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斷織

孟子的母親出身於名門,是一位知書達禮,聰明賢淑的女人,她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

孟子出生的時候,由於窮困,一家人住在郊外較為偏僻的地方。離他家不遠,有一大片墓地,平時經常有人抬棺材來埋葬,一路上吹吹打打,哭哭啼啼。每逢掃墓期間,前來祭奠的人更是絡繹不絕,顯得極為熱鬧。孩子總是好奇的,看到什麼就想模仿什麼。孟子住在這種環境裡,經常看到一些送喪行列,以及提了祭品、燒紙磕頭的掃墓人,他也經常和其他小夥伴一起玩起埋葬死人的遊戲。

孟母看到孟子在這種環境裡成長,心裡感到憂慮。孟氏也是貴族之後,但目前已經敗落。孟母對孟子期望甚高,希望他努力上進,將來有一天能恢復家庭往日的榮耀。可是在現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地方,孩子們所接觸的都是葬禮和掃墓的人,這樣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好的影響。

於是,孟母決定搬家。她在城裡找到一個住處住下來。那裡緊挨著集市,人來人往,店舖雲集,非常熱鬧。才搬去不久,孟母又感到不妥。集市裡的小商販們整天扯著嗓子高聲叫賣,使孩子們覺得新鮮好玩。孟子在集市裡耳濡目染,也模仿著商販們吆喝起來。孟母感到這種環境只能造就斤斤計較的小商販,決定再度搬家。

最後,孟母終於在一所學校附近找到一個住處,立即帶著孟子搬過去。學校裡進進出出的,全是循規蹈矩的讀書人。古代的讀書人,非常注重禮節、談吐,他們的言行,在社會上深受尊敬。孟家在這裡定居下來以後,孟子在學校氣氛的熏陶下,開始學習學校裡那些學者的行為、禮儀。孟母終於找到一個教育孩子的良好環境。

孟母經常教育孟子做人要誠實。她注意在日常小事上培養孟子誠實的品德,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教的道理。

有一天,孟子看到附近有一戶人家在殺豬,他跑回家問母親說:「媽媽,那家人為什麼殺豬?」

母親正忙著幹活,就隨口說道:「是給你吃啊。」

孟子聽到有肉可吃,小臉蛋馬上綻開笑容,因為家裡已經好久沒有吃肉了。

孟母說完就後悔了,心想明明不是為自己孩子殺的豬,我為什麼要欺騙他呢?這不是教孩子說謊嗎?

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盡避家裡非常貧窮,孟母還是拿出一些錢,到殺豬的人家買了一些肉,帶回家裡做了給孟子吃。

孟子的父親早逝,一家的生計以及教導孩子的責任,全落在孟母一個人身上。她靠織布為生,盡量省吃儉用,把剩餘的錢,留作孟子上學之用。

有天孟子從學塾放學回家,母親問他最近學習的情形。孟子很不在意地應付:「馬馬虎虎,跟以往差不多。」

母親一聽,臉色陡變,隨即取來一把剪刀,將織機砍斷,淚流不止。孟子嚇壞了,他低聲詢問母親為何要把織機砍斷。

孟母含著淚說:「兒啊,你知道,我辛辛苦苦為的是什麼?」

「為了我們的生活。」孟子誠惶誠恐地回答。

「還有呢?」

孟子想了一會兒,說道:「為了讓孩兒讀書。」

孟母乘機教訓他說:「你既然知道我們這麼苦,仍然讓你去讀書,你怎麼可以不求進取?如果你讀書讀到一半而荒廢,這跟織布織到一半砍斷織機有什麼兩樣呢?我的辛苦,豈不是白費了嗎?」

孟子看到母親因自己不能專心讀書而傷心,而且砍斷織機,小小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動。他趴在母親的膝上,痛哭流涕。他發誓今後要努力學習,再也不懶惰。

有這樣的母親,才能有日後成為一代大學者的孟子。這就是後來廣為流傳的「孟母三遷」與「斷機教子」的故事。

【大視角】

習慣成自然,習慣又多從環境中熏陶而來。好習慣一經養成,還得始終如一地維護。尤其是勤苦專一的習慣,決不可以輕易放棄。否則虎頭鼠尾,同樣成就不了大器。

《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