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龍鑿井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趙子龍是位了不起的歷史人物,然而,民間流傳的趙子龍鑿井的故事,可能就有很多人不知道了。在山東諸城縣城南25華里處,有一座山叫常山,常山背面的石崖上有一個泉眼,至今還嘩嘩地淌著泉水。相傳那石崖上的泉眼就是趙子龍用長槍鑿出來的。

傳說趙子龍小時候就十分愛好習武,刀槍劍戟無所不好,尤其是長槍,更是喜好得吃飯抱著,睡覺摟著,那份好學勁兒就甭提啦!但是,因為沒有師傅指教,趙子龍到了10歲,槍法還不見什麼長進。

子龍的父親也是武將出身,一心指望兒子能練就一身好武藝,報效國家,建功立業。所以他千方百計地為兒子求師找門路。

這天,父親把子龍叫到跟前,捋著鬍子笑吟吟地說:「孩子,你真是福大,名師總算讓我找到啦!就在離咱家不遠的東邊有座山,叫常山,山上住著一位道人,人稱雲山長老。此人武藝十分高強,但性情很怪癖,輕易不收徒弟。如果你乞求他收下你,就是熬個三年五載,只要能學到一身真本領,也是值得的。孩子,今天你就動身去拜那道人為師吧!」說罷就叫人給子龍打點了行裝。

子龍高興得跳了起來,當天就背上行裝,跨上戰馬,帶上長槍,拜別了父親直奔東方而去。

趙子龍走了3天的路程,果然看見前邊有一座山,一打聽,正是常山。他不由得喜出望外,趕忙牽馬順路上山。山不高,一會兒就上到了山頂。只見在山的頂峰,有一座方方的大院,大院裡邊排列著3棟瓦房,灰瓦灰牆,綠樹環繞,很是僻靜。大門前邊的石凳子上,正端坐著一位老人,此人白眉白鬚,一身青袍褂,赤紅的臉膛半仰著,在瞇著眼睛曬太陽。有幾個小道童正出出進進地忙乎著什麼。

這一定是父親所說的那位雲山長老了。子龍想著,連忙拴了馬,向前作揖道:「長老在上,徒兒趙子龍前來拜師,只要長老能收我為徒,傳授武藝,就是叫我上刀山,下火海,我也甘心情願。」說罷,倒地便拜。

過了一會兒,雲山老人方才慢悠悠地睜開眼睛,端詳了子龍半天,然後捻著長鬍鬚說道:「想做我的徒弟,可有個條件,必須先給我做一件事情。這件事極累人,也很難辦,快者要3年才能做完,慢者要5年才能做完,無志者怕是一輩子也做不完的。只有把這件事做好了,才能跟我學武藝。你願做那件事就留下來,不願做那件事就馬上走人。自己掂量著辦吧。」長老說完站了起來。

子龍趕忙問道:「徒兒願做,只不知是件什麼事情?」

雲山老人頭也沒回,說道:「不必過問,明日你自然就知道了。」說著走回院裡。

子龍哪敢再問,心想,怪不得父親說這位老人性情怪癖,果真不假。可是自己既然是來學武藝的,還有什麼條件不能依從的呢,甭說是三年五載,就是十載八載,也得幹下去。想到這裡,子龍連忙跟老人進了院子,卸了馬鞍,解了行裝,當晚在山上住了下來。

第二天一早,子龍剛剛起床,雲山老人就站在門口,捻著鬍鬚對他說:「跟我走吧。」然後轉身向門外走去。子龍緊緊跟在後面,拐出大院,又一步一步順路下了山,一直到了山後才停下腳步。

子龍抬頭四下看了看,只見這裡正是常山後背那條大溝谷的上端,東西兩邊有兩條山腿擋住,南邊山腳是一丈多高的大石崖,崖下北邊是一畝見方的開闊地,雜草叢生,十分荒涼。子龍心想,在這裡能做什麼事情呢?

這時,雲山老人開口說話了:「徒兒,這石崖裡有水,你要在這裡鑿出一口水井,井口要有一人一馬那樣寬,深嘛,鑿到流出水來聽到響聲就中了。」

子龍正準備應承,老人一揮手說:「別急,難事還在後頭。就是這口井的鑿法很是特別:一是不准用錘和鏨子,必須用矛槍鑿;二是不准站在地上一口氣地鑿,得騎在馬上,在這平地繞一圈,藉著衝勁鑿一槍,絕不能鑿兩槍;三是不能把這口井鑿成圓形,得方方正正有稜有角的。你今天就可以動手了,我後院裡有9匹馬,99桿金槍,都給你用。可是馬要你自己喂,槍要你自己磨,什麼時候鑿好了,什麼時候我就教你武藝。你自己看著辦吧。」說完,老人看也沒看子龍一眼,轉身上了山。

這麼一來,可把子龍難住了。看看這一丈高的石崖,看看這一畝見方的平地,再想想那尖細尖細的槍頭,怎麼才能鑿出一口能流出泉水的井呢?子龍轉念又想起父親的囑咐,想到鑿完井後就能學到武藝,渾身也就有了勇氣,撒腿飛奔上了山,牽馬取槍去了。

當天,子龍就動手鑿起井來。他先在石崖上畫出一個橫豎一人一馬寬的方框,然後跨馬挺槍,在平地上繞起了圈子,當繞到石崖前邊,他暗用力氣,藉著衝勁,向石崖上鑿出了第一槍。這一槍下去不要緊,只見火星四迸,震得他兩臂發麻,山谷裡響起了「喀拉拉」的回聲。可是近前一看,石崖上只留下一個小白點兒,還偏離方框兩三寸遠。子龍心一沉:我的天,原來只憑力氣還不中,得先練一個「准」字,要不,就是鑿得再深也沒有用。無奈,子龍只好打馬挺槍又繞了起來。這樣,直鑿到七七四十九槍,才「喀」的一槍鑿在了框子裡面。但子龍還是不歇氣地鑿下去,太陽落山時,終於練得十槍有八槍鑿准了。

只這一天,就把子龍累得筋疲力盡:虎口裂了,胳膊腫了,腰眼酸疼酸疼的。可一想起自己要學武藝,就又什麼也不顧了,硬撐著去餵馬、磨槍,直到馬都吃飽了,禿槍磨尖了,方才睡下。

第二天,子龍又照樣來到崖下鑿起來。這樣一連鑿了90天,子龍方才覺得渾身漸漸適應了幹這種鑿井活。腰不酸了,臂不疼了,槍也鑿得准了。不光槍槍都鑿到框子裡面,還能想鑿哪就鑿哪,連那些邊邊角角都鑿得分毫不差。子龍這時心想,如今練「准」字總算過關了,看來下一步就要練「力」字了,這一槍一槍光戳個白點怎麼行,哪年哪月才能鑿完呢!於是,子龍又在「力」字上動起了心思,馬比原先跑得更快了,槍比原先出得更猛了,那白點也比原先顯得既大又深了。一槍又一槍,又是一個90天過去了。

這一天,子龍又鑿了一會兒,突然停下馬,在崖下一邊端詳一邊琢磨起來:雖說這方方的井眼已經有三指深了,可是已經鑿了多少槍呀!每一槍下去,只能掉下一撮石沫沫,連指甲蓋大小的石塊也沒見著,看來這種光靠力氣的鑿法還不行,還得練出一個「巧」字,劈柴禾還講究個竅門呢,何況是鑿石頭,我不妨挑它一槍試試。想著,便又躍馬挺槍衝了過來,當槍尖剛剛扎進石頭,子龍雙臂一用力,「嘿」地把槍桿一壓,挑出了第一槍。這一槍果然生效,只見光光的石面上,硬是給撬下來一塊指甲蓋大小的石片子。子龍心裡一喜,馬上又一槍接一槍地挑了起來,井眼一點一點加深了,趙子龍感到很興奮。

就這樣,趙子龍鑿了一槍又一槍,熬了一天又一天。冬去春來,年復一年,整整鑿了3個年頭。

卻說這一天,子龍見井眼已經鑿進一尺多深了,有一條水線慢慢地從裡邊滲了出來,一直淌到地面。槍頭戳到井裡也不像原來那樣「喀喀」地響,而是「咚咚」的悶聲。他心想:這大概離水脈很近了。於是,就又打馬繞了一圈,用足了力氣,「嗖」的一槍鑿了進去。只聽「砰」的一聲,整個槍頭全紮了進去,他急忙把槍一抽,隨即看見一股清泉湧了出來,淌到地上「嘩啦啦」響,泉眼鑿通了!這一下可把趙子龍高興得眼淚都淌了下來,他又一連幾槍,修好了邊堰,便一口氣上山找師傅報信去了。

雲山老人聽了大喜,趕忙下山觀看。只見石崖上出現一個方方正正的井口,正好一人一馬寬,一股悠悠的泉水正從裡面淌出來,一直淌到地上。雲山老人看著看著,禁不住炳哈大笑起來,說道:「徒兒,當初你一到山上,我就看出你是個有志之人,今日看來果然不假。要知道,你3年鑿出了這口井,不光是為我做了件事情,也為當地老百姓辦了件大好事。你知道的,這常山一帶十年九旱,年年都有來這兒祈雨的人,一遇上乾旱,當地百姓連水都吃不到。如今有了這口井,周圍這幾個莊子就能長年吃上泉水了。還有,我叫你鑿這口井,不光是為了用水,更要緊的是讓你練出一身過硬的本事。如今,你的槍法不光有個『准』字、『力』字,還有個『巧』字在裡邊了,有了這等基本功,招數上再一點撥,便什麼都會了。我明天就開始教你武藝。」

子龍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師傅當初的用意,心中越發感激師傅。這樣,趙子龍就又在山上學了半年武藝,刀槍劍戟十八般武器,樣樣拿得起放得下。尤其是長槍,三十六路槍法路路純熟,馬上馬下,指哪扎哪,耍起來渾身是槍,直看得師傅也眼花繚亂。

子龍下山那天,師傅一直送他到山下井邊,慢吟吟地說:「徒兒,這井泉我已經取名叫雲泉了,你的名字也就叫趙雲吧。今後不管到了哪裡,都不要忘記你這一身功夫是怎麼練出來的,可千萬不要虛度了年華呀!」子龍趕忙應承,拜別了師傅,下山去了。

趙子龍自打下山以後,果然做出了一番功業。最著名的長阪坡一戰,他懷揣阿斗,單槍匹馬殺出重圍,留下萬古美名。他也時時不忘恩師的教誨,每當有人問他:「來將通名!」他便理直氣壯地答道:「常山趙子龍是也!」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