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魂牌」上的塗痕

建安縣永寧莊有一個叫王永仲的青年人,他幼年喪父,是寡母苦熬歲月把他撫養成人,後來又給他娶了媳婦。小兩口恩恩愛愛,現在小兒子已經七歲了。夫妻倆對老娘百般孝順,日子雖然貧苦,但一家四口卻是歡歡樂樂。這年的冬季,王永仲的老娘得了重病,王永仲到處為老娘求醫買藥,但母親的病卻終不見好轉。後來,王永仲聽人說南台鎮外的的關帝廟很靈驗,凡有災難者去關帝廟祈求關聖帝君護佑,便可禳災除禍。這天,王永仲準備了供品便來到關帝廟為老娘祈禱。王永仲焚香擺上供品後,跪在紅面長髯身著綠袍的關老爺塑像前一邊叩頭—邊禱告,虔誠地祈求關老爺保佑老母親早日康復。祈禱完畢,王永仲正欲起身離去,突然從外面進來兩個面目猙獰的差役,見了王永仲不容分說便把王永仲推倒在地,將一條鎖鏈鎖住他的脖頸,一拉一推地向廟外走去。王永仲嚇得渾身顫慄,卻又不知犯了何罪。就在這時候只見那天武神威的關老爺從座上走了下來,對二差役道:“二位上差為何抓人?”一名差役回道:“乞稟大帝,我們乃是陰曹公差,此人陽壽已盡,我們奉命前來將其陰魂帶到閻王殿前受審……”那差役說罷從身上取出“勾魂牌”讓關老爺:“請大帝檢驗。”關老爺接過來一看,兩條臥蠶眉立刻倒豎起來,對兩位差役道:“此人心善守規從未作惡,又是一位孝子,其母重病在床,他死後拋下老母、妻子和幼兒,豈不是毀了這一家?閻君如此判定生死實欠公允,況且這勾魂牌上的名字似有錯訛……本帝君要隨上差親見閻君問個明白!”

二鬼差想,這關聖帝君忠義剛烈,在世時保其大哥劉備打天下,南征北戰過五關斬將,英名蓋世。死後封為關聖帝君、伏魔大帝,斬妖除魔仁佑大千,名貫三界,他們兩個小小的鬼差怎敢惹這位尊神?於是,便答應帶領關老爺同往。

兩個鬼差鎖著王永仲前行關帝隨後,來到閻羅殿外,一鬼卒進去通稟。閻君聽說關聖帝君駕到,欠身離坐將關帝迎進殿內。各自落座後閻君道:“不知關聖駕臨地府來有何見教?”關帝說:“今有善男王永仲到我殿內為其久病老娘祈禱,不想被兩位陰差鎖拿,並示勾魂牌讓本帝君驗看,我見那勾魂牌上名字似有可疑,故前來向冥主請教……”

閻君當即命鬼差將勾魂牌呈上,閻君仔細看了一遍,然後對關帝說:“此牌乃冥府鎖拿陽壽已盡之人的憑證,並非虛假。”

關帝道:“請冥主仔細看看,這‘王’字不像原筆,似有塗改,請冥主命判官拿來《生死簿》核查,以辨正、誤……”

聽關帝這麼一說,閻君又將勾魂牌上的名字仔細看了一遍,這才發現那“王”字的一豎下面隱約有“提勾”的痕跡,便命鬼卒喚來判官。判官來至閻王殿前,閻君道:“今關聖帝君前來察看王永仲壽限一事,你速將《生死簿》呈上來,本王要親自查閱。”

判官將《生死簿》呈給閻君,閻君按姓氏部首查到“王”姓分冊,又查到建安縣永寧莊“王永仲”的名字。條目下對其出生年月記載詳盡,並清楚標明其壽限為三十二歲,但那“三”字的筆畫很粗,與其名“永仲”二字不甚和諧。閻君仔細看了一陣後,不免心中生疑惑,聯想到“勾魂牌”上的“王”字一豎的“勾”痕,覺得這裡面可能有人做了手腳……於是,閻君便一臉嚴肅地對於判官道:“你身為陰司判吏,掌管世人生死,這勾魂牌與《生死簿》上均有塗痕,要你清楚講來。”判官一聽,臉色倏地變得煞白,撲通跪倒在閻君面前戰戰兢兢地說:“小吏罪該萬死,請冥主開恩吧……”

原來這位判官前世是一位書生,姓于名化成,乃飽學之士,但多次科考均名落孫山,年老時貧病交加,抑鬱而死。閻君憐他才學出眾卻終生不得志,便留下做了陰司簿吏。因他文才出眾,為陰司擬文告十分得體,深得閻君賞識,後來便將其擢升為判官。這次鬼卒捉拿的壽終之人本來是一個叫“於永仲”的人,而這個於仲永正是於判官大哥的獨苗孫子!於永仲生性頑劣,吃喝嫖賭無所不為,《生死簿》上標明他的壽命是二十八歲。但於判官不忍心大哥的後代早夭斷了香煙,便想利用職權之便延長這個族孫的壽命。恰好同鄉中有個叫“王永仲”的人,《生死簿》上標明王永仲的壽命是六十二歲。於判官看了兩個人的姓名,這“於”、“王”兩個姓氏僅差一“橫”。於是,便偷偷地將勾魂牌上的“於”字下面加了一橫,使該死的“於永仲”就變成了“王永仲”。又將《生死簿》上於永仲壽限二十八歲的“二”字添了一豎稍帶一勾,成了“七”字。這樣,於永仲的壽限就變成“七十八”歲了。同時又將王永仲的壽命六十二歲“六”字的上一“點”和下面的左右兩“點”用加粗筆劃的辦法塗改成“三”字,使其壽命變成了“三十二”歲。也是事有巧合,於判官做得天衣無縫。可是,那隱隱的塗痕卻留下了後患。也是王永仲孝心感動了關聖帝君,親自過問此事,使這樁壽命作弊案得以真相大白。閻君沖發衝冠虯髯乍起,指著於判官厲聲喝斥道:“本王待你甚厚,你身為判吏,理應秉公執法,可是你卻不思報效,竟不顧陰司鐵律徇私作弊,執法犯法,豈能容得!鬼卒們,捋下他的冠帶,重責百杖,發往十八層地獄受罪!”

懲治了於判官後,閻君根據王永仲的孝行給其增壽十年,命鬼卒護送還陽,其老母的疾病也不日痊癒,全家人過上了歡樂美滿的日子。

《聊齋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