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梟雄曹操

三國之人物,具有雄才大略、經天緯地之才的,當首推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今安徽毫縣人。他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地位雖低微,但官做到了太尉。曹操20歲時就被舉為孝廉,從而開始做官,27歲時做到了議郎。黃巾起義後,他參加了鎮壓起義。董卓作亂後,他招募起一支五千人的隊伍,加入了由各地豪強組成的討伐董卓的軍隊。在鎮壓重新起義的黃巾軍的過程中,曹操佔據了兗州,大敗起義軍,收編了30萬起義軍,實力大為壯大。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惡劣環境裡,曹操縱橫捭闔,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治和軍事力量。

為了取得政治爭雄鬥爭的優越地位,42歲時曹操把漢獻帝從洛陽迎到了自己的根據地許昌,控制在了自己的手裡。漢獻帝雖是皇帝,此時不過只是個傀儡而已。用天子的名義,曹操發號施令,名正言順地與各地割據勢力展開了征伐,這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陸續消滅了呂布、袁術、張繡等割據勢力,在有名的官渡之戰中,又以少勝多大敗北方第一強敵袁紹。通過繼續剿滅袁紹的殘餘勢力,曹操成為了北方實際的統治者。

公元208年,曹操被封為丞相,以表彰他統一北方的努力。但曹操並不以此為滿足,他要接著統一南方。在經過一翻籌劃後,曹操親率80萬大軍下江南,與劉備和孫權聯軍在赤壁展開了一場血戰,大敗而回。

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當時作為勝利者的孫、劉兩家也在積極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範圍。曹操清楚地看到,若要再和孫、劉重新開戰,必須在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做好充分準備才行,這絕不是短時間內所能辦到的。為了加強和鞏固自己的權力,他與同時代的其他政治家一樣,十分重視嚴明刑賞,舉賢任能。赤壁之戰使他軍事上遭到挫折,感到前途多艱,壯志難酬,更需要獎功懲過,提拔英才,勵精圖治。在他有生之年,身當紛爭之世,只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爭取實現一統天下的大業。

東漢時用人,實際上存在著「任子」制度。安帝時下了一個命令,讓公、卿、校尉、尚書的兒子做郎。這樣,做了大官的世家豪族,就有世代做官的權利。那時公開選拔的辦法,是察舉征辟。所謂察舉,也是要經過地方上有勢力的豪強的評議,他們認為符合儒家名節、孝義標準的人,才能被推舉出來擔任要職。操縱察舉的豪強,以錢多為賢,以勢大為上。有錢的可以出錢買爵,有勢的可以仗勢做官。這樣挑選出來的人,只會空發議論,沒有一點治國的才能。

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

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出於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曹操舉出具體事例來說明他自己對賢才的認識和使用。他引用了孔子的話,說春秋時魯大夫孟公綽是個廉土,要是讓他做晉國趙、魏兩家的家臣,其才幹是綽綽有餘的,但卻不能勝任像滕、薛那樣小柄的大夫。原因很簡單,適合做大國貴族家臣的,不一定適合做小柄的大夫。因為小柄的大夫位高權重,非有應付大國的才能不可。這說明因材授任,廉士不一定就有應變之才。曹操針對當時在選用人才上崇尚「節儉」而走向極端的現象,提出如果必須首先是廉士而後可用,那麼齊桓公當年就不能建立霸業。因為輔佐桓公創建霸業的管仲,就是一位富商大賈,而不是個廉士。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

曹操起用了大量出身微賤而有才幹的人,把他們放在重要的崗位上。他手下第一位謀士荀彧,祖父、父親、叔父原來都是一般百姓,妻子也是宦官的女兒,公元191年,荀彧投靠曹操時,只是個縣令,曹操卻馬上把他提為司馬。建都許昌後,曹操自己出征時,就把中央大權都交給荀彧。漢末的官制,秘書監是掌管機密的,歷代都是用最受信任的人充任這個職務。但曹操卻用了不是名門大族的劉放、孫資。曹操身邊的其它文武大員,如荀攸、郭嘉、滿寵、張遼、倉慈、徐晃、龐惠(德)、張既,都是出身寒族地主或一般官吏,因為有功,被曹操提拔起來的。

曹操也不是一概排斥豪強出身的人,如果能為統一事業出力,曹操也能重用他們。他手下有好多大將,如許褚、李典等,原來都是豪強。但許褚投靠曹操後,把自己門下一批俠客,都給了曹操作衛士,成了有名的「虎士」。李典投靠曹操後,也放棄了在家鄉的地盤,把家族都遷到了許都。他們在戰爭中,都立下了很多戰功。曹操也很信任他們。

曹操選用人才,首先是那些有治國用兵才能的人,其次就是一些有才華的文人。當時文壇上最有名望的「建安七子」中,除孔融外,王粲、徐斡、陳琳、阮瑀瘸、應瑒和劉瑒楨,都是曹操的幕僚。曹操授給他們一定的官職,發揮他們的才能。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文,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著名的女詩人蔡文姬,在軍閥混戰中被亂兵擄去,流落匈奴,曹操派人用金銀玉壁把她贖了回來。因為曹操重視和提倡文學,漢末以來文壇上消沉冷落的現象頓時改觀了,大量作家和作品湧現出來,在文學方面出現了一片繁榮的景象。後來,人們常把這一時期看作是文學的黃金時代。

曹操集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於一身,不僅雄才大略,縱橫捭闔,招賢納士、求賢若渴,而且才華橫溢、感情豐富。他大力提倡文學,自己的文學造詣也很高,是建安詩人中的主要詩人。在戎馬生涯中,曹操手不釋卷,保持著旺盛的激情和創造力,而且登高必賦。那首膾炙人口的《觀滄海》,就是在他終於統一了北方,登上秦皇島面臨浩瀚之大海時,詠出的千古詩篇!曹操的文章質樸剛健,簡約明快。他的詩篇多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如歷代傳誦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等詩句,就洋溢著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曹操還精通兵法,對孫子兵法很有研究,並在實踐中有所創新和發展,著有《孫子略解》一書。另外還著有《兵書要略》、《兵法》、《兵書摘要》,可惜這些書大多找不到了。

曹操雖然沒有親自完成統一的任務,但是終於削平了北方的割據勢力,恢復了黃河南北的封建秩序,為後來西晉的統一打下了基礎。與此相應,他也先後被拜為大將軍、丞相,封魏王,並自稱魏國公,一生雖位極人臣,但沒有自己稱帝。後來他兒子曹丕稱帝后,才追尊他為魏武帝。所以,曹操不愧為我國歷史上卓越的政治家。

《中國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