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公元1586—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江蘇江陰縣人,明末著名的地理學家。
徐霞客以畢生的精力考察祖國地理山川,足跡遍及華北、華東、華南沿海及祖國西南邊境的省區。他備受艱險,行程數萬里,掌握了中國地理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完成了中國歷史上優秀的地理巨著《徐霞客遊記》。這部科學著作共有60萬字,在中外科學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英國的漢學家李約瑟博士曾經讚歎說:「《徐霞客遊記》讀來並不像17世紀學者的東西,倒像是一位20世紀野外勘察家所寫的考察記錄。」它充分說明了這部著作內容的詳實性和科學性。徐霞客晚年對祖國西南地區巖溶地貌的勘察尤為值得稱頌。他對洞穴的研究早於西方300多年,是我國和世界史上最早的偉大巖溶學家之一。為探明石灰岩溶洞的成因、分佈、特點和結構,他曾歷險涉足100多個石灰岩溶洞,他的許多勘察研究結果甚至與現代結論大致相符。
徐霞客在地理科學方面之所以取得輝煌的成就,是與他的愛國理想和忘我探索、追求真知的信念分不開的。
他從小讀了許許多多關於祖國歷史、方志、遊記和探險記方面的書籍,志趣、抱負和求知慾使他立志投身考察祖國地理山川的宏偉事業,終身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他22歲開始旅行、考察、探險的科學生涯,歷時30多年,始終表現了堅定的志向、頑強的毅力和無畏的精神。為了完成一項考察任務,他總是堅持到底,直至找到真知。因此,他登山一定要攀上頂峰,研究河流一定要找到源頭,探索巖洞一定要鑽到最深處。他長期跋涉人跡罕至之處,奔波於川流峽谷之中,往返於崇山峻嶺之間,「登不必有徑」,「涉不必有津」。考察湖南三分石的分水嶺時,茂密的竹林之間全是尖峭的岩石,實在沒有立足之地,更是無法行走,他只好攀竹緣木懸空而過。為了證實某一種結論和尋求真理,他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和忍受的困難。他「不避風雨,不憚虎狼,不計程期,不求伴侶」的探險考察,風餐露宿不算,更為艱難的是他在湖南、貴州境內先後三次被盜,衣食被洗劫一空,弄得身無分文。在雲南四次斷糧,寸步難行。常常是「饑則啖食草木之實」,「暝則寢樹石之間」,或「煨濕薪,臥濕草」,甚至「人畜雜處」,歷盡千辛萬苦。在廣西境內尋龍巖之後下山,突遇山洪暴發,他被洪水席捲而下,幾乎丟了性命。他一生中死裡逃生無數次,但從未被困難和危險嚇到。湖南茶陵有個麻葉洞,百姓都傳說洞裡有神龍、精怪,沒有法術鎮服能力的人不能入洞。當時請不到嚮導,他就冒險和旅伴深入洞中考察。通過洞中三處低矮狹窄的縫隙,他們像蛇一樣匍匐曲行,才達到洞底。他們手持火把,把洞中的每一陰暗角落都看透了。經過全面調查,洞中不但沒有傳說中的龍怪存在,而且洞中景象萬千,奇景多處,「兩壁石質石色,光瑩欲滴」,「紋若鏤雕,形欲飛舞」。另有一個山洞吸引著徐霞客,但不幸的是在這個山洞口,臥著一條首尾不見的巨蟒。為了考察,他只好冒險跳入洞中看個究竟。有時候為了考察一個洞穴,山高路遠只好宿於其中,夜半虎嘯狼嚎,也全然不顧。他就是以這種不畏艱險的精神,兩攀七星巖,三登雁蕩山,細緻而又深入地研究出一個個正確的地理結論。
徐霞客征服了科學考察征途上的困難和危險,同時也戰勝了自身的辛苦和疲勞。他始終堅持寫下每次考察的情況,哪怕是白天歷盡千辛萬苦,或跋涉百里山川,也不管是夜歸荒村破廟,還是殘垣斷壁,或者露宿山林,他都要點燃松明、枝椏或枯草,堅持寫下當天考察結果的詳盡文字,同時繪製圖形,整理標本,數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給地理科學留下極其寶貴的資料。
長年逢山登攀,逢水涉足,「久涉瘴地」,「受寒受跌受饑」的艱險考察,使徐霞客積勞成疾。直到臨終前半年,他不得已才放棄了自己的科學考察事業。但他雖然臥病在床,仍在研究自己那些心愛的標本。
【大視角】
意志可從環境的歷煉中來,靈感可從萬物的啟迪中來,趣味可從自然的奧秘中來。誰與天地萬物契合得緊,誰就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