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先恐後進棺材

灤濱城外有一棵幾百年樹齡的絳紫樹,主幹筆直,一人難以合抱。絳紫樹材質硬實,並且有藥性,蟲蟻不蠹,是極佳的棺材用料。這棵樹正好夠打一口棺材,然而它卻同時被兩個人看上了,他們就是灤濱城裡開客店的郭德進和開酒坊的孫義恩。他們都已年邁體衰,都想用這棵絳紫樹給自己打一口棺材。

既然是這兩個人想爭,那灤濱城就再不會有第三個人敢開口說想要這棵樹了。這郭德進和孫義恩都是灤濱城裡數一數二的富戶。

這天,郭德進帶領幾個兒子和夥計去砍樹,孫義恩聞訊後,也帶領人馬匆匆趕了過去。兩撥人幾乎同時趕到絳紫樹下,都拿著傢伙,氣勢洶洶。這時,郭德進走到孫義恩跟前,說道:「孫義恩,這棵樹我早就看上了,你來湊啥熱鬧?」

孫義恩聽了,不屑地冷笑一聲,說:「你看上就是你的了嗎?那你咋不看上紫禁城呢?」

兩人爭執不下,大概兩人也不想鬧出血光之災,孫義恩先讓了一步:「郭德進,要不這樣,咱倆也甭說誰先看上這棵樹了,咱讓王福秉用這棵樹打口棺材,費用咱倆平攤,誰先死棺材歸誰!」

郭德進當即答應。

說到王福秉,就牽扯到了郭孫二人當年的恩恩怨怨。

三十四年前,王福秉剛剛三歲,他的父親王有財病死了。郭孫二人當時還都不富裕,但都與王有財有交情,常常拿出錢糧接濟王福秉和他的母親。那時兩人的關係還不錯,可後來他們為了發展各自的生意,在爭城東的一間鋪面時大打出手,從此落下積怨。

王福秉現在已經是灤濱城棺材鋪的老闆了,他一直不忘當年郭孫二人對他們母子的救濟之恩,逢年過節就去給郭孫二人磕頭送禮。雖然郭孫二人互相之間如仇人一般,可王福秉卻把兩人都視若生父。所以當王福秉知道了他們二人的想法,他只得應允。

王福秉砍了樹後把木材運回了棺材鋪。用這絳紫木打一口上好講究的棺材耗時耗工,緊趕著做也得一年半載的,人們都以為王福秉會放下手頭的其他活兒,專心為兩位恩人製作這口絳紫木棺材,可沒想到幾天後,王福秉竟然又從外地運來了一批柏木,一邊做絳紫木棺材,一邊做柏木棺材。

郭德進和孫義恩都有點兒不高興,差人去問。一問才知道,這柏木棺材原來是京城的一位官老爺吩咐王福秉打的,王福秉不敢怠慢。

慢工出細活兒,花了一年時間,兩口棺材終於製作完成。郭德進、孫義恩都經常往王福秉的棺材鋪那兒溜躂,去看那口絳紫木棺材,愛惜地撫摸,有時甚至還會躺到裡面去感受一下,兩人都祈求上天能讓自己得到那口棺材。

歲月不饒人,郭孫二人的身體狀況都越來越差。盡避囑咐家人不要聲張,可孫義恩病重的消息還是不脛而走。

郭德進本來沒什麼要緊的大病,可一聽說孫義恩病得很重,郭德進竟然急火攻心,一下子病倒在床,眼看就要不行了。

幾個兒子都在床前,郭德進囑咐道:「我死之後,你們千萬不要聲張,一定要先去王福秉的棺材鋪把棺材抬回來,然後再哭,記住,見了棺材再落淚!如果不能躺在那絳紫木的棺板上,我死得不甘心啊!」兒子們含淚點頭,說記下了。

郭德進是在半夜裡嚥氣的,幾個兒子聽從父親的遺囑,在半夜裡就悄聲地趕去了王福秉的棺材鋪。剛到棺材鋪的門口,他們傻眼了,孫義恩的幾個兒子也趕來了,難道孫義恩也嚥氣了?

他們上前一問,果然是。

不過兩伙人都說自己的父親是先死的,兩方都不讓步,說著就動起手來。

這時只聽王福秉一聲大喝:「都住手!兩位老人都用絳紫木棺材!」

王福秉的這句話讓在場所有人都怔住了。王福秉看了看郭孫二人的這幾個兒子,領著他們來到存放棺木的庫房。

人們進門一看,竟發現庫房裡存放著兩口一模一樣的大紅漆棺材!

人們圍著這兩口棺材繞了好幾圈,也沒發現它們有什麼不同,可那棵絳紫樹只夠打一口棺材啊,這是怎麼回事?

「到底哪口棺材是絳紫木的?」人們紛紛問王福秉。

王福秉歎了一口氣,緩緩說道:「都是。雖然那些木料只夠打一口棺材,但我把兩位老人的遺願都滿足了!冰叔不是要躺在絳紫木棺板上嗎?」王福秉指指左手邊的棺材,繼續說,「他老人家的這口棺材的底板就是用絳紫木打的。」

王福秉頓了頓,指指右手邊的棺材,又說:「孫叔說要絳紫木棺蓋蓋在他身上,他老人家的這口棺材的棺蓋就是用絳紫木打的。」

「那其他部分呢?」人們驚訝地問。

「其他部分,是用柏木打的。」王福秉說。

看著人們驚愕的表情,王福秉神情凝重地說:「當年郭叔和孫叔都像父親一樣待我,這種恩情,我永遠也報答不完!你們為老人準備棺木是盡孝,我又何嘗不想也盡一份孝心呢!我運來的柏木,並不是什麼京城官員的,而是給兩位老人用的。兩口棺木打成後,我就藏起了一口。我之所以這樣做,其一,兩位老人的棺木都有我獻出的一部分木材,這算是我的一份孝心;其二,這樣做既讓兩位老人的遺願都得到滿足了,也讓你們不必再爭了。兩位老人都如我的父親一般,我不想看到他們任何一方受傷害,可他們卻爭了半輩子,你們不會懂我心裡多難受!我是真的不想看到我的兄弟們再爭得頭破血流了!」

郭德進、孫義恩的兒子們聽了王福秉的這番話,都眼圈紅紅的。他們拍拍王福秉的肩膀,將各自父親的棺材抬回了家。

從這以後,郭德進、孫義恩的後代們相處得都很和睦,再沒起過爭執。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