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爺廟的傳說
作者: 徐風
河南葉縣有「張三爺」廟一座。廟是普通之廟,只是這廟雖姓「張」,卻是王姓家廟,所以這做普通的廟宇便有了其特別之處,引人遐想。且聽這支拙筆,刪繁就簡,粗粗道來。
元末明初,中原大地烽火連天,生靈塗炭,使得原本富庶之地,滿目瘡痍與荒涼。此時的晉南地區卻相對祥和繁榮,於是大明朝開國之後,洪武帝便下旨自山西往中原大地移民,以此來重現中原往昔的「盎然生機」。山西南部的洪洞小縣,富甲三晉,且人口極為密集,更成為了移民的重中之重。
隸屬於縣城的一小村鎮上有一大戶人家,男主人叫王萬貫,妻劉氏。夫婦倆繼承祖業,也繼承了祖先的治家之道,可謂小鎮首富,然此夫婦倆更是首屈一指的吝嗇之人,臭滿全鎮。大凡為富之人有幾個不吝嗇的?其中的醜聞與笑話不勝枚舉,您想也能也想得到,所以這裡就無需再畫蛇添足。只說這劉氏乃是一「河東獅吼」,把個王萬貫調教的服服帖帖的,縱有萬貫家財,縱有賊心也沒那個賊膽對其他女子多看半眼,更不消說納上幾房妾室了。但劉氏雖強悍,誰知肚子就是遲遲不見動靜,也是心虛的很,為此沒日沒夜地燒香拜佛,磕頭如搗蒜。眼瞅著就人老珠黃,香火錢燒了一大堆,可肚子還是「濤聲依舊」。
看著王萬貫整天的眉頭緊蹙,長吁短歎,劉氏似乎也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便開始悄悄為丈夫物色人選。經過千般篩選,萬般挑剔,劉氏終於搜尋到了心目中的姑娘。正當劉氏欣喜也倍感酸溜溜的時候,奇跡出現了,已近半百的她,肚子卻趕在這個節骨眼上給她帶來了希望,總算給她爭了口氣。當真是奇跡。劉氏是在菩薩面前哭得淚人似的,且不停地求菩薩保佑她生個男娃,因為她這輩子大概也就這回了。而王萬貫得知後,一蹦仨高,差點就把房梁頂斷,激動地連放了三天炮仗,
或許真的感動了上蒼,因為王萬貫夫婦倆雖吝嗇,但求佛的心是真的,為此燒掉的白花花的銀子也是無數。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半百之年的劉氏果真為王家續上了香火。王萬貫喜極而泣,同劉氏商量要大擺三天宴席,讓所有鄉鄰都來熱鬧熱鬧。誰想劉氏眼一翻,道:「親戚朋友,達官貴人自然要請,那些個賤民整日裡巴不得咱們絕後呢。再說,這麼多年我天天誠心誠意地拜菩薩,這是感動了菩薩,關那些賤民何事?」畢竟是老來得子,天大的喜事啊。王萬貫再想張嘴,劉氏眼一瞪,翻身睡了。他不想讓月子裡的夫人生氣,也就依了她。
自從得了這心肝寶貝,王萬貫夫婦更是洋洋得意,有事沒事便抱著孩子滿鎮上晃悠,似乎是在對著鎮人講:怎麼樣?我們老王家有後了,你們偷著哭去吧。誰料好景不長,正打算風風光光的為寶兒擺滿月宴時,一聲驚雷晴空炸響。皇帝忽來聖旨,命小鎮所有居民,不論男女老幼,一概遷走。目的地:河南葉縣;期限:五日。天哪,怎會有這樣的事情啊?!一時間小鎮人心惶惶,不知所措。君命難為,誰也別想打什麼歪主意,一個也跑不了。公差說:「你們這地方雖然富裕,可都快人挨人了,早晚得出大事,吃大虧。」公差又說:「搬就連窩端,去了還是老街坊老鄰居,不生分,也相互好有個照應,皇上多英明啊!」
這「新官上任還三把火」呢,何況是新皇初登。
俗語講「搬家三年窮」,但對那些窮苦老百姓而言,在哪兒也逃不開一個窮字,哪兒都能活。然而那些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卻無論如何也不想離開老家半步,寧願一死也不願臨了埋骨他鄉。就說王萬貫家的車把式張三的老娘,僅管年紀不甚老,卻有一身的病,聽了這個消息後的第二天便小繩一根上了梁頭。她不想死在路上,更不想拖累三十出頭還孤身一人的兒子。張三不光敦厚實誠,孝順也是出了名的,見娘尋了短,他也不願一個人前往人地兩生的他鄉,就想跟了娘去。別說這還多虧了王萬貫夫婦,好歹把張三勸回了頭。從山西到河南,千里迢迢,路途險峻,沒個人照應怎麼行?其他人都可以辭退,唯獨這張三不能。不管是出於何種目的,夫婦倆也總算是做了件善事吧,但張三也提了個條件,要他們借些許銀子把老娘「厚葬」。
五日限滿,除卻那些想不開的,大約千餘人在官差的「護送」下,先去了縣城的廣濟寺辦理相關手續。次日一大早,露宿在寺院內的人群便被催趕起來,啟程前往從未聽說過的一個叫做「葉縣」的地方。當真要遠離故土了,大概這輩子再也回不來了,人群無不唉聲歎氣,淚水連連,一步三回首。廣濟寺內有株粗壯的老槐,已是深秋時節,樹葉幾乎落盡,樹上幾個碩大的老鴰窩便格外醒目,更是深深印記在了每個人眼中。似乎是人群吵到了巢內小憩的它們,撲稜稜飛離了巢穴,在秋風瑟瑟的上空盤旋鳴叫,聲音竟有幾分淒涼。
人群在一小撮官差的「護送」下,緩慢卻也有序地往葉縣行進。一路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很多年老體衰之人陸續途中喪命,埋骨荒嶺。而王萬貫夫妻雖然還算年輕,可這養尊處優之體,哪經得起如此千山萬水的折騰?才行至河南境內便雙雙病倒了。夫妻倆為了節省開支,辭退了所有丫鬟家丁,只留了車把式張三。也幸好還留了個張三,才不至於落得與他人一般的下場。張三跑前跑後,細心照料把這對吝嗇鬼夫妻「感動」的眼淚汪汪的,直道沒看錯人。
越是往深了走,眼前的情景越是駭人,不說屍骨遍野,那也真叫一個荒涼啊!在這種地方安家落戶,想想都怕。人群戰戰兢兢的如蝸牛般往前蠕動,而王萬貫夫妻倆的病情好轉的也如著人群的速度一樣。這天正午,人群行至一片茂密的山林,剛想稍事休息,可屁股還沒沾地,就被官差以此處不安全為由吼了起來。無奈,人群嘮嘮叨叨著繼續前行。就當人群行至林子中央,一大股悍匪如從天降。大明朝剛穩住腳跟,這節骨眼自然強人橫行。赤手空拳的人群,少得可憐的官差,怎敵得住這一大幫悍匪的衝殺?霎時間林子裡驚叫聲,哭喊聲響成一片。悍匪劫財又劫色,誰敢稍稍抵抗,一刀斃命。
情形萬分危急,大病未癒的王萬貫夫妻趁亂慌忙將孩子交給張三,而後又丟給他一個沉甸甸的包裹,急道:「張三,我們夫妻倆看來躲不過這一劫了,孩子就拜託你了!張三,我們老來得子,實屬不易,這可是我們王家唯一的血脈了,求你一定把他撫養成人!事不宜遲,你別管我倆了,趕緊地帶孩子逃吧!」「逃,上哪兒逃?」王萬貫夫妻倆話未落地,已被兩個悍匪一刀一個,雙雙歸陰。此情此景不容張三多想,抱著孩子拔腳便奪路而逃。倆悍匪瞅張三如有神助,飛一樣地就闖出了林子,便放棄了追趕,罵罵咧咧地轉身又殺了回去。
奔出林子也就一箭之地,迎面碰上了一大隊官兵,張三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叫:「救命啊!前面樹林有強盜正在亂殺無辜百姓,快去救人吶!」也是命不該絕,這隊官兵正是朝廷派來清剿這幫橫行一帶的悍匪的,遠遠的便聽到了此處似有哭叫聲,廝殺聲,於是循跡而來。聽了張三此言,為首的二話不說,大手一揮,率領著人馬箭一樣衝進了林子。
經過這一劫,再加上途中病亡的,人群去了近半。張三抱著一勁「哇哇」哭叫的小寶,蹲坐在驚魂未定的人群中不知所措。幾次狠心想把小寶送人,自己追隨老娘去算了,可王萬貫夫妻倆臨危托孤的情形也總是不停忽閃在眼前。雖然安王萬貫夫妻倆臭名昭著,那也只是吝嗇,並不是什麼大惡之人,起碼對他還說得過去,何況人家還借了自己銀子,厚葬了娘。再瞅瞅可愛可憐的小寶,便不再由著自己胡思亂想。
幾天之後,人群終於抵達葉縣,也終於長舒了一口氣,而且竟有了一種到家的感覺。或許經過這一番艱難艱險的長途奔波,他們太想找個地方安頓下來了。
從此,張三便成了小寶的爹,但小寶卻依舊姓王。盡避很多人都說張三傻,可他每次只是付之一笑。而更讓人不理解的是張三為了小寶,為了這對出了名的吝嗇鬼夫妻的兒子,竟打算終身不娶。理解也好,說他傻也罷,張三自有他的想法與活法。有時他也覺得自己可能確實傻,就說王萬貫夫妻丟給他的那個沉甸甸的包裹,直到安頓好以後,他才發現了裡面的秘密。但他沒對任何人講,一直把這個秘密放在一處秘密的地方,任他寒來暑往,一貧如洗。
張三不想讓小寶做他爹那樣的人,憨直的他自然也調教不出那樣的孩子。小寶自小就很乖巧懂事,等他稍大以後,張三便如實告訴了他一切,唯有那個秘密卻隻字未提。斗轉星移,轉眼小寶已到成家之年了。張三雖憨直,小寶畢竟不是他的骨血,盡避不是讀書的料,倒也繼承了先人經商的頭腦,只是苦於沒有本錢。即便如此,很多有女待嫁的人家,還是都開始注意到了他的這個優點。然而小寶早有了意中之人,那姑娘與他也是情投意合。這一點張三自然更清楚,尤其那姑娘,雖是忠厚之家,卻機靈過人,待人接物很是妥帖,與小寶可算天造地設了。沒費多少周折,小寶便與姑娘喜結良緣。瞅小兩口恩恩愛愛,相敬如賓,張三喜在眉梢。
月餘後,張三和盤托出了那個塵封多年的秘密,那個沉甸甸的包裹,份量果然不同尋常。
不負張三所望,小寶如魚得水,生意一開張便火的不得了,且越做越大,不日便聲震葉縣。小寶生意發達,財源滾滾,而他爹娘身上的吝嗇之氣卻絲毫不見。濟危扶貧,仗義疏財,才是他小寶所樂此不疲的。一提起小寶,葉縣人沒有不豎大拇指的。
小寶生意順風順水,膝下更是子女成群,人丁興旺。自此開枝散葉,成為葉縣一大姓。後世之人為了瞻仰紀念張三,便修建了「張三爺廟」一座,並奉為家廟,享受王姓後人世世代代的膜拜。
這便是「張三爺」廟為何是王姓家廟的緣故,樸素而感人,卻也成就了一種奇特,一段佳話,一個傳奇,世代流傳,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