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白玉贍死心求道德 丘長春度世作西遊

第十六回 白玉贍死心求道德 丘長春度世作西遊

詞曰:

功深報應天然,行滿飛昇有日。堅心苦志無休歇,要在虛心自覓。《西遊》道路幽深,《封神》火性未滅。若將看作等閒文,難窺神仙門戶。(右調《醉高歌》)

卻說郝太古帶了雲姑,一路隨緣,過山西,渡過黃河,上西嶽華山修煉。運用神工,將華山頂上背後壁峭之處,鑿開一洞居之。外用鐵樁排插巖中,以九接木椽接之,令人往來進出可走。遂授道雲姑。二人不食火食,就在山上採取黃精、山藥、百合之類為糧。郝真人命雲姑居對山洞中,修煉道成,滿身長毛,步履如飛,人見之,聳身壁巖而去。此洞後人呼曰「毛女洞」。

那郝真人復開七十二洞,以便後人養道。時有訪道者上山求道,投師日眾。那郝真人遂下山雲遊積功,待詔上升,留傳派詩曰華山派:

至一無上道,崇教演全真。沖和德正本,仁義禮智信。嘉祥宗泰宇,萬理復元亨。清靜通玄化,體性悟誠明。

卻說瓊州有白玉蟾,本姓葛,乃福州閩清縣人,董教瓊州。父名振業。於宋高宗紹興三年甲寅歲三月十五日,母夢一道者以玉蟾蜍授之,遂生子,取名玉蟾。稍長,又名長庚。祖、父相繼而逝,母他適,因改姓白,自號瓊館。幼時天資敏慧,十歲自航海西來廣州,應童子科,主司命賦織機詩,應詠曰:大地山河作織機,百花如錦柳如絲。虛空白處做一疋,日月雙梭天外飛。

主司意其狂,弗錄,遂拂袖而歸。

年十六歲,專思學仙,毅然就道,囊中止有錢三百。初別家山,不知夜宿何處,日落烏啼,匆匆投止而已。行了數日,至漳州城,衣服賣盡,舉目無親,夜宿江村孤館。明日起程,隨身只柄雨傘矣。勉強行到興化地界,風雨瀟灑,時正送春時候,到此欲歸不得,乃乞祭充飢。又走了一十餘天,至羅源與福寺,願自身作僕。未滿半月,與主僧作別。值炎日燒空,赤足奔馳,肉流血汗,痛不可言。至江浦,秋雨淒淒,頭無傘笠遮蓋,四顧難行。聞建寧府城中人俱好善,特往彼地求活。通衢舒手,誰人可憐乞兒?因入悲田院中,相混暫歇。後上武夷山,道士罵其孤窮,玷辱宗風,悲泣下山。訪至龍虎山上清宮,謁見嗣師,知客嫌其襤樓。直往東北,過饒州,渡鄱陽湖,至建康,遇兵渡江。時淮、泗兵火,橫屍堆道,野無草粒。轉至江東,正當三伏炎天,家人避藏谷穴。行人兩浙,秋涼漸侵。在武林夜宿古廟,天方大雪七日,幸得童精未洩,死而復甦。自思淒涼,欲去尋死,復自慰曰:「修道大事,切莫怨尤。我生果有神仙之分,前程自有師指。幸而天與殘生,受此饑寒勞苦,何足悲哉!」

那玉贍勞苦不辭,寒暑不懼,遍處訪道求玄。幸其智慧天成,見多識廣,能知真偽,不人傍門邪教之網。所見這些僧道,盡在名利上搜求,並無一個性命中著腳。來往二十餘年,未嘗遇一真師。

至四十二歲,時孝宗淳熙三年,游於甬東海濱,遇陳泥丸真人,見而憐之。識其道器,攜歸羅浮,傳授還丹之訣。居一年,泥丸見其有怠惰之意,遂令下山,謂曰:「子可更在外勤求苦志數載,吾當於此俟子。」玉蟾無奈,悲泣拜辭下山。

初至黎母山,遇神人授其上清法錄、洞玄雷訣。游武當山,北極驅邪院左判官,即三國中魯肅也,與講行施符法,濟人立功。游西蜀青城,訪謁金堂,遇老道授《度人經》。轉至巴陵時,民染瘟疫,以符水濟民,驅邪治病,然無不應;以經度鬼,皆獲超升。自此以後,呼召雷雨,收攝魔精,方方累行,處處積功。如是七年,歸羅浮覆命。

泥丸見之,喜曰:「學道須要如此辛勤,方是道器。」復援太乙刀圭之道,向玉贍道:「我此時正欲調神出胎,必仗伴侶之功。汝當在此護法數年,何如?」玉簷拜答道:「師父用功,弟子應當護法。此乃為弟子分內之事,願當護法,侍候恩師。」於是泥丸得玉蟾誠心護持,就下手用功,遂調神出胎,三年乳哺,復再大定六年,神化無方,隱顯莫測。

那白玉蟾在山侍師九年,一朝至師前再拜,啟問曰:「弟子今生可得仙乎?」陳泥丸白:「人人皆可作仙,個個俱能成道,何況汝乎?」玉贍拜求道:「不避尊嚴之責,重伸僭易之問,修煉工夫,願得一言點化。」泥丸真人愍其真切,為其講明次第火候、金丹妙旨以及出胎調神之功,逐一指示,道:「汝既得玄旨,須要下手用工,不可遲延歲月。光陰迅速,,轉瞬無常,謹慎修持,此是天機秘密,不可輕傳匪人。昔日張祖紫陽真人,三傳非人,三遭天譴。必須慎之!我令內丹已成,你可隨我往北一走。」那玉蟾拜謝起來,遂收拾單行,即日起程。師徒別眾下山,眾弟子送行。不表。

且說泥丸真人至湘江,向玉蟾道:「我此去北遊,必要遲延歲月,猶恐耽誤你修煉的工程,不如你去辦你的事。但你今無人護法,只可以財輔之。你可去買些水銀來,愈多愈好。」玉蟾問道:「師父要水銀何用?」泥丸道:「你去買來,自有用處。」於是玉蟾聽師之言,就去買了二斤水銀,交與師父。泥丸喜道:「這二斤水銀,足可以供養數載矣。」就將水銀放在口中,片刻吐出,變成黃金。玉蟾一見,驚喜曰:「我師有這般神通!嘗聞《丹經》有云:道成之後,體化純陽,能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入金石而無礙,步日月而無影。未聞水銀入口,化成黃金。此道更奇異也。」泥丸曰:「此金丹大道修證,聚則成形,散而無質。能使枯骨立地成形,朽木頃刻發生。此水銀化為黃金,何足異也?」

玉蟾問曰:「此金變成,後來復變否?」泥丸曰:「神仙以金丹點化,可使五百年不變。若是幻術點化者,或有一年半載;及至三年五載,不化者鮮也。今將此金與你帶去,可作道本,方能下手用工也。」玉贍曰:「弟子今聞師言,此金五百年之後復成水銀,豈不害人乎?弟子不敢用也。」泥丸曰:「今聽汝之言.慮五百年已後之事,足見汝之道心,將來必成天仙果位。但此金五百年之後,雖變亦不害人。所藏金之人,必是官宦富戶;這二斤黃金,分作八塊,亦未必一家所藏。何害之有?汝可大隱鬧市,勤修苦煉。我欲渡江往北一遊。汝至功成果滿,後會有期。」玉蟾含淚拜送。至於湘江岸上,只見江水滔滔,泥丸真人將頭上箬笠放在水上,腳踏箬笠,渡江而去。時湘江岸上,千目共睹,眾人都道真是個活神仙,無不驚呀下拜。

玉贍見師父擲笠過江,知師道成,遂在這湘鄉鬧市廟中勤功修煉。越歷三載,始得鉛汞相投。復修二年,時當大丹將成,一朝被外緣所誘,用心不謹,忽然汞走鉛飛,前功俱廢。自嗟根基淺薄,哀悲大哭。時有從人相勸,方可罷休。遂往東遊,以符水濟人疾苦,培功積德。

游訪天台,拜見祖師張紫陽真人,以金丹四百字授之,教其嚴防守護,謹慎魔侵。玉蟾拜別祖師,人武夷山,結廬居之,修煉丹成。是年六十四歲矣。因緣護法天然,復用大定凝神,坐忘九載,脫胎神化,方得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然後出山,行功積德,待詔上升。自號雲外子,善能草書丹青。自讚云:

千古蓬頭出腳,一生伏氣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雲深處吾家。

自此隨處逍遙,濟人利物。復號紫清。後作書一集,曰《悟道集》,流傳於世。遍游天下,行法積功,畫梅畫竹以自娛。接引多方之士,且飲且吟而勿倦,提攜無數眾生。跣腳蓬頭,風流自在,不表。

且說長春真人,在龍門洞別了眾弟子,過蔥嶺積雪,西渡流沙河,邀游諸國,度化眾生。至於天竺國,一名竺乾國,即今名印度國也。國王見丘真人常有雲霞盤結頂上,如寶蓋相似,稱丘真人為寶蓋佛,又日震旦活佛,至今西方家家供奉。不表。

那丘真人游月氏、回回等國,指引迷徒,隨處化度。返至雪山,至靈鷲寺掛單,見一老僧,法號白雲,手捧《封神傳》一冊,與長春真人觀看。真人執過手來,細閱一遍,見其文義雖妙,火性未消,不足於道。丘真人在他寺中盤桓年餘,著成《西遊記》一冊。共有百回、九九魔難,妙化無窮,是為修道降魔釋厄之玄機也。書成,付與白雲和尚。那和尚執去,靜玩一月。一旦,將長春真人請到方丈,大設筵宴,推真人上坐,執弟子禮,倒身下拜,道:「弟子才疏學淺,德薄孽深,學道無成。今遇真人至於敝寺,乃弟子三生之幸也。伏乞真人指示一線之機,使末學有進修之路。倘然日後有成道之期,不忘真人開示之恩也。」

長春亦急忙還禮,道:「禪師德若丘山,性如秋月,何愁不成佛果?因何固謙也?」遂挽手起來,二人坐下。禪師道:「若非真人至此,我似河伯,而自之多於水也。今見真人之道,方知我醜,如登丘阜而睹漢表,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正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毫末之在馬體也。」長春道:「禪師因何謙虛若此?」和尚曰:「非我謙也。今觀真人之《西遊記》中,字字玄機,聲聲妙諦,內藏秘奧,玄妙無窮,實有經天緯地之才,乘景御風之變。真人若肯度脫愚迷,我願投門下。未知恩師意下何如?」長春曰:「你乃佛門弟子,將來亦是西方禪祖,非我玄宗之器。我觀汝之《封神傳》中,妙法頗有,奈何火性未滅。必須滅盡火性,方證菩提,然後方可論道。慾念除盡,方離欲界;塵情了盡,方出色界。心不著於虛,即超無色矣。可將我這部《西遊記》細細玩悟,八十一般魔障滅盡,自然可得真經返國。經者,金也。金丹人腹,大道自然可成也。」那白雲禪師拜謝道:「盛蒙玉言開導,師恩何日可報?」

長春真人齋畢,告辭道:「我明日起程,回轉故國,即今告別。只要汝勤修大道,功成果滿之時,同赴龍華勝會,後會有期。」那禪師見丘師告別,苦留道:「敢乞恩師赦我狂瞽,我師居寺中一年有餘,才至今朝,方知恩師道德。赦弟子不知之罪。乞師再住幾天,凡《西遊》之內隱言密語,乞師指示一二,感恩之至。」於是長春真人見其真誠,權留半月,微有所傳。遂告別道:「余本當久居於此,但中國有許多的大事,心願未了,不得久留。」

那白雲禪師苦留不住,無奈其何,向丘師道:「恩師既然中國有大事未了,弟子不敢強留。」遂取出黃金百兩、白銀五十,呈於師前,叩拜道:「弟子這點少少的薄禮,乞師收下,帶到中途,權作路費。」長春道:「我在常住處找一年有餘,深蒙眷顧。今汝之厚禮,實不敢收也。」和尚道:「今者蒙師救拔,師徒之分,不必謙遜。況師《西遊記》中有言曰:『欲求天上寶,須用世間財。』唐三藏不捨金缽盂,真經不能到手。雖然是道中的隱語,世禮亦當然也。」長春道:「貪財不出家,出家不貪財。既愛財寶,不是出家之人。但我此去,欲建造叢林,非財不可。」正是:

仁者施財能得福,不仁聚貨自亡身。若然愛寶貪財物,豈是修身學道人?

要知丘真人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金蓮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