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是明朝名相,他在執政的十年中,大膽地從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進行重大改革,使國家安定,經濟發展,一時出現清明富強的景象。
據說,張居正2歲那年就認得「王日」兩字,被家人認為是神童。13歲參加鄉試時,他年齡最小,卻沉著冷靜,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要不是當時的湖廣巡撫顧轔愛才,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練幾年,他肯定中舉。經過幾年的發憤讀書之後,張居正考上了進士,開始步入仕途。這一年他才23歲。
中進士不久,張居正被選為了蔗吉士。這以後,張居正一面大量讀書,一面細心琢磨官場上的門道。他有滿腔的政治抱負,但當時皇帝世宗昏庸,奸臣嚴嵩為非作歹。張居正只得忍耐,與嚴嵩周旋,一時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這樣苦苦熬了十幾年,使張居正十分痛苦。
終於,嚴嵩在專權15年後倒台了,徐階成了首輔,張居正也開始得到重用。然而,張居正入閣後又遇上精明強幹、頭腦敏銳的政治對手高洪。張居正只得再次忍耐,用謙恭與沉默來表示更加激烈的無聲對抗。
高洪下台後,張居正由於資格最老,被皇帝詔回當了首輔。
張居正掌權後,立即改變了過去那種謙虛祥和、沉默寡言的態度,變得雷厲風行,有理有節了,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一場澳革活動,推行一條鞭法,把國事整理得井井有條,促進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
張居正在明朝的政治家中是很有作為的,但他為了爬上首輔的位子,採取了許多卑劣的手段。所以他死後立即遭到權貴的攻擊,官職被盡削,家產遭籍沒,甚至家族也受到株連迫害。
張居正一切的改革都著眼於地主階級的長遠利益,因而不得不在某些方面損害一些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自己在政策及用人上也存在一些失誤,因此在他死後,有些人就開始了肆意的報復和攻擊。而神宗呢?張居正在位時,他不是一直尊其為師嗎?其實那是出於需要與無奈。他早已耿耿於居正的震主之威。張居正當國十年,所攬之權,是神宗的大權,這是他效國的需要,但他的當權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權力上,張居正和神宗成為對立面。他的效忠國事,獨握大權,在神宗的心裡便是一種蔑視主上的表現。
張居正一死,神宗這個已經成年的以享樂和追求財富積累為天性的年輕皇帝,開始尋找一種復仇的快慰。張居正逝世後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幀等七名言官便彈劾潘晟,神宗馬上命潘晟辭官。潘晟是張居正生前所薦,他的下台,標明了張居正的失寵。
不久,言宮把矛頭指向張居正。神宗於是下令查抄張居正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還差點刻棺戮屍。他的家屬餓死的餓死,自殺的自殺,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竟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
人亡而政息,張居正在位時所用的一批官員有的削職,有的棄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復以前弊端叢生的舊觀。整個神宗一朝,沒有人敢為張居正呼冤。
國衰而思良臣。直到天啟二年(1622年),熹宗為激勵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張居正,予以復官復萌,然而此時一切都已經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