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像化金蟬

第十二回 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像化金蟬

悟一子曰:醯雞謂甕大,井蛙謂天小。非甕果大,天果小,局於觀也。篇中復提「貞觀」二字,以志建會之始,見為女子之貞觀,而非大土之大觀。若太宗之治績,貞觀矣,玄奘則進;傅奕之奏議,貞觀矣,蕭瑀則進:要皆貞觀也。即如太宗賜玄奘五彩織錦袈裟,以為極華麗寵渥矣。豈知有佛賜錦襴袈裟,九環錫杖,為巍巍絢艷之至寶。得菩薩一番讚美,而太宗前踢袈裟,未免削然無色。如太宗命玄奘集諸僧參禪講法,大開方便,謂之建大會矣。「菩薩拍著寶台,厲聲高叫:『和尚!你只會談小乘教法,可會談大乘教法麼?』」得菩薩將大乘三藏法指示,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體,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去無來,而玄奘素所得力參講之教法,已只可渾俗和光。何也?觀至美而美者失其美,觀至大而大者失其大也。

菩薩顯出救苦真身,莊嚴色相;半空中落下簡帖,內云「西方有妙文」,「求正裹金身」。此西方之妙文,即金丹之正道也。玄奘願往兩天,號稱「三藏」,已包三藏之真經於一體。合三家之五行於一號。「三藏」二字,已是大乘。何謂三藏?以經數而言:五千零四十八卷為一藏,共計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以五行而言:金水一家為一藏,木火一家為一藏,土一家為一藏。以陰陽而言:天為一藏,地為一藏,鬼為一藏。鬼,即二氣之良能,盈天地間,皆是也。

此時已得三藏之名,而未得三藏之實,故謂之「金蟬」。蟬者,鳴不以口,飲而不食,處卑而趨高,物中最清高之品,以喻清淨無為、其性涵空之意。金乃百煉不磨、光明融結之體,以喻性體之虛靈。然性體雖具而命根未固,所謂「巍巍佛堂,其中無佛」也。故玄奘得小乘之法門,止如金蟬之空殼而已。必三家相見之後,方能充實命基,成真金不壞之體,而得見如來,此大乘教法也。

觀音奉佛旨而來,已於五色錦襴袈裟、九環寶杖二物,顯示其旨。玄奘受賜,已接得佛旨,了無剩義。袈裟,像五行之攢簇;九環,像九轉之返還,故曰顯像化金蟬。不曰度,而曰化,正如時雨之施一時,甲坼勃然生發矣。

讀《西遊》者,往後看去,無不以為希奇怪誕,疑惑不經。不知下文三徒,即三家相見,為藥物也;八十一難,即九九返還,為火候也。夫五行之情狀,九轉之神靈,原變幻無定,不可測度。筆墨所到,俱是真實妙相,庸常至理,其中勇猛精進,防危慮險,及一切法度細微之旨,無不畢具。指明「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一句,大是顯露。夙有仙骨者,若能熟讀此書,察識奧妙,即如真人之親授的旨,而錦襴袈裟、九環寶杖之至寶,可當身披執矣。

然玄奘必得三徒,而後能拜見如來,其義易明。三徒己了長生之道,命根堅固,自是萬劫不壞,何以反以玄奘為師?甚說難曉。蓋仙佛同道:佛曰「丈六金身」,仙曰「修成二人」,俱是有為而至於無為。了命不了性,如寶鏡不磨而無光,非有為之真空;了性不了命,如築室無基而安柱,是無為之空寂。故有為者,必見性明心,而始能超脫五行,三徒之皈依扳佛法是也。

無為者,必攢簇五行,而後能超凡入聖,玄奘之收伏三徒是也。三徒未盡者,無為之妙,玄奘有焉,故以為師。玄奘未盡者,有為之妙,三徒有焉,教以為徒。師徒合為一體,便是金丹大道,無上至真之大乘教法。直到上無底船脫殼之後,結出師徒彼此相濟,兩不相謝本旨。

祖師曰:「人生如泡幻,若沒個泡幻,大事無由辦;若得大事辦,安用此泡幻」。到上無底船而脫殼,正大事得辦,為金蟬脫殼而化也。全書師以佛子,而命名「玄」;徒皆仙子,而命名「悟」;非悟不玄徹,非玄不悟徹;仙即佛,佛即仙,無二道,無二用也。

《西遊真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