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出家之謎

自從天地間誕生了人類,有了性別之分,男女之間的恩愛、是非曲直就從沒停止過。但這些故事,大凡不是凡夫俗子,就是妖狐鬼怪之流,真正描寫達官貴人甚至是帝王將相的,幾乎沒有,但也不能說絕對沒有。其中,《清朝野史大觀》上就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

順治帝因為一個女人的死,皇帝都不當了,出家做了和尚,最後,清皇室只能說順治帝病死。

在中國古代社會,當皇帝可以說是所有男人的最高夢想。然而,這世上卻有這麼一個人,在已經做了很多年皇帝,也得到了皇帝應該有的一切的時候,他卻膩煩繼續坐龍椅,開始拋棄一切物質與榮耀,非要做一個光了頭的只能吃齋唸經、不許接近女色的和尚,這個人就是順治帝。他的這一反常行為,被後世稱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即“順治出家”。

皇帝不做了,去當和尚,這件事聽起來的確很新鮮,甚至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但在歷史記載中,順治帝出家當和尚這件事,還確有其事。

據記載,順治帝信奉佛教已久。清皇室在關外時,藏傳佛教就對其有著深刻的影響。順治帝的生母孝莊皇后是蒙古族人,自幼就深受佛教的熏陶,加之國事沉重繁忙、政治氣氛緊張,又恰逢年輕寡居,故此,孝莊皇后更需要依靠佛教信仰來解脫內心上的苦楚。她的這種思想和行為,在無意識中,也深深影響了幼年時期的順治帝。另外,在宮中服務皇室人員的太監,也由於孤獨和寂寞,大多都信奉佛教,他們的行為和言語,也或多或少地影響著順治帝。加之順治帝的家庭生活並不是甜蜜和美的,為了找到一個精神寄托,所以他對佛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據考證,最早記錄順治帝接觸和尚的時間,是順治八年十一月初八日(1651年12月20日),地點是今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的景忠山。那次出行,順治帝不僅更加深入地認識了佛教,還把作一名高僧當成了人生的信仰和追求。順治十四年(1657),在太監的安排下,順治帝在北京的海會寺,與主持憨璞聰和尚見面交談,應該說那次見面很是成功,相談甚悅,令鬱鬱寡歡的順治帝心花怒放。憨璞聰和尚高深的佛學造詣以及高雅的言談舉止,都深深地吸引了20歲的順治帝。於是,順治帝就想將憨璞聰和尚召進皇宮講經說法。

憨璞聰和尚(1610—1666),清代臨濟宗高僧,字憨璞,福建延平順昌人,俗姓連。15歲出家於天王寺,三年後剃髮。25歲起遊歷四方,後在杭州太平寺修行佛法。順治十三年(1656)五月,開始在北京城南的海會寺做主持。康熙五年(1666)十二月八日圓寂,享年57歲,遺有《明覺聰禪師語錄》十六卷。

在皇宮的佛法參禪活動中,順治帝的精神得到了寄托和極大的充實,於是,在興奮歡喜之下,順治帝賜憨璞聰和尚為“明覺禪師”封號。憨璞聰和尚見順治帝對佛教如此癡迷和虔誠,就向其推薦了玉林琇、木陳忞等另外幾名高僧,其中,玉林琇和尚在日後被尊為順治帝本師。

玉林琇和尚(1614—1675),又稱玉林通琇和尚、玉林通琇禪師,法號通琇,字玉林、玉琳,世稱玉琳國師,江蘇省江陰人,俗姓楊。他是明末清初時期的名僧,任浙江湖州報恩寺主持。順治十五年(1658)奉詔入京,在萬善殿弘揚佛教大法,授“大覺禪師”封號。未久,他留其弟子茆溪行森和尚在北京繼續佛教弘法事業。翌年,進封“大覺普濟禪師”,賜紫衣。

也許,這時候的順治帝覺得自己還達不到對佛的真正虔誠,他突發奇想:自己也要有個正式的佛家弟子法號。

順治十六年(1659),順治帝終於按捺不住自己對佛的那顆仰慕已久的心,於是就請玉林琇和尚為自己起法名。

玉林琇和尚哪裡敢做這種天下大不敬的事情?但這時候的順治帝決心已下,固執地堅持,不僅聲稱這種做法是自願的,而且還提出“要用些醜點的字眼”。 玉林琇和尚被逼得實在沒有辦法了,只得遵旨,寫了10餘個字,供順治帝選擇。順治帝選擇了“癡”字,認為只有這個字,才能表達自己對生活、對佛教的一片癡情真心。按照佛教中龍池祖法派行輩規則,號在前,名在後,普通只稱名號,玉林琇應稱為玉林通琇和尚。“通”是玉林琇的行輩,而玉林琇和尚的弟子均用“行”字,按照這種規則,順治帝的法名被稱為“行癡”,法號“癡道人”。自此,順治帝在與玉林琇和尚一起禪佛時,自稱弟子福臨;與玉林琇弟子之間則稱師兄師弟。玉林琇和尚為了安撫順治帝,則稱他為“佛心天子”。為此,順治帝還刻有 “塵隱道人”、“癡道人”、“懶翁”等稱號的印章。

順治十六年(1659),雖然順治帝與僧侶之間的禪佛活動相當頻繁,但作為九五之尊的順治帝,當時其弟子身份還僅限於佛門。

佛法的教義、僧侶的禪佛,對順治帝的影響的確很深,也許佛法的修身養性、戒驕戒躁法以及淡泊人世一切名利是非的觀念,正好能填補性格焦躁、粗暴的順治帝的空虛的內心,這也是他所需要的精神寄托和生命支柱。

順治帝信奉佛教如此癡迷,是有歷史根源的,那是他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條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是生活環境和心理、身體的需要。由此看來,順治帝最終剃光頭出家受戒,是順其自然的結果。

順治十七年(1660),對順治帝來說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年份。一個愛妃死了,順治帝就哭死鬧活地要陪伴而去,他的生母孝莊皇后也勸說無效;他最尊敬的保姆也來奉勸,依舊無濟於事。結果,整個皇宮被鬧了個底朝天。對於這樣一個胡攪蠻纏的皇帝,又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孝莊皇后實在沒有了辦法,只好派很多人晝夜看守他,不讓他自殺。或許是佛教的心法發揮了作用,經過一段時間的哭鬧之後,順治帝也漸漸地冷靜了下來。但看破了紅塵的順治帝,在心裡下定了決心: 披緇山林,孑身修道,不再與俗人相混,去過閒雲野鶴的生活。主意已定,順治帝就開始了有預謀的準備,既然皇太后看得緊,不能隨意出宮,那麼順治帝便想起了住在北京的湖州(浙江吳興)報恩寺的茆溪森和尚。茆溪森和尚是玉林琇和尚的弟子,在輩分上還是順治帝的師兄。同年十月中旬,順治帝終於把茆溪森和尚請進了西苑(今中南海),逼他為自己剃度,在萬善殿履行了淨發儀式,算是初步當上了夢寐以求的和尚。

這次,順治帝的決心是很大的:既然不能死,那我就出家當和尚。眼前的事實令孝莊皇后大為惱火,但又無可奈何。不過,作為大清國的一代女政治家、女豪傑,孝莊皇后心生一計,想到了圍魏救趙的辦法。她派人找來了茆溪森和尚的老師,也就是順治帝的本師玉林琇和尚。當玉林琇和尚匆匆趕到皇宮裡,見到順治帝果然成了光頭和尚,震驚惶恐之下,得知是自己的徒弟茆溪森和尚給皇帝淨的發。他不敢對順治帝發怒,但對自己的徒弟卻勃然大怒,立即命人取來乾柴,當場要把茆溪森和尚燒死。遇到了皇帝當和尚的差事,茆溪森和尚真是倒霉透頂,這就應了那句話,茶壺煮餃子,一肚子苦話卻倒不出來。順治帝看著自己師兄,那麼大歲數的一個慈眉善目的老和尚,卻因為為自己剃度就要被燒死,真的太殘忍了。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順治帝只得表示自己願意蓄髮還俗,不出家了,求玉林琇和尚放過自己的師兄。玉林琇和尚借坡下驢,孝莊皇后也是見好就收,放過了茆溪森和尚。

順治帝被迫放棄了當和尚的想法,重新蓄髮,且又聽從玉林琇和尚的建議,命選僧1500人,在阜成門外八里莊慈壽寺受菩薩戒。玉林琇和尚也被封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但順治帝出家的念頭還在,事後,他曾這樣問玉林琇和尚:佛祖釋迦牟尼和禪祖達摩都是捨棄了王位出家的,我效仿他們不可以嗎?

為了安穩順治帝的胡思亂想之心,玉林琇和尚以佛法禪師的身份,再次對順治帝做了一番思想工作:當初,他們(是指佛祖釋迦牟尼和禪祖達摩)是悟立佛禪,而現在從入世法的規律來看,這個時候則需要皇上在世間護持佛法正義,護持一切菩薩的寄身場所,所以還需要您繼續做皇帝。

佛法無邊,回頭是岸。可以說,順治帝的重新蓄髮,不但拯救了他師兄的生命,也挽回了大清帝國的尊嚴。

傳說故事的產生,往往是歷史之謎的沃壤。對順治帝出家這件事情,為什麼人們這麼感興趣呢?不僅僅是因為事件本身有些古怪,而且人們還認為在這件事的背後,還隱藏著更多的歷史故事。進而,與順治帝有關係的四大歷史之謎就出現在人們的視線裡,即順治帝繼位之謎、一代名妃身世之謎、順治帝死亡之謎及順治帝陵空穴之謎。

順治帝的故事,既給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也給學者留下了研究課題。

清朝順治皇帝究竟有沒有在五台山出家呢

脫了龍袍換袈裟,想必大家都有聽說過大清順治皇帝出家的傳說,但是順治是否真的在五台山看破紅塵出家那就要讓我們從歷史資料來解答了。

清朝順治皇帝究竟有沒有在五台山出家呢?

關於“順治出家”之說,最早見之於清初有“詩史”之稱的吳梅村之《清涼寺贊佛詩》,此詩共四首,長達一百餘句。一些文人學者在疏證詮釋該詩時,認為詩句雖多迷離恍惚詭譎,卻明顯是影射“順治出家”之事,如詩句中說:“王母攜雙成,綠蓋雲中來”;“可憐千里草,萎落無顏色”,句中的“千里草”為董;“雙成”乃用《漢武帝內傳》王母侍女董雙成的故事。都是影射順治之董愛妃;另詩中的“晚抱甘泉病,遽下輪台悔”,是指順治下罪己詔;而“房星竟未動,天降白玉棺”,是暗喻順治未死;還有“戒言秣我馬,遨遊凌八極”;“八極何茫茫,曰往清涼山”,是說順治遜位出宮雲遊至五台山為僧。詩句之所以用影射手法,是因吳梅村身歷滄桑,恐為時諱,不得不將順治出家事以隱晦的手法記入詩中。此詩之後,在有關清代的稗史中,便將順治出家一事演繹得既具體又神秘,從清初至清末流傳不斷。

如說順治耽於佛法,視帝位如敝履,並未終於帝位,而是於董鄂妃病逝後,棄政出宮,披緇雲遊,在五台山清涼寺?依佛門。一些野史與演義中還說,日後康熙之所以多次奉孝莊太皇太后巡幸五台山,虔禮諸寺,其意在於拜謁順治。甚至說光緒庚子年,兩宮西狩,途經晉北,地方上接待中臨時從五台山借來御用器具,都宛如宮廷之物,實是順治的遺物

針對上述各種順治出家的傳說,孟森在其《清初三大疑案考實》之二《世祖出家事實考》中,以大量翔實的史實考證,順治雖然好佛,但其確死於天花,終於帝位,並未離宮出家。尤其是孟森持論所根據的是王熙自撰的《年譜》。王熙是順治時的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又是順治的寵臣,順治臨終前的遺詔就是面諭他草擬的。王熙在《年譜》中,詳細記載了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一至初八這幾日順治帝及其本人的言行舉止,而這幾日正是順治病死前的最後的一周,如《年譜》云:“辛丑三十四歲,元旦因不行慶賀禮,黎明入內,恭請聖安,吾入養心殿,賜坐、賜茶而退。翌日,入內請安,晚始出。初三日,召入養心殿,上坐御榻,聖躬少安,命至御榻前講論移時”,“初六日,三鼓,奉召入養心殿,諭‘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即就榻前書寫……’隨勉強拭淚吞聲,就御榻前書就詔書首段。隨奏明恐過勞聖體,容臣奉過面諭,詳細擬就進呈,遂出至乾清門下西園屏內撰擬,凡三次進覽,三蒙欽定,日入時始完。

清朝順治皇帝究竟有沒有在五台山出家呢?

至夜,聖駕賓天,血泣哀慟。初八日,又同內閣擬上章皇帝尊謚,又同內閣擬今上皇帝即位年號,又為輔政大臣撰誓文。”王熙《年譜》翔實逼真地記述了順治死前幾日的活動,明確記載順治是染痘(天花)病終於養心殿,並未有遜位出宮之事。無獨有偶,孟森又舉出當時在宮中擔任詞臣的張宸在其《青?集》中所記:“辛丑正月,世祖章皇帝賓天,予守制禁中二十七日。先是初二日,上幸憫忠寺,觀內?吳良庸祝發。初四日,九卿大臣問安,始知上不豫。初五日,又問安,見宮殿各門所懸神對聯盡去。一中貴向各大臣耳語,甚倉惶。初七日,釋刑獄諸囚獄一空。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接著張宸又記述了順治的整個治喪過程。王熙與張宸都是順治病逝前後的親身經歷者、目睹者,都說順治死於天花。說明孟森的《順治出家考實》有很強的說服力,從而也說明吳梅村以《清涼山贊佛詩》影射順治出家之事不足為憑。

順治出家的傳說,事出有因,正如史學大師陳垣先生所說:“彼據《清涼山贊佛詩》等模糊影響之詞,謂順治果已出家固非,然謂絕無其事者亦未為的論。”陳垣老還曾撰有專文,說明“順治出家之說,不盡無稽,不過出家未遂而已。”據有關佛教典籍,如《憨璞語錄》、《續指月錄·玉林?傳》及《玉林年譜》、《北遊集》等書記載,從順治十四年起,他與當時南北名僧木陳?、玉林?、憨璞聰、?溪森等都有密切交往,順治曾封玉林?為“國師”,並請玉林?為自己取法名“行癡”,號“癡道人”,且執弟子禮。他還請茆溪森為自己化度剃髮,《續指月錄》曰:“玉林到京,聞森首座為上淨發,即命眾聚薪燒森。上聞,遂許蓄髮乃此”,說明順治本已決心出家,經勸阻方罷(見陳垣《湯若望與木陳?》載《陳垣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版)。吳梅村的《清涼山贊佛詩》與各種野史、演義中關於順治出家的傳說,似乎都是緣於順治好佛的事實。

清朝順治皇帝究竟有沒有在五台山出家呢?

截至目前清史學界有關順治的研究成果,較為一致的看法也都是認為順治晚年確信佛、好佛,也有出家之念,但終未成為事實。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對於中國歷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不少演義和傳說,而關於清代宮廷的傳說尤多,原因何在?我想主要是:其一,清朝乃由滿族居統治地位,滿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有著不同於漢族的各種社會習俗,人們從有趣與好奇心理出發,編撰各種引人入勝的傳說;其二,在明清易代之際及辛亥革命時期,一方面由於“華夷之辨”的觀念支配,另方面出於反滿、排滿的政治鬥爭需要,多有敵視與鄙棄滿族的心理,出於宣傳需要,人們編撰了各種帶有醜化和誇大其詞的傳說。今天,從統一多民族國家之間的團結友愛出發,對之應有科學地分析;其三,宮廷內部的政治權力之爭異常尖銳和複雜,加之宮闈之內又十分神秘與森嚴,發生在宮廷內的各種事件,經過口耳相傳,難免失實。再加各朝統治者,又常常根據政治風雲變幻而篡改各種官書檔案,因此,今人對於社會上流傳的各種清代宮廷的傳說,應明析有關史料的真偽,科學地予以鑒別。

順治的佛緣:為什麼後世認為順治出家當了和尚

順治成為一位篤信佛教的皇帝,有他生活環境的影響。早在他的祖父努爾哈赤時,藏傳佛教已傳到赫圖阿拉。努爾哈赤常手持念珠,並在赫圖阿拉建立佛寺。到皇太極時,盛京(瀋陽)興建實勝寺,藏傳佛教在後金已產生很大影響。順治的生母是蒙古族人,自幼受到佛教的熏陶,又年輕寡居,以信佛解脫內心的孤獨與苦悶。再加上太監們的慫恿,順治帝稍長便信奉起佛教來。

順治十四年(1657年),在太監的精心安排下,20歲的順治在京師海會寺同憨璞(pú)聰和尚見面,兩人相談甚歡。順治帝欣賞憨璞聰的佛法智慧、言談舉止,便將他召入宮中。十月,順治帝又在皇城西苑中海的萬善殿,召見憨璞聰和尚,向他請教佛法,並賜以“明覺禪師”封號。他對佛教愈信愈虔,愈修愈誠。順治還召見玉林琇、木陳忞(mín)、(áng)溪森等和尚,讓他們在宮裡論經說法。順治請玉林琇為他起法名,“要用丑些字樣”,他自己選擇了“癡”字,於是取法名“行癡”、法號“癡道人”。玉林琇稱讚順治是“佛心天子”,順治在這些和尚面前則自稱弟子。

順治總有剃度出家的念頭。有一次他對木陳忞說,朕想前身一定是僧人,所以一到佛寺,見僧家窗明几淨,就不願意再回到宮裡。要不是怕皇太后罣(guà)念,那我就要出家了!在愛妃董鄂氏死後,他更是萬念俱灰,決心遁入空門。有記載統計,他在兩個月的時間裡,先後38次到高僧館舍,相訪論禪,徹夜交談,完全沉迷於佛的世界。順治命溪森為他淨發,要放棄皇位,身披袈裟,孑身修道。溪森開始勸阻,他不聽,最後就剃成和尚頭了。這一下皇太后可著急了,火速叫人把溪森的師傅玉林琇召回京城。玉林琇到北京後非常惱火,當時命人架起柴堆,要燒死弟子溪森。順治無奈,只好讓步。溪森得免一死。後來溪森臨終時作偈(jì)語說:“大清國裡度天子,金鑾殿上說禪道!”就是說的他同順治的特殊關係。

這件事過去不久,順治又聽從玉林琇的建議,命選僧1500人,在阜成門外八里莊慈壽寺從玉林琇受菩薩戒,並加封他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有一次,順治和玉林琇在萬善殿見面時,因為一個是光頭皇帝(新發尚未長出),另一個是光頭和尚,所以相視而笑。

順治是個既任性又脆弱、既多情又哀愁的人。他接連受到情感上的打擊——愛子夭折、寵妃死亡、出家不成,他極度憂傷的精神垮了,他骨瘦如柴的身體也垮了!董鄂妃死後剛過百天,“癡情天子”順治,因患天花,終因醫治無效,崩於養心殿。

有人說,順治並沒有死,而是出家了。這不符合事實。從現有材料來看,順治還是死了。順治帝患天花有歷史記載,清廷還曾禁止民間炒豆。還有更直接的證據。順治病危時,翰林院清孝陵掌院學士王熙起草《遺詔》。《王熙自定年譜》記載了這件事情:正月初二日,順治帝突然病倒,病情嚴重。第二天,召王熙到養心殿。初六日子夜,又召王熙到養心殿,說:“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王熙退到乾清門下西圍屏內,根據順治的意思撰寫《遺詔》,寫完一條,立即呈送。一天一夜,三次進覽,三蒙欽定。《遺詔》到初七日傍晚撰寫與修改完畢。當夜,順治就去世了。順治臨終前說:“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禪理,須得秉炬法語……”順治帝死後被火化,由溪森和尚主持。四月十七日,溪森和尚在景山壽王殿為順治遺體秉炬火化。溪森死後,他的門人編輯他的語錄《敕賜圓照溪森禪師語錄》記載了這件事。所以,順治帝確是死了,而不是出家了。

順治帝死後,按照皇太后的懿旨,順治帝的遺囑,由8歲的玄燁繼承皇位

解密:順治皇帝出家迷霧

關於順治出家的傳說,就是在這麼多的不確定性中流傳到現在,還不斷地被寫入小說、劇本,搬上電視。如果考察順治帝的生平,他的確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也有著強烈的想要出家的願望。

清世祖順治皇帝朝服像

清軍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順治皇帝,於1661年駕崩時,還不滿24週歲。

正當盛年的順治皇帝突然駕崩,不免令人生疑。很快,另一種說法就在民間流傳開來——順治皇帝實際上並沒有“駕崩”,在他的清東陵孝陵中,只有一副空棺,而真正的順治帝,卻是看破紅塵,出家為僧了。

關於“順治出家”的傳聞,從一開始就甚為流行,後來又不斷地被“添加”新的“內容”和“證據”。

(一)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的《清涼山贊佛詩》有“房星竟未動,天降白玉棺”一句,相傳就是隱喻董鄂妃去世後順治皇帝因過度傷心而看破紅塵、“西行”到清涼山(五台山)出家的故事。

(二)據說順治皇帝的兒子玄燁也就是康熙皇帝後來六次西巡,其中有五次都去了五台山,其目的就是為了去尋找和探望父親。

(三)“庚子之變”時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西狩”(逃難)至五台山,五台山和尚找出了許多貴重的器皿來招待他們,而這些器皿都是宮廷的御用之物。由此有人猜測,這些御用之物可能就是順治出家時帶到五台山來的。

(四)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在日記裡記載了他在北京西山見到的一首題板詩,此詩出語真率,不事雕琢,口吻很像傳說中念斷凡塵、棄江山社稷於不顧的順治皇帝,例如“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十八年來不自由,江山坐到我時休。我今撒手歸山去,管他千秋與萬秋”等等(《翁同龢日記》) 。

要說以上這些證據,仔細考究起來似乎有很多的不確定性,然而,關於順治出家的傳說,就是在這麼多的不確定性中流傳到現在,還不斷地被寫入小說、劇本,搬上電視。其實,謎之所以會成為“謎”,主要還在於事情本身的撲朔迷離。如果考察順治帝的生平,他的確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也有著強烈的想要出家的願望。

“順治出家”因由之

——熱衷佛教 借此解壓

順治帝接觸佛教大約是從他親政之後開始的。順治帝登基時只有5歲,國家大事由其叔父攝政王多爾袞管理。1650年,多爾袞去世,12歲的順治帝開始管理朝廷大政。親政後的第二年,順治帝認識了禪宗高僧別山法師。

據河北遵化景忠山的許多碑文記載,這一年,順治皇帝因圍獵來到此山,得知山上“知止洞”內有一位別山法師已經在洞內靜修了9年,非常敬佩,便上山探望。別山法師出知止洞迎駕,“對詔稱旨”,順治帝龍顏大悅。順治帝回宮後即在西苑椒園(又名蕉園)辟出萬善殿,召別山法師入園,供其修身參禪。但別山法師在禮節性地入園後,就拒絕了順治皇帝的好意,依然回景忠山修煉。

雖然沒有將別山法師留下來,這件事卻給順治帝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他驚喜地發現,原來世界上還有這樣一些出世獨立、不食人間煙火的出家人,並且對他們清心寡慾、不被俗務纏身的生活方式心生羨慕。此後,順治皇帝對佛教的興趣日益濃厚,一批又一批的佛教高僧被請入萬善殿,比較重要的有:

憨璞性聰。其長於辭令,對答如流。比如,順治皇帝問:“從古治天下,皆以祖祖相傳,日對萬機,不得閒暇。如今好學佛法,從誰而傳?”憨璞性聰答:“皇上即是金輪王轉世,夙植大善根、大智慧,天然種姓,故信佛法,不化而自善,不學而自明,所以天下至尊也!”順治皇帝聽後龍心大悅。

玉林通琇。傳說中順治帝的法號“行癡”就是他起的。

木陳道忞。據說順治皇帝曾對他說:“朕想前身的確是僧,今每常到寺,見僧家明窗淨幾,輒低回不能去。”又說:“若非皇太后一人掛念,便可隨老和尚出家去。”

在這些僧人的包圍闡釋下,順治帝對佛教越來越認同,他開始相信,自己的九五之尊,只不過是過眼煙雲,來生將在何處立命尚未可知,只有虔誠地參禪悟法,才能脫離生死輪迴、苦海無邊的命運。

順治帝之所以會對佛教產生如此濃厚的興趣,甚至多次表示要出家,和他對自己的現世生活狀態不滿有著很大的關係。

順治帝的童年並不幸福。先是過早地失去父愛,“朕極不幸,五歲時先太宗早已宴駕,”接著,在還不懂得權力為何物時他就成了天子,除了要遵守種種宮廷規矩不得自由,更重要的是整個童年時期都生活在叔父多爾袞的陰影之下,這些陰影的程度之深,從他親政之後追論多爾袞的十大罪狀、籍沒家產、掘墓鞭屍等行為可見一斑。

親政後的順治帝仍然說不上幸福。皇帝要管理龐大的帝國,即使對成年人也堪稱重荷,更何況順治當時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在朝政方面,順治帝想要有所作為卻總是阻力重重,他雄心勃勃地打算糾正清軍入關之初因過度殺戮引起的滿漢仇恨,比如在一定範圍內重用漢臣、停止圈地,還為崇禎皇帝修建了陵墓等等。可惜,大多數滿洲貴族,特別是他的長輩們並不買這個賬。往往為了推行一點點“新政”,順治帝就要和他們進行長時間的糾纏,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而他的家庭生活也稱不上愉快。從政治需要出發,順治帝先後娶了兩位來自孝莊太后娘家的博爾濟吉特氏皇后,第一位皇后生性驕縱善妒,順治帝忍無可忍廢了她,第二位皇后庸碌無才,也與順治帝無法匹配。後宮其她妃嬪,也少有出色的。

在家庭不幸、政務繁雜等多重壓力下,這位少年天子產生避開凡塵、遁入空門的想法也就成了容易理解的事情。而接下來的這個打擊,使順治皇帝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避開凡塵、遁入空門的念頭更加強烈,那就是他的愛子以及這個愛子的生母——寵妃董鄂妃的相繼去世。

“順治出家”因由之

——董鄂妃 最後一根稻草

關於這位順治帝摯愛的女子,有一種說法很流行,說董鄂妃是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曾經是名士冒辟疆之妾,清軍南下時被擄進入宮廷,被順治帝寵愛。但此說早被公認為是錯誤的——有多個證據表明,董小宛與董鄂妃,根本就是兩個人。董小宛比順治帝大13歲,當她在28歲去世時,距離史書記載的順治帝迎董鄂妃入宮的時間,還相差很多年。“二董”之所以會被訛傳為一個人,主要是因為她們名字的開頭都有一個“董”字,而實際上,董小宛的董是能被拆成“千里草”的漢字,而董鄂妃姓“董鄂”,是滿語的譯音。

董鄂妃雖不是董小宛,但她來到順治帝身邊,也是充滿了傳奇。當時與順治帝過從甚密的西洋傳教士湯若望回憶說:“順治皇帝對於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當這一位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他竟被對於他這申斥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光。這位軍人於是乃怨憤致死,或許是自殺而死。皇帝遂即將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

順治帝從“滿籍軍人”那裡奪來的、並封之為貴妃的這個女子就是董鄂氏,而這位“滿籍軍人”,有專家考證是順治帝的異母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也就是說,董鄂氏一開始是順治帝的弟媳婦。那麼董鄂氏又是怎樣成了順治帝的妃子呢?正史裡當然不會詳細記載,不過其經過可能和湯若望的敘述差不多:由於清初有命婦輪番入宮侍奉后妃的制度,董鄂氏有機會常常出入後宮。婚姻不幸的順治帝很快與這位弟媳婦擦出了火花,雙雙墜入情網。接下來,就發生了順治帝為董鄂氏出氣打襄親王耳光的事。不久,襄親王憂憤而死(疑為自殺)。襄親王死後兩個月,順治帝便正式封董鄂氏為賢妃。

順治帝奪弟媳為妃,今人看來有悖道德,但是入關之初的滿人還保留著不少遊牧民族的舊俗,兄納弟媳在他們看來算不得一件多麼大的事。而順治帝,多年在家庭中鬱鬱寡歡,終於得一意中人在身邊,可說是喜不自勝。

據《清史稿·后妃傳》記載,董鄂妃被冊立為賢妃後不到四個月,就越級被冊立為皇貴妃,可算是坐火箭升天的速度了。更出格的是,順治帝還特地為冊立皇貴妃一事大赦天下,除十惡不赦死罪及貪官污吏外,俱減一等(《清實錄》),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很少見的。不久,董鄂妃為順治帝生下一位皇子,雖然是第四個兒子,順治帝卻為此再次大赦天下,並且在詔書中稱他為“第一子”,大有想要將來傳位於此子之意。凡此種種,可見順治皇帝對董鄂氏是多麼的鍾情了。

在現存的清宮畫像中,找不到一張董鄂妃的畫像,因此,她是否有著傾國傾城之容,就只能由人們去自由想像了。不過,順治帝如此傾心於她,似乎不僅僅因為容貌。董鄂妃死後,順治帝曾親自撰寫洋洋灑灑幾千言的《端敬皇后行狀》。在順治帝對董鄂妃的描述中,他說得更多的是她的善解人意、賢達善良。對順治帝的衣食住行、生活小事,她無不留心、噓寒問暖,還和順治帝討論佛法經義、適度地規勸順治帝在處理朝政時不要急躁;對孝莊太后、對第二位被“晾”在一邊的孝惠章皇后,她都曾經在她們生病的時候衣不解帶、幾天幾夜地侍奉;對比她地位低的嬪妃甚至奴僕,她也從不曾疾言厲色,而是處處為他們著想……

可以想像,對朝政充滿煩惱、家庭充滿苦悶的順治帝來說,董鄂妃不僅僅是個紅顏知己、可意人兒,更有著類似於精神支柱的意味。然而紅顏天妒,不但董鄂妃所生的兒子不滿百日就夭折了,兩年後,董鄂妃也在22歲的妙齡香消玉殞,給順治帝留下了無窮的哀思。而朝廷傳出順治帝駕崩的時間離董鄂妃去世僅四個多月,不由得使人相信,順治皇帝因為愛妃的去世而萬念俱灰、遁入空門。

然而,從常識上說,有出家的動機,不等於有出家的事實。順治是否真的出家,還得用史實說話。

我們首先來分析民間傳說中順治出家的“證據”。

(一)關於吳偉業《清涼山贊佛詩》的問題。這首詩雖然是暗寫順治帝與董鄂妃之間生離死別的,但其中的一些句子所指尚不明確,不能成為順治出家五台山的證據。更何況,吳詩“房星竟未動,天降白玉棺”一句反而是順治未曾出家的一個佐證。房星,就是二十八宿中的房宿,“亦曰天駟,為天馬,主車駕”,“房星未動”,應該是指天子的車駕還沒有出發,而這兩句的大概意思就是,順治帝還來不及離宮出家,就死去了。

(二)關於康熙帝五台山尋父及御用之物的問題。康熙皇帝第一次巡幸五台山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也就是宮中傳出他父親去世後的第二十二年。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康熙皇帝巡幸五台山並不是為了去尋找父親的,否則何不早去,而要等到二十二年之後呢?至於五台山上的御用器物,很可能是康熙帝為了生活方便而從皇宮帶去的。

(三)關於翁同龢日記裡記載的那首題板詩,其口氣的確酷肖順治帝,似出自順治本人的手筆。但該詩為何等到順治皇帝已經去世二百多年的清末才被發現,這一點大有疑問,因此,不能輕易斷定為順治帝所作,反而有可能是出於好事者的偽托。即使今後有證據證明詩是真的,也只能說明順治帝有出家之心,不能說明他有出家之實。

實際上,根據可靠的史料,順治帝確實有出家之心,但出家未遂。朝廷當然對此諱莫如深,但是在與順治帝關係非常密切的僧人著作、年譜裡都有詳細的記載,雖出於幾本不同的著作年譜,但提及此事的時間、地點等等盡皆吻合。

董鄂妃去世後,順治帝痛不欲生,本來是決意要披緇山林的。順治十七年(1660年)十月,也就是董鄂妃去世一個多月後,順治帝在西苑萬善殿讓茆溪森禪師為他舉行了皈依佛門的淨發儀式。茲事體大,孝莊太后急忙派人將茆溪森的師傅玉林通琇召到京城,請求他規勸順治帝不要出家。玉林通琇能言善辯,卻勸不轉順治帝。據說,最終玉林通琇想出一招殺手鑭,命人取來乾柴,要當眾燒死自己的弟子茆溪森,順治帝不忍,才不得不放棄出家的念頭,蓄髮還俗,也就是說,出家未遂。

順治死因

如前所述,順治帝最終沒能完成出家為僧的願望,正史中關於他賓天的記載是可信的。至於他的死因,根據一些比較可靠的私人記載,很可能是死於天花。

順治帝病危時,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奉命起草《遺詔》。王熙在《自撰年譜》中記述了被傳旨召入養心殿、聆聽完順治帝旨意後起草詔書、三次進呈三蒙欽定的全過程。其中提到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六子夜,順治帝召王熙至養心殿,說:“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王熙“五內崩摧,淚不能止,奏對不成語”,強忍住悲痛草擬了一份《遺詔》,三次進覽,三蒙欽定,至初七日傍晚才最終定稿。當夜,順治帝就賓天了。

另外,曾為順治帝撰擬董鄂妃祭文的兵部督捕主事張宸在《青琱集·雜記》中也有類似的記錄:初五日,見宮殿各門所懸的門神、對聯已經全部撤去,又見皇帝貼身太監向各大臣耳語,神色倉惶;初七日,在傳諭大赦的同時,還“傳諭民間勿炒豆,勿燃燈,勿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因為這種禁忌只有在皇帝“出痘”——患“天花”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所以也可以佐證順治帝是因為罹患天花而去世的。

西洋傳教士湯若望的傳記中也記載:“如同一切滿洲人一般,順治對於痘症有一種極大的恐懼,因為這在成人差不多也總是要傷命的……或許是因他對於這種病症的恐懼,而竟使他真正傳染上了這種病症……順治病倒三日之後,於一六六一年二月五日到六日之夜間崩駕。”(魏特《湯若望傳》)

還有一條旁證。順治帝去世後,在考慮繼位者時,在湯若望的建議下,孝莊太后最終選定了玄燁,理由之一是玄燁已經出過天花。(魏特《湯若望傳》)可見,順治帝因患天花而英年早逝,是如此地震動著最高統治者的心扉,影響著他們的決策。

順治帝最終沒有完成想要出家為僧的願望,而是不幸地死於天花惡疾。幸運的是,兩年後,繼位的康熙皇帝將順治帝與董鄂妃合葬在了孝陵(一起合葬的還有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對於順治帝這位多情天子來說,能同心愛的人“死而同穴”,大概也可以安息了。

《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