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戴文簡數理最精,滿屋列小泥人,暇則為之推算,雲其成毀,亦如人生死也。相傳明萬曆間,內廷造觀音像大小各一,命日者推算:大像壽命不甚綿長,小像合受數百餘年香火。神宗敕大者供養禁中,小者龕置前門外市廟。迨崇禎甲申,大像為闖賊所毀,而市廟之像,俗傳籤卜最靈。乃至清之末年,猶香火甚盛,膜拜者踵相接也。則推算泥人,明人有能之者,不自戴文簡始。
北京前門城樓,相傳有狐仙居之。樓前窗墉,今日此開彼闔,明日彼開此闔,累日未有同者。曩余常川入直,前門為必由之路,留心覘之,誠然。竊意地高風勁,窗墉未經牢閂,自必因風開闔,無庸故神其說也。
有清一代,天澤之分綦嚴,往往繁文縟節,近於苛細,然亦有禮行自上者。故事:雖內臣奏事,主上不冠,則不進見。盛暑除冠,則有一小內侍捧立於旁,見臣下亦不用扇。俟一起畢,稍揮數扇,仍納於袖,再見一起。
內閣漢票簽處,壁懸橫幅一紙,為「攀龍鱗附鳳翼」六字。字徑三尺,而不署款,白紙黑字,印畫甚真。閱蔣苕生《忠雅堂集》,知為虞永興書。碑二片,在趙州柏林寺,列東西墀。寺壁尚有吳道子畫水,贗筆也。又「攀龍附鳳」四大字,在今西安貢院,為虞世南書,系明時所翻。原刻四川中江巖上,曾訪之未得。按:已上二家所記,未知是一是二,當是永興此書,翻撫不止一處。韓氏云云,或誤奪「鱗、翼」二字耳。
金陵隨園有二,揚州亦有隨園,見前話。又關中羅賢亦有隨園。其自記云:余闢地誅茆,偶有怪石,便迭為山;偶臨水,便浚為池;偶折柳,植而環之。有草不除,落花不掃。讀《易》其中,喟然歎曰:「隨之時義大矣哉,隨地而安之,亦隨地而樂之。孔子曰:『樂亦在其中矣。』」遂自號曰隨園雲。
見《無事為福齋隨筆》,則隨園有四矣。
昆山朱以載《多師集.楊九娘廟歌自序》略云:「《嘉定縣志》:『楊九娘性至孝,父命守桔槔,苦為蚊嚙,不易其處,竟以羸死。土人立廟祀之。』」按:此與露筋祠事絕類,彼以貞,此以孝,後先輝映矣。
諸葛武侯在隆中時,客至,囑妻治面,坐未溫而面具,侯怪其速。後密覘之,見數木人斲麥,運磨如飛,因求其術,演為木牛流馬雲。此說絕新,見明謝在杭《五雜俎》,不知其何所本也。
名士有潔癖者,至米海岳、倪雲林,殆蔑以加矣。閨閣中人亦多有潔癖。其尤甚者,《五雜俎》云:「汪伯玉先生夫人,繼娶也,蔣姓,性好潔,每先生入寢室,必親視其沐浴,令老嫗以湯從首澆之,畢事即出。翌日,客至門,先生則以◇發辭,人咸知夜有內召矣。」似此潔癖,殆復不能有二。設令易釵而弁,庶幾駕米、倪而上之矣。
《五雜俎》云:「漢卜式、司馬相如皆入資為郎,則知古者鬻爵之制其來已久。蓋亦當時開邊治河,軍國之需不足,而取給於是也,然止於為郎而已。至桓、靈時,始賣至三公。」按:清制,捐納一途,京官亦至郎中止,庶幾媲美西京,賢於東漢末造遠矣。然而桓、靈時之三公,特誦言賣耳,君子謂其直道猶存也。
機器製造,吾國古亦有之。璇璣、玉衡,以齊七政,萬世巧藝之祖,無出歷山老農矣。皇帝之指南車,周公之欹器,其次也。公輸之雲梯,武侯之木牛流馬,又其次也。南齊祖沖之因武侯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又造千里船,於新亭江試之,日行百里,及欹器、指南車之屬,皆能製造。北齊胡太后使沙門靈昭造七寶鏡台,三十六戶各有婦人,手各執鎖,才下一關,三十六戶一時自閉;若抽此關,諸門皆啟,婦人皆出戶前。唐馬登封為皇后制妝台,進退開合皆不須人,巾櫛香粉,次第迭進,見者以為鬼工。元順帝自製宮漏,藏壺櫃中,運水上下。櫃上設三聖殿,腰立玉女,按時捧籌。二金甲神擊鼓撞鐘,分豪無舛。鐘鼓鳴時,獅鳳在側,飛舞應節。櫃兩旁有日月宮,飾以金烏玉兔。宮前飛仙六人,子午之交,仙自耦進,度橋進三聖殿,已復退,立如常。今廣州猶有銅壺滴漏,亦元人制,第略仿其意,不能如宮漏之精美耳。
上元梅伯言先生《柏筧山房文鈔》有標題曰《記聞》者,事絕奇偉可傳,文尤簡重,足以傳之,移錄如左:杜奎熾,昌黎狂生也,以狂死。嘉慶戍辰應鄉試,書策後千餘言。言直隸官吏不能奉宣德意,旗民買漢人田,免租,漢人買旗民田,沒其田,且治罪,非普天下王臣王土之意。又民遇饑饉,毋得攜族過山海關,非古人移民移粟之道。又言後之人君不以一權與人,大小事必從中覆,臣下皆無所為作,委成敗於天子;不能給,則委之律例,故權之名出於天子,而其實則出於吏。與其權出於吏,無寧分其權於臣。書聞,大臣訊之曰:「當年少,不知為此。」言指使者免罪,奎熾大言曰:「奎熾所言,皆忠孝事。天生之,孔孟教之,何者為指使。奎熾生十八年,今乃知孔孟為千古忠孝訟師。」訊者皆噤且怒,或叱曰:「汝沽名耳,何知忠孝。」奎熾曰:「然。奎熾誠沽名,然奎熾今死矣。公等為宰輔受大恩,萬一樹牙頦,論列是非,朝廷念大體,當不死。輕者罰一歲俸,至款段出都門,極矣。公等愛一歲俸不沽名,奎熾以性命沽名,奎熾誠沽名。」遂罷訊。
按:杜生之論,得之百數年前,雖朝陽鳴鳳曷逮焉。
清有兩張國梁,一雍正朝,雲南提督贈右都督張國梁,謚勤果。一咸豐朝,江南提督幫辦軍務張國梁,謚忠武,見《謚法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