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 義】
古時烹茶時的一種調茶工具,由精細切割而成的竹塊製作而成。茶筅在現代成為日本茶道中必備的工具,用以調攪粉末茶。
【名家解讀】
茶筅是個雅物,現在人們喝茶時都不再用茶筅。但是在古代,喝茶一定會用到它。在古代的器物裡面,它是個名物,有專門的名詞與之對應。目前在日本文化中保留了這一器物,而在中國卻消失了。(康震)
【辨 析】
因為茶筅是竹製品,所以「筅」為竹字頭,筅帚、炊帚,是用竹子等做成的刷鍋、碗的用具。
你知道嗎?
林語堂曾經說過:「只要有一隻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茶與中國人有著緊密的關係,這在「粗茶淡飯」「茶飯不思」「茶餘飯後」這些我們熟悉而又陌生的詞語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中國,無論是文人雅士,還是平頭百姓,雖然飲茶的品位不同,心境各異,但都對茶有一份獨特的感情,那是從古至今植根於中國人心底的茶情結。
【字裡字外】
茶筅,作為調茶工具,最初是用竹木製成,形如倒傘,文人雅士們送了它一個雅號,叫「攪茶公子」。茶筅是宋朝的一種茶藝「點茶」中的必備工具。因為當時流行用點茶的技藝決勝負,所以點茶又叫「斗茶」。
宋朝斗茶,先要把餅茶碾碎,篩成極細的茶粉置於碗中,再把沸水倒入,同時用茶筅快速攪拌茶湯,使茶湯慢慢出現泡沫。茶道技藝的優劣,以茶湯顏色和茶沫停留時間長短為標準。當時的人們從宮廷到市井,都喜歡用這種方式來賭勝負。
除了茶筅,煮茶時還常有茶道六君子相伴,即茶筒、茶匙、茶漏、茶則、茶夾、茶針。茶道六君子通常為竹木製成,因為竹木與自然相通,其清雅之氣與茶相得益彰。
茶筒是盛放茶道用品的器皿,也就是茶器筒。茶匙的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茶漏則常常放在壺口,用於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茶則用於盛茶入壺。茶夾則可將茶渣從壺中夾出,也可用它來夾著茶杯清洗,既衛生又可以防止燙傷。茶針主要用於疏通茶壺的內網。
【例 句】
太監又將頒賜之物,送與猜著之人:每人一個宮制詩筒,一柄茶筅。
曹雪芹《紅樓夢》