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

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

許宣平 劉清真 張殖 蕭靜之 朱孺子

許宣平

許宣平,新安歙人也。唐睿宗景雲中,隱於城陽山南塢,結庵以居。不知其服餌,但見不食。顏色若四十許人,行如奔馬。時或負薪以賣,擔常掛一花瓠及曲竹杖,每醉騰騰拄之以歸。獨吟曰:「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路人莫問歸何處,穿入白雲行翠微。」爾來三十餘年,或拯人懸危,或救人疾苦。城市人多訪之,不見,但覽庵壁題詩云:「隱居三十載,石室南山巔。靜夜玩明月,明朝飲碧泉。樵人歌垅上,谷鳥戲巖前。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好事者多詠其詩。有時行長安,於驛路洛陽同華間傳捨是處題之。天寶中,李白自翰林出,東遊經傳捨,覽詩吟之,嗟歎曰:「此仙詩也。」及詰之於人,得宣平之實。白於是游及新安,涉溪登山,累訪之不得。乃題其庵壁曰:我吟傳捨詩,來訪真人居。煙嶺迷高跡,雲林隔太虛。窺庭但蕭索,倚柱空躊躇。應化遼天鶴,歸當千歲余。」是冬野火燎其庵,莫知宣平蹤跡。百餘年後,鹹通七年。郡人許明奴家有嫗。常逐伴入山採樵,獨於南山中見一人坐石上,方食桃,甚大。問嫗曰:「汝許明奴家人也?我明奴之祖宣平。」嫗言:「常聞已得仙矣!」曰:「汝歸,為我語明奴,言我在此山中。與汝一桃食之,不可將出。山虎狼甚多,山神惜此桃。」嫗乃食桃,甚美,頃之而盡。宣平遣嫗隨樵人歸家言之,明奴之族甚異之,傳聞於郡人。其後嫗卻食,日漸童顏,輕健愈常。中和年已後,兵荒相繼,居人不安,明奴徙家避難,嫗入山不歸。今人採樵,或有見其嫗,身衣籐葉,行疾如飛。逐之,升林木而去。(出《續仙傳》)許宣平是新安歙縣人。唐睿宗景雲年間,他隱居在城陽山的南塢,蓋了一所小草房居住。不知他在進行服食,只知他不吃飯。他的臉色像四十來歲的人,走起路來像奔跑的馬。他有時候擔著柴到城裡來賣,柴擔上常常掛著一隻花葫蘆和一根彎曲的竹杖,常常醉後騰騰地拄著竹杖回山,獨自吟唱道:「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路人莫問歸何處,穿入白雲行翠微。」三十多年來,有時候他把人從危難中拯救出來,有時候他把人從疾病中救治出來,很多城裡人都去拜訪他。並不能見到他,只見到他住的小草房的牆壁上題詩說:「隱居三十載,石室南山巔。靜夜玩明月,明朝飲碧泉。樵人歌垅上,谷鳥戲巖前。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許多好事者都誦讀他的詩,使他的詩在長安盛行一時。在官道上從洛陽到同華之間的傳捨裡,到處題著他的詩。天寶年間,李白從翰林院出來,向東遊歷路過傳捨,看了他的詩吟詠之後,感歎地說:「這是神仙的詩啊!」於是李白就向別人打聽這是誰寫的詩,知道了許宣平的情況。李白於是就到新安遊歷,越嶺翻山,多次求訪也沒有找到許宣平,就在他的小草房的牆壁上題詩道:「我吟傳捨詩,來訪真人居。煙嶺迷高跡,雲林隔太虛。窺庭但蕭索,倚柱空躊躇。應化遼天鶴,歸當千歲余。」這年冬天,野火燒了這所小草房。不知道許宣平的行蹤。一百多年以後,鹹通七年,郡中人許明奴家有一位老婦人,曾經結伴進山打柴,獨自在南山中見到一個人坐在石頭上,正在吃桃。桃子很大。那人問老婦人說:「你是許明奴家的人吧?我是許明奴的祖先許宣平。」老婦人說她曾經聽說他已經成仙了,他說:「你回去,替我對許明奴說,我在這山裡頭。我給你一個桃吃,不能拿出去。這山裡虎狼很多,山神很珍惜這桃子。」老婦人就把桃子吃了。味道很美,不一會兒就吃光了。許宣平打發老婦人和打柴的人們一起回家說了此事。許明奴的家族非常驚異,全郡的人都傳聞此事。後來老婦人就不愛吃飯,一天天變得年輕,比平常輕捷健壯。中和年以後,連連發生兵亂,百姓不安。許明奴搬家避難,老婦人進山就不再回來。現在有人進山打柴,有見到那位老婦人的。她身穿籐葉,行走如飛。追趕她,她就升到林木之上離去。

劉清真

唐天寶中,有劉清真者,與其徒二十人於壽州作茶,人致一馱為貨。至陳留遇賊,或有人導之令去魏郡,清真等復往。又遇一老僧,導往五台。清真等畏其勞苦,五台寺尚遠,因邀清真等還蘭若宿。清真等私議,疑老僧是文殊師利菩薩,乃隨僧還。行數里,方至蘭若。殿宇嚴淨,悉懷敬肅,僧為說法,大啟方便。清真等並發心出家,隨其住持。積二十餘年,僧忽謂清真等曰:「有大魔起,汝輩必罹其患,宜先為之防;不爾,則當敗人法事。」因令清真等長跪,僧乃含水遍噴,口誦密法。清真等悉變成石,心甚了悟,而不移動。須臾之間,代州吏卒數十人,詣台有所收捕,至清真所居,但見荒草及石,乃各罷去。日晚,老僧又來,以水噀清真等成人,清真等悟其神靈,知遇菩薩,悉兢精進。後一月餘,僧云:「今復將魔起,必大索汝,其如之何,吾欲遠送汝,汝俱往否?」清真等受教,僧悉令閉目,戒云:「第一無竊視,敗若大事。但覺至地,即當開目。若至山中,見大樹,宜共庇之。樹有藥出,亦宜哺之。」遂各與藥一丸云:「食此便不復饑,但當思惟聖道,為出世津梁也。」言訖作禮,禮畢閉目,冉冉上升,身在虛空。可半日許,足遂至地。開目,見大山林。或遇樵者,問其地號,乃廬山也。行十餘里,見大籐樹,周回可五六圍,翠陰蔽日。清真等喜云:「大師所言奇樹,必是此也。」各薙草而坐。數日後,樹出白菌,鮮麗光澤,恆飄飄而動。眾相謂曰:「此即大師所云靈藥。」采共分食之。中有一人,紿而先食盡。徒侶莫不慍怒,詬責云:「違我大師之教。」然業已如是,不能毆擊。久之,忽失所在,仰視在樹杪安坐。清真等復云:「君以吞藥故能升高。」其人竟不下。經七日,通身生綠毛。忽有鶴翱翔其上。因謂十九人云:「我誠負汝,然今已得道,將捨汝,謁帝於此天之士。宜各自勉,以成至真耳。」清真等邀其下樹執別。仙者不顧,遂乘雲上升,久久方滅。清真等失藥,因各散還人間。中山張倫,親聞清真等說云然耳。(出《廣異記》)

唐代天寶年間,有一個叫劉清真的人,與他的同伴們共二十人在壽州作茶葉生意,每人趕著一匹馬馱著貨物到外地去賣,走到陳留遇賊寇,有人開導他們,讓他們去魏郡。劉清真等人又到魏州去。路上遇到一位老和尚,開導他們到五台山去。清真等人怕勞苦,因為此地離五台山還很遠。於是老和尚請他們回到寺廟裡先住下。劉清真等人私下議論,懷疑老和尚是文殊師利菩薩,就跟著和尚回來,走了幾里,來到廟中。廟裡的殿宇莊嚴潔淨,他們都肅然起敬。老和尚為他們說法,大講特講對各種程度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教化方式,以讓他們形成信念。劉清真等人都有了出家的念頭,跟著老和尚住持在這廟裡,一共二十多年。老和尚忽然對劉清真等人說:「有一個大魔難出現,你們一定會遭到它的禍害,應該先為你們預防一下。不然,就會敗壞人們的誦經、齋戒等佛事。」於是他讓劉清真等人跪下,他口中含著水逐個噴他們,口中還念著秘訣。劉清真等人全變成了石頭。他們心中什麼都明白,卻不能移動。不長時間,代州的幾十個吏卒,到五台山寺廟去捕捉什麼人,走到劉清真等人住的地方,只見有荒草和石頭,就各自作罷離去。到傍晚,老和尚又來,用水把他們噴成人。劉清真等人這才知道他是神靈,才知道自己遇上了菩薩。他們全都爭先恐後地精心進取。一個多月以後,老和尚說:「現在又要有一個大魔難出現,一定會大力搜索你們,那該怎麼辦呢?我想把你們送到一個很遠的地方去,你們是不是都願意去?」劉清真等人都願意。老和尚讓他們全都閉上眼睛,警告說:「最重要的是不要偷看,敗壞了你們的大事。只要覺得到了地面,就可以睜開眼睛。如果到了山中,看到一棵大樹,應該共同在樹下躲避。樹上有藥長出來,也應該吃了它。」於是分別給他們每人一丸藥,說:「吃了這藥就不再知道飢餓,應該想只有聖道才是超脫塵世的橋樑。」 說完他們就行禮,行完禮就閉上眼睛。他們覺得自己在冉冉上升,身體飄在虛空之中。大約半天左右,腳就碰到地面。睜開眼,見到一片大山林。有人遇上砍柴的,問那地方的名稱,原來是廬山。走了十幾里,看見一棵大籐樹,有五六圍粗,綠蔭遮蔽太陽。劉清真等高興地說:「大師說的那棵奇樹,一定是這棵樹!」各自拔草坐到樹下。幾天後,大樹上長出白菌。白菌很鮮麗,有光澤,總是輕飄飄地在動。眾人互相說:「這就是大師說的那靈藥,採下來咱們共同分著吃。」其中有一個人,欺騙了大家,自己先把那菌吃光了。夥伴們沒有不生氣的,斥罵道:「你違背了大師對我們的教導!」但是已經如此了,也不能打他。時間長了,那人忽然不見了。抬頭一看,他在樹梢上安安穩穩地坐著。劉清真等又說:「你因為吞了藥,所以才能升高。」那人到底不肯下來。經過七天,那人通身長出綠毛,忽然有一隻仙鶴翱翔在他的頭上。於是他對十九個人說:「我實在是對不起大家,但是現在已經成仙了。將要離開大家,到天上去謁見玉帝。各位應該各自勤勉努力,成為一個最好的神仙。」劉清真等請他下來與大家握手告別,他看也不看,就乘著雲朵上升,好長時間才消逝。劉清真等人因為失去靈藥,就只好各自散開回到人間。中山的張倫,親自聽到劉清真等人說的這件事。

張 殖

張殖,彭州導江人也。遇道士姜玄辨,以六丁驅役之術授之。大歷中,西川節度使崔寧,嘗有密切之事差人走馬入奏。發已三日,忽於案上文籍之中,見所奏表淨本猶在;其函中所封,乃表草耳。計人馬之力,不可復迫,憂惶不已,莫知其計。知殖術,召而語之。殖曰:「此易耳,不足憂也。」乃炷香一爐,以所寫淨表置香煙上,忽然飛去。食頃,得所封表草墜於殖前。及使回問之,並不覺。進表之時,封題印署如故。崔公深異之,禮敬殊常。問其所受道之由。云:「某師姜玄辨,至德中,於九龍觀捨力焚香數歲,因拾得殘缺經四五紙,是太上役使六丁法,咒術備足,乃選深山幽谷無人跡處,依法作壇持咒,晝夜精勤。本經雲,一十四日,玄辨為九日而應。忽有黑風暴雨,驚駭於人,視之雨下,而壇場不(不原作一,據明抄本改)濕。又有雷電霹靂,亦不為驚懼。良久,見奇形異狀鬼神繞之,亦不為畏。須臾,有鐵甲兵士數千,金甲兵士數千,瞰噪而下,亦不驚怖。久之,神兵行列,如有所候。即有天女,著繡履繡衣,大冠佩劍立,向玄辨曰:『既有呼召,有何所求。』玄辨以術數為請。六丁兵仗,一時隱去。自此每日有一丁侍之。凡所徵求,無不立應,以術授殖。」謂曰:『術之與道,相須而行。道非術無以自致,術非道無以延長。若得術而不得道,亦如欲適萬里而足不行也。術者雖萬端隱見,未除死菉。固當棲心妙域,注念丹華,立功以助其外,煉魄以存其內,內外齊一,然後可適道,可以長存也。峨眉山中,神仙萬餘人,自皇人統領,置宮府,分曹屬,以度於人。吾與汝觀道之纖芥,未造其玄微。龍蛇之交,與汝入洞府,朝真師,庶可以講長生之旨也。』師玄辨隱去二十餘歲。此年龍蛇之交,當隨師登峨眉,入洞天,不久往矣。」是年大歷十二年丁巳,殖與玄辨隱去,不復見。(出《仙傳拾遺》)

張殖是彭州導江人。他遇到道士姜玄辨,姜玄辨就把「六丁驅役」的法術傳授給他。大歷年間,西川節度使崔寧,曾經有秘密緊急的事,派人騎馬奔京中奏報。出發已經三日,忽然在桌案上的文籍當中,見所奏報的奏章謄清本還在桌案上,那函中封的是奏章的草稿而已。估計一下人馬的速度,不可能再追上了。崔寧又愁又怕,坐臥不安,不知該怎麼辦。他知道張殖會法術,就把他找來對他講了。張殖說:「這很容易,不值得發愁。」於是他點燃一爐香,把謄清的奏章放在香煙上。奏章忽然飛去。一頓飯的時間,那所封的奏章草稿落到張殖面前。等到使者回來一問,使者並沒發覺,遞上奏章的時候,封函上的題字和印章和原來一樣。崔寧深感驚異,對張殖非常敬重。他問張殖是怎樣學會道術的。張殖說:「我的老師是姜玄辨。至德年間,老師姜玄辨在九龍觀下力氣燒了幾年香,因為拾到四五頁殘缺的經書紙片,上面書寫的是太上的「役使六丁」法,咒語法術很完備。於是他就到深山幽谷中選了一個沒有人跡的地方,依照那上面敘述的方法製作法壇,拿著咒語,不分晝夜地精心研究,勤奮練習。本來經文上說要十四天才能見效,而老師姜玄辨作了九天就應驗了。忽然出現了黑風暴雨,令人害怕。一看,下雨了。但是壇場沒被澆濕。又有雷電霹靂,他也不驚慌。許久,便有奇形怪狀的鬼神圍繞著他,他也不害怕。一會兒,有幾千名鐵甲兵士,幾千名金甲兵士,向下看著,吵嚷著降落下來。他還是不怕。過了一會兒,神兵站成排,好像在等候什麼人。立即就有一位天女,穿著繡花鞋繡花衣,戴著高大的帽子,佩帶寶劍,站在那裡。她問姜玄辨說:『既然有招呼,你有什麼要求嗎?』姜玄辨便要求教他道術。這時再看,神兵、武器,一時全都隱去了。從此,每天只有一名兵丁侍候他,凡是有什麼要求,沒有不立刻答應的。後來他又把道術傳授給我。他對我說:『術和道,是相輔相成的。道沒有術不能自己成功;術沒有道不能維持長久;如果得術而不得道,也就像想要到達萬里之地而腳不走路。術,儘管它變化萬端,時隱時現,但是自己的名字還沒從死冊上除去,就一定要潛心到妙境中,一心想著煉丹,磨煉功力作為身外的輔助,修養心神作為內因的保障,內外一致,然後可以得道,可以保持長久。峨眉山中,有一萬多名神人,自有天帝統領,還設置宮府,分立官署,用來超度人們。我和你見到的道術還是微不足道的,未到達那玄妙精微的境地。在龍年和蛇年交替的時候,我和你一塊入洞府,去拜見一位真正的仙師,可以給咱們講一講長生的要旨呢!』老師姜玄辨隱去二十多年。今年正是龍蛇交會的時候,應當跟著老師登峨眉山,進洞天。不久便要去了。」這一年是大歷十二年,丁巳歲,張殖和姜玄辨都隱去了,不再出現在人間。

蕭靜之

蘭陵蕭靜之,舉進士不第。性頗好道,委書策,絕粒煉氣,結廬漳水之上,十餘年而顏貌枯悴,齒發凋落。一旦引鏡而怒,因遷居鄴下,逐市人求什一之利。數年而資用豐足,乃置地葺居。掘得一物,類人手,肥而且潤,其色微紅。歎曰:「豈非太歲之神,將為祟耶?」即烹而食之,美,既食盡。逾月而齒發再生,力壯貌少,而莫知其由也。偶游鄴都,值一道士,顧靜之駭而言曰:「子神氣若是,必嘗餌仙藥也。」求診其脈焉,乃曰:「子所食者肉芝也,生於地,類人手,肥潤而紅。得食者壽同龜鶴矣。然當深隱山林,更期至道,不可自混於臭濁之間。」靜之如其言,捨家雲水,竟不知所之。(出《神仙感遇傳》)

蘭陵的蕭靜之,參加進士考試沒有考中。他生性很喜歡道術,就扔掉了書本,不吃飯,專心煉氣。他在漳水邊上蓋了房子。煉了十幾年之後,他的容顏變得枯乾憔悴,牙齒和頭髮全都掉了。一天早晨他一照鏡子就生氣了。於是他遷居到鄴下,跟隨著商人們去求取那十分之一的小利,幾年就衣食豐足,吃穿不愁了。於是他就買地,蓋房子。蓋房子的時候,從地裡挖出來一種東西。那東西樣子像人手,肥胖而且光潤,顏色微紅。他歎道:「難道這是太歲神?它要作祟嗎?」他就把那東西煮著吃了。味道很美。吃光之後,過了一個月,他的牙齒和頭髮又長出來了,力氣也壯了,相貌也年輕了。但他不知這是為什麼。他偶然到鄴都一遊,遇上一位道士。道士看著他吃驚地說:「你的氣色這樣好,一定是曾經吃過仙藥!」道士給他摸了摸脈,就說:「你吃的是肉芝。肉芝這東西生在地下,像人手,肥實光潤而且發紅。能吃到肉芝的人,他就和龜、鶴那樣長壽了。但是應當隱居到深山老林之中,去修煉更高的道術,不能自己混雜在世俗的腥臭渾濁之間。」蕭靜之像道士說的那樣去做,捨家做了遊方道士,後來就不知他到哪兒去了。

朱孺子

朱孺子,永嘉安國人也。幼而事道士王玄真,居大箬巖。深慕仙道,常登山嶺,采黃精服餌。一日,就溪濯蔬,忽見岸側有二小花犬相趁。孺子異之,乃尋逐入枸杞叢下。歸語玄真,訝之。遂與孺子俱往伺之,復見二犬戲躍,逼之,又入枸杞下。玄真與孺子共尋掘,乃得二枸杞根,形狀如花犬,堅若石。洗挈歸以煮之。而孺子益薪看火,三日晝夜,不離灶側。試嘗汁味,取吃不已。及見根爛,告玄真來共取,始食之。俄傾而孺子忽飛昇在前峰上。玄真驚異久之。孺子謝別玄真,升雲而去。到(到原作別,據明抄本改)今俗呼其峰為童子峰。玄真後餌其根盡。不知年壽,亦隱於巖之西陶山。有采捕者,時或見之。(出《續神仙傳》)

朱孺子是西晉懷帝永嘉時期安國人。他從小就侍奉道士王玄真,住在大箬巖。他很羨慕成仙得道,經常登上山嶺,采黃精服用。有一天,他在溪邊洗菜,忽然看見有兩隻小花狗互相追逐。他很驚奇,就去尋追,追到一叢枸杞下不見了。他回來告訴了王玄真。王玄真也感刻驚訝,就和朱孺子一塊去等候,又看見兩隻小花狗嬉戲跳躍。他們逼近小狗。小狗又跑進枸杞叢下不見了。王玄真和朱孺子共同尋找、挖掘,就挖到了兩根枸杞根。兩條根的樣子像花狗,堅硬如石。他們把它洗淨拿回來煮。朱孺子添柴看火,整整三個晝夜沒離開灶邊。他試嘗那湯汁的味道,不斷地嘗,不斷地吃。等到發現兩條根煮爛了,就告訴王玄真來一塊往外拿,然後開始吃。頃刻間朱孺子忽然飛昇到前面的山峰上。王玄真驚奇了老半天。朱孺子謝別了王玄真,升空駕雲而去。到現在當地人叫那山峰是童子峰。王玄真後來把那根吃了,不知他活了多大歲數,也隱居到大箬巖之西的陶山。有些採藥打獵的人,有時能見到他。

《太平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