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遊仙莊子

莊子即莊周,字子休,戰國時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曾任蒙漆園史。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著有《莊子》一書,是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莊子住在貧民區,生活窮苦,靠打草鞋過活。有一次他向監河侯借粟,監河侯沒有滿足他的要求。還有一次,他穿著有補丁的布衣和破鞋去訪問魏王,魏王問他何以如此潦倒,莊子說,我是窮,不是潦倒,是所謂生不逢時。他把自己比作落在荊棘叢裡的猿猴,「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說自己「今處昏上亂相之間」,沒有辦法。據歷史記載,莊子曾在家鄉做過管理漆園的小辟,在職不久就歸隱了。楚威王聽說莊子有才幹,就派了使臣,帶了千金重禮,聘他為相。但是他卻對楚國使臣說:「千金是很重的財禮,卿相是尊貴的職位。你難道沒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嗎?人們養它幾年,然後給它披上繡花的衣服,送進太廟,殺了祭祀。到這時,它即使想做一頭自由自在的小豬,難道還能做到嗎?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我寧可在污穢的小河中自得其樂,也不願受國君的管束。我要終身不做官,以實現我的志向。」表示寧為「孤豚」,不作「犧牛」,甘願逍遙物外。他對一切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生不足喜,死不足悲。相傳他的妻子死了,他並不悲傷,反而坐在屍體旁邊,敲著瓦盆,唱了起來,表示曠達。

根據民間傳說,莊子曾從師長桑公子學習仙道。在老師授給他仙道的要旨後,莊子就隱居在了抱犢山中,修煉著書,後來果然白日昇天了。在仙界,他位為太極闈編郎。唐玄宗天寶元年二月,封他為南華真人。所著的《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又封他微妙元通真君。

莊子對當時戰亂和社會動盪的現實感到不滿,而他又無法反抗,因而走向了否定一切的虛無主義道路。他悲觀厭世,玩世不恭,以敝屐富貴、淡薄利祿的態度處世,代表了沒落的奴隸主階級的思想。但他不與當時的統治者合作的態度,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有它的積極作用。莊子無書不讀,學問很深。現在留傳下來的《莊子》一書,有33篇,其中「內篇」7篇,一般認為是莊子自己寫的,「外篇」和「雜篇」可能是莊子的弟子或莊子學派裡的人寫的。《莊子》一書又稱《南華經》,是道家的經典之一。該書文字雄美,想像豐富,善於通過寓言故事來說理。書中反映他繼承老子的思想,但更虛無、消沉。認為人不能戰勝自然,甚至認為「有用」還不如「無用」的好。所以,盡避他抨擊了新貴族的殘暴和貪婪,追求精神自由,但總的看,這種消極、頹廢的思想,是沒落奴隸主階級意識的反映。後世的沒落階級,往往從他的哲學中尋找精神寄托,以欺騙自己和別人。

莊子思想的另一個特點,是把世界上的事物都看作是相對的。在他看來,生死、壽天、是非、禍福等,是一樣的,沒有區別的。他抹殺了一切對立事物的界限,完全陷入了相對主義。他對現實非常不滿,反對一切文化知識的進步,甚至希望回復到和禽獸同群共居的人類遠古社會。他的思想反映了當時一些沒落奴隸主貴族的絕望厭世情緒。

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及楊朱學說,把「貴生」、「為我」引向「達生」、「忘我」,歸結為天然的「道」、「我」合一。從老子「道法自然」出發,他認為「道」是無限的,超越時空的,不可感知的。它生出天地、帝王、神鬼以至一切事物,而又自本自根,不可捉摸。從「道未始有封」一點上,他看出天人之間、物我之間、生死之間,以至一切現象與本質之間,只存在著無條件的同一,即絕對的「齊」;而學「道」的最後歸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異,從「有待」進入「無待」。在思辨方法上,把相對主義絕對化,轉向神秘的詭辯主義。

有一次,莊子睡熟了,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看見一群蝴蝶飛到東,飛到西,一會兒飛到草叢中,一會兒飛到花蕊上。多麼自由快樂啊!這使莊子產生羨慕之情。於是,莊子也變成了蝴蝶,到處遨遊,自在極了,根本忘記了自己是莊子。忽然醒來,才知道是一場夢。莊子就此提出了疑問:到底是莊子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莊子?這個問題誰能作出回答?這個是非誰又能辨別清楚呢?這就是莊周夢蝶的故事。莊子認為,物和我是分不清的,是融為一體的;世界是不可知的;事物本來沒有質的差別,生死物我都是自然萬物的變化而已,沒什麼根本的區別,人們沒必要非要分出個差別,任其自然吧!把萬物看成一樣而不去追究所以然,這就是「道」,向「道」學習,拜「道」為師,與「道」相通相同,就不會有什麼煩惱。

《中國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