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大學士蘇東坡晚年不得志,棄官來到蜀山,閒居在蜀山腳下的鳳凰村上。蘇東坡吃喫茶,吟吟詩,倒也覺得比做官愜意。但有一樣東西美中不足,什麼呢?就是紫砂茶壺太小。蘇東坡喫茶喜歡"牛飲!"一壺茶三口兩口就吃光了。
怎麼辦呢?蘇東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壺?對,自己做自己用!他叫書僮買來上好的天青泥和幾樣工具,開始動手了。誰知看事容易做事難,蘇東坡一連做了好幾個月,一隻茶壺也沒有做出來。
一天夜裡,小書僮提著燈籠送來夜點心。蘇東坡手捧點心,眼睛卻朝燈籠直轉,心想:哎!我何不照燈籠的樣子做一把茶壺?吃過點心,說幹就幹,一幹就干到雞叫天亮。等到粗殼子做好,毛病出來了:這泥坯是爛的,茶壺肩部老往下塌。蘇東坡想了個土辦法,劈了幾根竹片片,撐在燈籠壺肚裡頭,等泥坯變硬一些,再把竹片拿掉。
燈籠壺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個壺攀。蘇東坡思量:我這把茶壺是要用來煮茶的,如果把壺攀裝在側面肚皮上,火一燒,壺攀就燒得烏漆墨黑,又燙手。怎麼辦?他想了又想,抬頭見屋頂的大梁從這一頭搭到那一頭,兩頭都有木柱撐牢,靈機一動說:"有了!"趕緊動手照屋樑的樣子做茶壺。經過幾個月的細作精修,茶壺做成了,蘇東坡非常滿意,就起了個名字叫"提梁壺"。
後來就有一些藝人仿造,並把這種式樣的茶壺叫做"東坡提梁壺",或簡稱"提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