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經說 四六 《書經》

《書經》一稱《尚書》,「尚者,上也」,有人說是「上古的書」的意思,有人說是「上帝的書」的意思。現通行本包括《虞書》五篇,《夏書》四篇,《商書》十七篇,《周書》三十二篇,共五十八篇。其中有三十三篇,如《堯典》、《禹貢》、《盤庚》、《洪範》等,稱《今文尚書》,同時又是《古文尚書》,其餘都是「偽古文」。

所謂今古文的分別,是這樣的:漢朝初年,伏生傳授《尚書》二十九篇,用漢朝通行的隸書寫出,稱為《今文尚書》。後來漢武帝末年在孔子宅牆壁中發現一部用古體字寫的《尚書》,相傳共十六篇,稱《古文尚書》。不過這部《古文尚書》不久又失傳了。到東晉時候,有一個梅賾(或作梅頤),向朝廷呈獻《古文尚書》二十五篇,附《尚書傳》一篇,說是孔安國作的,於是人們都相信《古文尚書》是失而復得,但清代閻若璩氏等考證的結果,斷定這部書是晉朝人王肅或皇甫謐或就是梅賾偽造的。現在通行本是今古文合編,篇數有分有合,和原來的不符。

《尚書》包含的史實,上自堯舜,下至秦穆公,其中年代最早的《堯典》、《舜典》、《皋陶謨》、《禹貢》等篇,過去一般人老是以為是虞夏時代的文章,近代學者已證明這部分真的《尚書》也是儒家的偽托,不過著作年代還在周朝,比東晉人的偽《尚書》更有價值些。因為雖是偽托,也必有所依據,而時代較早的著作,所依據的傳說,真實性必較多。

《尚書》篇名,多用典、謨、訓、誥等字煞尾,正和現在的宣言、佈告、會議錄、講演集一類的文章相彷彿,所以被稱為記言之史。其中有《洪範》一篇,代表原始的哲學思想,以水、火、金、木、土五行為世界萬有的基本元素,又提出五事、八政、五紀、皇極、三德、稽疑、庶征、五福、六極等關於政治的原理原則,統名「九疇」,頗為儒家所重視。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