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章第二:最有效的人生韜略是「守正」

一提到「韜略」,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出奇制勝」。是的,「出奇制勝」是兵家津津樂道的戰場秘籍,可是戰場上的制勝韜略並不一定適用於為人處世。為了把對方消滅而不擇手段地運用「奇」招,有時可能會出現在戰爭中。但如果做人也如此,那肯定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反觀歷史,這樣的悲劇太多了。所以黃石公說「守正」才是做人的關鍵。

1.道德的力量足以威服遠方

【原典】

德足以懷遠。

【張氏注曰】

懷者,中心悅而誠服之謂也。

【王氏點評】

善政安民,四海無事;以德治國,遠近鹹服。聖德明君,賢能良相,修德行政,禮賢愛士,屈己於人,好名散於四方,豪傑若聞如此賢義,自然歸集。此是德行齊足,威聲伏遠道理。

【譯釋】

一個人的道德品質足以使遠方的人心悅誠服,前來歸順。

「寬則得眾,惠能使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些古人留下來的治國安民的寶貴經驗,同樣適用於今天。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只有具備較高的道德水準和良好的群眾基礎,才能更好地推動工作開展。

解讀

得民心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西方有些國家的政治家或軍官為了打勝仗,不斷地要求人民萬眾一心、吃苦耐勞,但他們自己卻過著夜夜笙歌的奢靡日子。一般人看了這種現象,對這些政治家或軍官產生了不信任感,他們因此失去了民眾的支持,使戰爭走了不少彎路。

《六韜》中說:「利天下者,天下啟之。」的確,民心向背是關係到國之存亡、事之興衰的決定性因素,不可不為領導者所重視。歷史和現實的許多事例都表明,凡是成長和發展比較快的領導者,大都是既受上級信賴,又受下級擁戴而「政績」又比較突出的人。因而,作為一名領導者,應當注意協調這幾者的關係,領悟其間相輔相成的作用,注意打好自己的群眾基礎。

「得民心」說得通俗一點兒,就是要有好人緣,與群眾的關係密切,威望高,有號召力,群眾願意與之共事。民心不僅是領導者做好工作的群眾基礎,也是領導者求得事業進一步發展的保證。

群眾基礎好是領導者在事業上更進一步的前提條件之一。現在對幹部實行群眾考核評議,只有那些聯繫群眾的幹部,才會被群眾推舉。在上級組織提拔幹部時,也往往考察他們的群眾基礎如何。顯而易見,凡是群眾基礎好的幹部就比不得人心者佔據更大的優勢。

得人心並不難,能做到公正無私就已成功一半。

儘管管理者的工作方法各不相同,但必須樹立公正無私的形象,才能大大有利於自己凝聚力的加強。

明智的管理者最在意的是名聲,有好名聲才有凝聚力,才能眾望所歸。因此,作為管理者,不能不領會公正無私的內涵。只有顧及下屬對自己品質的評價,只有在下屬面前樹立一個公正無私的賢者形象,才能更好地立權樹威,取信於「民」。

公正評價下屬是優秀管理者公正無私的一個重要方面。為了客觀評價下屬,他們善於及時觀察和做筆記。下屬的表現只有通過長期的工作才能體現出來。只有長期注意記錄他們的行為,才能對他們真正有所瞭解。在掌握這些資料之後,當你通過手頭的記錄去表揚某些工作幹得好但又不被人注意的下屬時,他會倍感欣慰,從而促使他會努力地把工作做得更好;如果批評某些下屬幹得不好,雖然他會在短時間內情緒低落,但很快就會瞭解你公正待人的做法,同時也會重新認識自己工作中的不足,變後進為先進。這樣,下屬才會逐漸消除對你的不滿,對你的管理工作會更加滿意。

深受下屬歡迎的管理者還總是以大局為重,不計個人恩怨,充分地調動多數人的積極性,通過盡可能公正地使用人才來激發下屬為單位效勞的積極心理。

用人上的不公正,會引起大家的不滿,這關係到一個單位能否實現平穩發展。如果待人失當、親疏不一,則會在不知不覺中重用了某些不該重用的人,而冷落了一些單位的骨幹力量,這樣做的結果是嚴重打擊了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下屬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直接影響到單位的全局發展。因此,要想成為一名受下屬歡迎並具有凝聚力的管理者,就應該對所有的下屬一視同仁,這樣,不僅積極因素可以得到充分調動,一些消極因素也會轉化為積極因素。

管理者公正無私還表現在對下屬的「論功行賞」上面。受下屬歡迎的管理者,往往在論功行賞方面做得相當完美,能夠充分地調動下屬的積極性,形成人人爭上游的局面,給單位帶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反之,如果論功行賞做得不好的話,不僅達不到激勵下屬的預期效果,反而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例如,優秀的下屬在工作中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但他並沒有得到相應的獎賞,工薪、獎金都沒有與貢獻呈正比例增長;而那些並沒有做什麼實際工作的人卻得到了加薪、分紅。任何正常的人都會非常自然地感覺到管理者對他的不公平,從而產生種種牴觸心理。這種使中堅力量產生牴觸情緒的局面一旦形成,單位的前途命運也就非常危險了。

另外,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事務中要公私分明,切不可假公濟私。

要瞭解一個人的品性很容易,只要看看他使用金錢的方式就可一目瞭然了。有些人乍見之下氣度相當宏偉,可是一牽涉到錢,腦子裡立刻盤算起來如何才能「報公賬」。以管人的資格來說,這種人的品性及能力都顯得夠不上水準。

最被下屬瞧不起的管理者是使用公家的錢揮霍無度而自己則一毛不拔。這種類型的管理者為數不少,而對單位更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嚴格說起來,他不但沒有存在的價值,甚至會對公司造成危害。

所以,作為一個高明的管理者,在日常事務中一定要公私分明,切不可因貪圖小便宜而使自己的形象受損失去民心。

2.至誠守信能夠統一不同人的認識

【原典】

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

【張氏注曰】

有行有為,而眾人宜之,則得乎眾人矣。天無信,四時失序;人無信,行止不立。人若志誠守信,乃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必忠信,一言議定再不肯改議、失約。有得有為而眾人宜之,則得乎眾人心。一異者,言天下之道一而已矣,不使人分門別戶。賞不先於身,利不厚於己;喜樂共用,患難相恤。如漢先主結義於桃園,立功名於三國;唐太宗集義於太原,成事於隋末,此是義足以得眾道理。

【譯釋】

一個人的信義昭著足以影響別人對事物的認知,從而最終達成統一的意見,獲得眾人的支持。

東漢的許慎在他所著的《說文解字》中說,「誠,信也」,又說「信,誠也」。由此可見,「誠」和「信」,無論是單獨使用還是相連使用,在古代都是同一個意思。誠實守信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解讀

誠實守信實為立足的法寶

誠信無價。雖然一時的坦誠可能會損失眼前的利益,但換來的卻是比金錢更重要的信任,收穫的是長遠的利益。但有的人卻不這樣想,他們會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失去了很好的發展機會。

從前有個商人,渡河時翻船了。他不會游水,差點兒被淹死,而河面上有一捆枯草,他拚命抓住這捆枯草,大聲地呼喊救命。

一個打魚人聽見喊聲,急忙駕著小船來救他。商人看見漁人,連忙喊道:「我是濟陽縣的大富翁,你快來救我的命吧。我有萬貫家財,如果你救了我,我可以給你一千兩銀子。」

於是打魚人就把他救了上來。當富翁帶著漁人到家裡取錢時,只給了漁人一百兩銀子。漁人說:「你原來說給我一千兩銀子,現在卻變成了一百兩,這不是不講信用嗎?」商人聽了,不但不兌現自己的諾言,反而勃然大怒說:「你是一個打魚的人,一天能賺幾兩銀子?現在你不費力氣就賺到了一百兩銀子,難道還不滿足嗎?哼!『信用』,它能值多少錢?」

漁人看出商人是在耍賴,心想再和他爭辯也沒有用,便轉身走了。

半年後,這個商人從呂梁一帶買了一批貨物,順水而下。中途不幸刮起了大風,船又翻了,商人在水中大喊救命。這時漁人正在岸邊,不管商人怎麼呼喊,他也不去救。岸上的人紛紛對漁人說:「你怎麼不去救他呢?」漁人說:「我過去曾救過他。他是濟陽的一個富翁,但說話不算數。還說『信用』不值錢。我倒不是計較幾個酬金,但我一定要讓他知道『信用』值多少錢。」當人們聽了漁人的話後,都氣憤地說:「不講信用的人,淹死活該。」

只見那個富翁在水面上翻了幾翻,便沉入水中,再也不見了。

濟陽商人耍小聰明誤了身家性命,落人恥笑。這就警告那些好算計的人,不要以為自己聰明、妙算,就算計別人。其實,這些小人因為用心太過,反倒算計了自己。只計較一時的小利而不惜毀掉信用的人,才是真正的愚蠢,因為他丟了信用,縱使有萬貫家財,也不可能再挽回「信用」二字。

自古以來,誠實守信就是做人最基本的品德,「言出必行」、「一諾千金」、「誠實不欺」一直被公認為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

西漢初年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他為人正直,樂於助人,特別講信義。只要他答應過的事,無論多麼困難,他一定要想方設法辦到,所以在當時名聲很好。

季布曾經是項羽的部將,他很會打仗,幾次把劉邦打敗,弄得劉邦很狼狽。後來項羽被圍自殺,劉邦奪取天下,當上了皇帝。劉邦每想起敗在季布手下的經歷,就十分生氣。憤怒之下,劉邦下令緝拿季布。

幸好有個姓周的人得到了這個消息,秘密地將季布送到魯地一戶姓朱的人家。朱家是關東一霸,素以「仁俠」聞名。此人很欣賞季布的俠義行為,盡力將季布保護起來。不僅如此,還專程到洛陽去找汝陰侯夏侯嬰,請他解救季布。

夏侯嬰從小與劉邦很親近,後來跟劉邦起兵,轉戰各地,為劉邦建立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很同情季布的不幸處境,遂在劉邦面前為季布說情,終於使劉邦赦免了季布,還封他為郎中。不久又任命他為河東太守。

當時,楚地有個名叫曹丘生的人,能言善辯,專愛結交權貴。季布和這個人是同鄉,很瞧不起他,並在一些朋友面前表示過厭惡之意,偏偏曹丘生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一心想巴結他,特地請求國戚竇長君寫一封信給季布,介紹自己認識他。竇長君早就知道季布對他印象不好,勸他不要去見季布,免得惹出是非來,但曹丘生堅持要竇長君介紹。竇長君無奈,勉強寫了一封推薦信,派人送到季布那裡。

季布讀了信後,很不高興,準備等曹丘生來時,當面教訓教訓他。過了幾天,曹丘生果然登門拜訪。季布一見曹丘生,就面露厭惡之情。曹丘生對此毫不在乎,先恭恭敬敬地向季佈施禮,然後慢條斯理地說:「我們楚地有句俗語,叫作『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您是怎樣得到這麼高的聲譽的?您和我都是楚人,如今我在各處宣揚您的好名聲,這難道不好嗎?您又何必不願見我呢?」

季布覺得曹丘生說得很有道理,頓時不再討厭他,並熱情款待他,留他在府裡住了幾個月。曹丘生臨走時,還送他許多禮物。曹丘生確實也照自己說過的那樣去做,每到一地,就宣揚季布如何禮賢下士,如何仗義疏財。這樣,季布的名聲越來越大。後人用「一諾千金」來形容一個人很講信用,說話算數。

誠實守信,在社會交往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個人說話實實在在,說到做到,就會使人產生信任感,願意同他交往、合作。相反,輕諾寡信,一再地自食其言,必然會引起人們的猜疑和不滿。只有彼此守信,友誼才會持久。因此老子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智慧,仍然是現代人立足的法寶。

3.要善於以古鑒今

【原典】

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張氏注曰】

嫌疑之際,非智不決。

【王氏點評】

古之成敗,無才智,不能通曉今時得失;不聰明,難以分辨是非。才智齊足,必能通曉時務;聰明廣覽,可以詳辨興衰。若能參審古今成敗之事,便有鑒其得失。天運日月,照耀於晝夜之中,無所不明;人聰耳目,聽鑒於聲色之勢,無所不辨。居人之上,如鏡高懸,一般人之善惡,自然照見。在上之人,善能分辨善惡,別辨賢愚;在下之人,自然不敢為非。能行此五件,便是聰明俊毅之人。德行存之於心,仁義行之於外。但凡動靜其間,若有威儀,是形端表正之禮。人若見之,動靜安詳,行止威儀,自然心生恭敬之禮,上下不敢怠慢。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明可以鑒察自己之善惡,智可以詳決他人之嫌疑。聰明之人,事奉君王,必要省曉嫌疑道理。若是嫌疑時分卻近前,行必惹禍患怪怨,其間管領勾當,身必不安。若識嫌疑,便識進退,自然身無禍也。

【譯釋】

真正有才能有智慧的人都懂得用前人的經驗指導自己為人處世,也唯有此才能讓人心清眼明,洞察未來。所謂人中之「才俊」皆由此而來。

所謂「才俊」,所謂「聰明的人」,應包含兩個標準,一個是智商,一個是學習的能力。智商是從娘胎裡帶來的,誰都無法刻意改變。但智商高的人並不一定就是聰明的人,真正的聰明要體現在做人辦事上。那些學習能力強的人完全可以彌補智商的不足,從而在做人辦事上更勝一籌。當然,學習,並不是讓大家去學書本上的教條,最值得學習的是前人成敗得失的經驗。學習這些目的只有一個:少走彎路,少犯同樣的錯誤。

解讀

可以犯錯但不要犯同樣的錯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保證自己永遠不犯錯誤。對於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來說,我們應當牢記的一個法則是:不要犯同樣的錯誤。正如那句諺語所說——一隻狐狸不能以同一的陷阱捉它兩次,驢子絕不會在同樣的地點摔倒兩次,只有傻瓜才會第二次跌進同一個池塘。

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但聰明的人能夠吸取上一次的教訓,為防止下一次挫敗做好準備;愚蠢的人卻不會這樣做,仍然犯與第一次相同的錯誤。所謂「吃一塹,長一智」,我們應該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確保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有一次,一個獵人捕獲了一隻能說90種語言的鳥。

這隻鳥說:「放了我,我將給你三條忠告。」

獵人回答說:「先告訴我,我保證會放了你。」

鳥說道:「第一條忠告是:做事後不要懊悔。」

「第二條忠告是:如果有人告訴你一件事,你自己認為是不正確的就不要相信。」

「第三條忠告是:當你爬不上去時,別費力去爬。」

講完這三條忠告,鳥對獵人說:「現在你該放了我吧。」獵人依照剛才所說的將鳥放了。

這隻鳥飛起後落在一棵高樹上,它向獵人大聲叫道:「你放了我,你真愚蠢。但你並不知道在我的嘴中有一顆十分珍貴的大珍珠,正是這顆珍珠使我這樣聰明。」

這個獵人很想再次捕獲這只被他放飛的鳥,他跑到樹跟前開始爬樹。但是當爬到一半的時候,他掉了下來並摔斷了雙腿。

鳥嘲笑他並向他叫道:「傻瓜!我剛才告訴你的忠告你全忘記了。我告訴你一旦做了一件事情就別後悔,而你卻後悔放了我。我告訴你如果有人對你講你認為是不可能的事,就別相信,但你卻相信像我這樣一隻小鳥的嘴中會有一顆很寶貴的大珍珠。我告訴你如果你爬不上某高處時,就別強迫自己去爬,而你卻追趕我並試圖爬上這棵大樹,還掉下去摔斷了你的雙腿。」

「這句箴言說的就是:『對聰明人來說,一次教訓比蠢人受一百次鞭撻還深刻。』」

說完鳥就飛走了。

這則故事的寓意可謂深刻至極。同樣,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我們經常聽到別人的忠告,有時自己也會對別人提出忠告。忠告一般都是從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目的就是避免下一次的錯誤。因此,我們應該從自己成功與失敗的經歷中得出經驗教訓,然後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卡恩的檔案櫃中有一個私人檔案夾,標示著「我所做過的蠢事」。夾中插著一些他做過的傻事的文字記錄。

每次卡恩拿出那個「愚事錄」的檔案,重看一遍他對自己的批評,這樣可以幫助他處理最難處理的問題——管理他自己。

下面是一則關於一位深諳自我管理藝術的人物——豪威爾的故事,他是美國財經界的領袖,曾擔任美國商業信託銀行董事長,還兼任幾家大公司的董事。他受的正規教育很有限,在一個鄉下小店當過店員,後來當過美國鋼鐵公司信用部經理,並一直朝更大的權力地位邁進。

豪威爾先生講述他克服危機的秘訣時說:「幾年來我一直有個記事本,記錄一天中有哪些約會。家人從不指望我週末晚上會在家,因為他們知道,我常把週末晚上留作自我省察,評估我在這一周中的工作表現。晚餐後,我獨自一人打開記事本,回顧一周來所有的面談、討論及會議過程。我自問:『我當時做錯了什麼?』『有什麼是正確的?我還能做些什麼來改進自己的工作表現?』『我能從這次經驗中吸取什麼教訓?』這種每週檢討有時弄得我很不開心,有時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莽撞。當然,隨著年事漸長,這種情況倒是越來越少,我一直保持這種自我分析的習慣,它對我的幫助非常大。」

豪威爾的做法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睿智的人知道,不吸取教訓,不改正錯誤,是成不了大業的。

一般人常因他人的批評而憤怒,有智慧的人卻想辦法從中學習。詩人惠特曼曾說:「你以為只能向喜歡你、仰慕你、贊同你的人學習嗎?從反對你的人、批評你的人那兒,不是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訓嗎?」

與其等待敵人來攻擊我們或我們的工作,倒不如自己動手。我們可以是自己最嚴苛的批評家。在別人抓到我們的弱點之前,我們應該自己認清並處理這些弱點,及時完善自己雖然不能保證百戰百勝,但至少可以避免敵人用同樣的手法輕易地擊敗自己。

4.言行之中透出人的品性

【原典】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王氏點評】

誠信,君子之本;守己,養德之源。若有關係機密重事,用人其間,選揀身能志誠,語能忠信,共與會約;至於患難之時,必不悔約、失信。掌法從其公正,不偏於事;主財守其廉潔,不私於利。肯立紀綱,遵行法度,財物不貪愛。惜行止,有志氣,必知羞恥;此等之人,掌管錢糧,豈有虛廢?若能行此四件,便是英豪賢人。

【譯釋】

一個人行為端正,足以成為眾人的表率,他的智慧超群足以決斷令人疑惑的事理,他的信義可以使人恪守諾言,他廉潔的作風可以讓他分理財務,這樣的人可謂是人中之豪傑。

孔子曾經說過:「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講的是一個人說話有信用,行為很誠懇,他的言行就足以能夠說明他的品行,這樣的人哪怕在蒙昧遼遠的地方也能順利自由地行動;反之,如果做不到這些,即使在自己熟悉的家鄉,也會處處難行其道。

解讀

真誠正直的言行是一把金鑰匙

真誠正直的言行是打開這個世界成功之門的一把金鑰匙,你可能是一個一文不名的窮人,你可能一再地跌倒,至今仍然沒有功成名就。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你能用自己的言行證明你是值得信賴的,就不會有人不尊重你。

眾所周知,誠信自古以來被認為是「為人」、「處世」之本。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他就會受到人們的藐視;一個企業如果不講誠信,就會使企業蒙損,嚴重時可能影響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國家亦是如此。

所謂誠信,就是誠實、守信用、重承諾、負責任。每個人每天都要同不一樣的人或單位打交道,達成協議或促進瞭解。如果每個人都不講誠信的話,那麼人與人之間無法正常交往乃至溝通,整個社會也將無法維持正常的秩序。言行要一致是做人立身之本。一個人只有「言必信,行必果」才能獲得別人和社會的信任。

美國道格拉斯飛機製造公司為了賣一批噴氣式客機給東方航空公司,創始人唐納德·道格拉斯本人專程去拜訪東方航空公司的總裁艾迪·雷肯巴克。

雷肯巴克告訴他說,道格拉斯公司生產的新型DC-3飛機和波音707飛機是兩個競爭對手,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噴氣發動機的噪聲太大。他說他願意給道格拉斯公司一個機會,如能在減小噪聲方面勝過波音公司,就可獲得簽訂合同的希望。

這筆生意對道格拉斯而言相當重要,如果能同東方航空公司簽署訂購合約,他在生意場上就能馬上爭得一席之地;反之,如果難以取得訂單,或許就表明他將從此銷聲匿跡。

道格拉斯回去與他的工程師仔細研究商量後,認真地答覆雷肯巴克說:「老實說,我不能確保把噪聲降低。」

雷肯巴克說:「其實,我早就知道答案。我之所以這樣做,目的就是想看看你對我是不是誠實。」

接著,雷肯巴克鄭重地告訴道格拉斯;「你現在得到了16500萬美元的訂單。」

「老實說,我不能確保把噪聲降低。」這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說出來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啊!但道格拉斯正是憑著寧肯在商場銷聲匿跡,也不背上欺世盜名的罵名,才贏得了別人的信賴和他生命中至關重要的訂單,也是靠這一秘訣,才得以把自己的事業推向成功。試想,如果當初道格拉斯沒有勇氣承認他不能降低飛機引擎的噪聲,而是欺騙了雷肯巴克,他人生的第一桶金,不就隨著謊言被戳穿而泡湯了嗎?

當今社會,誠信是一切德行的基礎和根本。誠信意識的喪失與道德喪失是相互聯繫的,有時它們也是互為因果的關係。當今社會,無論是商業欺騙行為,還是假冒偽劣商品的製造;也無論是官場腐敗行為,還是學府作弊現象,都在強烈地提醒我們,誠信社會氛圍營造的必要與急迫。

相信你在這個世界上獲得的快樂也絕不比那些億萬富翁少。我們都討厭虛偽,討厭表裡不一,討厭惺惺作態。我們都希望與真誠的人為伍,但同時不要忘了,首先我們自己要做一個講誠信的人。誠信是人類社會永遠的共識,任何時候,誠信都是帶給人愉悅和信任的天使。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似乎很容易就能做到誠信待人,因為你不需要付出什麼,更不用損害自己的利益,你只要用動聽的語言就可以打動你的朋友。但是在考驗面前,誠信與虛偽卻是一目瞭然的。

真誠地做人,就算暫時吃一些虧,但日後必然能夠收穫豐碩的果實,你付出了桃李,必然會收穫瓊漿。好人自有好報,真誠的人一生都會得到必然的尊重。不管你所從事的是何種職業,也不管你的職位高低;不管你的知識是豐富還是貧乏,也不管你是多麼偉大或是多麼渺小,只要你是一個真誠的人,你的人生就沒有什麼可後悔的。一個人只要真誠地為人處世,就很容易博得他人的好感,並且能夠與他人愉快地合作!

我們通常一出口,就「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甚至大呼「人無信不立」。然而,誠信就像迷彩服一樣,成為許多人用來偽裝掩護的幌子。這些年來,我們見過太多的賊喊捉賊的騙子,口口聲聲誠信為本,實際上騙你沒商量。一個人的誠信,來自於個人的價值觀、所在組織的規範程度,以及如法律、人文、風俗習慣等的社會環境。西方人視信用為自己的第二生命,並非他們的道德觀念使然,而是他們的法律所形成的遊戲規則的要求。通常,把誠信當作兒戲的人,最終將沒有好的下場。

5.恪守本分聰明有度

【原典】

守職而不廢。

【張氏注曰】

孔子為委吏乘田之職是也。

【王氏點評】

設官定位,各有掌管之事理。分守其職,勿擇干辦之易難,必索盡心向前辦。不該管干之事休管,逞自己之聰明,強攙覽而行為之,犯分合管之事;若不誤了自己上名爵、職位必不失廢。

【譯釋】

一個聰明的人都知道忠於自己的職責,專心做自己該做的事,不可分心,不可因為聰明就給自己找不必要的麻煩。

正如王氏點評所言,聰明,無疑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因此而覺得自己不一般,處處顯得比別人聰明,甚至總是倚仗聰明不把別人放在眼裡,不僅得不到好處,往往還會把自己置於十分危險的境地。

解讀

不要顯得比別人聰明

在歷史上,以聰明人自居而招災惹禍的例子不在少數。如曾幫劉邦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官封淮陰侯,不久就落下了殺身之禍,原因就在於他自恃有才而鋒芒畢露,再加上其功高震主,所以一抓住其「謀反」的借口,劉邦就迫不及待地把他給殺了。另外,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楊修被曹操所殺的故事,都說明了這一點。

英國19世紀政治家查士德斐爾爵士曾經對他的兒子有過這樣的教導:「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更聰明。」

蘇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告誡他的門徒:「你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你一無所知。」孔老夫子也說:「人不如,而不恨,不亦君子!」

這些話,有一個共同的意思,就是你即使真的很聰明,也不要太出風頭,要藏而不露,大智若愚。也就是說,在為人處世中,不要賣弄自己的彫蟲小技,不要顯得比別人聰明。

世上有一種人很喜歡賣弄自己,他們掌握一點本事,就生怕別人不知道,無論在什麼人面前都想「露兩手」。這種人愛出風頭,總想表現自己,對一切都滿不在乎,頭腦膨脹,忘乎所以。在為人處世中,這種人十個有九個要失敗。

那麼,在為人處世中應該如何做,才是不賣弄自己的聰明呢?不妨從以下三方面注意:

第一,要在生活枝節問題上學會「隨眾」,蕭規曹隨,跟著別人的步履前進。

這種隨眾附和的做人方法,至少有兩大實際意義:其一,社會上的群居生活,需要大家互相合作。其二,在某些情況下,當你茫然不知所措時,你該怎麼辦?當然是倣傚他人的行為與見解,從而發掘正確的應對辦法。

第二,不要讓人感覺你比他聰明。

如果別人有過錯,無論你採取什麼方式指出別人的錯誤:一個蔑視的眼神兒,一種不滿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可能帶來難堪的後果。美國哈維羅賓森教授在《下決心的過程》一書中說過一段富有啟發性的話:「人,有時會很自然地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他錯了,他就會惱火,更加固執己見。人,有時也會毫無根據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會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維護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麼珍貴,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威脅……」

第三,貴辦法不貴主張。換一句話說,就是多一點具體措施,少一些高談闊論。

譬如,上司和同事或者朋友,希望你幫助他辦某件事,你可以拿出第一套方案,第二套方案,總之,你千方百計把問題解決了,這比發表「高見」,不是有意思得多嗎?不說空話,而又能幹得成實事,你將給人一種沉穩的成熟者的形象。

在為人處世中,不要把別人都看成是一無所知的人。其實,我們周圍的人,和你一樣,都各有主張。但多數人都不喜歡採納別人尤其是下屬的主張,因為這往往會被認為有失身份,有損體面。如果我們把同事都看成是庸才,只有自己有真知灼見,於是在一個團體內多發主張,結果被採納的百分比,恐怕是最低的,而且很可能是最先被淘汰出局的人。

「聰明」是相對的,是對某一具體的方面、具體的人而言的。你在這個人面前很聰明,而在另一個人面前很可能稍顯遜色。所以,聰明還是不「聰明」並不足以成為做人的資本,根本不值得賣弄。

6.不因嫌疑猜忌而避讓推脫

【原典】

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苟免。

【張氏注曰】

迫於利害之際而確然守義者,此不回也。周公不嫌於居攝,召公則有所嫌也。孔子不嫌於見南子,子路則有所嫌也。居嫌而不苟免,其唯至明乎。

【王氏點評】

避患求安,生無賢易之名;居無不便,死盡孝忠之道。侍奉君王,必索盡心行政,遇患難之際,竭力亡身,寧守仁義而死也,有忠義清名。避仁義而求生,雖存其命,可以為美。故曰:有死之榮,無死之辱。

【譯釋】

即使有被人誤解猜疑的風險,仍然義無反顧地盡到自己的職責,不推脫,不扯皮,埋頭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勇於負責永遠是一種值得稱道的積極進取精神。一個人想要實現自己內心的夢想,下定決心改變自己的生活境況和人生境遇,首先要改變的是自己的思想和認識,要學會從勇於擔當的角度入手,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保持清醒的認識,不管別人怎麼看怎麼想,仍然努力培養自己勇於負責的精神,因為這才是成就偉業的最佳方法。

解讀

勇於負責可以改變一切

一位偉人說:「人生所有的履歷都必須排在勇於負責的精神之後。」勇於負責的精神是改變一切的力量,它可以改變你平庸的生活狀態,使你變得傑出和優秀;它可以幫你贏得別人的信任和尊重,從而強化你脆弱的人際關係;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你成為好機會的座上賓,頻頻獲得它的眷顧,從而扭轉職業軌跡的方向。如果你已經足夠聰明和勤奮,但依然成績平庸,那麼就請檢視自己是否具有勇於負責的精神。只要擁有了它,你就可以獲得改變一切的力量。

在商業化的社會裡,無論哪個單位都越來越欣賞那些敢於承擔責任的職員。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給人以信賴感,值得人們去交往。也只有這樣的人,才具備開拓精神,能為公司帶來效益。所以,在做事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要求自己具備一種勇於負責的精神。

要想贏得機會,就得勇於負責。一個普通的員工,一旦具備了勇於負責的精神,他的能力就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他的潛力就能夠得到不斷的挖掘,從而為公司創造出巨大的效益。同時,也讓他自己的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安妮是一家大公司辦公室的打字員。有一天午餐時間,她一個人留在辦公室裡收拾東西。這時,一位董事走進來,想找一些信件。

其實這並不是安妮分內的工作,但是,她依然回答:「儘管這些信件我一無所知,但是,我會盡快幫您找到它們,並將它們放在您的辦公室裡。」

四個星期後,在一次公司的管理會議上,有一個更高職位的空缺。總裁徵求意見,這時這位董事想起了勇於負責的女孩——安妮。於是,他推薦了她。

美國塞文事務機器公司董事長保羅·查來普說:「我警告我們公司裡的人,如果有誰做錯了事,而不敢承擔責任,我就開除他。因為這樣做的人,顯然對我們公司沒有足夠的興趣,也說明了他這個人缺乏責任心,根本不夠資格成為我們公司裡的一員。」

勇於負責的精神說到底就是一種踏踏實實地把事情做好、做到底的態度,也是專業精神的進一步責任化。

在一家電腦銷售公司裡,老闆吩咐三個員工去做同一件事:到供貨商那裡去調查一下電腦的數量、價格和品質。

第一個員工5分鐘後就回來了,他並沒有親自去調查,而是向下屬打聽了一下供貨商的情況,就回來做匯報。30分鐘後,第二個員工回來匯報,他親自到供貨商那裡瞭解了一下電腦的數量、價格和品質。第三個員工90分鐘後才回來匯報。原來,他不但親自到供貨商那裡瞭解了電腦的數量、價格和品質,而且還根據公司的採購需求,將供貨商那裡最有價值的商品做了詳細記錄,並和供貨商的銷售經理取得了聯繫。另外,在返回途中,他還去了另外兩家供貨商那裡瞭解一些相關信息,並將三家供貨商的情況做了詳細的比較,制定出了最佳購買方案。

結果,第二天公司開會,第一個員工被老闆當著大家的面訓斥了一頓,並警告他,如果下一次出現類似情況,公司將開除他。第三個員工,因為勇於負責,恪盡職守,在會議上受到老闆的大力讚揚,並當場獲得了獎勵。

無論做什麼工作,都應該靜下心來,腳踏實地地去做。要知道,你把時間花在哪裡,你就會在哪裡看到成績。只要你勇於負責、認認真真地做,你的成績就會被大家看在眼裡,你的行為就會受到上司的讚賞和鼓勵。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任何偉大的工程都始於一磚一瓦的堆積,任何耀眼的成功也都是從一步一步中開始的。不管現在你所做的工作多麼微不足道,我們都必須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做好它。不但要達到標準,而且要超出標準,超出上司和同事對我們的期望,成功也就是在這一點一滴的積累中獲得的。

那些在職場上表現平庸的人都有以下共性:不受約束,不嚴格要求自己,也不認真對待自己的職責;內心深處對一切崗位制度和公司紀律嗤之以鼻,對一切指導和建議都持牴觸情緒和懷疑態度;在工作和生活之中,以玩世不恭的姿態對待一切;對自己所在機構或公司的工作報以嘲諷的態度,稍有不順就跳槽;老闆或上司稍加疏忽便自我懈怠,自甘墮落;如果沒有外在監督,根本就不認真工作;對工作推諉塞責,故步自封……可想而知,任何工作都不能被他們認真對待,最終他們得到的就是年華空耗,只能一事無成。

只要你是公司的一員,就應該拋棄借口,丟掉腦中的消極懶散的思想,以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以勇於負責的精神去面對自己的工作,時時刻刻為公司著想。只有改變工作作風,主動清除頭腦中的錯誤思想,才能成長為一個真正具備勇於負責精神的員工,才會被老闆或公司視為支柱,才會獲得全面的信任,並獲得重要職位,擁有更廣闊的工作舞台。

勇於負責才能贏得尊嚴。一個人要想贏得別人的敬重,讓自己活得有尊嚴,就應該勇敢地承擔起責任。一個人即使沒有良好的出身、優越的地位,但只要勤奮地工作,認真、負責地處理日常工作中的事務,就會贏得別人的敬重和支持。

改變態度,努力培養自己勇於負責的精神,你將會產生無窮的力量,積極地為自己的夢想和事業努力奮鬥。

7.不做見利忘義的小人

【原典】

見利而不苟得,此人之傑也。

【張氏注曰】

俊者,峻於人也;豪者,高於人;傑者,桀於人。有德、有信、有義、有才、有明者,俊之事也。有行、有智、有信、有廉者,豪之事也。至於傑,則才行足以名之矣。然,傑勝於豪,豪勝於俊也。

【王氏點評】

名顯於己,行之不公者,必有其殃;利榮於家,得之不義者,必損其身。事雖利己,理上不順,勿得強行。財雖榮身,違礙法度,不可貪愛。賢善君子,順理行義,仗義疏財,必不肯貪愛小利也。能行此四件,便是人士之傑也。諸葛武侯、狄梁,公正人之傑也。武侯處三分偏安、敵強君庸,危難疑嫌莫過如此。梁公處周唐反變、奸後昏主,危難嫌疑莫過於此。為武侯難,為梁公更難,謂之人傑,真人傑也。

【譯釋】

見到有利可圖也不忘乎所以把道義良心丟在一邊,能做到這一點,就可謂「人之傑」。

對「義」和「利」的態度,是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因此,他才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在孔子的眼裡,道德高尚的人重義而輕利,見利忘義的人重利而忘義。前者受人尊敬,後者惹人生怨。

孔子這麼說,並不是否定利益,只是反對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金錢和財富。他強調,如果財富可求的話,即使別人不願從事的工作也去做,即不能唯利是圖。

社會的進步,物質的豐富,離不開人們對物質享受的追求。所以,在今天,我們追求個人利益是合乎道德的。當然,這裡的前提是不損害他人對利益追求的權利,即不損人利己。但是,從個人修養來說,淡漠的物質慾望仍是值得推崇的。一個脫離了庸俗趣味的人,一個有崇高理想和高雅志趣的人,對於物質享受都看得很淡。

解讀

道義比掙錢更重要

許多人經商都以追求利益為最大目標,但真正的大商人卻都信守「義、信、利」的經商哲學,將追求利潤放在「義」與「信」之後,尤其不取違背良心之利。

如何看待義、利關係,是見「利」忘「義」,還是「取予有義」,也是衡量商人們職業道德的標尺。我國古代商人劉淮在嘉湖一帶購囤糧谷,一年大災,有人勸他「乘時獲得」,他卻說,能讓百姓度過災荒,才是大利。於是,他將囤聚之糧減價售出,還設鍋棚「以食饑民」,贏得了一方百姓的讚譽和信任,生意自然日漸興隆。

當前社會,在義、利方面能給我們做出表率的,李嘉誠絕對算一個。

香港是一個自由競爭港,巧取豪奪而致富的人肯定是有的。所以李嘉誠認為,金錢的多寡並非衡量一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能像李嘉誠這樣完完全全清清白白賺錢的,商界中堪為楷模。

李嘉誠在巴拿馬投資時,擁有集裝箱碼頭、飛機場、旅館、高爾夫球場以及大片土地,成為當地最大的海外投資商,巴拿馬政府為表示感謝,拿出很多商人求之不得,一定可以賺大錢的賭場牌照,作為酬謝的禮物。面對送上門的錢財,他卻婉言謝絕,對他們說:我對自己有個約束,並非所有賺錢的生意都做的。

巴拿馬總理找到李嘉誠,說:「你這麼大的投資,我一定要給你,你有三家旅館,隨便你放在哪一家都可以。」盛情難卻之下,李嘉誠做出妥協,決定不接受賭場牌照,但是在旅館外面另外建獨立的房子,給第三者經營,並且由第三者直接跟政府洽談條件。他的公司只賺取租金,李嘉誠對他說:「旅館的客人要去哪兒我不管,但我的旅館裡,絕對不開設賭場。」

有人說,一般的商家,只能算作精明,唯有李嘉誠一類的商界超人,才具備經商的大智慧。捨小取大,李嘉誠是其中最聰明的人。而大部分商人的目光只會停留在眼前利益,做生意不捨一分一厘,只求自己獨吞利益。恰好是一時賺得小利,而失去了長遠之大利。可謂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李嘉誠卻正好相反,他捨棄了小利,卻贏得了大利。

李嘉誠說過:「如果一單生意只有自己賺,而對方一點不賺,這樣的生意絕對不能幹。」

李嘉誠認為,生意人應該利益均沾,這樣才能保持久遠的良好合作關係。如果光顧一己之利益,而無視對方的利益,只能是一錘子買賣,自己將生意做斷做絕,以後再沒有人找你做生意談合作。

道理並不是深不可測,但為什麼現實中能做到這點的寥寥無幾?關鍵是在現實利益面前,人們常把「道」放在次要的地位,能如李嘉誠於利中見義,自然可以脫穎而出。

《素書全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