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才當官
作者:陳移生
一、索命冤魂
清朝乾隆年間,杭州有個秀才叫徐正陽,為人生性善良。這年秋天,徐正陽前往京城趕考,由於趕了幾天路程,等到了京城時,天已經黑了下來。徐正陽沒地方落腳,只得找了一間離貢院較近的客棧住了下來。
傍晚,徐正陽吃過晚飯,感覺有些口渴,就出來找掌櫃討茶喝。這時,碰到一個身材肥胖的書生來住店。掌櫃告訴書生,因進京趕考的人較多,客房已經滿員,現在只剩下一間柴房,問書生要不要將就一晚?書生聽了這話,臉色一頓。過了會兒,他低聲詢問掌櫃能不能幫他換個房間?掌櫃搖了搖頭,說:「別的客人已經入住了,我怎麼能隨便給你換呢!倘若你不想住柴房,可以去別的客棧。」
然而,書生卻為難地說:「別的客棧離貢院較遠,我擔心誤了明天的考試。」
徐正陽聽到這話,就走過去對書生說道:「出門在外,總有不方便的。有間柴房住算不錯了,但你為什麼不肯住呢?」
書生面色遲疑了一下,並沒有說出原因,只是從衣袖裡掏出一錠銀子,用商量的口吻對徐正陽說:「這位仁兄,可不可以將你的房間換給我?只要你願意,這錠銀子就是你的了。」
徐正陽並不是一個見財起心的人,見書生確實不想住柴房,猜想他可能是嫌棄柴房簡陋,就對書生說:「好了,收回你的銀子,我跟你換好了。」
書生聽了,頓時大喜過望,連忙拱手道謝。
一會兒,徐正陽將自己的行李搬到了柴房裡。一進去,就感覺地面非常潮濕,而且到處堆滿了柴禾。徐正陽雖然有些後悔,但覺得與人方便,也算做了一件好事。晚上,徐正陽鋪開柴禾,躺到了上面。
過了不久,徐正陽正準備入睡,忽然外面刮起一陣陰風,將窗戶給掀開了。藉著月光,徐正陽看到一個少婦像樹葉一樣從窗外飄了進來。徐正陽瞪大眼睛一瞧,只見那個少婦穿著花襖長裙,紮著高高的髮髻,臉色白得跟紙一樣。
那個少婦雙腳著地後,張牙舞爪地朝徐正陽撲了過來。徐正陽頓時嚇得冷汗直冒,全身發抖,暗想:我生平尚未做過作惡之事,這個鬼魂為什麼要找我索命?想到這裡,他一邊往後退去,一邊哆嗦著說:「我與姐姐素不相識,姐姐為什麼來找我?死也讓我死個明白吧!」
那個少婦聽到這話,抬頭朝徐正陽仔細地打量了一眼,然後停下腳步,納悶地說:「這不是書生住的地方嗎?你為什麼會住在這裡?」
徐正陽聽到她說話的語氣跟常人沒什麼分別,就不那麼害怕了。於是,他把自己和書生換房的事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
少婦聽罷,豎起雙眉沖徐正陽厲聲說道:「實不相瞞,我與書生有血海深仇,這次是來取他的狗命的。請你快點去叫他來,以免我誤傷了你。」
徐正陽聽了,心中有些為難,說:「可人家畢竟是個活生生的人,如果我去把他叫來,等於在協助你傷人性命,那不是作惡嗎?」
少婦想了想,說:「那你告訴我客房號,我去找他。」
徐正陽剛準備說出書生的客房號,但又覺得不妥。他暗中觀察少婦,發現臉上沒有了剛才那股戾氣,就問她跟書生有什麼仇恨?少婦說:「這不關你的事,請不要多管閒事。」
徐正陽為人正直,平時最喜歡替別人排解糾紛,就要求少婦說說看。少婦只得長歎一口氣,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講了出來。
二、事情起因
原來這個少婦叫秋花,是湖北襄陽人氏。她嫁給一個農戶為妻,不到第二年,就生了一個孩子。而書生是秋花當地的一個富戶的兒子,家裡有良田萬頃。農戶租了書生二十畝田地,每日早出晚歸辛勤勞動,每年除了繳納書生租金外,剩餘的收成勉強可以養家餬口。可是去年春天,農戶突然染上重病,不到一個月便撇下妻兒撒手西去。這樣一來,家裡的重擔都落在了秋花的身上。一天,秋花去書生家交租。書生見秋花生得年輕貌美,不由色心大動,便在私下挑逗她。可是秋花卻貞潔守志,寧死不從。書生沒辦法,就誘惑秋花,只要她願意做他的填房,即免去她所有的田租,還會幫她撫養孩子。秋花覺得這樣做有些對不起丈夫,說什麼也不肯答應。最後,書生就咬著牙,惡狠狠地威脅秋花,要是再不順從,便收回所有的田地,一分田都不租給她。秋花被逼無奈,只好勉強答應了下來。
不久,書生將秋花迎娶了回去,剛開始對秋花和孩子還算善待。可時間長了,書生喜新厭舊,在外面看上了別的姑娘,就把秋花趕了出去。秋花受到了欺騙,惱怒之下,把孩子交給雙節村娘家人看管,接著去找書生理論。誰知,卻被書生一把推到門外,不小心撞在石柱上斷了氣。
書生見出了人命,便找個下人替自己頂了罪。秋花死後冤魂不散,一路跟著書生來到了京城。本來準備在中途下手,不料書生陽氣極重,根本無法近身。她算到書生可能會到這家客棧的柴房借宿,因柴房為陽光照不到的陰暗之地,便於下手,就現身出來了。哪知,書生好像早有準備,竟提前跟徐正陽換了房間。
徐正陽聽完述說,這才知道事情的經過。他低頭歎息了會兒,讓秋花稍等片刻,當即轉身去找書生了。
此時,書生已經睡著。在睡夢中聽到外面的敲門聲,書生驚醒過來,得知敲門之人是徐正陽,就打開房間,詢問徐正陽來找他幹什麼?徐正陽將秋花找他報仇的事說了出來。書生聽後,嚇得冷汗直冒,驚駭地說:「她終於來了,看來那個相士算得沒錯。」
徐正陽問他這話是什麼意思?書生告訴他,秋花死後,他一直心神不寧。在進京之前,他找一位相士算過,相士說他將會遭惡鬼報復,還叫他不要去柴房之地。他知道秋花可能會去柴房下手,便跟徐正陽換了房間。說到這裡,書生跪在地下,乞求徐正陽救他一命。徐正陽擺了擺手說:「害了人家一條性命,我怎麼幫得了你呢?」
徐正陽又說:「只要你肯按照我的方法去做,可能會救你一命。如果你吝惜錢財,我也沒辦法了。」
書生家裡有的是錢財,為了保命,馬上點頭答應下來。徐正陽見他應允,微笑著說:「我的方法很簡單,那秋花不是有個孩子嗎?既然你害死了她,就送她孩子一萬兩銀子和二十畝田地,讓他衣食無憂,或許能解開秋花對你的怨恨。」
書生一聽大喜,連忙指天發誓,表示願意把銀子和良田送給秋花的孩子。徐正陽見他答應了,隨即轉身回到柴房,將書生的話轉告了秋花。秋花聽說一場恩怨要用銀子和良田來化解,起初不太願意。徐正陽卻勸她說:「當初,你之所以向書生妥協,落得這樣的下場,還不是為了孩子。如今他若能給你孩子銀兩和良田,你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如果你不聽我的勸告,弄死書生,最後你的心願達到了,可那個苦命的孩子怎麼辦?你能保證你娘家人有能力把他養大成人?」
三、最後結果
秋花聽了這話,覺得有些道理,不由低頭沉思了起來。過了會兒,她對徐正陽說:「但書生品德低下,做事喜歡出爾反爾。雖然他現在答應了你,但回去又不履行諾言,該怎麼辦?」
徐正陽說:「這樣吧,我讓他立下字據,我來做見證,這應該沒問題了吧?」
秋花十分高興,連忙跟著徐正陽去找書生,並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剛開始,書生看到秋花進來,十分害怕。但聽說她不是來找自己索命的,立即拿來紙筆,寫下字據,表示等考完試回去兌現承諾,把銀子和地契轉交給秋花的娘家人。
秋花看了字據後,交給徐正陽說:「多謝公子用這種方法替我消除了心中的怨恨,一來保住了書生的性命,二來讓我的孩子衣食無憂,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徐正陽接過字據,小心翼翼地折疊好,藏在了衣袖裡。完事後,他詢問秋花,這場會試自己能否考取到功名。秋花盯著徐正陽觀看了半天,又轉過頭打量了一下旁邊的書生,回頭對徐正陽說:「書生能中榜眼,至於您這次恐怕榜上無名,得等下一場考試勉強能中個前十名。」
徐正陽聽後唉聲歎氣,書生卻手舞足蹈狂喜不已,心裡暗想:只要我拿到功名當了官,就派人把那張字據搶回來,還怕他什麼鬼呀神的。
當晚,秋花拜謝徐正陽,轉身走了。臨走前拍了拍徐正陽的肩膀,勸他不要灰心。
第二天,徐正陽前往貢院考試,想到秋花的話,就草草地將試題寫完。三場考畢,徐正陽回到客棧收拾行李,轉身回到了杭州老家。轉眼,半個月過去了。這天中午,徐正陽正坐在家裡看書,突然兩名公差走進來說:「徐正陽,你已高中榜眼,請速跟我們回京去吏部受職。」
徐正陽聽到這個消息,大吃了一驚,以為自己聽錯了,就讓公差再說一遍。公差拿出公文,指著上面的名字說:「杭州人氏徐正陽,絕對沒有錯。」
徐正陽確認自己真的高中了,不由得暗問自己:「難道秋花弄錯了嗎?」
當天,徐正陽租了一匹快馬,跟著公差去了京城。到了吏部報到後,被調往湖北襄陽為官。接到調令,徐正陽感到很湊巧,湖北襄陽縣不正是秋花的家鄉嗎?怎麼會把自己調到那裡去?徐正陽不敢遲疑,當即帶著官印往江南奔去。趕了幾天路程,終於到了襄陽縣。這天晚上,徐正陽在縣衙剛洗漱好,正要休息,這時,秋花突然從門口飄然而至,向他賀喜道:「恭喜徐大人當上縣令,這是百姓之福。」
徐正陽想到秋花之前的話,帶著質疑地問:「之前你不是說我要到下一次才能考到功名的嗎?為什麼這次卻中了?」
秋花笑著說:「本來是下一次的,可是我看出書生心術不正,擔心他會利用官職搶了那張字據。再加上公子有恩於小熬人,就順水推舟,暗中更改了你們考題上的名字。結果,中的人是你,書生落榜了。」
徐正陽恍然大悟,頓時對秋花十分感激,說:「你放心,那字據的事我一定替你辦妥,你安心地去投胎吧!」
秋花點了點頭,說:「由於書生害我死於非命,閻王為了懲罰他,準備讓我投胎到他家。明年的今天,將是我出生之時。」說著,朝徐正陽拜了三拜,就轉身走了。
徐正陽感念秋花的情義,第二天一早,就叫來書生,讓他按照字據的條目,將銀子和田契交出來。書生見自己落了榜,徐正陽又當了縣官,只好乖乖地聽從吩咐。徐正陽讓衙役拿著銀子和田契,往秋花娘家雙節村趕去。他還沒進門,只見一個老婆婆帶著一個七歲的小孩迎了出來,老婆婆邊走邊高呼徐大人。徐正陽覺得奇怪,忙問老婆婆怎麼知道自己姓徐。婆婆對徐正陽說,昨天晚上,女兒托夢給她,說徐大人會上門來,讓他們早早地守在門口迎接呢!
徐正陽十分感慨,便攙著老婆婆進屋,將秋花的事情說了出來。跟著,又拿出了銀子和地契。老婆婆接過這兩樣東西,感激得痛哭流涕。
轉眼,第二年過去,書生的妻子果然生了個女孩。書生抱起來一看,那個女孩長得特像秋花,書生頓時又急又怕,一把扔下孩子,像發瘋了一樣跑了出去。後來,書生瘋了,整天在市井跑來跑去,就是不肯回家。
徐正陽聽說這事,常告誡手下的人:「做人一定要行善,不然,會遭到報應和惡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