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不屈的軍事大師孫臏

孫臏是孫武的後裔,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人。生卒年月不詳。大約與商鞅、孟子同時。他的一生坎坷不平,連真實姓名也沒有留下。他早年曾和龐涓一起學習兵法。後來龐涓當了魏國的將軍,妒忌孫臏的才能,就派人把他誆騙到魏國,處以臏刑(挖去膝蓋骨),所以人們稱他為孫臏。

早年,他便決心學兵習武,並拜鬼谷子先生為師,勤奮刻苦地學習兵書戰策。鬼谷子是一位隱士,長於兵學和縱橫捭闔之術。孫臏在他門下學到了許多知識。龐涓也是鬼谷子的學生。

後來,孫臏得到齊國使臣的幫助,逃離魏國,到了齊國,做了齊國大將田忌門下的賓客。當時,在齊國的王公貴族中流行一種賽馬活動,田忌也經常參加。有一次,孫臏觀看田忌和齊威王及諸公子賽馬,他看到他們的馬各分上、中、下三等,實力相差不多,就對田忌說:「你盡量多下賭注,我能讓你得勝。」比賽開始時,他建議田忌用下等馬和對方的上等馬比賽,先主動輸掉一局,然後用上等馬和對方的中等馬比賽,用中等馬和對方的下等馬比賽。田忌採用孫臏的建議,結果負一局,勝兩局,贏得了千金。這個小小的故事,後來被傳為千古佳話。它揭示了軍事上一條很重要的規律,就是要善於用局部的損失,去換取全局的勝利。他的這一思想受到歷代軍事家的重視和稱道。這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具體運用。賽馬以後,田忌非常敬重他的才能,把他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任命他為軍師。從此,孫臏在戰國七雄爭立的角逐中,開始嶄露頭角,大顯身手。

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同孫臏出兵救趙。田忌準備率軍到趙國去。孫臏認為魏國全力攻趙,國內空虛,應當直接進攻魏國的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魏國必然回軍自救,邯鄲的圍困就自然解除了。田忌採用了孫臏的戰略,當魏將龐涓趕回應戰時,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設伏襲擊,大敗魏軍,解除了邯鄲之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之戰。

公元前342年,魏國又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第二年,田忌和孫臏又出兵救韓。孫臏仍採用過去的戰略,不去救韓,直接攻魏。龐涓被迫放棄攻韓,趕回迎戰。孫臏認為魏國素來剽悍勇猛,輕視齊軍,決定利用他們這種心理,誘敵取勝。於是,齊軍假裝怯戰,向後退卻,並採取逐日減灶的辦法,迷惑敵人。龐涓追擊齊軍,到齊軍扎過營的地方,發現3天中齊軍的爐灶減少了一大半。他認為齊軍已逃亡過半,非常高興。孫臏估計龐涓晚上可到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就在這裡設下埋伏,在道旁樹上寫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字,命令伏兵看到火光就一齊放箭出擊。龐涓果然在晚上進入馬陵道。他見樹上有字,舉火看字,還沒有看完,齊軍已萬弩齊發,箭如雨下。結果,龐涓被迫自殺,10萬魏軍全部被殲,齊軍大獲全勝。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

孫臏兩次大敗魏軍,從此名顯諸侯。而齊國則聲威大振,威服諸侯,稱霸中原。

馬陵之戰以後,齊國上層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益激化。為擺脫政治上的糾紛,孫臏主動辭去軍師之職,過起隱居生活。他把晚年的全部精力都用於軍事理論的著述,寫出流傳千古的《孫臏兵法》。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孫臏兵法》共89篇,圖4卷。可惜早已失傳。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中發現了許多兵書殘簡,其中就有失傳已久的《孫臏兵法》,雖然只存1萬多字,不是全書,但大體上可以瞭解他的軍事思想,有很高的軍事理論價值。

孫臏認為對戰爭要採取慎重態度,並強調「事備而後動」,戰前一定要作好充分準備。他又認為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有委」、「有義」。「有委」就是要有充分的物質儲備。「有義」就是進行的戰爭要適應民眾的思想情緒,以便得到他們的支持。他已經把戰爭同經濟、民心聯繫起來了。他還提出了許多「以寡擊眾」的戰法,主張以進攻為主,根據不同的地形,創造有利的進攻形勢。他也非常重視對城邑的進攻和對陣法的運用。

《中國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