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張之洞長期在外為官,很少回到家鄉。這天他接到家鄉的信兒,說準備為他蓋一座高樓。張之洞一聽很高興,自己告老還鄉後,可以悠哉游哉地登樓望月、飲酒賦詩了。高興之餘,他親自為高樓起了一個雅致的名字——望月樓。
望月樓竣工這天,張家大宴賓客,樓上樓下張燈結綵,喜氣洋洋,張家的親朋好友都來祝賀。正在熱鬧之時,忽聽望月樓外有人在大聲吟唱宋詞:“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大家一聽,就知道是一個叫秦博古的老秀才到了。
秦博古是個才子,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不精通。晚清科場黑暗,他雖滿腹學問,但因無錢無門,不會鑽營,所以屢試不第,到老仍混得一文不名。平日裡秦博古最欣賞宋詞《虞美人·聽雨》,認為是自己悲涼身世的寫照,所以自號“聽雨”,人們也就稱他“聽雨先生”。今天,秦博古也來望月樓湊熱鬧。
張家人知道秦博古的書法非常了得,就請他留下墨寶,親自把“望月樓”這三個大字書寫在樓上。
幾杯酒下肚,秦博古已經喝得頭大,他也不推辭,抓起毛筆,暈暈乎乎地爬上了臨時腳手架。聽到張家總管不停地稱他“聽雨先生、聽雨先生”,秦博古心裡挺滋潤,誰知他只顧得意,竟把“望月樓”錯寫成了“聽月樓”。
眾賓客望著“聽月樓”三個大字,覺得怪怪的,心裡犯嘀咕:天上風有聲、雨有聲,風雨有聲皆可聽;月亮有形而無聲,月亮能“聽”嗎?這老秀才真是喝多了!
張家總管湊近秦博古,小心地說:“聽雨先生,張中堂為高樓擬出的名字叫‘望月樓’,這——”
秦博古一時驚醒,頓時嚇出一身冷汗,但他是要面子的人,自然不肯認錯,於是把眼一瞪,大大咧咧地說:“什麼張中堂?別在我面前擺譜,我還是他老師哩!”
人們都吃了一驚,不知秦博古何時當過張之洞的老師?但“中堂老師”實在名頭太大,誰也不敢多問,聽憑秦博古把“望月樓”換成了“聽月樓”。
宴席繼續進行,人們對秦博古這個“中堂老師”刮目相看,紛紛上前恭維敬酒。
秦博古雖然很陶醉,但畢竟不踏實:剛才題字時走神,把望月樓搗鼓成不倫不類的“聽月樓”,後來又“急中生智”,冒充了張之洞的老師。如果此事被張之洞知道,還能有好果子吃嗎?不過,隨後他又坦然了:張之洞身負社稷重任,常年在外,忙得焦頭爛額,哪有機會回老家啊。
想到這一層,他心裡有底了,竟藉著酒勁兒,用筷子敲著盤子,有板有眼地唱起來:“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正在這時,門外突然一陣喧嘩,只聽有人高聲喊道:“張中堂大人回府——”
張家人與眾賓客一窩蜂似的出門迎接。張之洞真的回鄉了!他奉詔從湖廣回京面君,順道祭祖,回到了闊別多年的老家。
這一下,秦博古傻眼了,他像一嘴吃了二十五隻老鼠——百爪撓心哪:對中堂大人出言不遜,該當何罪?題錯望月樓名號,又該當何罪?這時的秦博古,真是要溜跑不掉,要躲無處藏,只恨不得有個地縫可以鑽進去!
張之洞在“聽月樓”下駐足良久,細細觀看“聽月樓”三個大字。張家總管小聲告訴張之洞:“這是您的老師聽雨先生剛剛留下的墨寶。”
張之洞一愣,不動聲色地“哦”了一聲,繼續盯著“聽月樓”看,看著看著,眉頭就擰成了個大疙瘩。秦博古躲在暗處,偷偷觀看張之洞的臉色,他看到張之洞望著“聽月樓”不住地皺眉頭,知道壞事了,只能傻愣愣地等著中堂大人緩過氣兒來,隨後處置他。
好久,張之洞才忽然問道:“聽雨先生何在?”
躲在角落裡的秦博古知道是禍躲不過,他戰戰兢兢地來到張之洞面前,腳一軟就跪了下去。
不料,張之洞卻雙手扶住秦博古,把他拉到上席就座。
秦博古哪裡敢坐,張之洞把他強按到首席坐下後,朗聲對眾賓客說道:“剛才我在樓外細細欣賞‘聽月樓’三個大字,但見聽雨先生字跡遒勁圓潤、俊秀飄逸,有‘落霞孤鶩’之遺風,聽雨先生真乃吾之師也!”
剛剛還嚇得魂飛魄散的秦博古慌忙站起來,紅著臉不住地說:“哪裡,哪裡,中堂過譽!都怨我酒後失敬,把‘望’錯寫成‘聽’,顯得不倫不類,貽笑大方、貽笑大方!”
不料張之洞竟離開座位,站在廳中,對秦博古深施一禮,繼而侃侃而談:“非也,聽雨先生過謙!當年李太白在詠樓詩裡說過,()‘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可見人間天上聲息相通、情景交融。以張某揣度,待夜深人靜之時,身臨高樓,這圓月美景一定是可以‘聽’的!有詩為證:吳剛坎坎伐桂樹,玉兔橐橐搗藥聲,忽聞樓台仙樂起,拂面嫦娥舞袖風。”
張之洞即席賦詩,眾賓客聽得如醉如癡,大家都感到用“聽月樓”代替“望月樓”,顯得更加悠遠靈動,意味無窮。用一個“聽”字,確實把“望”、“觀”、“得”、“抱”等字比得粗俗不堪!
正在這時,人們更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只見秦博古突然離開首席,來到大廳中央,在張之洞面前“撲通”跪下,他兩手左右開弓,在自己的臉上“啪、啪”不由分說地扇起來。
秦博古聲淚俱下地告訴大家,自己是如何酒醉後寫錯字,下不來台時,又如何胡編亂造、信口開河地冒充是中堂的老師。他說,張中堂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但仍能虛懷若谷、寬宏大量,與自己的輕浮狂妄比起來,簡直有天壤之別,自己感到無地自容。
聽了秦博古的話,眾賓客都十分感佩,歎服張之洞不但有經緯天地之才情,而且有包容四海之雅量。
面對眾人的一片讚頌之詞,張之洞不為所動,他真誠地對大家說:“唐朝韓文公說過,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人生不可無師,人之師有一字之師、一技之師、‘三人行’之師、傳道授業解惑之師,不一而足,聽雨先生何必耿耿於懷!”張之洞將秦博古扶起,讓他坐在首位,向他恭恭敬敬地敬上一杯酒,然後又對大家說,“聽雨先生即使只是我的‘一字之師’,也同樣是我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