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書籍 四 圖書分類法

我國圖書的主要類別,在劉歆、班固時代,是六分法;自隋唐以至清,大致可說都是四分法。劉、班二氏分群書為六藝、諸子、兵家、詩賦、術數、方技六大類。荀勖改分為甲乙丙丁四部,《隋書·經籍志》也分四部,並確定經、史、子、集的名稱。清修《四庫全書》,就是分群書為經史子集四部,四部之下再分四十三類。我國目錄學家認為圖書分類可以表示學術源流,我們試就六大類變為四大類的這一點來看一看學術變遷大勢吧。

劉、班六大類的子目:(一)六藝,分《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等目;(二)諸子,分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以上九家稱為九流)、小說家等目;(三)詩賦;(四)兵家,分權謀、形勢、陰陽、技巧等目;(五)術數,分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等目;(六)方技,分醫經、經方、房中、神仙等目。

劉、班這個分類,有些不合理的地方。比方六藝,本來以古代官書為限,不應將《論語》、《孝經》(這應入子部儒家)列入,《小學》也應列為諸子的一家。諸子中的雜家不能算家,小說和近代文學的小說不同,大約只是一些沒有形成系統的筆記之類,也沒有成家。兵家應該列為諸子的一家。陰陽家包含科學與宗教迷信,應該和術數、方技合為一大類,而分天文、方技(方技一類全屬醫學)、卜筮及其他子目。但從劉氏當時與其同事分工校書的情形看來,他那種分類不過是為了分工的方便,較少學術的意義。

如果照我們修正的辦法,就應分成六藝(歷史)、諸子(哲學社會科學)、詩賦(文學)、陰陽或五行(科學)四大類。但後來事實上的四大類,卻又不是這樣分的。原來的「六藝」分成了「經」、「史」兩大類。過程大概是這樣的:因為尊重六藝為經,又有許多經師作註疏,六藝就改稱為經部,且仍居第一位;又因為史書逐漸增加,不能再附在春秋家後面了,於是就另辟了史部。原來的「兵家」、「術數」、「方技」都併入了子部。原來的「詩賦」改稱集部,內容擴大了很多,包括古文、駢文、詞曲之類。

四部之中,只有子部包含有價值的內容,如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藝術、應用技術等科,完全屬於子部,但子部的書反而不及其他三部的多,這實在表現了中國學術的退步。同時編目人主觀上也懷抱著士大夫輕視儒家以外各家學術的心理,如《四庫全書·凡例》就說:「以闡聖學明王道為主,不以百氏雜學為重」,所以科學、藝術都沒有獨立作為一部,甚至把墨家、名家等類名取消,一律歸入雜家。

現代圖書編目,因為要用號碼,所以用十分法,主要類名及號碼如下:

0——總 類 1——哲 學 2——宗 教

3——社會科學 4——語 文 5——自然科學

6——應用技術 7——藝 術 8——文 學

9——史 地

如各大類之下再分小類,小類之下再分子目,則將號碼增加位數,通常為三位,除類碼外,還有著者號碼附在下面。插架時按號碼排列,尋找起來就不困難。同時現在圖書分類也符合學術上的類別。

從前各圖書館,新書及外國書都用新分類法,編號碼,舊書則沿用《四庫全書》的分類法,並不編號碼,自從王雲五氏發起中外圖書統一編目以來,過去經、史、子、集的分類已經打破,各種舊書都按照性質歸入新的類屬了。

例如經部的《易經》、「四書」歸入哲學;《詩經》歸入文學;「三禮」、《尚書》、《春秋》都歸入史地;《小學》歸入語文。子部中的藝術,歸入藝術類;術數、釋家歸入宗教類;道家一部分入哲學,一部分入宗教;雜家按其性質分別歸入哲學等類;天文、算法歸入自然科學;法家、兵家歸入社會科學;醫家、農家,歸入應用技術。至於子部中的類書及史部中的目錄,則歸入總類。子部中的小說及集部諸書歸入文學。這個目錄編制法,有一個很大的意義,就是糾正了把國學與現代學術對立的觀念,使大家知道中外學術是可以溝通的。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