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智破盜墓案

丞相祖墳被挖

狄仁傑剛出任胡州刺史,這裡就陸續出了幾起盜墓案。先是隋朝大將宇文德的陵墓被盜,接著又是當朝宰輔鄭良弼的祖墳被挖。狄仁傑下令各地縣令加派人手,一邊查案件線索,一邊清點失物。

宰輔鄭良弼對自家祖墳被挖一事很是惱火,前來質問狄仁傑何時破案,狄仁傑說:“啟稟丞相,三個月不破案,下官提帽來見。”鄭良弼聽到狄仁傑這麼說,也不敢再逼。

隨後,案發地的兩個縣令來到衙門回稟案情。濱河縣縣令經過一番調查,發現宇文德墓中最為重要的是一幅綾羅畫卷。“此畫卷作者已不可考,但卷中內容演繹千年王朝更迭。”濱河縣縣令向狄仁傑稟報,並呈上一件宇文家家藏摹本,真本內容更多。

鄭良弼家住昌河縣,昌河縣縣令不敢怠慢,將查來的情況稟報:“據鄭丞相家人所言,其祖上乃一介寒儒,並無半點金銀之物,倒是有些經卷,當年隨祖父落葬了。”

兩個縣令走後,狄仁傑打開濱河縣縣令留下的那幅摹本。只見一幅運河水系圖中,一條巨龍隱約可見,而龍頭側向之處,分明就是帝都長安。這意味著什麼呢?狄仁傑想了許久,也沒什麼頭緒。等他的心情漸漸平靜下來,便拿定了主意:這幅圖若是交到皇帝手中,也許可以減輕所受的責罰。

狄仁傑拿過濱河縣縣令報上來的宇文家祖墳失物清單,只見上面寫的有:玉如意二十件;瑪瑙若干;畫卷一幅……其中一件玉雕美人逾五尺,此物之大,輕易無法取走。於是,狄仁傑命緝捕班頭鄧鄂暗中帶人追查此物,自己則帶人微服私訪,他要看一看濱河縣宇文家祖墳和昌河縣鄭良弼家祖墳。

大轎抬走失物

宇文家祖墳位於濱河縣涼山的山腰,一路走來,狄仁傑注意到沿途有深深的車轍印跡。縣令稱:“經查,數輛大車順山而下,負重而行,直達官道,然後向東而行。”不知不覺間,狄仁傑一行來到宇文家祖墳前。墳墓被挖開一個直徑約三尺的大洞。洞口泥土平整。洞內還挖有台階,一級一級直入洞底。要想把盜墓的活兒做得如此乾淨利落,不是摸金老手實難做到。

墓裡空空如也,就連宇文家上輩遺骸也被挖出,在後山被焚燒了。縣令意味深長地說:“宇文家並沒有多說什麼。”狄仁傑聽得出縣令的潛台詞。若今朝還是隋朝,宇文家又怎麼會息事寧人?

昌河縣鄭良弼家的祖墳完全不似宇文家的模樣,盜墓賊掀翻了墓碑,順著墓碑往下開了個大洞。有數十個黑衣人守在洞口。狄仁傑有心想下去看看,卻被為首的黑衣人攔住了:“丞相有令,任何人不得入內。”狄仁傑訕訕而退。他四下看了看,忽然發現不遠處的草叢中躺著一塊墓碑,墓碑正面向上,乾乾淨淨,一點塵土也沒有。

三天後,狄仁傑回到胡州刺史府。鄧鄂前來稟報,說他這幾日連續暗中追查,發現宇文家祖墳被盜後的當天傍晚,曾有人在官道見到一乘十六抬大轎從濱河直往昌河而去,轎後還跟著五輛大車。十六抬大轎,那是朝中二品大員才有的待遇。狄仁傑覺得要想運走那五尺的玉雕美人,唯一的辦法就是用一大車掩蓋好,如今想來,那大轎也不是沒有可能。“那轎子一路去了哪裡?”狄仁傑問道。“丞相老家。”鄧鄂答道。狄仁傑倒吸了一口涼氣。“你親自帶人暗中盯住。”狄仁傑向鄧鄂下令。在前幾日,狄仁傑已將運河龍圖送往帝都,皇帝密詔,讓狄仁傑徹查真本下落。

圖謀造反被抓

轉眼兩個月過去,鄧鄂將摸到的情況飛鴿傳書,報知狄仁傑:一群黑衣人簇擁著大轎和五輛大車,乘夜離開丞相老宅,逕直前往鄭家祖墳而來。隨後,狄仁傑來到濱河縣,著濱河縣縣令率縣內三千精兵前往昌河縣,緝拿盜墓賊。來到鄭丞相家的祖墳,數十名黑衣人守衛,然而在軍隊面前也無能為力。狄仁傑一揮手,一千人等順著盜洞進了鄭家祖墳。墓穴裡,有珍寶玉器,有玉雕美人,還有一幅畫卷。狄仁傑將畫卷拾起,藏在袖內。

那數十名黑衣人被抓捕後,一經審訊,果然是盜墓賊。為首者親口承認,是鄭丞相無意中獲知宇文家祖墳裡的陪葬品價值連城,這才找到他們,挖墓盜寶。隨後,鄭丞相又令家丁掘開自家祖墳,目的是將宇文家祖墳裡的東西藏到自家祖墳中。“當官的,除了皇帝,誰敢動丞相家的祖墳呢?”黑衣人供認不諱。

鄭良弼的罪名是圖謀造反,被判斬立決。行刑前,鄭良弼要求見狄仁傑一面。“你是怎麼懷疑到我頭上的?”鄭良弼問道。

“宇文家祖墳盜洞齊整,一看就是高手所為,而你家祖墳倉促挖開,盜墓賊卻將墓碑規規矩矩地正面向上放好,此疑一;宇文家祖墳被盜,當天濱河縣官道出現十六抬大轎,後跟五輛大車,直奔你老家府上,地方官吏雖有疑心,卻不敢查,此疑二;當然,這一切都不是本官最初發現的疑點,疑點是那幅運河圖。此圖固然事關社稷,可在這太平年間,普通人盜走之後,根本毫無用處,唯獨你,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才可以有問鼎天下的想法。可是你費盡心機弄來的畫卷,裡面究竟是什麼內容,你清楚嗎?”隨後,狄仁傑輕聲在鄭良弼耳邊說了兩句話,鄭良弼搖著頭閉上雙目。原來,真跡比摹本多了兩句詩:“擬把隋都比咸陽,盛唐再勝漢百年。”意思是說大唐比漢朝還要長壽百餘年呢!

《短篇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