定以後,於3 月6 日公佈於眾。從畫面上看,嫌疑犯的特徵是:長臉型、黑頭髮、高鼻子、黑眼珠、深眼窩,年齡約32—33 歲,樣子像是中東人或拉丁美洲人。

警方從全國調集了300 名警察,根據已有線索進行搜捕工作。他們還檢查一切行跡可疑的人,對各種恐怖組織嚴加注意。偵察機構的領導也進行了改組,充實了有辦案經驗的人員。警方通過電視台播放了兇手的肖橡,將繪製的兇手肖像廣為散發,並發出通告:凡能提供線索、抓住兇手的人,將得到7 萬美元的獎金。

警察總部大樓裡,連續接到人們提供的他們認為同案情有關的各種線索。

瑞典警方還使用計算機數據系統,搜索兇犯和線索。這種系統利用為在瑞典出生的所有瑞典人,和在這個國家定居的所有外國人確定的10 位數字身份號碼,可以很快找到他們的一切情況,從以往犯罪情況、健康狀況、文化程度到納稅申報單都有。警方通過移民局和海關當局,可以查到進入這個國家的外國人的情況。

斯德哥爾摩市的出租汽車司機也是警方的助手,他們都隨身帶有與計算機相連接的電傳打字機。警方還把對兇手的初步描繪輸入了出租汽車的電傳打字機中。

到1987 年3 月的一年中,瑞典警方一直在運用各種手段,緊張地搜查罪犯。他們已經審查了一萬七千名有嫌疑的人,偵察記錄多達二萬九千份,曾向一萬多證人作了調查。

一年過去了,瑞典人民思念帕爾梅的感情,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他遇難的地方,人們經常獻上一束鮮艷的紅玫瑰,或點上長明燈寄托哀思。1987 年2 月28 日,瑞典全國各地,為前首相帕爾梅舉行了隆重的遇難週年紀念活動。

人們之所以如此懷念帕爾梅,是因為他的一生,為社會進步、為和平正義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然而,兇手究竟是誰?瑞典和全世界都關注此案的偵破。

一晃兩年多時間過去了。在這兩年間,有人聲稱自己是兇手,有人被人懷疑為兇手,但始終沒找到真正的兇手。

1988 年12 月,在經過曠日持久的調查之後,偵破工作突然有了新的進展。據報道,警方讓帕爾梅夫人觀看了所有可疑分子錄像,當看到一名42 歲的男子時,她驚呼道:「就是他!他的臉型、眼睛和令人生厭的外表跟我以前說的一樣。」這名嫌疑犯叫彼得松,無正當職業,家住斯德哥爾摩郊區,曾因盜竊、行兇和殺人被判過徒刑。警方隨即逮捕了彼得松。

1989 年5 月29 日,彼得松在被關押了半年之後,在斯德哥爾摩地方法院被起訴。檢查官起訴的主要依據是,有人能證明嫌疑犯在事發之前,曾對帕爾梅進行過跟蹤。法庭於6 月5 日開庭。除關鍵證人帕爾梅夫人以外,還有嫌疑犯的一個熟人出庭作證。嫌疑犯聲稱出事那天夜裡他沒到過現場。但這位熟人證明,他在格蘭特影院外見過他,當時兩人相隔不過2 米遠。

另一位證人是當時走在帕爾梅夫婦後面的一名男子。他看到在他前面走著三個人,以為他們是一夥的。後來他突然聽到兩聲槍響,隨即看到中間的男子倒下了。他是所有目擊者中最靠近兇手的人,但當時他卻沒有看到兇手的臉。

整個審訊過程共有32 人出庭作證。7 月27 日,審訊結束,斯德哥爾摩地方法院判定彼得松是殺害帕爾梅的兇手,並因此判處他終身監禁。

彼得松不服,提出上訴說:「如果我是兇手,那麼僅僅為了結束這場辟司,我也甘願承認。」瑞典中部地區的斯維亞上訴法院予以受理,並重新審理這一案件。

同年11 月2 日,斯維亞上訴法院作出判決,宣佈涉嫌殺害帕爾梅首相的瑞典公民彼得松無罪釋放。法院的判決書說,在帕爾梅遇刺當晚,沒有充分證據證明彼得松對帕爾梅夫婦跟蹤過,並向他們開了槍。審訊過程中提出的各種證據不足以證明是彼得松殺害了帕爾梅。證人提供的有關作案的相貌、體型或走路姿態等,不足以說明兇手就是彼得松。帕爾梅夫人在受到震驚的情況下,斷定彼得松為兇手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由於斯維亞上訴法院的這一判決,使帕爾梅遇刺案擱淺。那麼,究竟誰是真正的兇手呢?也許真相大白指日可待,也許永遠是一個謎。

(賀金之)

《災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