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zhāo齏jī暮mu鹽yan

釋義

形容生活貧苦。

名家解讀

「齏」是指醃菜,早上吃醃菜拌飯,晚飯就蘸點鹽,形容生活非常窮苦。「朝齏暮鹽」這個成語出自唐代大文豪韓愈的名作《送窮文》,原文寫道:「太學四年,朝齏暮鹽。惟我保汝,人皆汝嫌。」與「朝齏暮鹽」類似的還有一個成語,就是「劃粥斷齏」,說的是北宋范仲淹小時候的故事。(酈波)

辨析

「齏」就是切碎了的醃菜或醬菜,所以後來引申為「細碎」的意思。「齏」音jī,注意不要讀成qi。

你知道嗎?

齏大約在先秦時期出現。北魏《齊民要術》中,記錄著一種叫八和齏的菜,是將大蒜、生薑、橘皮、白梅、粳米飯等食材在臼中搗碎後加醋攪拌做成的。唐宋以後,齏大體沒什麼變化,但偶爾會有人用齏做湯,叫作湯齏。

字裡字外

宋代名相范仲淹幼時喪父,母親被迫改嫁,少年時期繼父家境貧寒,生活異常清苦。但他非常有志氣,曾經為了讀書學習而「劃粥斷齏」。

根據宋人魏泰的《東軒筆錄》記載,范仲淹少年時在醴泉寺讀書,開始時每天都自帶米糧,交給寺院的廚房幫忙做熟,然後每當寺院鐘聲響起,就與和尚們一起吃飯。可范仲淹從早到晚都在專心苦讀,經常聽不到寺裡的鐘聲,忘了吃飯休息。負責做飯的和尚看他辛苦,主動把飯送給他吃,可是這又讓范仲淹過意不去。因此,他自備了小鍋,自己做飯。

為了節省時間,他每天晚上都會邊讀書邊煮米粥。等粥熬好了,通常也到了午夜,他便和衣休息。第二天一大早爬起來,鍋裡的米粥都已經涼透,凝固成了圓圓的一坨。他便用小刀把凝固的粥塊分成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權當一天的食物。白天他去讀書時,會順便拔幾樣野菜帶回來。吃飯時,他會把野菜切成細末,加一點食鹽攪拌好,拿來就飯吃。這就是「劃粥斷齏」。這樣做,既簡單,又省時、省力、省錢。范仲淹就這樣在艱苦的條件下,發憤圖強,勵志精進,在醴泉寺讀了三年書。

後來,范仲淹在北宋政壇和文壇上都大放異彩,終成一代偉人。而他「劃粥斷齏」的往事也因此流傳千古,為後世所傳頌。

例句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我們去了農村工作,那時候朝齏暮鹽,日子過得確實艱苦。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