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血液流動突然加快,以致血管膨脹,青筋鼓起。現在多用來形容情緒激動、亢奮等。
名家解讀
「血脈僨張」的「僨」意為「奮」,就是亢奮膨脹的意思。除了血脈僨張之外,還可以組詞為「人心僨張」。有人把「血脈僨張」誤寫成「血脈噴張」,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人的血管在亢奮狀態下可能膨脹,但絕不會噴發。(蒙曼)
辨析
「血」有兩種讀音,一種是xue,另一種是xiě,xiě多用於口語。而我們總是誤讀成xuě,這個音其實是不存在的。
「僨」不能寫作「噴」「賁」,也不能讀成pēn,「僨張」意為「擴張突起」。
你知道嗎?
「血脈僨張」原本是形容馬的,當馬受到驚嚇或者害怕的時候就會有這種表現。馬視覺不佳,當周邊突然躥出蛇、兔等時,馬會受到驚嚇,尤其是公馬。馬的這種特性容易導致群馬炸群、役馬驚車和乘馬失控。因此當馬在異地、地況複雜和夜間行動時,要不斷地用聲音予以安撫。
字裡字外
成語「張脈僨興」也是血脈僨張的意思,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原文是「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僨興,外強中乾」。
秦國與晉國本為聯姻之國,晉惠公的姐姐穆姬早年被她的父親晉獻公嫁給了秦穆公,這就是歷史上說的「秦晉之好」。
秦穆公想當霸主,總想發號施令。但是晉惠公不想聽命於他,撕毀了和平協議。有一年,秦國遭遇饑荒,晉惠公害怕秦國士兵吃飽飯有力氣打仗,就一粒糧食都不給秦國,於是,秦、晉兩國交惡。
之後,秦國進軍晉國。晉惠公打算用鄭國送來的馬駕車打仗,慶鄭堅決反對:「古代發生戰爭,一定要用本國的馬駕車。本國的馬生在自己的國家,明白主人心意,它們熟悉本國的道路,能夠安心接受主人的指令,但外國的馬一受驚嚇就容易張脈僨興,不聽指揮。它們雖然外表看起來強壯,但此時已經枯竭無力。到那時候我們進也不能,退也不是,就會走向敗北的結局。」
但是,晉惠公並沒有接受慶鄭的建議。之後,秦、晉兩國大戰於韓原,晉惠公的戰馬陷在爛泥裡,盤旋不出。他向慶鄭呼喊求救,慶鄭說:「不聽勸諫,就是自取失敗,此時又有什麼可逃的呢?」說完就離去了。之後,秦國俘虜了晉惠公,把他拘留在靈台。穆姬得知晉惠公被俘之後,以自焚相逼,秦穆公無奈只好放晉惠公回去。
例句
夫金石燥烈,益以火力,亢陽鼓蕩,血脈僨張,故筋力倍加強壯。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