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化身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他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琅邪陽都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早年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陽縣之西二十里,一說隱居地是南陽。),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諸葛亮讀書與當時大多數人不一樣,不是拘泥於一章一句,而是觀其大略,並喜歡吟誦《梁父吟》這首古歌謠。通過潛心鑽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他志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諸葛亮還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的知識。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襄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二州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次年曹操南伐,他和江東周瑜、魯肅共同努力,並親至東吳遊說,促成孫權、劉備的聯合,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三國分立的基礎。隨後,輔助劉備取荊州四郡,出任軍師中郎將。後從荊州率軍溯江入蜀助劉備包圍成都,推翻劉璋統治,奪得益州。遷軍師將軍。不久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劉備出征,諸葛亮常鎮守成都,穩定後方,保證供給。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後,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223年,劉備病危,在白帝城把輔佐幼主的重任托付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一心幫助劉備的兒子新國君劉禪。此時西南少數民族乘機起兵,公元225年,諸葛亮親自帶軍南下,用計謀和平地解決了矛盾,並獲得了當地少數民族首領孟獲的信任。這個故事被後人演繹成了七擒孟獲的故事而到處傳頌。此後,諸葛亮就任用少數民族首領管理當地人,蜀政權與少數民族關係大大改善。同時,他還大力進行了內部的改革,任用有才能的人,注意農業生產和水利建設,加強部隊紀律,使蜀國很快擺脫了危機。

劉禪繼位後,諸葛亮被封為武鄉候,領益州牧。他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在他的治理下,蜀國的政治清明,勢力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的同時,諸葛亮加強戰備,隨時準備北上伐魏,從而完成統一大業。建興五年(227年),他上書(即《出師表》)劉禪,率軍出駐漢中,開始北伐。這以後,諸葛亮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因為糧盡,無功而返。建興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千百年來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誌》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隆中對》、《前出師表》、《後出師表》等。由於作戰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門遁甲上研究很深,這些《三國演義》上講述很多。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同時發射10箭;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這些在我國軍事史上都有它的一席之地。

《中國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