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辯一
東方朔 匡衡 邊文禮 荀慈明 曹植 諸葛恪 車浚 諸葛靚 蔡洪 范百年 張融 庾杲之 王儉 周顒 王融 李膺 商鏗 蕭琛 朱淹 崔光 陳元康 李諧 盧愷 盧思道 王元景
東方朔
漢武帝見畫伯夷、叔齊形象,問東方朔,是何人?朔曰:「古之愚夫。」帝曰:「夫伯夷、叔齊,天下廉士,何謂愚邪?」朔對曰:臣聞賢者居世,與之推移,不凝滯於物。彼何不升其堂、飲其漿,泛泛如水中之鳧,與彼徂游。天子轂下,可以隱居,何自苦於首陽?上喟然而歎。
漢武游上林,見一好樹,問東方朔,朔曰:「名善哉。」帝陰使人落其樹。後數歲,復問朔,朔曰:「名為瞿所。」帝曰:「朔欺久矣,名與前不同何也?」朔曰:夫大為馬,小為駒;長為雞,小為雛;大為牛,小為犢;人生為兒,長為老;且昔為善或,今為瞿所;長少死生,萬物敗成,豈有定哉!帝乃大笑。(出《小說》)
漢武帝觀看伯夷陽和叔齊的畫像,問東方朔畫像上的兩個人是誰,東方朔說:「古代很愚蠢的人。」武帝:「伯夷和叔齊是天下有名的廉潔之人,怎麼能說愚蠢呢?」東方朔回答說:「我聽說,聰明的人活在世上,應該順應時代發展,不阻礙潮流。他們為什麼不坐到自己應該坐的位置上,暢快地喝酒,自由自在地就像在水中游泳的野鴨一樣?如果他們不想當官,天子腳下,京城附近,哪裡不可以隱居,為什麼要跑到首陽山去餓死呢?」武帝不覺也為之長歎。還有一次,武帝去長林遊玩,見到一棵長得十分茂盛的樹,他問東方朔是什麼樹。東方朔說:「名字叫善哉。」武帝暗中叫人把這棵樹砍下去一截。過了幾年,武帝又問東方朔。東方朔說:「名字叫瞿所。」武帝說:「你欺騙我很久了,名稱為什麼和以前不一樣?」東方朔說:「比如馬,大的叫馬,小的叫駒;長大叫雞,小時叫雛;大的叫牛,小的叫犢;人生下來叫兒子,長大叫老子。所以這棵樹當初叫善哉,如今叫瞿所。大小生死,萬物變化,哪有固定的事情。」武帝大笑起來。
匡 衡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人有燭而不與,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之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為其傭作,而不求直。主人怪而問之,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歎,資給以書,遂成大學。能說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此,聞之皆解頤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窮矣。」遂去不顧。(出《西京雜記》)
匡衡的字叫稚圭,他勤奮好學但沒有蠟燭,鄰居家有蠟燭但不借給他,他便將牆壁鑿了一個小孔,把燭光引過來,拿著書對著燭光讀書。同鎮有一個人連自己的姓名也不認識,但家中有錢,收藏了很多書。匡衡為他幹活,但不要工錢,他奇怪地問匡衡為什麼。匡衡說:「願意借來你的書,全都讀一遍。」這個人非常感歎,便資助匡衡書讀,使匡衡成為一個大學問家。匡衡能夠講解《詩經》,人們為他編寫了一首歌謠說:「沒有人會講解《詩經》,請匡鼎來。匡鼎來講授《詩經》,能解除人們的疑問和憂愁。」「鼎」是匡衡的小名。人們竟是如此敬佩他,聽他講解詩經的人都開顏歡笑。鎮上有個人講解《詩經》,匡衡前去聽講。同這個人討論《詩經》的疑難問題,這個人辯論不過他,對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著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說:「先生請留步,聽我和你討論剛才的問題。」那個人說:「我講不出什麼來了。」不顧匡衡而去。
邊文禮
邊文禮見袁奉高,失次序,奉高因嘲之曰:昔堯聘許由,面無怍色,先生何為顛倒衣裳?文禮答曰:「明府初臨,堯德未彰,是以賤民顛倒衣裳耳。」(出《世說》)
邊文禮拜見袁奉高,慌亂中搞錯了禮節次序。袁奉高開玩笑說:「昔日唐堯聘用許由,許由面無慚愧之色,先生為什麼慌亂的反穿衣服?」邊文禮回答說:「賢明的首長初次接見,您像堯舜一樣的功德未來得及展現,所以賤民我顛倒了衣裳。」
荀慈明
荀慈明與汝南袁少朗相見,問穎川士,慈明先及諸兄。少朗歎之曰:「但可私親而已。」慈明答曰:「足下相難,依據何經?」少朗曰:「方問國士,始及諸兄,是以尤之。」慈明曰:「昔祁奚內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仇,以為至公;公旦周文王之子,詩不論堯、舜之德,而頌文、武者何?先親之義也。春秋之義,內中國而外諸夏,且不能愛其親而愛他人者,不當以是勃德乎?」(出《世說》)
荀慈明與汝南的袁少朗見面,袁少朗問穎川的名人,慈明先提到自己的弟兄。袁少朗感歎地說:「你只會照顧自己的親屬而已。」荀慈明回答說:「你非難我,根據什麼經典理論?」袁少朗說:「正要問你誰是全國少有的人才,可你卻先提到自己的弟兄,所以不滿意你。荀慈明說:「昔日的祁奚,推薦繼承自己職位的人,對內不迴避自己的兒子,對外不漏掉自己的仇人,人們都認為他是一心為公。歷史上周公姬旦還是周文王的兒子呢!詩歌不歌頌堯舜,反歌頌文王武王是為什麼呢?先照顧推舉自己的親人,也是春秋以來提倡的道義。先統治平定天子腳下,才能去治理各個諸侯國。如果不能熱愛自己的親人,而只愛其他的人,不是也違背道德標準嗎?」
曹 植
魏文帝嘗與陳思王植同輦出遊,逢見兩牛在牆間鬥,一牛不如,墜井而死。詔令賦死牛詩,不得道是牛,亦不得雲是井,不得言其鬥,不得言其死,走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盡不成,加斬刑。子建策馬而馳,既攬筆賦曰:「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士頭,垏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賦成,步猶未竟。重作三十言自愍詩云:「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出《世說》)
魏文帝曹丕曾經和弟弟陳思王曹植一同出去遊玩,看見兩頭牛在牆裡斗架。一頭牛鬥不過對方,掉到井裡摔死了。曹丕命令曹植,以死牛為題材作一首詩。但不許說「牛」字,也不許說「井」字,不許說「斗」,也不許說「死」。馬走一百步,必須作完一首四十個字的詩,如果一百步作不完,就殺頭。曹植一邊騎馬往前跑,一邊提筆寫道:「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土頭。垏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詩作完了,還不到一百步。於是他又作了一首自己憐憫自己的三十個字的詩:「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諸葛恪
孫權暫巡狩武昌,語群臣曰:「在後好共輔導太子,太子有益,諸群厚賞,如其無益,必有重責。」張昭、薛綜,並未能對。諸葛恪曰:今太子精微特達,比青蓋來旋,太子聖睿之姿,必聞一知十,豈為諸臣虛當受賞。」孫權嘗問恪,君何如丞相?恪曰:「臣勝之。」權曰:「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且為君叔,何宜言勝之邪?」恪對曰:「實如陛下明詔,但至於仕於污君,甘於偽主,暗於天命,則不如臣從容清泰之朝,讚揚天下之君也。」權復問恪:「君何如步騭?」恪答曰:「臣不如之。」又問何如朱然?亦曰:「不如之。」又問何如陸遜?亦曰:「不如之。」權曰:君不如此三人,而言勝叔者何?恪曰:不敢欺陛下,小國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是以勝也。(出《劉氏小說》)
孫權臨時巡視武昌,對眾位大臣說:「以後你們要共同好好輔導太子。太子有進步,大家都有重賞,如果沒有進步,眾位都要受到責備。」 張昭和薛綜對答不上。諸葛恪說:「如今太子精明細心,出類拔萃。等到乘青篷車來到,太子聰明睿智,必然聽到一就知道十,怎麼能讓大家無功受祿呢?」孫權曾經問諸葛恪說:「你能不能比得上丞相?」是問他能不能比得上諸葛亮。諸葛恪說:「我勝過他。」孫權說:「丞相受命輔佐處理政務,國家富足,刑法嚴明,民眾安定。雖然昔日的伊尹遵循皇天的意旨,周公影響到四方極遠的地方,也沒有超過丞相多少,況且又是你叔叔,怎麼可以說勝過他呢?」諸葛恪回答說:「事實確實如陛下您說的一樣,但是如果投靠昏庸的君主,甘心為非法的君主服務,違背天命,則不如我從容地效忠清明安泰的朝廷,為天下讚揚的君主效力。」孫權又為諸葛恪說:「你能不能趕上步騭?」諸葛恪回答說:「我不如他。」又問能否比得上朱然,諸葛恪也說不如他。又問能否比得上陸遜,也回答不如他。孫權說:「你說不如這三個人,而說勝過你叔叔,這是為什麼?諸葛恪說:「不敢欺騙陛下,小國雖然有君主,不如滅亡的諸侯國,所以說勝過他。」
車 浚
陸遜聞車浚令名,請與相見。謂曰:「早欽風彩,何乃龍蟠鳳峙,不肯降顧邪?」答曰:「誠知公侯,敦公旦之博納,同尼父之善誘。然蜥蜴不能假重雲以升舉,鷃雀不能從激風以飛揚,是以無因爾。」時坐上賓客,多是吳人,皆相顧謂曰:「武陵蠻夷郡,乃有此奇人也。」浚曰:「吳太伯端委之化,以改被發文身之俗。今乃上挺聖主,下生賢佐,亦何常之有?遜歎曰:「國其昌也,乃有斯人。」(出《劉氏小說》)
陸遜聽到車浚的美名,把車浚請來相見,他對車浚說:「早就欽佩您的風采,為什麼像龍一樣盤曲而伏,像鳳一樣聳立不動,不肯歸順投降東吳呢?車浚回答「確實知道吳侯和將軍像周公旦一樣廣招賢士,像孔夫子一樣善於誘導。然而蜥蜴不能借助雲彩而飛昇,麻雀不能憑借激風而飛揚,所以沒有投靠。」當時在坐的客人,大都是吳國人,他們說:「武陵郡少數民族地區,還有這樣的出奇人才!」車浚說:「吳太伯善於教化,使東吳人改變了披髮紋身的習俗,如今的吳侯孫權英明,下面出現賢士扶助,這個局面也不是容易得來的。」陸遜讚歎說:「有了這個人,國家一定會昌盛。」
諸葛靚
諸葛靚在吳,於朝堂大會。孫皓問:「卿字仲思,為何所思?」對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出《世說新語》)
諸葛靚在東吳百官商量事情的會議上。孫皓問他:「你的字叫仲思,為什麼事情而思?」諸葛靚回答說:「在家中思孝,為君主效力時思忠,接交朋友時思信義,如此而已。」蔡洪
晉蔡洪赴洛中,人問曰:「幕府初開,群公辟命,求英奇於仄陋,拔賢俊於巖穴。君吳楚之人,亡國之餘,有何異才,而應斯舉?」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於孟津之河;盈尺之璧,不必采於崑崙之山,大禹生於東夷,文王出於西羌,賢聖所出,何必常處?昔武王伐紂。遷頑民於洛邑,得無諸君是其苗裔乎?」又問洪,吳舊姓何如?答曰:「吳府君聖朝之盛佐,明時之俊人,朱永長理物之宏德,清選之高望,嚴仲弼九皋之鴻鵠,空谷之白駒;顧彥先八音之琴瑟,五色之龍章,張威伯歲寒之茂松,幽夜之逸光;陸士龍鴻鵠之徘徊,懸鼓之待槌:凡此諸君,以洪筆為鋤耒,以紙札為良田,以玄墨為稼穡,以義禮為豐年,以談論為英華,以忠恕為珍寶,著文章為錦繡,蘊五經為繒帛,坐謙虛為席薦,張議意為幃幕,行仁義為室宇,循道德為牆宅者矣。(出《劉氏小說》)
晉朝的蔡洪來到洛中,有人問他:「官署衙門剛剛開始辦公,有才能的人都在謀求官職等待任命。正是從平民陋室中尋求英雄奇才,從山鄉隱居之處選拔賢士俊傑的時候。你是吳楚亡國以後剩下來的人,有什麼出奇的本領,而來投奔應聘?」蔡洪回答說:「夜明珠不一定非得產在孟津的河中,大塊的玉石,也不一定非得到崑崙山開採。大禹出生在東夷,文王出生在西羌,聖人賢士的出現,未必一定要在固定的地方。昔日周武王討伐紂王,在洛邑動遷頑愚不服從統治的人,諸位大蓋就是他們的後代子孫吧!」那人又問:「吳國的舊臣都怎麼樣?」蔡洪回答說:「吳國的官員都是英明君主的得力助手,太平時代的有用人才。比如朱永長處理事物的才能,慎重嚴謹的崇高威望。嚴仲弼如同深遠的沼澤裡的天鵝,深谷中的白馬。顧彥先如同鍾、罄、琴瑟八種樂器,又像五彩龍紋的禮服。張伯威如同嚴冬的青松,黑夜的燈光,陸士龍就像飛舞徘徊的天鵝,如同懸掛的鐘鼓,等待有人去敲響。以上這些人,以筆當鋤,以紙張作田地,以墨當莊稼,以禮義當作豐收,以談論為美好的名譽,以忠誠和寬恕作為珍寶,以撰寫文章當作錦繡,以收藏經典著作當作布匹,以保持謙虛作為坐位,以建立理論作為幃幕,以提倡仁義作為房屋,以遵守道德作為牆壁。」
范百年
宋梁州范百年因事謁明帝。帝言次,及廣州貪泉,因問之曰:「卿州復有此水否?」百年答曰:「梁州唯有文川武鄉,廉泉讓水。又問卿宅在何處?」曰:「臣居廉讓之間。」上稱善。後除梁州刺史。(出《談藪》)
南朝時候梁州的范百年有事去見明帝,明帝在談話中涉及到廣州的貪泉,因而問范百年:「你們那裡是否也有這種泉水?」范百年回答說:「梁州只有倡文習武的鄉鎮和廉泉讓水。」明帝又問:「你的住宅在什麼地方?」范百年回答說:「我住在廉泉和讓水之間。」明帝認為他回答得好,後來任命他為梁州刺史。
張 融
吳郡張融字思光,長史暢之子,郎中緯之孫。融神明俊出,機辯如流,嘗謁太祖於太極西堂。彌時之方登。上笑曰:「卿至何遲?」答曰:「自地升天,理不得速。」融為中書郎,嘗歎曰:「不恨我不見古人,恨古人不見我。」融善草隸,太祖嘗語曰:「卿書殊有骨力,但恨無二王法。」答曰:「非恨臣無二王法,亦恨二王無臣法。」(出《談藪》)
吳郡的張融字叫思光,他是長史張暢的兒子,郎中張緯的孫子。張融聰明英俊,人才出眾,他反應機敏,對答如流。有一次他去太極西堂朝見太祖皇帝,晚些時才趕到。皇帝笑說問:「你為什麼才到?」他回答說:「我從地面升到了天上,按道理不應該太快。」張融是中書郎,他曾經感歎地說:「不恨我沒有生在古人的時代,恨古人沒有生在我這個時代!」張融善於寫草書、隸書、太祖皇帝對他說:「你的字非常具有骨架和力度,可惜缺少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的章法。」張融回答說:「不恨我缺少二王的章法,只恨二王缺少我的章法。」
庾杲之
齊武帝嘗謂群臣曰:「我後當何謚?」莫有對者。王儉因目庾杲之對。果之曰:「陛下壽比南山,與日月齊明,千載之後,豈是臣子輕所度量。」時人稱其辯答。(出《談藪》)
齊武帝曾經對眾位大臣說:「我死以後,會給我追加個什麼謚號?」沒有人能回答。王儉用目光示意庾杲之回答,庾杲之說:「皇帝陛下壽比南山,像日月一樣長久放射光輝,千年以後的事情,哪裡是我們現在作臣子的所能猜測和確定的。」當時的人們都稱讚他有辯解應答的才能。
王 儉
齊王儉字仲寶,金紫僧綽之子,侍中曇首之孫。少孤,幼有珪璋器,四五歲,與凡童有異。常為五言詩曰:「稷契匡虞夏,伊呂翼商周。撫己愧前哲,襝衽歸山丘。」故論者以宰相許之。後為吏部尚書,有客姓譚詣儉求官。儉曰:「齊桓滅譚,那得有汝。」答曰:「譚子奔莒,所以有僕。」儉賞之。帝常幸樂游宴,群臣奉樂。帝曰:「好音樂,孰與朕同?」對曰:「沐浴皇風,並沾比屋。亦既在齊,不知肉味。」帝稱善。儉嘗集才學之士,累物而麗之,謂之麗事,麗事自此始也。諸客皆窮,唯廬江何憲為勝,乃賞以五色花簟白團扇。憲坐簟執扇,意氣自得。秣陵令王摛後至,操筆便成,事既煥美,詞復華麗,摛乃命左右抽簟掣扇,登車而去。儉笑曰:「所謂大力負之而趨。」(出《談藪》)
齊朝的王儉字叫仲寶,是二品大官王僧綽的兒子,侍中王曇首的孫子。他從小喪父,年幼的時候就品行端正,四五歲的時候,就和一般的兒童不一樣。他曾經作了一首詩說:「稷契匡虞夏,伊呂翼商周。撫己愧前哲。襝衽歸山丘。」議論評價的人都說他能當上宰相。後來當上了吏部尚書。有一個姓譚的人來找他謀求官職,他說:「齊桓公消滅了譚國,怎麼還會有你?」那人回答說:「譚國的子孫投奔了莒國,所以還會有我。」王儉表示讚賞。皇帝經常遊玩設宴,讓大臣們奉獻演奏樂曲助興。有一次皇帝說:「喜歡音樂,誰和我一樣?」王儉回答:「沐浴皇風,並沾比屋。亦既在齊,不知肉味。」皇帝認為回答的很好。王儉曾經召集有才學的人,指定事物,作詩讚美,叫作「麗事」,麗事就是從此開始的。一次大家都沒詞了,只有廬江的何憲最後得勝。王儉便獎賞他一塊五色的花蓆子和一把白團扇。何憲坐在蓆子上,手裡拿著扇子,十分得意。這時秣陵縣令王摛來晚了,他一到立刻抓起筆,一揮而就,描寫的事物美好,詞句也華麗。王摛命令左右隨行的人員上前抽出花席,搶下扇子,上車而去。王儉笑著說:「這真是力氣大,拿了就走啊!」
周 顒
汝南周顒隱居鍾山,長齋蔬食。王儉謂之曰:「卿在山中,何所啗食?」答曰:「赤米白鹽,綠葵紫蓼。」又曰:「菜何者最美?」顒曰:「春初早韭,秋暮晚菘。」顒歷中書侍郎。(出《談藪》)
汝南的周顒隱居在鍾山,長期只吃素食及蔬菜。王儉問他:「你在山裡,吃什麼東西?」周顒回答說:「紅米白鹽,綠葵紫蓼。」王儉又問「什麼菜最好吃?」周顒回答:「初春韭菜,晚秋白菜。」周顒曾經當過中書侍郎。
王 融
魏使宋弁至,敕王融兼主客郎中。融問弁曰:「秦西冀北,實多駿驥,而彼所獻,乃駑駘之不若,求名檢事,殊為未知。且將信誓有時而爽,而駉駉牧馬,或未能嗣。」弁曰:「不容虛為之名,當是不習水土。」融曰:「周穆馬跡,遍周天下,若騏驥之性,因地而遷,則造父之策,有時而躓。」弁曰:「卿何勤勤於千里?」融曰:「卿國既名其優劣,卿以相訪,若於千里必至,聖主將駕之鼓車。」弁不能答。(出《談藪》)
魏國的使臣宋弁來了,南齊王命令王融兼任主客郎中。王融問宋弁說:「秦西冀北一帶,有很多牧民,而你所進獻的馬匹,連劣馬都不如。如果核查清楚,結果恐怕難以預料。況且你們早就立下了表示忠誠的誓言,為什麼沒有飼養和挑選肥壯的駿馬呢?」宋弁說:「不要隨便說不好,可能是因為水土不服。」王融說:「周穆王騎馬巡遊的蹤跡遍佈天下,如果好馬的性格隨著地點而改變,那麼造父馴養馬的技術也會失敗。」宋弁說:「你為什麼不斷地講述馬的事情?」王融說:「你們國家既然知道優劣,我簡單地瞭解一下,如果真送來了千里馬,我們南齊王將用來拉車。」宋弁無法回答。
李 膺
梁李膺有才辯。武帝謂之曰:「今之李膺,何如昔時李膺?」答曰:「臣以為勝。昔時李膺,仕桓靈之朝;今之李膺,奉唐虞之主。」眾皆悅服。(出《談藪》)
蕭梁時代的李膺有才而且善辯,武帝對他說:「當今的李膺,能否比得上昔日的李膺?」李膺回答說:「我自己認為勝過昔日的李膺。昔日的李膺為漢桓帝和靈帝那樣昏庸的皇帝和沒落的朝代效力,而當今的李膺為像堯舜一樣的英明君主和太平盛世服務。」眾人全都佩服他的回答。
商 鏗
東郡商鏗名子為外臣。外臣仕為廷尉評,鏗入謝恩。武帝問:「卿名子外臣,何為令其入仕?」鏗答曰:「外臣生於齊季,故人思匿跡,今幸遭聖代,草澤無復遺人。」上大悅。(出《談藪》)
東郡商鏗給他的兒子取名叫外臣,「外臣」的意思是方外之臣,也就是隱居不當官的意思。外臣被任命為廷尉評以後,商鏗進去給武帝謝恩。武帝問他:「給兒子取名字叫外臣,為什麼還讓他當官?」商鏗回答說:「外臣如果生活在衰敗的朝代,必然會不求上進,隱居起來。如今有幸遇上了當代的太平盛世,山林荒野不會再有遣漏的人才隱士了。」武帝聽了非常高興。
蕭 琛
武帝嘗以棗擲蘭陵蕭琛,琛仍取栗擲帝,正中面。曰:「陛下投臣以赤心,臣敢戰慄於陛下。」琛嘗於御座,飲酒於北使員外常侍李道固,不受,曰:「公庭無私禮,不容受卿勸。」眾皆失色,恐無以酬。琛徐曰:詩所謂:「雨我公田,遂及我私。」道固乃屈狀受酒。琛歷尚書左丞。(出《談藪》)
武帝曾經扔紅棗打蘭陵的蕭琛,蕭琛也用栗子回敬,結果正打在武帝的臉上,蕭琛說:「陛下投臣以赤心,臣敢戰慄於陛下。」蕭琛曾經在武帝的座位旁向北使員外常侍李道固敬酒,李道固不接受,並且說:「宮廷議事的地方,不講私下的禮節,我不接受你的勸酒。」眾位官員的臉上都變了顏色,以為蕭琛無法下台。蕭琛不慌不忙地說:「詩經裡面講,即使是在井田的公田里下雨,也要和耕種另外八塊私田的人家發生關係。」李道固表示服氣,接受了敬酒。蕭琛曾經擔任過尚書左丞。
朱 淹
後魏太皇太后馮氏崩,齊使散騎常侍裴昭明來吊,欲以朝服行事。主客問之。昭明曰:「不聽朝服行禮,義出何典?」著作佐郎朱淹接對,謂之曰:「吉凶不同,禮有成數,玄冠不吊,童孺共知。昔季孫將行,請遭喪之禮,千載之後。猶共稱之。卿遠自江南奉慰,不能式遵成事,乃雲義出何典,行人得失,何甚異哉?」昭明曰:「齊帝昔崩,李彪通吊。於時初不素服,齊朝不以為報,那見苦得邀迫。」淹曰:「彼朝不遵高宗追遠之慕,乃逾月即吉,李彪行吊之時,齊之君臣,皆以鳴玉盈廷,朱紫照日。彪既不被主人之命,何容獨以素服間廁衣冠之中哉?來責雖高,未敢聞命。我皇帝仁孝之性,侔於有虞,諒暗已來,百官聽於塚宰,卿豈得以此方彼也?」明乃搖手而言曰:「三皇不同禮,亦知得失所歸。」淹曰:「若如來談,卿以虞舜高宗非邪?」明對曰:「非孝無親,請裁吊服,今為魏朝所逼,必獲罪於本邦。」淹曰:彼有君子,卿將命抗中,應有高賞;若無君子,但令有光國之譽,雖復非理得罪,亦復何嫌,南史董狐自當直筆。高祖賞之,轉著作郎。齊又使員外郎何憲、主客邢宗慶來朝,遣淹接對。宗慶謂淹曰:南北連和既久,而比棄信絕好,為利而動,豈是大國善鄰之義?淹曰:夫為王者,不拘小節,中原有菽,工采者獲多,豈得眷眷守尾生之信?且齊先王歷事宋朝,荷恩積世,豈應便爾篡奪?慶等相顧失色。何憲知淹昔從南入北,謂淹曰:「卿何不作於禁而作魯肅?」淹曰:「我捨危就順,欲追蹤陳韓,何於禁之有。」憲不能答。(出《談藪》)
北魏的太皇太后馮氏死了,南齊的使臣散騎常侍裴昭明前來弔唁。他想要穿平日上朝的禮服參加弔唁活動,北魏的主客質問他,裴昭明說:「不准穿朝服行禮,這個規矩出自什麼典籍?」著作佐郎朱淹接過話茬說:「吉事和凶事不同,在禮節上有不同的規矩,不能穿禮服戴禮帽參加喪事,這是連兒童都知道的事情,從前季孫將出門,請問遭遇喪事的禮節。千年以後,仍然受到人們的讚揚。你自江南奉命前來弔唁,不能按規矩把事情辦好,反而問禮節出自什麼典籍。你作為使臣,不明白什麼是得失,多麼讓人奇怪啊!」裴昭明說:「當初齊朝皇帝駕崩,李彪去弔唁,當時並沒有穿喪服。齊朝也沒有怪罪他,哪像你們如此苦苦相逼。」朱淹說:「你們齊朝不懷念高宗皇帝,過了一個月就結束了居喪。李彪去弔唁的時候,齊朝的皇帝和大臣都已經穿起了腰間飾玉的禮服上朝議事了,太陽下儘是穿著鮮艷禮服的高級官員。李彪又沒有接到主人的命令,怎麼能獨自穿上白色的喪服夾雜在穿禮服的人群之中呢?去的責任雖然重大,但不能不聽從主人的安排。我們皇帝既仁義又孝順,自從舉行葬禮拜祭以來,到開始居喪的時候,文武百官全都守候在墓地。你怎麼能把我們這裡想像成你們那裡呢!」裴昭明擺著手說:「三皇,沒有相同的禮節,我已經知道了得失利害。」朱淹說:「若是如此,你說虞舜和高宗誰對?」裴昭明回答說:「不孝不親,請為我裁製喪服。今天被魏朝所逼迫,必然獲罪於齊朝。」朱淹說:「你們朝中如果有君子,你出色地完成使命,應該受到重賞,如果沒有君子,只要是為國爭了光,雖然不是無理而得罪了某些人,那又有什麼關係。」正直的史官董孤定會如實地記錄這段歷史。他受到高祖皇帝的賞識,改任他為著作郎。齊朝又派員外郎何憲、主客邢宗慶來北魏,北魏命令朱淹接待。邢宗慶對朱淹說:「南齊北魏友好合作已經很久了,而你們拋棄信義,斷絕友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採取行動,不是大國和鄰居應該遵循的道義。」朱淹說:「作為稱王的人,不拘小節。中原有豆類作物,善於採摘者收穫就多,豈能只是依戀想往而像尾生那樣死板地遵守信義。況且齊朝的先王在宋朝當官,受到宋朝的恩惠,怎麼可以篡奪了宋朝的江山呢!」刑宗慶和何憲相顧失色。何憲知道朱淹當初是從南齊來到北魏的,便對朱淹說:「你為什麼不作於禁而作魯肅?」朱淹說:「我捨棄危險而順應形勢,想要走韓信的道路,跟於禁有什麼相干?」何憲不能回答。
崔 光
後魏高祖名子曰恂、愉、悅、懌。崔光名子勵、勖、勉。高祖謂光曰:我兒名傍皆有心。卿兒名傍皆有力。答曰:「所謂君子勞心,小人勞力。」上大嗟悅。(出《談藪》)北魏高祖皇帝的兒子的名字分別叫「恂」、「愉」、「悅」、「懌」,崔光的兒子的名字分別叫「勵」、「勖」、「勉」。高祖對崔光說:「我兒子的名字旁邊部有『心』,你兒子的名字旁邊都有『力』。」崔光回答說:「所以說君子勞心,小人勞力了。」
高祖非常高興和讚歎。
陳元康
北齊河陽陳元康,刀筆吏也,善暗書。嘗雪夜,太祖命作軍書,頃爾數十紙,筆不暇凍。太祖喜曰:「此人何如孔子?」自此信任焉。故時人謂之語曰:三崔兩張,不如一陳元康。三崔:暹、季舒、昂也。兩張:德微、纂也。(出《談藪》)
北齊河陽的陳元康是個辦理文書的小官,他善於在黑暗中寫字。有一個下雪天的夜晚,太祖皇帝命令他作軍事文書。他頃刻之間就寫了幾十張紙,筆上的墨都來不及結冰。太祖高興地說:「這個人多麼像孔子。」從此對他十分信任,因此當時的人們說:「三崔兩張,不如一個陳元康。」「三崔」是崔暹、崔季舒、崔昂,「兩張」是張德微、張纂。
李 諧
北齊頓丘李諧,彭城王嶷之孫,吏部尚書平之子。少俊爽,有才辯。為黃門侍郎,除名,作述身賦。其略曰:獨浩然而任己,同虛舟而不系。既未識其所以來,豈知其所以逝。於是得喪同遣,忘懷自深。遇物棲息,觸地山林。雖類西浮之跡,何異東都之心。除散騎常侍,為聘梁使。至梁,遣主客范胥迎接。胥問曰:「今猶可暖,北間當少寒於此。」諧答曰:地居陰陽之正,寒暑適時,不知多少。胥曰:「所訪鄰下。豈是側景之地。」諧曰:「是皇居帝裡,相去不遠,可得統而言之?」胥曰:「洛陽既稱盛美,何事廷鄴?」諧曰:「不常厥邑,於茲五遷。王者無外,所在關河,復何怪。」胥曰:「殷人毀厄,故遷相圯耿,貴朝何為而遷。」諧曰:「聖人藏往知來,相時而動,何必候於隆替。」胥曰:「金陵王氣,肇於先代,黃旗紫蓋,本出東南,君臨萬邦,故宜在此。」諧曰:「帝王符命,豈得與中國比隆。紫蓋黃旗,終於入洛。」胥默而無答。江南士子,莫不嗟尚。事畢。江浦賦詩曰:帝獻二儀合,黃華千里清。邊笳城上響,寒月浦中明。(出《談藪》)
北齊頓丘的李諧是彭城王李嶷的孫子,吏部尚書李平的兒子。他從小就才華出眾,性格豪爽,長大以後富有才能而且善辯。官職是黃門侍郎。他除去原有身份的時候。作了一篇講述自己身世和理想的文章,大概意思是:光明正大獨來獨往,像沒有繫上纜繩的小船一樣自由飄蕩。既然是不知道為什麼而來,怎麼能知道要去哪裡。於是得失都不計較,並且越來越不介意。隨處棲息,不管是山林還是荒野。雖有西去的行為,但與去東都的心思也沒分別。在這之後,他又被任命為散騎常侍,受命出使蕭梁。蕭梁派主客范胥迎接,范胥問他:「今天比較暖和吧?北方應該比這裡稍冷一點。」李諧回答說:「我們那裡地處陰陽的中心,寒暑冷暖適時恰當,不知道有什麼差別。」范胥說:「如果出訪你們那裡,有什麼風景名勝?」李諧說:「那裡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君主出身的家鄉,差別不大,可以作出不差的點評。」范胥說:「既然洛陽美麗繁華,為什麼還要將都城遷到鄴城?」李諧說:「不常在一個地方建宅居住,於是多次搬遷,帝王也是如此。只要還在國家的山河上,那又有什麼可奇怪的。」范胥說:「殷朝人面臨危難,所以遷都到圯耿。你們為什麼遷移都城?」李諧說:「聖人知道過去未來,按時機而行動,何必等待形勢的變化?」范胥說:「金陵的帝王之氣,開始於先代。帝王應運而生的氣象,本來出自東南。所以君臨天下萬邦的皇帝和都城,應該在這裡。」李諧說:「受命於天的徵兆氣象,哪裡能同我們中國相比,帝王應運而生的氣象終究還是在洛陽。」范胥沉默不語。江南的讀書人,沒有不佩服李諧的。事情完畢以後,李諧在江邊作了一首詩說:「帝獻二儀合,黃華千里清。邊笳城上響,寒月浦中明。」
盧 愷
禮部尚書范陽盧愷兼吏部選,達野客師為蘭州總管,客師辭曰:「客師何罪,遣與突厥隔牆?」愷曰:「突厥何處得有牆?」客師曰:「肉為酪,冰為漿,穹廬為帳氈為牆。」愷,中書監子剛之子也。(出《談藪》)
禮部尚書范陽盧愷兼任吏部選,他推薦客師去當蘭州總管。客師推辭說:「容師有什麼罪,被送到和遊牧民族只隔一道牆的地方?」盧愷說:「遊牧民族的什麼地方有牆?」客師說:「肉為酪、冰為漿,天作帳篷,氈子作牆。」盧愷是中書監盧子剛的兒子。
盧思道
武陽太守盧思道,常曉醉。於省門,見從侄賁。賁曰:「阿父何處飲來?凌晨嵬峨。」思道曰:「長安酒,二百價,不嵬峨,何嵬峨?」賁,燕郡公景仁之子,中書侍郎景裕之猶子,位歷太常卿。(出《談藪》)
武陽太守盧思道一天早晨喝得大醉,來到官署門前,他的侄子盧賁見了問他:「叔叔在什麼地方喝過酒,凌晨這麼高大?」盧思道說:「長安的酒,二百文的錢價,不高大,何物高大?」盧賁是燕郡公盧景仁的兒子,中書侍郎盧景裕侄子,擔任過太常卿。王元景
王元景嘗大醉,楊遵彥謂之曰:「何太低昂?」元景曰:「黍熟頭低,麥熟頭昂,黍麥俱有,所以低昂矣。」(出《談藪》)
王元景喝得大醉,楊遵彥對他說:「為什麼又是昂頭又是低頭的?」王元景說:「黍子成熟了把頭低,麥子成熟了把頭昂。黍麥都有,所以又低又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