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故者」號爆炸

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碧空如洗,萬里無雲。巍然矗立在發射架上的「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陽光照耀下熠熠閃光,猶如一條銀色巨龍,只等一聲令下,便直上雲霄。

在美國載人航天飛機飛行史上,「挑戰者」號可謂戰功顯赫,獨佔鰲頭。

在美國現有的4架航天飛機中,它飛行的次數最多。從1981年第一架航天飛機升空,至今總共有24次航天飛行,它就占10次。今天,它飛行的使命是將一個通訊衛星和全套觀察哈雷董星的儀器送入太空軌道。此外,「挑戰者」

號還創造過多次第一: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宇航員、第一位黑人宇航員和第一位華裔宇航員都是乘坐它升空的。這一回,它又將創造一項第———首次運載一位普通公民邀游太空。

這位普通公民是37歲的女教師麥考利夫。她是新罕布什爾州康科德中學的社會學教師。

1985年7月,美國航天局公開招募一名將作太空飛行的普通公民,裡根總統提議選擇一名教師。麥考利夫勇敢地應徵,結果從11400名自願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成為有幸第一個乘航天飛機進入太空的「普通公民」。此刻,她靜靜地坐在航天中心的休息室裡,想到自己邀游天宮的理想就要成為現實,不禁激動異常,同時又充滿信心,紛飛的思絮把她帶回到約翰遜太空中心度過的日日夜夜..當她「過關斬將」,在應試中一舉奪魁後,她意識到在通往太空的道路上她僅僅邁出了第一步,還有更多的艱難險阻有待於攻克。於是,她抓緊時間,埋頭苦讀,遍覽有關宇航的基礎知識,為日後的操作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

3個月緊張的模擬訓練開始了。她在約翰遜太空中心的5號大樓裡參加了宇航集訓。整個訓練場就像個「機器人」世界,宇航員在模擬座艙內必須用計算機程序中的術語對話,不允許流露任何作為人的思想感情,訓練極其嚴格。集訓課程包括熟悉機上全套系統,掌握飛行操縱規程,學習排除故障、緊急避險,同時要接受失重訓練,以適應太空中的生活。作為一名普通公民,宇航員工作完全是個嶄新的世界,要想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學會操縱航天飛機的本領,適應宇航員生活,她付出的代價遠比職業宇航員多得多。每天5小時的高強度訓練,麥考利夫總是全神貫注,一絲不苟。高度緊張的腦力活動和超乎尋常的形體訓練,使她疲憊不堪,但她總是咬緊牙關堅持著。她終於成了一名合格的宇航員。

在這次航天飛行中,她將在第4天向地球上幾百萬中學生講授兩節「太空課」。第一節課她將用自己在太空的親身感受向學生們講解:什麼是「太空」?在太空中人類如何生活?第二節課她將告訴學生們:為什麼人類要耗費巨額財富,冒著生命危險闖入太空?太空對人類的價值。在太空中講課,這在教育史上是前無先例的,想到此,已有12年教學經驗的麥考利夫內心充滿了初試講台般的喜悅與不安。

臨行前幾天,她特地來到康科德中學,向學生們告別,她開玩笑地說:「再見吧,我的孩子們!如果老師不再回來任教,那就是被上天留住了。」

她深知航天飛行中充滿著巨大的危險,但為了喚起學生們和全國民眾對航天事業的理解和熱愛,她願以身試「險」。

工作人員的腳步聲,把她的思緒打斷。緊張而又繁雜的登機準備工作開始了。在作了一系列測試後,人們幫她穿上笨重的宇航服。

這是一個少有的寒冷天氣,北風凜冽,溫度降到了零下4 攝氏度,發射架上掛滿了晶瑩的冰柱。由於天氣太冷,原訂上午9 點38 分發射的時間,不得不推遲了兩小時。看來,這不是個好兆頭。

但在距發射架4 英里遠的看台上,卻是一幅熱氣騰騰的景象。一大早,來自全國各地的1000 多名觀眾就冒著嚴寒趕到這裡。他們中有國家字航局的官員,有前來採訪的各國記者,有專程來觀看的美國各州的旅遊者,還有即將起飛的宇航員的親屬,其中包括麥考利夫的父母和妹妹。他們手拿望遠鏡和照相機,遙望著發射台,焦急地等待著那最後一刻的來臨。

11 點左右,身著宇航服的麥考利夫和她的戰友們——另外6 名字航員從航天中心大樓出來了,他們微笑著向興高采烈的觀眾揮手告別,愉快地從航天飛機頭部左側的圓形艙門進入密封艙。

11 點30 分,一切準備就緒,開始倒數計時。發射前7 分鐘,最後一架舷梯撤離「挑戰者」號。前4 分鐘,宇航員最後做一次頭盔和面罩檢查。前35 秒,一切顯示正常,自動程序開始工作。前6 秒鐘,「挑戰者」號主發動機點火。

這時,所有看台上的觀眾都盯青巨大的電視屏幕。他們屏住呼吸,注視著屏幕上倒數計時的數字變化:「5 、4 、3 、2 、1!」 11 點38 分,當最後一聲指令從指揮中心下達,「挑戰者」號下方騰起一陣翻濃著的白煙,轟鳴著拔地而起。這條銀色的巨龍,噴著明亮耀眼的火柱,以3 倍於音速的速度直插雲天。頓時,看台上爆發出陣陣歡呼聲和掌聲。

人們歡欣雀躍,被眼前壯觀的景象所陶醉,人人臉上綻出喜悅的笑容。麥考利夫的雙親和妹妹更是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們為自己親人的成功而感到自豪。坐在電視機前觀看現場直播的億萬觀眾,也歡天喜地,讚歎不已。聚集在學校禮堂裡觀看電視的康科德中學的數百名學生,個個欣喜欲狂,為敬愛的麥考利夫老師飛上太空而喝彩。整個美國都沉浸在一片歡騰之中。

11 點39 分12 秒,即「挑戰者」號發射後僅僅72 秒鐘,意想不到的慘劇發生了。「挑戰者」號底部突然閃出一道白光,頃刻間,一團由桔紅色火焰和乳白色煙霧組成的大火球吞沒了整個航天飛機。緊接著。從15000 米的高空傳來悶雷般的爆炸聲,耗資12 億美元的「挑戰者」號砰然爆炸,兩枚助推火箭拖著白煙從火球中竄出來,形成一個「Y 」字型墜落下來。而飛機本身則變成千萬塊燃燒著的碎片,灑落在離發射場19 公里的大西洋裡。

廣闊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場上死一般寂靜,人們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驚呆了,看台上數以千計的觀眾茫然不知所措。麥考利夫的妹妹「啊」地一聲發出撕人心肺的慘叫,使看台上的觀眾從恍惚迷離中驚醒,一時間,痛哭聲、唏噓聲響成一片。幾分鐘後,廣播員以沉痛緩慢的語調播出了這不幸的消息,告訴人們剛才目睹的景況是一次千真萬確的空難。整個發射場立刻沉浸在悲哀和痛苦之中。

坐在電視機前目睹這一慘劇的干千萬萬的觀眾,卻怎麼也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直到播音員反覆報道、熒屏上連續播放這一悲慘的瞬間,人們才被迫接受了這個事實。悲慟的氣氛籠罩著成千上萬的家庭。

在康科德中學,禮堂內興奮的歡呼聲還未停息,電視屏幕上的航天飛機已猝然間化成一團大火,孩子們個個都驚呆了。禮堂裡頓時寂靜下來。接下去便是舉座悲泣,放聲痛哭。這生與死、歡樂與悲痛的瞬息變幻,簡直叫孩子們難以置信,幼小的心靈無法承受。許多孩子呆呆地坐在電視機前,久久不忍離去,彷彿這樣能使時光倒流,挽回麥考利夫老師的生命。教師們強忍住心中的悲痛,盡量安撫孩子們,並立即通知學生的家長,把孩子領回家中。

歷史將永遠記住1986 年1 月28 日11 時39 分12 秒這一難忘的時刻,一場世界載人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劇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上空發生了。「挑戰者」

號航天飛機高空爆炸,7 名機組人員無一倖免。這7 名為人類的太空事業獻身的勇士,將永遠銘記在人們心中。他們是:新罕布什爾州康科德中學37 歲的女教師克裡斯塔·麥考利夫、46 歲的機長弗朗西斯·斯科比、40 歲的駕駛員邁克爾·史密斯、36 歲的黑人女宇航員朱迪斯·雷斯尼爾、35 歲的羅納德·麥克奈爾、39 歲的埃利森,奎恩和41 歲的格雷戈裡·賈維斯。

「挑戰者」號爆炸的噩耗,通過無線電波立即傳遍全球。全美國為之震驚!全世界為之震驚!

悲劇發生之時,美國總統裡根正在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裡召集高級助手討論國情咨文。副總統布什和國家安全顧問斯皮克斯驚慌失措地跑進來,通報了這一駭人聽聞的慘訊。裡根當即要求打開電視機看錄像。「挑戰者」號爆炸的慘景使他目瞪口呆,不知所措,過了很久他才喃喃自語:「這,這真是一場可怕的悲劇。」他迅即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7 天,並推遲向國會發表國情咨文。

幾小時後,裡根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向全國人民發表電視講話。他的面容似乎一下子蒼老許多。他以低沉而略顯沙啞的聲調悲痛地說:「『挑戰者』號失事是美國前所未有的民族悲劇,南希和我與你們一樣深感悲痛。」他宣佈1 月28 日為全國哀悼日。他滿懷激情地讚揚罹難的7 名字航員是「星球旅行者」,是「大無畏和勇敢的人」,「他們具有那種特殊的精神,即挑戰者的挑戰精神」。

美國全國上下無不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布什副總統受裡根總統的委託,立即飛往肯尼迪航天中心,慰問死難者家屬。正在開會的眾議院也宣佈休會。全國各地降半旗致哀,所有教堂都響起了鐘聲,前往弔唁的人絡繹不絕。洛杉磯運動場上的奧林匹克火炬被重新點燃,以紀念遇難者。在紐約,往日燈火通明的帝國大廈當晚一片黑暗,燃起了蠟燭。連熱鬧非凡的紐約股票交易所也變得格外冷清,停止了股票交易。

在佛羅里達州大西洋沿岸,約有兩萬人在失事當晚向茫茫夜空射出手電光,似乎想找回7 名字航員的偉大靈魂。在麥考利夫的家鄉,家家戶戶庭院的樹上都掛滿了黃色綵帶,以表示對英雄的懷念。

全世界都加入到哀悼者的行列。聯合國安理會中止了正在舉行的會議,在德奎裡亞爾秘書長的提議下,向「挑戰者」號的死難者默哀一分鐘。歐洲議會也中上會議,向蒙難的宇航員致哀。許多國家的電視台都中斷正常節目,迅速插播了這一消息。來自各國領導人的唁電、唁函像雪片般地飛向華盛頓。

蘇聯政府還決定以遇難的兩名女宇航員——麥考利夫和雷斯尼爾的名字命名月球上的兩處火山口。

1 月31 日,15000 餘人冒著刺骨寒風,在得克薩斯州約翰遜航天中心的草坪上為「挑戰者」號7 名英烈舉行追悼大會,裡根總統和夫人專程趕來參加,與遇難者家屬坐在第一排。會上,裡根總統讚揚了7 名字航員的光輝業績,並表示:「 『挑戰者,號的爆炸,並不意味著我們征服太空的終結。今後美國還要進行更多的航天飛行,要有更多的字航員,還要有更多的普通公民,更多的教師,到太空探險。『挑戰者,號上的英雄正把我們引向未來,我們要繼續沿著他們所走的道路走下去。實現新的目標,取得更大的成就,就是我們紀念『挑戰者』號7 位英雄的最好方式。」

事故發生的當天,美國宇航局就成立了一個由7 人組成的臨時調查委員會。2 月3 日,裡根總統又下令成立由前國務卿羅傑斯任主任的13 人調查委員會,負責調查事故的原因。

美國國防部在航天飛機爆炸後就立即派出飛機和艦船,全面封鎖了爆炸碎片散落的大西洋海域,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搜索和打撈航天飛機殘骸的工作。直至8 月28 日。這次為時7 個月的打撈工作才宣佈結束。據統計,一共出動了6000 人、52 架飛機、31 艘船隻、3 艘潛艇、5 艘無人駕駛潛水器和151 名潛水員,對離肯尼迪航天中心東北64 公里的9.3 平方海裡的海面和429 平方海裡的海底進行了極為細緻的搜索,打撈出111.32 噸殘骸,占升空物體總重量45 %。其規模之大,在世界上是史無前例的。

3 月8 日,在30 米深的海底,潛水員打撈到「挑戰者」號的座艙,艙內有部分宇航員的遺體。通過對殘骸的復原和分析表明,爆炸時,座艙是完好的,直至高速墜落撞擊水面後才解體。4 月13 日,又從海底撈起右側固體火箭助推器連接部位的殘片,為確定爆炸起因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美國政府調查委員會的專家們,根據打撈上來的航天飛機殘片以及爆炸前航天飛機發回來的大量數據,反覆觀看了「挑戰者」號從起飛到爆炸的錄像,認為問題出在右助推火箭上。

6 月9 日,裡根總統在白宮收到了政府調查委員會的最後報告,這是經過4 個多月的調查而寫出的關於「挑戰者」號爆炸事故的總結。報告長達256 頁,確定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航天飛機右側的固體火箭助推器的密封裝置失效,燃氣外洩,噴出火舌後引起推進劑儲箱爆炸。除了設計上存在缺陷外,發射時氣溫過低,合成橡膠密封圈失去彈性,喪失密紛作用,也是導致這場災難的重要原因。報告指出,這兩個原因井非不可避免,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美國宇航局本身在管理上存在的嚴重缺陷和官僚主義問題。

早在前幾次航天飛行中,就發現橡膠密封圈有移動、腐蝕或燒壞的情況。

為此,宇航局在1985 年7 月將此列為優先處理的課題,但該計劃始終未能兌現。

1 月27 日,此次發射的前一天,氣溫降到零度以下,航天中心的兩名工程師曾告誡說,嚴寒會使密封裝置失效,將嚴重威脅航天飛機的安全。他們一再建議推遲發射計劃,但經過兒個小時的爭論,航天中心的一名高級官員否決了他們的意見。結果釀成了一場本應避免的特大災難。

「挑戰者」號的爆炸,使美國的整個航天計劃陷入停頓狀態,1986 年的15 次航天發射計劃全部取消,損失極其慘重。

但是,美國人並沒有被「挑戰者」號失事所嚇倒,失敗、危險阻擋不了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民意測驗表明,絕大多數美國人仍然堅決支持航天飛行計劃。1700 多名原來準備應徵的第二位進入太空的「普通公民」,在事發後無一撤回申請。兩名兒童向全國學生發出倡議:每人向國家捐獻一美元,用來製造一架新的航天飛機,響應者眾多,甚至連幼兒園的孩子們也捐了款。

裡根總統下令建造新的航天飛機。宇航局的專家們對火箭助推器的關鍵部位作了重大的技術性修改,重新設計和製造了環形密封圈。為避免再次發生類似「挑戰者」號的悲劇,宇航局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航天飛機上的101 個重要部位上安裝了傳感裝置,以確保在飛行中各部位的技術參數能及時反饋傍地面控制中心。發射塔上增添了應急滑降籃,宇航員可在發生意外事故時迅速疏散。在非洲北部還增建了兩處迫降跑道,供航天飛機緊急降落。

兩年後,美國宇航局宣佈了航天飛機恢復太空飛行的日程表。1988 年9 月29 日,「發現」號航天飛機成功地發射升空。美國人終於從「挑戰者」號爆炸的陰影中走了出來,東山再起了。

(陳忠)

《災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