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理學 九七 王陽明之學

陽明名守仁,浙江余姚人,因曾築書屋於陽明洞講學,被稱為陽明先生,其學派稱為姚江學派。他曾學朱晦庵格物,因格竹子的理,想出病來,至三十七歲時,因得罪宦官劉瑾,被貶到貴州龍場驛。一夜夜半,忽然大悟格物致知的方法,原不應在事物上面去探求,因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於是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種學說教人,而良知說尤其是根本。

陽明的著作,有《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一至三卷的《傳習錄》,系門人所記,為其哲學思想的結晶所在。

陽明的(一)心即理說,是繼承陸象山的主張,他說「心外無理,心外無事」,所以反對在心外「即物窮理」。

(二)知行合一說,是由「心即理」說推演而來,他說「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又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後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只為後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併進之說」。

(三)致良知說,是將《大學》上的「致知」,同《孟子》上的「良知」,拉在一起,他說「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此便是良知……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所以須用致知格物之功,勝私復禮,即心之良知,更無障礙」,「良知之在人心,無間於聖愚」,「但惟聖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婦不能致,此聖愚之所由分也」。又說,「天地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天地矣」。可見陽明所說的「良知」,一方面是先驗的知識,一方面又是宇宙的本體。

陽明所謂良知,是直覺,有時又是本能或反射,所以知與行是一體。至於心即理,也就是以良知為本體的心,包含了萬物的理,這和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相似;尤其和禪宗的「頓悟」相似,他曾對一看花的人說:「此花不在爾的心外」,很明顯地表現著主觀的唯心論思想。

晦庵哲學中本來包含了唯心論要素,陽明將晦庵著作中這一部分的言論搜集起來,強指為晦庵晚年成熟的見解,輯成《朱子晚年定論》,以證其與自己思想的一致。有人說陽明修正晦庵的學說,正和新康德派修正康德哲學一樣,因晦庵與康德同為二元論者,陽明與新康德派都是唯心一元論者。與陽明同時有羅整庵(名欽順)者,著《困知記》,指出陽明《朱子晚年定論》的曲解,認朱陸之學,實不相同。整庵自己主張氣一元論,他說天地間「無非一氣而已」,氣的變化規律就是理。他的見解很高,可惜沒有大加發揮。

王陽明之學,後來分為左右兩派。右派以王龍谿(名畿)為代表,公然引用佛教禪宗的思想,主張無念無知,達到生死輪迴的解脫,又認為儒、釋、道三教可以貫通,儒家排斥異端為不合理,他把宋學以來的根本立場完全取消了。左派以王心齋(名艮,泰州人)為代表,他講所謂「淮南格物說」,以己心為使天下國家方正的格式,心正則天下國家亦正。心齋將哲學常識化,以求實用,其行動頗不守一般禮法,喜在民間活動。他的門徒顏山農、何心隱都有遊俠風,心隱最終因反嚴嵩事被害注e。左派王學的空想浪漫色彩,至李卓吾而達到極點,他曾為文反對儒者,斥名教累人,又說是非本無一定。他被人們指為名教罪人,著作數次被焚,本身也被殺害。

王學末流太近於禪,又多狷狂不守禮法,所以引起一般人的不滿。明末東林學派高攀龍、顧憲成等,也研究理學,講求靜坐,但對王學有所批評。又有劉宗周(號念台)講學於蕺山書院,雖出自陽明的傳統,而兼主程朱之說。

注e 編者按:何心隱因「譏議時政」之罪名被害。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