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說 四 國學的派別

講實證的學術,分科繁而派別少,尚玄思的學術則相反。國學以古書為對象,文字艱深古奧,又不免有遺漏和錯誤,後世的人無法去找古代的原作者來質疑,就只好憑自己的意思來解釋,因解釋的不同,而派別便產生了。以前說的「義理」、「考據」、「詞章」的三種學術,雖然是三個部門,但同時也是三個派別,因為學者所採取的道路不同,對於同一古書的解釋會得到相異的結果。所以曾國藩說他們「各執一途,互相詆毀」。

在考據學全盛的清代中期,所謂桐城派詞章之學也抬頭起來。桐城派文人以「載道之文」相標榜而譏誚考據學的支離破碎,無補於聖道。考據學者則譏誚桐城派文章沒有內容,根本無所謂「道」。考據學者批評義理之學的空疏,可是義理學派也譏誚他們的破碎支離。這幾派之中,考據派在學術界雖然稱霸,但清政府所獎勵的卻以義理之學為主。

義理學派即所謂宋明道學,因其解釋經書遇著難解之處,不去找許多古書參證,考查原來的意義,只是「望文生義」,照字面去講,所以人們說它空疏。其實這個學派不是完全不查考古字的意義,不是完全不注意古書的遺漏錯誤,我們一看《四書》的朱注便知。這個學派的特點,是在於借孔孟的話來宣傳自己的學說,朱熹(晦庵)的四書注,就是宣傳他的理氣二元論。陸九淵(象山)更公然說「六經皆我註腳」。的確,他們表面上是註解經書,實際上是拿經書註解自己。可是朱熹還不敢公然這樣講,他的意思只是說,按之人情物理,孔孟的這些話應當這樣解才對。朱氏是主張「格物致知」的,這就是從研究人情物理去瞭解孔孟之道。

因為這一點,使朱陸又分成兩派。朱氏的學術,淵源於程頤(伊川),所以這派叫程朱派。陸象山之學,到明代王守仁(陽明)而有澈底的發展,所以這派叫陸王派。程朱之學,講求窮理盡性,稱為理學。陸王也講理,但程朱的理有客觀性,而陸王的理是純主觀的,陸氏說「心即理」,所以人們為與程朱的理學分別起見,又叫陸王之學為「心學」。

義理之學大致和現代所謂哲學相同,所以有派別,無分科。考據之學和現代所倡社會科學相像,所以有分科,也有派別。可是因為研究的對象不是社會而是古書,所以考據之學的派別,不是從理論上分的,而是從古書的傳授系統上面分的。漢朝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後來提倡經書的研究,許多儒生都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著經書進獻,據說是因為古經原本已不容易覓取,他們這些儒生都是憑著口耳相傳的方法,一代一代地傳授下來的。後來卻有人貢獻古本經書了,那些書據說是藏在什麼古建築物(如孔子故宅)的夾壁中間,或者什麼山巖裡面,被人家發現出來的。有了這一套古字的原本,於是就有一班儒生來研究它。由於這種版本和前面那種所用的文字有古今的不同,於是在研究者方面就分出今文派和古文派。

其實兩者的分別不但在文字上,就是內容也有不同的地方,特別是思想方法方面(這點後面再說)。這兩派經學家所做的事,或系考證古書的真偽,或系考證古書上的名詞器物和制度,或系探討古代文字的意義,或系探討經書的微言大義,所以一般稱為考據之學,因為考據之學創於漢朝,又稱漢學,而和漢學相對待的義理之學,因為創於宋代,就叫宋學。

在詞章之學方面,古文和駢文不但是兩個門類,同時又是兩個派別的名稱。駢文是四六對偶的文體,古文(這個古文和經學上的古文,名同而實異)是不要對仗的散文,研究駢文的就反對古文,研究古文的就反對駢文,因而形成兩大派別。清代除這兩大派對立外,古文派內部又有桐城派和陽湖派的分別。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